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鹿邑道德之乡李姓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鹿邑几个乡镇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一、李姓的来源和历史揭秘
李姓是我国人口大姓,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 李姓人口高达9500万。相信大家从上学开始,班级里一定少不了姓李的同学,不过我们好像对自己姓氏的起源和历史往往比较陌生,那今天就准备跟大家讲讲李姓在这 *** 以来的发展历程。古代李姓皇帝约有60余人,其中大家非常熟悉的唐朝开国皇帝就姓李。但李姓人口的爆发是在明朝以后,总人口翻了近18倍,比全国人口增长速度还高。那下面就来了解下李姓的故事吧。
寻根问祖,正本清源。李姓的由来可谓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上古时代。
话说"五帝"之一的颛顼帝,系中华人文始祖黄帝之孙,东夷族高阳氏原始氏族部落首领,居于帝丘,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濮阳一带。到尧舜时代,颛顼帝领导的这支部落分为八个氏族,其中之一的"庭坚"氏族首领皋陶,担任尧帝的大官(古代的 *** 官)。皋陶过世后,其子伯益袭职"理官",执掌火种,驯养兽鸟,后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得以获官名"理"为氏。
到殷商时期,伯益的后 *** 徵继续承袭大理之官,因正直敢言,又严于执法忤逆了商纣王的旨意,商纣王一怒之下,杀了理徵,其妻契和氏赶忙携幼子理利贞(出生于公元前1069年,卒于公元前9 *** 年)出逃到伊水旁(今河南嵩县), *** 难耐下,见路旁有一颗李子树,结满了李子,便摘李子充饥,从而生存下来,最后在苦县落脚(今河南鹿邑一带)由此开枝散叶,延续万代。
理利贞为记住先辈曾当过理官的经历,便以官名"理"作为自己逃往苦县在此地起家的原始氏族图腾;又感于摘李子活命之恩,遂又以李子树为原始氏族图腾,进而形成氏族的族徽和名称,形成姓氏后,便改"理"为"李",理利贞由此更名为"李利贞"。
故李利贞成为传说中的李姓之一人。
由因《管子.法法》载曰:"皋陶为李",故又奉"上古四圣"之一的皋陶为"李氏血缘始祖"、"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为"李氏血祖"之说。
于是在古代,李与通用,李姓起源于黄帝贵胄之说由此传开,历经3千多年漫长的悠悠岁月更替,在起起伏伏发展中弥久不衰。
到春秋时期,有个叫李耳的思想家,字伯阳,名聘,号"老子",他是楚国人,公元前604年9月14日出生于苦县励乡曲仁里,系李理贞的后裔),因他"博大精能",有"古之圣人"之称。23岁时曾任周朝的"史",也就是管理藏书的史官;28岁时回楚国为相,56岁时辞官归隐于秦,专著《道德经》,成为道教始祖。相传"文圣"孔子曾问礼于他而受益匪浅(有对联曰:"邹鲁圣人曾问礼,唐朝皇帝也求诗")。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有明确的记载(参见《老子韩非列传》),由此,后世称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之一个李姓人物。
李耳的后代后来入甘肃,迁徏定居陇西(东乡至临兆一带)后,历经昙公、崇公、伯考公、敢公、政本公、雍公、 *** "八位始祖"的开拓传承,其 *** 地位、经济实力与文化影响力逐渐提升,便有了李姓最为知名的十二个郡望,即:陇西(甘肃,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赵郡(邯郸,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顿丘(河南浚县,始祖为李广世孙李忠)、渤海(河北辽宁渤海湾沿岸)、中山(河北正定,始祖为李玑第三子李齐)、广汉(四川广元,始祖为李广之父李尚)、襄城(河南许州)、江夏(湖北武汉)、梓潼(四川)、范阳(河北涿县及北京昌平房山一带)、梁国(河南商丘至安徽砀山一带)、南阳(河南)。
其中,陇西郡陇西堂(狄道东乡槐里为祖籍地)的影响最为深远,至今保存有陇西李氏祠堂,陇西还有"华夏 *** 都,李氏故里"之称。
