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之乡山东? *** 火原因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2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 *** 火之乡山东的问题,以及和 *** 火原因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米仓山的主要山脉
  2. 东山原文及赏析
  3. *** 火是什么

一、米仓山的主要山脉

境内中山区的众多山脉,均系大巴山地米仓山的西部支脉。大巴山旧称梁州山,为陕、川、鄂界山,得名与古代的巴族有关。米仓山,为大巴山西段,古称仙台山、玉女山,远在唐、宋时代即已出名。《舆地纪胜》载:“米仓山与大巴山相近”。得名原因不详。大致为东西走向:西起宁强境内的嘉陵江,东至 *** 任河,为汉江水系与嘉陵江水系的分水岭。

南郑县境内诸山依分水岭走向,由北至南,又大致分为梁山山脉、大汉山山脉、高皇山山脉、黎坪山地、营盘山山脉、老龙池山脉、牛脑壳梁山脉、龙头山山脉、大神山山脉、云嶂山山脉、铁船山山脉、罄坪山脉、佛头崖山脉。今志其主要者如下:梁山山脉,位于县境北部、西北部的高台区、新集区,为南郑、勉县之界山。境内部分,东起梁山,西至华山沟,宽约25公里;北界南、勉交界的分水岭,南到平原区西北边缘,平均长约5公里。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东北——西南走向。海拔高度700~1000米。西部略高于东部,分上梁山、中梁山、下梁山三段。山体由灰岩和变质岩组成,外貌 *** ,山势平缓,岩面 *** 。植被以荒草、灌木为主。山丘间多深沟低槽,较大的有龙家沟、李家沟、铁炉沟、冷(忍)水沟(大致东西向)、张口子、武家沟、佘家沟(碗厂沟)、华山沟(皆南北向)。

山脉东头的下梁山(亦称梁山,整个山脉因之得名),为西北一东南向 *** 山梁,其上的中梁山峰,海拔955.3米,顶部平缓,东北坡陡直,濒临汉江。山梁东南侧,环绕着众多由寒武系到志留系泥岩构成的缓坡丘陵,群众称之为“十八罗汉绕梁山”;山岭内侧的苇池坝,为一山间构造盆地,南部的“张口子”,为坝子唯一排水口,过去居民吃水均取于此。下梁山出露地层从元古界到第四系(缺泥盆系)均有,其中的二迭系地层更为完备,且含有丰富的动物化石(如腕足类、珊瑚类、〓类等,群众称为石燕,旧为汉中八景之一)和植物化石(根、茎),是国内外有名的地质剖面之一,吸引众多的专家、学者前来科学考察。梁山有丰富的石灰矿、煤(劣质)和粘土矿;中梁寺、龙岗寺旧时是汉中郊区的游览胜地;1980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又陆续在梁山发现了大量旧石器、 *** 及原始社会晚期的墓葬群,证实这里在数十万年前即有人类生息。

梁山山脉比较有名的山还有:中山寨,位于农丰乡,海拔970.2米,清朝宣统三年(1911)曾在山顶筑寨,现遗石碑一通。鹤腾岩,在合同乡北部,旧因山石奇特,古木参天,风景旖旎,为汉中风景名胜之一, *** 年间即已 *** 。所出砂积石(俗称太古石),可制盆景。尖尖山,在铁炉乡西南,海拔1019米。山峰陡峻,山腰有溶洞(群众称为盘龙洞),洞中石钟乳姿态各异。汪家山,在碗厂乡北部,海拔1035米。梁山多泉,著名的有双泉、玉泉、涌泉等。大汉山山脉,位于县境中部,为濂、冷二水之分水岭,属花岗岩低山。北麓与河谷阶地平原相接,南至喜神坝、秦家坝一线,长约20公里;东、西以冷水河、濂水河为界;北宽南窄,状似三角形,平均宽约11公里,面积近240平方公里。山脊大致为南北走向,海拔800~1000米,坡缓梁平,起伏连绵。山顶、山坡积有很厚的风化层,适宜林木生长;山麓地带,梯田、坡地层层相嵌。山脉北端,一峰突起,此即主峰大汉山。顶部名为大顶寨、汉山,海拔1473.3米,居低山丘陵之首。登山远眺,汉中盆地尽收眼底。旧《汉中府志》、《南郑县志》称汉山“四峰八面”。“八面”之说不确。“四峰”即大顶寨(主峰)、玉皇顶(1409米)、小阴坡(1352.2米)、大阴坡(1334.9米),沿东南方向一字排列。山上有多种小地貌,群众有“汉山二十四坪”之说。据旧《汉中府志》、《南郑县志》记载和当地老年人说,汉山原来遍山树木,参天古树随处可见。良好的植被涵养水分,从山顶到山麓,山泉、小溪星罗棋布。山顶有云即雨,历有“汉山戴帽、闭门睡觉”和“汉山不旱”之说。清末至 *** 年间,山上树木被驻军和当地群众砍光,导致连年亢旱。及至解放后,才又使汉山重着绿装。汉山旧时产红稻,今绝。现以盛产洋芋著名。

