大家好,如果您还对荠麦青青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荠麦青青的知识,包括荞麦面皮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何所谓荠麦青青
1、麦青青是指,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语出自《扬州慢》
2、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3、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 *** 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 *** ,年年知为谁生。
二、荠麦青青是喜悦之景还是伤感之景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季节时辰·春夏》类的诗句。路过扬州,往时繁华的街道,如今只见到处长满了青青的野生荠麦,一片荒芜。诗人写名城的今昔巨变,反映兵燹过后城池被浩劫一空的悲惨景象,抒发了世事沧桑的“黍离”之悲。
2、荠麦青青是指,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语出自《扬州慢》作者: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 *** 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 *** ,年年知为谁生。
三、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是什么意思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是一句诗句。出自宋代词人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这句诗的意思是:经过春风吹拂的十里路,到处都是青青的荠麦。这里的"春风十里"并非实指,而是化用杜牧的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尽荠麦青青"则表达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景象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荒凉的荠麦地。这句诗通过对比昔日的繁华和如今的荒凉,表达了作者对扬州城变迁的感慨。
四、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什么意思
1、该句话的意思是昔日繁华热闹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
2、春风十里在这里用以借指扬州。“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的出处是宋代词人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该诗词既控诉了金朝 *** 者发动掠夺战争所造成的灾难,又对南宋王朝的偏安政策有所谴责。
五、荠麦青青的荠麦是什么
荠麦一种禾谷类作物。荞麦(学名:Fagopyrumesculentum,英语:buckwheat)亦作普通荞麦(commonbuckwheat)以跟其他同属物种区别,是蓼科荞麦属的植物,是一种双子叶植物。普通荞麦和同属的苦荞麦(F.tataricumGaertn)、金荞麦(F.dibotrysH.Hara),在汉语与英语均称“麦”(wheat),且都可作粮食,但与其他粮食作物不同的是,不属于禾本科。荞麦是从小野荞麦(Fagopyrumleptopodum)演化出来的,野生荞麦是一种藤本植物,而栽种的荞麦亚种的茎却是直立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这句诗出自宋代词作家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原文: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 *** 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 *** ,年年知为谁生。
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是什么意思出自
1、经过扬州城,(本来繁华之地,)现在却是一片荒凉。
2、(春风十里,引用自杜牧的诗句,指扬州城)
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
4、出自宋代词作家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
5、扬州慢词牌名。南宋姜夔自制曲。双调,九十八字,押平声韵。
6、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①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7、淮左②名都,竹西③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④,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⑤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8、杜郎⑥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 *** 梦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⑧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 *** ⑨,年年知为谁生。
9、①千岩老人:宋代诗人萧德藻,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向他学诗。
10、②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11、③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竹西佳处,扬州城东禅智寺旁有竹西亭,曾是著名风景区。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12、④春风十里:借指昔日扬州的最繁华处。
13、⑤胡马窥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两次南下,扬州都遭惨重 *** 。这首词作于1176年。
14、⑥杜郎:唐朝诗人杜牧,他以在扬州诗酒清狂著称。
15、⑦ *** 梦: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 *** 薄幸名。”
16、⑧二十四桥:在扬州西郊,传说有二十四美人 *** 于此。
17、⑨桥边红 *** :二十四桥又名红 *** 桥,桥边生红芍 *** 。
18、姜夔(kuí)( 1155— 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仕,往来于湘、鄂、皖、苏、浙之间,与范成大、杨 *** 诸人相酬唱。精通音律,常作自度曲。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词》。
19、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辛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但他并不是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于度外。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叹。淳熙二年,他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
20、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
2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
22、“胡马窥江”二句写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陈廷焯《白雨齐词话》认为:“‘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姜词以韵味胜,其佳处即在于淡语不淡,其中的韵味反倒是某些浓至之语所不及的。
23、“清角”二句,不仅益增寂凄,而且包含几多曲折:下有同仇敌忾之心,而上无抗金北伐之意,这样,清泠的号角声便只能徒然震响在兵燹之余的空城。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晚唐诗人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中,但如果他重临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因为眼下只有一弯冷月、一泓寒水与他徜徉过的二十四桥相伴;桥边的芍 *** 花虽然风姿依旧,却是无主自开,不免落寞。
24、“二十四桥”二句,愈工致,愈惨淡,可谓动魄惊心。萧德藻认为此词“有黍离之悲”,的确深中肯綮。
25、《扬州慢》乃姜夔自作调,"白石因游扬州而作,创为新调,即以词意名题,其所言即扬州之事。"(万树《词律》)此词作于淳熙丙申(1176年)冬至日,距金人兵临扬州已有十六年。当年繁华都会,如今满目萧条,引发词人抚今追昔之叹。千岩老人读后,"以为有《黍离》之悲也。"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述扬州眼前萧条的景况:以"淮左名都"之昔日繁华对比今日"尽荠麦青青"之荒凉,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极写伤乱之感。最后三句以"暮色、军角、空城",描绘眼前凄凉。下片侧重对扬州史事的虚拟。词人想象 *** 俊赏之杜郎今日重游扬州之"难赋深情",并多次化用杜牧歌咏扬州昔日景物的诗句,构成风月繁华与萧条颓废的意象对比。
关于荠麦青青和荞麦面皮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