唐高祖李渊便来自陇西李氏(雍公房),自公元618年开创大唐以来,历经19帝历时2 *** 的发展,尤其是唐太宗李时民打造的"贞观之治",及唐玄宗开创的"开元盛世",成为李唐的鼎盛时期,那时的大唐誉为世界之一大国,李姓作为国姓,尤受尊崇。
公元907年,梁王朱温灭唐以后,李唐皇室几近灰飞烟灭。吴王李恪十一世孙李衙奉哀帝旨意带上李氏族谱 *** 到江西建昌风景怡人的磨刀村生存发展,李氏皇族血脉得以保存,"磨刀李"由此而来。
"磨刀李"传至泰陵公李承永时,因他迁任平江(即湖南平江)县令,便定居平江。由此,平江李氏 *** 李姓皇室的主要一脉,重又开枝散叶,不断壮大。明成化年间,李承永后裔在湖南岑川修建规模宏大李氏宗祠,将李姓的 *** 延续汇聚于此,诚谓"仙李蟠根大,倚兰奕叶光。"
可见,李姓在岁月更替的 *** 风雨中,便有了经典的十二郡望、两大宗祠(陇西李氏宗祠和湖南平江李氏宗祠)可以寻根问祖慎终追远,数不甚数的李氏宗亲由此生生不息传承发展,弥久不衰地继往开来。
纵观李姓三千多年弥久不衰的发展历程,有起起伏伏的低落绵延,更有不朽的辉煌与荣光。
且不说上古时期传奇而又显赫的由"理"更"李"的厚重回溯,仅从正史记载的"李姓之一人"春秋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李耳说起,到明清为止这一段不远不近的悠悠岁月,即可彰显李姓人才济济,名人辈出。
在 *** 上,李姓称帝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了大成(巴人李姓于公元303年在四川所建,史称"成汉",为李姓所建的之一个王朝)、西凉(李暠)、后西凉(李宝)、唐(李渊)、后唐(李存勖)、南唐(李昪)、西夏(李元昊)、大顺(李自成)等十多个 *** 。赫赫有名的君主有:西凉王李暠、大唐开国皇帝李渊、千古之一明君李世民、大顺王李自成。有名的文臣武将有:战国名将李牧,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千古一相李斯,飞将军李广,唐代名相李德裕,唐代名将李靖、李勣,"万人敌"李晟,北宋名臣李纲,西魏八大柱国大将军李虎、李弼等。
在文化上,有修都江堰的李冰,世界建筑史上之一位桥梁专家李春;有诗仙李白,诗 *** 李贺;有千古词帝李煜,词坛女杰李清照;有天文学家李淳风, *** 济公李修缘;有乐圣李龟年, *** 圣李明珍,思想家李贽……
李姓英才可谓浩若繁星,李姓荣光亦不胜枚举,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李姓自河南苦县落脚起,发展到先秦时期,足迹扩大到山西、河北、陕西、四川、湖北等地。
迁移到四川的李姓巴人,以虎为图腾,在商朝时期就已扩展到今天的重庆巴南区,称巴子国,后来成为"板楣蛮"。三国时候诸葛亮"六擒孟获",平定 *** ,便有少数民族改为李姓之说,这就是"洛阳李氏"的溯源。
到秦汉时期,李姓人口深入两广地区。
大唐立国以后,李姓便成国姓,陇西、赵郡李氏与博陵、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并称"五姓七望",李姓由此跻身望族(还有一说是十大高门士族:陇西李氏、沛县刘氏、兰陵萧氏、清河崔氏、弘农杨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太原温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沿袭了皇室贵胄的辉煌。开国元勋有诸将如徐氏(最有名的就是名将徐勣也就是《隋唐演义》中的瓦岗军师徐茂功,更名"李勣")、安氏、杜氏、郭氏等16氏因立功亦受赐国姓,兼之沙陀、回纥、契丹、高车等各国各族以及 *** 人、犹太人等外国人的融入,李姓人口在大唐帝国空前繁荣,史有"国中之一大姓"之说。
到宋朝,有西夏 *** 项族、金国女真族等少数民族在改汉族姓氏时,首选李姓,人口亦有560万人左右,占当时全国人口的7、2%,居王姓之后,为"第二大姓"。
到明清朝,也有蒙古人、满洲人及土著民族加盟李姓,人口仍有500多万人,占5、5%,居王姓、张姓之后,为"第三大姓"。
据北宋初年所编《百家姓》记载: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于是,便有"到处都是李,遍地都是王"的流行之说。