大汉山传说中有许多美妙的景观,其中以“汉山樵歌”和“汉山夜明珠”脍炙人口。“汉山樵歌”是旧时樵夫在山上打柴时唱的一种民歌,高亢嘹亮,悠扬动听,被誉为汉中八景之一。“汉山夜明珠”,其实为磷火,即动物 *** 骨腐烂时产生的 *** 气体燃烧时发出的白色带蓝绿色光焰。群众称为“ *** 火”,只是在夜间(特别是下雨前)较为明亮而已。

大汉山名出何时无考。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汉中府志》,乾隆五十九年的《南郑县志》及 *** 10年的《续修南郑县志》,均把汉山称作“旱山”。实讹,应为其正名。

大汉山山脉比较有名的山峰还有:小汉山,海拔808米,在周家坪镇西南,大汉山西北;青锉山,海拔1000米,在连山乡西部;马鞍山,海拔1118米,主峰东南;牛卵寨,海拔1187米,在主峰以东;青山寨,海拔1051米,在冉家乡东南;萤光寨,原名银矿寨,海拔1051米,在冉家乡东南;鹰嘴岩,海拔1200米,在高家岭乡西部。从山上发源的河流,较大者有红庙河(西坡)、红花河(东坡)。红花河旧称老渚河,为冷水河一大支流。

大汉山山脉是低山丘陵区重要的粮油产区,发展多种经营前景广阔。营盘山脉,亦名摩天岭,位于县境西南部。系米仓山主脊之一部分。南起熊头岩,西北至雷音寺折转正西。西南界西流河,东至漾家河(亦名云家河)。平均海拔2000米。主峰营盘山、又名云盘山。海拔2181米。山体高耸入云,状如腾飞的巨龙。西南坡较东北坡略缓,多松柏,产 *** 材。山体由三迭纪灰岩、页岩组成,西麓黄杨河源头的灰岩与页岩间夹有优质煤层。

主要山峰有:熊头岩,海拔2168米,遍生林木,山势险峻;雷音寺,海拔2058米,遍山杂木;小垭,海拔2009米,产天麻、 *** 参;大垭,海拔1768米,竹、木繁盛;大山,海拔1956米,灌木丛生。牛头岭山脉,位于县境南部红庙区内,包括濂水河上游(白岩河与贾家河之间)山地,大致为南北走向。主峰石人山,海拔1877米,树木葱茏,林涛飒飒,山顶巨石错立,远望如人,故名石人山,旧有庙宇,今圮。《续修南郑县志》引清代嘉庆《汉南续修郡志》语:庙坝“东北四十里,有牛头岭,适今入川所经地,登岭北望,全县在目,上有两峰对峙,古两角山也。”据此记载,牛头岭即古两角山所在地,经实地考察,尚难认定。牛头岭今称牛脑壳梁,为米仓古道所必经,现有通四川的公路盘山而过。其他较有名的山峰:祈儿寨(又名宝鼎山),海拔1044米,顶部巨石如鼎,旧时讲迷信者常到此祈祷求子,故名。红岭庵,海拔1616米,山顶松林茂盛,山腰茶园吐翠。帽盒山,海拔1823米,林木茂密。

牛头岭山脉中的五里浸有金矿,现由喜神坝乡办矿产公司采掘。龙头山山脉,位于县境东南部,南海区境内。其范围大致在冷水河东、西源头间,北至烟堆山(即大佛洞、小南海所在地),南到川陕交界线。灰岩中山。主峰龙头山,海拔2291.1米,峰如刀削,崖似斧劈,奇伟而峥嵘。每当云绕雾锁时,峰颠忽隐忽现,如巨龙翻腾,故名龙头山。山顶有玉皇洞,西南侧有仙女洞,多瀑布。山下有汉王台,海拔1500米,传为东汉末年张鲁南奔巴州时曾居此。周围较平坦,旧有寺庙,已毁。与龙头山相对峙者是香炉山,山顶巨石横空,状如香炉,位于陕川界山上,海拔2329米,山冬岩绝壁,险峻异常。山腰有瀑布,气势磅礴,名“喷水岩”,为冷水河西源头。据《续修南郑县志》载:“香炉山,孤峰 *** 云,高与龙头山并,古孤云山也”。据此可知,古孤云山与古两角山并非同一山脉。古谚语说:“孤云两角,去天一握”。旧志也有“行人三日而达山顶”的记载,足见其高。今有汉朱公路曲折盘绕,过香炉山而达碑坝区。香炉山西有大坪梁,海拔2229米;假果山海拔2141米,上有岩洞,为大群燕子所居,山下群众常取燕粪肥田。

龙头山脉南半部森林覆被较好,由县属碑坝林场经营。大神山山脉、云嶂山山脉,均在南海区内,都呈西北——东南走向。大神山山脉在冷水河更大支流大沙河和十里干沟之间,西北至牟家坝,东南到天梁池一带。喀斯特地貌显著;北部植被不佳,南部森林茂密。古时将天池梁和龙头山北部山脉称为旱山,又称梁州山。大神山东北坡、关爷庙对面有象鼻崖,风景甚佳,旧时建有庙宇, *** 人、墨客多题咏,现已毁。云嶂山山脉包括云嶂山、 *** 梁等山,为南郑、城固界山,云嶂山海拔1100多米。山顶有泉,终年不涸。 *** 梁主峰海拔2044米,顶部平坦。其西南至天池梁间,旧称花石梁,明朝嘉靖年间曾设有关卡。

主要山峰有:红山,亦名锯锯山,海拔2367米, *** 呈红色,悬崖峭壁。遍布野草、灌木丛。炉子池,海拔2144米,山峰陡峻,多叶竹。王家山,海拔2130米,遍布杂木、叶竹。鹰咀崖,海拔2065米,绝壁断崖,险峻异常。断头岩,海拔1968米,遍山杂木。这些山峰均位于米仓山主脊之上。佛头崖山脉为南郑与西乡和四川通江县之界山,迂回曲折,峰连壑接。这三列山脉植物、动物、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本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公路的修筑,各种资源逐步得以开发、利用。

二、东山原文及赏析

1、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々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2、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3、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4、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5、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才说要从东山归,我心忧伤早西飞。家常衣服做一件,不再行军事衔枚。野蚕蜷蜷树上爬,田野桑林是它家。露宿将身缩一团,睡在哪儿车底下。

6、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栝楼藤上结了瓜,藤蔓爬到屋檐下。屋内潮湿生地虱,蜘蛛结网当门挂。鹿迹斑斑场上留,磷火闪闪夜间流。家园荒凉不可怕,越是如此越想家。

7、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白鹳丘上轻叫唤,我妻屋里把气叹。洒扫房舍塞鼠洞,盼我早早回家转。团团葫芦剖两半,撂上柴堆没人管。旧物置闲我不见,算来到今已三年。

8、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当年黄莺正飞翔,黄莺毛羽有辉光。那人过门做新娘,迎亲骏马白透黄。娘为女儿结佩巾,婚仪繁缛多过场。新婚甭提有多美,重逢又该美成什么样!

9、⑴东山:在今山东境内,周公伐奄驻军之地。

10、⑶士:通“事”。行枚:行军时衔在口中以保证不出声的竹棍。

11、⑷蜎(yuān)蜎:幼虫蜷曲的样子。蠋(zhú):一种野蚕。

12、⑺果臝(luǒ):葫芦科植物,一名栝楼。臝, *** 的异体字。

13、⑽蟏蛸(xiāo shāo):一种蜘蛛。

14、⑿熠耀:光明的样子。宵行:磷火。

15、⒁聿:语气助词,有将要的意思。

16、⒂瓜苦:犹言瓜瓠,瓠瓜,一种葫芦。古俗在婚礼上剖瓠瓜成两张瓢,夫妇各执一瓢盛酒漱口。

17、⒄皇驳:马毛淡黄的叫皇,淡红的叫驳。

18、⒅亲:此指女方的母亲。结缡:将佩巾结在带子上,古代婚仪。

19、被誉为中国写实主义诗歌的源头的《诗经》,其地位不仅仅在于它的开创 *** 意义,同时也在于它的题材广泛,真切地反映了西周至春秋间的历史、经济、文化、爱情、战争等内容;而且艺术手法高超,写景、叙事、抒情都相当形象细腻,耐人寻味。且赋、比、兴等艺术手法对中国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其中的《豳风》中的《东山》,就是一篇表现战争题材的,抒情真致细腻的作品。

21、《东山》以周公 *** 为历史背景,以一位普通战士的视角,叙述 *** 后归家前的复杂真致的内心感受,来发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人民的同情。

22、诗的开篇,以开门见山,直赋其事的手法,简明直接地表明故事的背景和缘由。“慆慆不归”,既是对离家久战的直接表述,也是离人思乡的`间接流露。“我来自东,零雨其蒙”,在敍事之中, *** 景物描写,这是这首诗的一个创举。这种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为后世文人所祖并发扬光大。“零雨其蒙”,既点出了当时的天气,属细节描写。使人更能如临其境,感受故事,又为全诗定下一个凄美感人的基调。更能够表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接著直抒胸臆“我心西悲”。为什麼思乡的愁絮会在此刻表现得如此强烈呢?因为作为一名拼杀疆场的军人,每天是过著“晓战随金鼓,霄眠抱玉鞍”的生活,无时无刻不为 *** 命担忧时,思乡情绪会被时刻绷紧的神经暂时 *** 。但到了战争结束,归家指日可待时,思乡之情就会一涌而起,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23、“制彼衣裳,勿士行枚”,战士能够结束战争生活,都赶紧解开军装,匆匆穿上平时的衣裳。通过这样一个细节描写,战士喜形於色、昐望早日和平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以“行枚”这样典型的行为,代指军旅生活,是用了一种借代的写作手法。《诗经》的艺术手法之成就可见一斑。