据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 *** 李姓人口有9千万以上,占比达7、94%以上,加上散布国外的李姓华人华侨,截止2017年数据(不完全统计)达1亿3千万有余,排全球人口之一位。同时,李姓、王姓、张姓、赵姓、刘姓等位列中华"十大姓",亦有"张王李赵遍地刘"之说。
即便在韩国、 *** 、 *** 等国,李姓人口仅次于金和阮,为"第二大姓"。
不过,大姓也好,小姓也罢,都平等地植根于世界及各民族之林,都是新时代从容自信的主人。"古今一大姓, *** 一家人",同处地球村,当守望相助仰望星空,拥抱诗和远方。拙文旨在寻根溯源不忘历史,贻笑大方及不妥之处,或挂一漏万的地方,切望读者及万千宗亲见谅指正。
【作者简介】李大奎,男,汉族,七0后,法学学士,贵州湄潭人,文学爱好者。
二、李姓家谱辈分排列
李姓家谱辈分你可以参考4、陇西堂李氏七修族谱字派跟你的比较合
1、陇西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2、东山一支李氏家谱字派(部分)
……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亲。……
3、高桥一支李氏三修族谱字派(部分)
……世、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光,文、明、是、明、昭、裕、启,家、声、庆、福、长。……
4、陇西堂李氏七修族谱字派(部分)
……山老派起语:派、纪、长、相、承,续、祖、义、秋、均。同汉庚午增派语:太、官、人、讳、义,司、千、两、派、承,更、增、君、应、万,秋、、林、傅、均。黑山原派:卫、嗣、瑛、耀、玉,立、志、潮、添、荣,光、辉、廷、秀、美,隆、盛、遇、先、春。井山原派:文、景、荣、人、金,胜、绍、木、太、雍,学、高、邦、大、美,隆、盛、遇、先、春。续修改正派语:卓、武、宏、忠、俊,贤、良、佑、上、宾,善、能、崇、祖、绪,阅、代、益、昌、兴、恢、声、源、自、远,后、启、象、全、新,D、范、开、元、运,咸、恒、垂、泽、清。续修新增派语:南、雅、其、祥、合,西、都、本、度、呈。和、敦、现、左、有,富、有、庆、安、平。……
5、善邑曲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6、云湖李氏一支家族谱字派(部分)
……义、根、思、远,荣、秉、丹、良,应、开、永、世,枝、芳、助、茂。今定十六字:瑞、集、星、垣,祥、徵、齐、宇,德、绍、前、徽,光、昭、祖、绪。……
7、锦潇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子、民、享、盛、世,国、祚、自、长、春,祖、德、周、贤、士,宗、功、汉、彦、臣,贻、谋、宏、远、大,文、允、启、开、新。
8、宁乡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绪、良、泽、启、廷、封、长、振、家、声、大、祯、祥、国、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派次: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锡、贤、良。……
9、沅江李氏一支四续宗谱字派(部分)
……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10、叙乐堂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森、堂、惟、思、永,珠、仕、忠、正、春,良、善、惟、思、永,兴、隆、福、寿、昌。英霍六太三支合议新增派:孝、友、傅、家、学,诗、书、显、国、长。……
11、南郭李氏一支十一修宗谱字派(部分)
……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献、日、存,英、明、代、作,规、启、来、哲,道、裕、先、觉,美、继、西、昆,盛、傅、东、洛,奕、叶、香、腾,新、枝、秀、擢,甘、雨、和、风,增、辉、花、萼。……
12、龙船港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德、以、仕、大、万、李、春、胜,赐、隆、先、光、开、联、荣、荫,人、文、蔚、起、升、朝、辅、政,世、泽、孔、长、家、风、愈、盛。……
13、滕冲叠水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余下全文>>