24、下面就是主人公对三年军旅生活的回忆。首先用“比、兴”的手法,“蜎蜎者蠋,烝在桑野”通过桑虫的生活不堪,来比喻军旅生活的艰辛。使人还得还对战士产生同情。“敦彼独宿,亦在车下”就是军人风餐露宿,枕戈待旦的生活的真实写照。“独”字又是主人公内心孤独的体现,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25、《东山》的每段回环往复地吟诵,不仅仅是音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情节与情感的推进。

26、之一节是对过往艰辛危险生活的回忆,第二节就是对家乡的变化与前途的猜测。“果蠃之实……燿燿霄行”,这一小节说到,家破屋残,果虫相生,田园荒芜, *** 火燿燿……这是主人公内心挥之不去的担忧,也是战争 *** 生产,使广大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的困境的现实的反映与对战争的无情控诉。这种写法,使我们想起秦朝的民歌《十五从军征》:

27、其写作 *** 可谓如出一辙。可以看出《诗经》对后世的影响。

28、我们可以注意到,《东山》的控诉战争的视角上,是与后代相同题材的作品有很大不同。其它作品主角通常是平民,受战争之苦面流离失所,例如《石壕吏》《新婚别》;或者是从征兵的角度,控诉 *** 者穷兵黩武,如《木兰诗》《兵车行》。而《东山》的主人公是一位参战的士兵。参加的是被人认为是正义的战争的周公 *** ,并且以胜利一方的身份 *** 。这裏没有雄赳赳的胜利者的姿态,而是同样以受难者的身份出现。胜利没能使他逃脱战争的厄运,更说明了战争对於双方来说,都是灾难 *** 的。从而给我们一个思考战争的新角度。

29、第三段是主人公遥想家中的妻子。通过写妻子对丈夫的思念,更加突出了丈夫对妻子的怀念。两者感情交相辉映,从而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弦。这裏的写作手法,在后代诗人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例如杜甫的《月夜》:

30、“有敦瓜苦,烝在栗薪”女主人公看到当时结婚时的器物,不禁勾起对丈夫的深深的思念。同时也反映出他们是新婚不久就 *** 分开的。更加突现诗的悲剧色彩。由此我们不禁想起题材相似的杜甫的《新婚别》。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源自《诗经》不无道理。

31、第四段是男主人公继续沉湎於对往事的甜蜜回忆当中。想到当年新婚时,那打扮夺目的皇驳马,那派头十足的接亲队伍,那光彩照人的衣饰……一切一切,都是那麼的甜美幸福!主人公又仿佛一下子从美好的回忆掉回现实当中,“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新婚不久便分离,这三年来,家中变成怎样,她这三年的孤独如何难当,他三年的苦水又从何说起……想到见面,只怕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大家可以想象,男主人公当时的心情如何复杂,如何澎湃难平!但诗中没有太多的叙说,只用了“其旧如之何?”留下一个大大的问号,留下一个大大的悬念,也留下了一片广阔的审美空间,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思……

32、《诗经》的艺术美也一样,永远品味不尽,探究不完。因此,我们要继承好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诗经》。

三、 *** 火是什么

1、李自成军陷北京,崇祯帝自缢。清兵入关;李自成军败走。清定都北京。

2、蒲松龄 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之一进学,受知山东学政施闺章。

3、蒲松龄 20岁。与张笃庆、李尧臣结郢中诗社。

4、蒲松龄 26岁。在本邑王村王永印家坐馆。

5、蒲松龄 30岁。八月,应江苏宝应知县、同邑友人孙蕙之聘,南游做幕。

6、蒲松龄 31岁。春、夏在宝应、高邮。秋辞幕返里。三子蒲笏生。

7、蒲松龄 32岁。四月,随本邑缙绅高珩、唐梦赉游崂山。秋应乡试未中。

8、蒲松龄 33岁。在本县丰泉乡王观正家坐馆。

9、蒲松龄 35岁。应乡试未中。四子蒲筠生。

10、蒲松龄 40岁。开始在本县西蒲村毕际有家坐馆。三月,已作成之狐 *** 小说初步结集,定名《聊斋志异》。高珩为之作序。

11、蒲松龄 44岁。作《婚嫁全书》。长孙蒲立德生。

12、蒲松龄 48岁。春,结识大诗人王士祯。夏,王士祯来信索阅《聊斋志异》。秋,蒲松龄应乡试,因“越幅”被黜。

13、蒲松林 51岁。秋应乡试,再次犯规被黜。

14、蒲松龄54岁。春,山东按察使喻成龙慕名邀请,到济南作客数日。馆东毕际有病逝,蒲松龄作《哭毕刺史》八首。

15、蒲松龄58岁。选《庄列选略》。朱缃寄诗、札,续借《聊斋志异》未读到的稿本。

16、蒲松龄63岁。暮春赴济南,滞留数月,应乡试未中。王观正病卒。

17、蒲松龄67岁。作《 *** 祟书》。朱缃抄录《聊斋志异》全书毕,题诗三首。

18、蒲松龄70岁。岁暮,撤帐归家,结束在毕家三十年的西宾生涯。

19、蒲松龄71岁。十月,与张笃庆、李尧臣同举乡饮介宾。

20、蒲松龄72岁。五月,王士稹病逝,蒲松龄有《五月晦日夜梦渔洋先生枉过,不知尔时已捐客数日矣》四首挽之。十月,赴青州考贡,为岁贡生,受知山东学政黄书琳。作俚曲《墙头记》。

21、蒲松龄(1 *** 0-1715),字留仙, *** 臣,别号柳泉居士,室名聊斋,淄川蒲家庄人。生于明末,卒于清初,终生科举不第,以教书为业,晚年成岁贡生。旧志称其“ *** 厚朴,笃交游,重名义,而孤介峭直,尤不能与时相俯仰。”所著有诗词、文赋、杂著、俚曲、戏等,其文言小说《聊斋志异》脍炙人口,广为流传,饮誉海内外。

22、淄川蒲氏,自元代迁来,原籍何处,文献无征。其远祖蒲鲁浑、蒲居仁曾并任般阳府路总管,名载邑乘,但无任职年代。墓在城西北店子村附近,旧有华表翁仲,俗称“石人坡”。故其民族成分引发学术界争议,“蒙古、女真、 *** 、 *** ”多说并存,至今尚未定论。

23、《蒲氏族谱》记载,相传蒲姓为元世勋,宁、顺间曾遭“夷族之祸”。邢戮之余,只遗“藐孤”,时方六七岁,匿于外祖杨家,改随母姓,元亡后,始复姓蒲,名璋(即其始祖)。其后子孙日繁,所居满井庄因而易名蒲家庄。至明万历间,全县诸生八名补廪者中,其族竟占六人。嗣后科甲相继,称为望族。自蒲璋至蒲松龄历十一世,其世系为:

24、璋—子忠—整—海—臻—永祥—世广—继芳—生汭—盘—松龄

25、蒲松龄的高祖世广,是族中之一位廪生,才冠当时,所生四子中一人为训导,三人为庠生,而后世子孙中在明清两代出了(三名)县令以及教谕,训导等职的进士、举人、贡生、廪生与庠生数十人;其曾祖继芳(行二),庠生,所生五子均为入泮;其祖生汭,所生五子无一采芹者;其父盘,字敏吾,配孙氏、董氏、李氏,少力学而家苦贫,遂弃学经商,数年称素封。业余不忘经史,博恰淹贯,宿儒所不能及。但长子早丧,四十余仍无子(曾过继嗣子),散金行善,救济乡里,后连生四子(三人进学)。生平“主忠厚”,值战乱,策划守村,出资助修城垣,故而名载县志“隐逸”中。

26、明崇祯十三年庚辰四月十六日夜戌刻,蒲松龄诞生于蒲家庄内故宅北房中。此时,其父正 *** 一位偏袒上衣、乳际粘有一贴圆如铜钱 *** 膏的病瘦和尚进屋。而蒲松龄身上也“果符墨志”,故其以“病瘠瞿昙”降生自况。

27、蒲松龄在兄弟四人(兆箕少亡,过嗣者兆兴回归)中排行第三(董氏次子),上有兆专(李氏所生)、柏龄两兄,下有一弟鹤龄。因家境渐落,不能延师,兄弟四人皆从父读。蒲松龄天 *** 聪慧,经史过目能了,尤得其父钟爱。

28、清顺治十四年,18岁的蒲松龄与本县丰泉乡大刘(今罗村镇道口村)“文战有声”的庠生刘国鼎次女成亲。

29、次日,新婚后的蒲松龄初应童试,即以县、府、道三之一补博士 *** 员,文名藉藉诸生间。其制艺《早起》、《一勺之多》,大为山东学使施闰章称赏。其批语:“首艺空中闻异香,下笔如有神,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二字之上,直足以维风移俗。次,观书如月,运笔如风,又掉臂 *** 之乐。”

30、越岁,踌躇满志的蒲松龄与同窗挚友张笃庆(历友)、李尧臣(希梅)、王鹿瞻等结为“郢中社”。每聚首则放怀吟咏,寄兴唱和,诗成共载一卷。旨在长学问,消躁志,相互切磋,以补文业。