李姓家谱辈分排列顺序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李姓在《百家姓》中排第4位。是2007年中国 *** 人口第二多的姓氏。但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 *** ”(NCI *** ),李姓则为第三大姓。在 *** 和 *** ,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丹鲜李姓为第二大姓。李姓为了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 *** 》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 *** 上指出,李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超过1亿, *** 国总人口的7.19%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河南鹿邑是李姓的发源地,河南省是中国李姓的之一大省。
李氏家族的辈分是怎么排的李姓家族,辈序是元、美、光、先、绪、敦、修、大、守、成、广、传、家、仕、本、唯、学、可、长、荣”。李姓家谱介绍李姓族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家州谱学会存有115种,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修谱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并对宗族成员进行“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强宗族团结,明确怎样为人处事。族谱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李姓世系(即世代相传的统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后记祠堂、祖茔、辈分、族规、家训等。序文介绍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谱编修宗旨等。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王曾、欧阳修分别为《李氏族谱》写的序说:“皋陶大理氏支孙征,相夏,避难于长安李树坡,指李为姓……”“先大孺人系出金陵李氏……我李氏自陇西公、唐公、临淮王光弼、陇西郡火德以来,王侯、尚书、宰相一时贵显,世英与伦;其后,暂经离乱、迁徙不一,由金陵、桂陵、西蜀、长安、长沙、洪州、吉安、抚州、福建、广东、云南,莫非金陵之派……闻谱之为制,所以别世系、辨尊亲而教爱之道存焉。”“凡例”说明本谱的体例及收录范围。例如,文川(今福建省连城县蓬峰镇)《李氏七修族谱》有这样一些记载:“族谱横图所以明世次也,故每为一世为一层,条系于名下或一子至几子而止,等而下之至五世为一截,又起而系六世,等而下之至十世为一截,自后十一世至数十世,俱照此式”;“横图书法先大书名讳,旁行细字分书某之几子,次书字、书号及行履历、生卒年月、配某氏、或继娶某氏,俱书生卒及葬所”;“凡字号、行配、生卒、葬所、年月,考实则书,无考则阙”;“凡本族先世仕有清节雅望者,必详传其爵位、功德,未仕而有学行事功,可为世法者,亦传其实”;“妇有美行及苦节可称者,亦各为书”。祠堂、祖茔,有文字叙述,还配有图。李姓辈分排列有序,用字讲究,为了便于记诵,大都编成诗、联。例如,清道光《李氏宗谱》列李金脉派的辈次为:“荣升芳建定,万代承宗明;世时乾坤太,子文应必兴”;清光绪《陇西郡李氏族谱》列李观脉派班次(班列的次序)为:“绍祖隆先泽,道德传家良;学士登魁首,荣华万载香”;“光宗思继述,世代发籍长;久远绵祖德,永赖振纲常”。这些诗、联,按先后顺序拆开的每一个字,就是这一脉派下传若干代每一代的字辈。
李氏家谱字辈大全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
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
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
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
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 *** 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
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
第三次是五代时,因 *** ,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
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 *** 。
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 *** 。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子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总谱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
河北:泺县李氏族谱五卷、泺邑李氏族谱四卷、李氏族谱不分卷、李氏支谱不分卷、李氏家谱不分卷、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
上海:李氏家乘一册、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江苏: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宁李氏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二卷宗图一卷、李氏三房支谱四卷。
浙江:西塘李氏支谱十二卷、嘉兴梅会李氏族谱二十二卷、梅会李氏族谱十二卷
*** 在世时提到:大 *** ;头老家的祠堂里有记载,我族来源于陇西世家,看上面的李姓来源中确实写有: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余下全文>>
李姓排辈家谱友你好:研究姓氏和家谱这可是个复杂的问题。李姓他是中国的一个大姓。在《李氏家谱》中,按字辈排谱自然就很难了。全国各地的李氏有所不同。要知道山西省洪桐县一代那可是中国百家姓的发源地。在此仅谈李氏家谱(不能单纯的讲夏津一个地方.)例如老祖籍洪桐县一代现有传世的为:继.厚.传.家.广.兆.德.炎.思.昌;万.群.士.绍.延.邦.国.永.振;月.成.兴.相.道。万.方.龙.元.天.学.高.先.宗.德.国.正.永.安.定.世.代.玉.朝.君。但从李世民当皇帝之后,后裔和全国的百姓们也开始想姓李和叫李XX了。所以当年姓李的人增加。这样李姓的家谱就复杂起来。李氏后裔中,“世”字辈之后排辈为:谷.琰.宣.闳.伯.居.均.元.景.昌.思.时.嘉.显.廷.希.承.李.会.象.淑.廷.德.茂.储.荣.恩...排辈多的能达好几十辈(代),少的仅有3-5辈(代)然后就不知后代如何起辈了。在这儿我也给朋友列举几例。有的只排辈:长.连.洪.林.秋???还有的排辈:促.上.自998.作.维.传.士.仰.新.本.善.佳.锦.邦.瑞.启.占.乃.良.恒...以山东省为主的李氏:桂.明.福.印.德.林.兴.国.政.乡.田.传.九.洲;纪.克.永.传.清.明.和.顺。要有后人自已来整理。目前山东的(阳谷县)60代为一排辈的家谱最全了。家谱为:
继世传家葆.思国安庆章;乃祯鸿秀顺.福履永兴昌;
德臻绵长久.廉洁恭学良;忠义应琛省.立志建清光;
伟业奇广聚.春和寿益旺;祝华延圣景.恩尊效平阳。
陇西开统绪.冠冕盛大唐;将相功勋伟.经书道德祥;
守成嗣续绩.创业 *** 光;诗礼家声显.仕师世泽长;
学文兼习武.修纪并立纲;孝友充庭宇.臣邻重赞襄;
平居讲仁让.报国效忠良;积善有余庆.承先自永昌;
箕裘欣克绍.兰桂喜腾芳;燕翼贻谋远,椒番万载香。
春季嗣云庆, *** 凤郁善,乐仁正本春;时方开元泰,奇茂兆生成;孝友忠和信,节义智廉能;敬胜宣端哲,文章冠道经;世济升隆景,名昭邦国新;徽猷当益盛,圣武绍令闻;秀彦思昌炽,伟硕更蕃馨;清香愈华美,瑞品庆加珍; *** 如珠佑,厚福必恒临;甲乙长相继,永远振朝廷。
这样看来朋友对对号也就是了,真正的想有当代自家们上的家谱还要个人制订整理方可。(个人提示观点.仅仅供朋友参考.)