31、其后,蒲松龄岁岁游学在外。先去城西沈家与宁绍道参议沈润之子沈天祥(燕及)“共灯火”;又应李尧臣之邀,于康熙三年春到城东李家与之“共笔砚”。此间,虽经兄弟析箸之变,然而蒲松龄却未改求学之念。为惜时笃学,他曾接受同在李家假馆的外甥赵金人(晋右)的建议,作《醒轩日课序》以励志。再后来,面对分家后“居惟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小树丛丛,蓬蒿满之”的现状,尤其是弱妻幼子及窘困的家境,迫使蒲松龄不得不违心的终止了在李家的借读。自康熙五年前后,他便到城西王村课蒙,开始了他的熟师生涯。这是他的初馆阶段。

32、康熙九年秋,蒲松龄为了全家五口人(已有二子一女)的生计,也为了开阔眼界,应聘于同邑进士、江苏宝应县令孙蕙(树百),南下宝应县署作幕宾,帮办文牍。他骑马南行,从益都县颜神镇(今博山区)西南青石关入莱芜县境,经沂州进苏北,渡黄河(清初由苏北入海),最后到达宝应。

33、宝应乃苏北古邑,隶扬州府辖,由于地处淮河下游并临大运河,当水路之冲,因而迎送官员驿站供应繁重;且遇连年水灾,土地村舍俱淹,百姓号寒啼饥,流离失所。孙蕙自康熙八年任此灾邑,处境困难,蒲松龄的到来确实帮了他的大忙。次年春,孙蕙被调兼署高邮州署。

34、蒲松领代孙蕙共拟书启、文告等稿90余篇,大都体现了州县官吏的艰辛、难以强项的处境与灾区的惨状、百姓的困苦,为孙蕙赢得了一定的政声。

35、南游期间沿途登眺以及苏北水乡的秀丽风光,激发了蒲松龄的文学创作热情。而他亲眼目睹了仕途险恶与社会的黑暗以及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灾民惨状,都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更深广的生活感受。

36、然而,这种代人歌哭的差事,终究难圆自己的科举梦。他决意辞幕,并于康熙十年初秋北归。

37、南游归来的七八年间,是蒲松龄人生道路上最艰难的阶段。他满以为凭自己的才智,会顺利通过科举 *** 而一展鸿图,但却事与愿违,使其感慨万千。其诗句“世上何人解怜才”,“痛哭遥追阮嗣宗”,“独向陇头悲燕雀,凭谁为解子云嘲?”抒发了他壮志难酬且不为世人理解的苦衷,表露了他蔑视世俗庸人并以怀才不遇的杨雄自 *** 清高情怀。

38、这期间,他曾随淄川文人领袖高珩、唐梦赉等游览齐鲁山水,东去劳山,南登泰岱。但仍靠辗转设帐于丰泉乡王家等缙绅之家维生。

39、科举无望,难达青云之志,而灾年频仍,缺乏充饥之粮。中年的蒲松龄身负重担,在人生道路陡坡上艰难挣扎。

40、康熙 *** ,已届“不惑”的蒲松龄应同邑毕家聘请,设帐城西西铺庄。毕氏乃淄川四世一品的“名门望族”。馆东毕际有(载积)之父毕自严(白阳)是明崇祯间户部尚书。毕际有原任江南通州知州,康熙二年罢归,优游林下,诗酒自娱。他与王士祯、高珩等诸多名门多有交往联姻,就连任淄官吏亦多与攀结。毕家财力富足,居第宏大。除尚书府外,有绰然堂、振衣阁、效樊堂、万卷楼等,第后石隐园方广十亩,厅台廊榭,竹石花树,景色怡人。

41、蒲松龄为毕家教授八个 *** ,还 *** 大量应酬文字,并参陪迎送接待,因而博得了信赖。他与老少东家相处融洽30年,同时也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读书、应试、著书的 *** 的生活环境。

42、由于毕家的优越条件和厚待,蒲松龄能在教书并处理杂物之余,得以安心预习举业,以图博得一第。但其命运不济终身未能如愿。他参加乡试的确切次数与不中的原因难以说清,仅就有记载的二次都是因为犯规而被黜。

43、之一次在康熙二十六年秋其48岁时,因“闱中越幅(在考场书卷时,误隔一幅,不相接连)而被黜。其词《大圣乐·闱中越幅被黜,蒙毕八兄关情慰藉,感而有作》称:“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飘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痛痒全无”。将其在考场发现自己“越幅”后的震惊状态及颓丧心情表露无遗。

44、第二次在康熙二十九年秋其51岁时,因故未获终试而被黜。其词《醉太平·庚午秋闱,二场再黜》称:“风粘寒灯,谯楼短更。 *** 直到天明,伴倔强 *** 。萧条无成,熬场半生。回头自笑艨腾,将孩儿倒绷。”这两次失败,对他及家庭打击太大了。尽管其不死心,然而妻子却出面干预了,劝其说:“君勿须夏尔!尚命应通显,今已台阁矣。山林自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为快哉!”他认为妻子说的对,可每见儿孙赴试,自己便心生欲念,往往情见乎词,而刘氏总漠置之。