李氏家谱字辈是怎样排列的我也不知但我是李氏义字辈
1、湖北:逢水仕金廷,阳一可必自,居世成善国,其家祥光美;
2、四川安岳:华时应有,文才必仲,仁义智信,正大光明,克承先绪,世代荣昌;
3、四川安县:大福智忠信,文才必仲行,国德应有庆,世守常增培,孝顺绵基绪,诗书启俊英,若能立邦本,定可振家声;
4、江西:光天化月照,鸿先喜泰尧,才发兴隆茂,林应登文朝,忠厚传家远,开祥重得尊;
5、浙江仙居:仁义礼智信,天地元黄宇,宙兰馨竹秀;
7、李煜同族:大祖原安福,衡湘玉树连;
8、重庆涪凌:万文登联国,弘世成福大,伦常家齐治,山青永长安;
9、湖北当阳:世时正宏大,光宗承荣昌,永远传家德,贤名达万方;
10、重庆梁平:汝名时闻,可仲彦仕,为善承宗,大光万世---金堂衍圣,江佑开先,诗书继首,代启英贤;
11、陕西汉中:作、芳、树、阳、建;
13、福建:正自大学继,洪儒道法传,时中国乃泰;
14、俊发齐英启瑞祥,经伦华史庆贤良。国正家兴栋林茂,盛大日新富有常;
15、湖茫李氏:再如承先祖,文嗣仕永昌,德厚能继美,声名必远扬;
17、湖北安陆:派衍陇西代象贤,簪缨甲第庆 *** ,南宫归获超今古,兆楚人文极万千;
18、 *** 才猷真裕俊,经邦读列可光前,云初祖尔原同气,源远流长百世传;
19、常绍前光修德大家声远振诗书长;
20、国治家齐维尔克昌,存心宽忍百世其长,兴宗耀祖富贵永强,继传忠义安吉宏扬;
21、山东海阳:仁、孔、作、树、超、知、忠、京;
22、四川岳池:文松逢先新林芳,时振飞继生元良,健代荣华永世昌;
23、山东莒县::元、东、实(钦)、成、作、山、明、永、秀;
24、湖北荆州:成、中、召、祖、训、孝;
26、山东青州:学、永、临、田、增、景、修;
27、辽宁:咏云成文尚,空广生树久,洪世长积德,学中万国书;
28、江苏徐州:敦厚恒存,敬成自守;
29、四川:其文忠福井,百万兴庭大,朝臣芳楚玉,治国定安邦;
30、湖北麻城:西开广达,文贤忠厚;
37、文守继兴世治廷永成希,春明毓殿英政东;
38、元向知本大,文运振明新,学道恢仙泽,存仁潜信真;
39、龙殿腾飞,屏翰洪广,俊美英奇,声名显达,简策昭垂。宽怀功厚,猛勇雄威,书谟典训,忠孝友魁,人文蔚起,世第永辉;
41、大田逢春玉,国辉久长开,德泽永世远,福禄自天来;42、荣绍士汉孝,克明必本元,国邦朝山林,承;
44、正裕厚培,长春肇庆,尔履惟恒,端本崇敬;
46、光良久远善,任孝一正方,元启天开宗,易长文明辉,先绪克定大,吉昌荣国邦;
47、原裕广崇兴,时青显达隆,贤良昭祖训,俊秀绍先忠,交慎缔;
49、贵宗云朝 *** 庆天道显昭崇典则玉成才美期登用大建文模转正直;
50、必宴馀定全,登宗如得相,呈绣高颖景-----顺继文明远,功崇振泽长,学科连步上,邦国永增光;...余下全文>>
请问一下李氏家族辈分是怎样排的建议你到李姓吧去看看,可能有 *** 。
李氏族谱字辈1051山东安丘:和、凤、一、金、海、彦。
1052山东安丘峰山:耀、作、声、德、茂、学。
1053山东滨州:清、鸿、希、泽、延。
1054山东博兴:月(岳)、士、东、南。
1055山东昌邑:本、天、尚、名、?生、?、九、修、学、章(林)、太。
1056山东昌邑:逢广守举贵,昌树林继勋,喜田景华庆。
1057山东昌邑:廷东朝珍彦,天公?X效?L,?V守举??,宜向宗志元。
1058山东德州:汉熙庆正广,康风清太勇;海红祝德大,安登腾和忠。
1059山东德州:辱季绍光,照先名传。
1060山东登州:树、林、森、茂、栋。
1061山东东明:龙光庭中玉,而克若雨宏;贤仕良国彦,名儒振家声。
1062山东东平:曰起清庭,玉作帮(国)宝,去献家祥。
1063山东东营:德、修、文、建。
10 *** 山东肥城:际兆昌允,瑞开洪图。
1065山东费县:兴、清、春、佩、英。
1066山东高密:化宗春作,道来风和顺。