45、屡试不第,使他抱恨终生。其诗词及《聊斋志异》的《叶生》、《王子安》、《贾奉雉》等诸多篇章中对此都有深刻的感受与逼真的描写。

46、蒲松龄的科举梦想破灭了,而其著述之心却始终未泯。他从年轻时即着手创作的《聊斋志异》,一直断断续续未能结集。来到毕家后条件好了,有石隐园的美景,有万卷楼的藏书,再加馆东的支持,他决心续写完成这部巨著。从此他便集中业余的精力投入到搜集素材与构思创作中。“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寒来暑往,日复一日,“集腋成裘”,“浮白载笔”,终于完成了他的“孤愤之书”。后来,他还以淄川方言撰写了《墙头记》、《慈悲曲》、《姑妇曲》、《磨难曲》等十四种通俗俚曲及《闹馆》等戏三出。其救世婆心显而易见。他在创作小说、诗文、俚曲、戏的同时还编撰了《日用俗字》、《农桑经》、《 *** 祟书》等多种科普资料工具书。充分体现了他的为民思想。

47、蒲松龄在西铺期间,由于馆东的乡宦地位条件,更因其诗文尤其《聊斋志异》的广泛传播,使其声望与交游日渐扩大。他不仅与本邑友人、省内资深的名士交好,而且还受到邑侯、宪台的青睐。其中的李尧臣、张笃庆、赵金人、高珩、王敏入、王观正、王永印、沈天祥、邱希潜、安于拙、袁藩、毕盛钰、毕盛统、华世持、韩逢、谭再生、张元、杨万春、唐梦赉、钟辕、朱缃、吴木欣、张贞、李之藻、汪如龙、张嵋、时惟豫、喻成龙、黄叔琳、王士祯等,他们同孙蕙与毕际有父子一样,都曾对蒲松龄的生活、举业、思想乃至写作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及作用。因而蒲松领与他们的交情深厚,其著作中多有记载。

48、至康熙四 *** ,70岁的蒲松龄结束了在毕家的塾师生涯,撒帐归里。自此能心境闲暇,安居斗室,日以抱卷自适,或东阡课农,或时邀五老斗酒相会。

49、先是,他几个可爱的稚孙皆以痘殇,令他伤心不已,后来,与他共患难的妻子又不幸病逝,更让他痛不欲生。它饱含深情撰写了《述刘氏行实》缅叙妻子美德,还满怀悲伤作《悼内》等诗八首以挽悼。当江南画家朱湘鳞为其画像时,他亲笔题跋两则。妻子去世使他失去精神支柱,年后他去看望刘氏坟墓,又写诗《过墓作》怀念亡妻,读来催人泪下。康熙五十四年春节,邃于易理的蒲松龄自卜不吉。正月初五,他率儿孙为父盘上 *** 坟,似冒风寒,医投理气之剂,自是食量尽减。至二十二日竟倚窗危坐而逝。

50、蒲松龄科举不第,无缘 *** ,终身清贫,仅靠教书为生。然而,他却没有颓废,更未流俗,而是集中业余精力,勤奋著述,无偿地为后世流下了诸多弥足珍贵的文学瑰宝。

51、据同邑文人张元(清雍正三年)所撰《柳泉蒲先生墓表》载,聊斋著作有:《文集》四卷,《诗集》六卷,《志异》八卷;还有碑阴所附:“杂著”五册(《省身语录》、《怀刑录》、《历字文》、《日用俗字》、《农桑经》各一册),“戏”三出(《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通俗俚曲”十四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魔殃》、《寒森曲》、《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各一册,《禳妒咒》、《富贵神仙曲》后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各二册)。另外还有墓碑未载的部分编选与辑录作品等。由于古人习惯于在自己的诗文等作品前冠以室名,因而蒲松龄的著作分别称为:《聊斋志异》、《聊斋诗集》、《聊斋文集》、《聊斋杂著》、《聊斋俚曲》、《聊斋戏》等。

52、《聊斋志异》是蒲松龄从20岁始至40岁基本成书,后又继续创作至暮年,历时40年完成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近500篇,内容皆搜抉奇怪,其中多狐 *** 花妖与神仙故事,虽涉荒幻而断制谨严。旨在针砭时弊,劝善惩恶,移风易俗,抒写孤愤。其素材多取自于现实生活以及轶闻传说与个人感受。如写明末清初战乱的《韩方》、《 *** 隶》、《乱离》、《野狗》、《张氏妇》等篇以及为抚慰落魄书生与孤身塾师的《绿衣女》、《小谢》篇等。