1067山东高密:玉、福、克、绍、先、哲。
1068山东高密:元宪诒敦迪,嗣府毓储;衍祚最隆翼,永传缵厚图。
1069山东高密西乡:春、树、希、宗、世、建。
1070山东高青:桂、凤、振、恩、广。
1071山东冠县:同学付子玉,乃维祖泽鸿。培承献代列,百世庆繁昌。恩惠广永存,万季伦章春。分支始祖李侃公。
1072山东广饶:荣、龙、庆、好、开。
1073山东海阳:昌书耀志用,庆辅昭继凤。
1074山东海阳:方汝绍世孔,作树超智忠。
1076山东海阳:世孔作树,超知忠京。
1077山东海阳:悦、信、维、仁、义。
1078山东荷泽:景、效、朝、进、广、宪、中。
1079山东荷泽:世、守、海、孝、存、灵、圣。
1080山东菏泽郓城县符楼村:中成心乃玉,瑞绪容风昌
1081山东黄县:振恕维家远怀忠。
1082山东黄县李氏:(玉龙昌秀)守正可,(兰宏蓉)九希丕,恒树同宗本。
1083山东惠民:景、佃、文、相、丰、春。
1084山东即墨:自春云广太,少茂世新传;同真洪古庆,双鹿永长年。
1085山东济南:九、秀、佰、宝。
1086山东济南:庆、林、承、昌。
1087山东济南:廷登贵化荣,温良共简让。
1088山东济南:万、廷、恩、广、德、佩。
10 *** 山东济南:正、亮、先、仁、德。
1090山东济南长清:九士思念明,廷登贵(殿)化荣,温良共简让。
1091山东济南李氏:大、志、玉、清、明、鸿、泰。
10 *** 山东济南历城:太、兆、玉、宗、继。
1093山东济南历城:文、学、宝、善、延、吉、清。
1094山东济南宛平:树、恩、之、永、仁。
1095山东济宁:贵、宝、彦、广、常。
1096山东济宁:若肇维祥,作善得昌;奉述庭训,永标其方;谨言慎行,尊乃伦常;千斯万年,兹亦攸光;续传久远,人所共望。
1097山东济宁:兴继开明,启承发荣;忠孝修德,方正建行;经纶衍续,祥和久恒;隆盛 *** ,显耀满庭。
1098山东济宁:月、兆、兴、克、衍、久。
1099山东嘉祥:凤、玉、恩(如)、兆(基)。
1100山东嘉祥:怀、效、若、兆、伟、祥。
1101山东胶......余下全文>>
三、李姓的传说故事
1、李姓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
2、颛顼的裔孙皋陶,是尧的理官。皋陶的后裔在舜、夏、商三代,都担任理官,于是便以官为氏,改姓理。
3、商末时,商纣王昏庸无道,理征因坚持正义、敢于直言,被商纣王杀害。理征死后,他的妻子带着儿子理利贞逃亡,靠吃李树的果实保全 *** 命。理与李同音,理利贞便改姓李。
4、春秋战国时李氏即已迁入今山西、四川、河北、陕西境内,并开创了陇西房和赵郡房,形成李姓宗族最重要、最根本的两大支派。
5、西汉时,李姓有徙居今山东、江西者。到东汉、三国时,李姓向东北已发展至今辽宁一带,向西北已发展至今宁夏一带,向东南又发展至今江苏,向南已发展至今广东、湖南、湖北,向西南已发展至今云南。
6、唐代,李姓人口有三次迁徙。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 *** 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为避难迁往南方。
7、第三次是唐末至五代年间,因中原地带长期 *** ,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众 *** ,最后在福建创建闽国。河南一些李姓人随王氏兄弟入闽,定居于莆田、晋江,后又分支宁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进而又向西发展,分布于广东、广西的一些地方。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