53、《聊斋志异》广泛继承了古代神话、传说,汉魏六朝的史传、志怪,唐代传奇与宋元明各代白话小说创作的集大成者。蒲松龄以狐 *** 花妖神仙怪异作为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和手段,“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 *** 语);兼采六朝志怪与唐代传奇之长,“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博取史传文学、白话小说及戏曲文学等艺术技巧,将文言小说创作推向了最后一座高峰。

54、从作品内涵看,《聊斋志异》反映的社会生活层面很宽泛。一介布衣寒儒蒲松龄不仅关注着上自皇帝下至地方官的吏治 *** ,贪暴不仁,而且也关心着社会各阶层与世风、民瘼。他尤不能容忍的是自己深受其害的科场不公与考官昏庸,其中还寄托了他向往美好人生及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具有 *** *** 的篇章如《促织》、《潞令》、《鴞鸟》、《梦狼》、《放蝶》、《胭脂》、《商妇》、《张鸿渐》、《盗户》、《公孙夏》、《梅女》、《伍秋月》、《席方平》、《续黄粱》;《画壁》、《考城隍》、《钟生》、《陈锡九》、《张诚》、《二商》、《曾友于》、《辛十四娘》、《林氏》、《马介甫》、《大男》、《云翠仙》、《姚安》、《韦公子》、《宫梦弼》、《雷曹》、《素秋》、《酒友》、《崔猛》、《义犬》、《大力将军》、《丁前溪》、《种梨》;《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何仙》、《贾奉雉》、《饿 *** 》、《三仙》、《神女》、《考弊司》、《胡四娘》;《红玉》、《绿衣女》、《连琐》、《香玉》、《小谢》、《嫦娥》、《爱奴》、《凤仙》、《青梅》、《娇娜》、《乔女》、《连城》等。

55、《聊斋志异》的文学成就,在中国古代志怪传奇小说中空前而绝后。独具匠心的蒲松龄超人之处,在善于虚构,突破常规,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假幻设以寓意,虚拟 *** 狐花妖,实写现实人间,借以抒情,用以警世。然而这些创新成就却遭到后来纪昀的反对,而纪昀所反对的,也正是这部名著数百年盛传不衰的根源。

56、《聊斋志异》里虽经高珩、唐梦赉作序,王士祯评点,但蒲松龄生前却无力印行,仅靠民间传抄流传。至乾隆三十一年,之一部木刻本“青柯亭”本在浙江睦州问世,随后各种批点、诠释、评点、图咏、拾遗本相继在海外出版。迄今,外文译本约有日、朝、越、英、法、德、俄、意、捷、罗、波、匈、保、挪、瑞、荷、马来、印尼等20多种语言、数十种版本在世界各国流传。

57、《聊斋文集》是蒲松龄的散文、时论、应酬、拟作等文集结集,原为四卷,后人辑为13卷,包括赋、记、引、序、疏、论、跋、题词、书启、文告、呈文、婚启、生志、墓志、行实、祭文、杂文、拟表、拟判等,共计五百多篇。其中除部分作品为自作外,其余多是代人歌哭之作,而骈文竟占十之六。

58、作品内涵大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部分作品体现了蒲松龄的为民思想,如《康熙四十三年记灾前篇》、《秋灾记略后篇》、《救荒急策上布政司》、《循良政要》、《淄邑流弊》、《盐 *** 》等。文章构思精巧,典雅生动,成就之高,深受王士祯好评:“八家古文辞,日趋平易,于是沧溟、龠州辈起而变之以古奥”而 *** “因境写情,体裁不一,每于苍劲刻峭中,时见浑朴”,“当渔洋司寇、秋谷太史,至以声价相高时,乃守其门径,无所触亦无所附,卒成一家言。”

59、聊斋词,其墓碑、行述中均无记载,仅在蒲立德致王洪谋书中提及有“词集一册”。路大荒先生在辑录整理聊斋词作的基础上,将西安发现的“柳泉居士词稿”(手稿)残卷内容与以前所收,去复校讹,共得 *** 阕,厘为一卷,并且把唐梦贲《聊斋词序》手稿置于卷首。此为目前所见聊斋词的真品,(另有 *** 石印本《聊斋全集》中的26阕词、262首诗以及6篇文与两卷“笔记”全系伪作)。

60、从聊斋词作时间看,起自康熙初,多在其南游后与坐馆西铺间。内容多与友人唱和,戏赠,也有慨叹自己的困窘与乡试败北的悲愤,有赞 *** *** 才貌及男女爱情的欢愉,有写景状物及讥讽世相的等等。作品特色,一如唐序所称:“峭如雪后晴山,岞崿皆出,一草一石皆带灵气。”并无词家常有的“粉黛病”与“关西大汉病”。

61、《省身语录》作于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年),其内容是“敬书格言,用以自省,用以示后”。路大荒整理《聊斋文集》中仅存《序》,而无文。北京大学马振方教授1994年春自日本庆应大学带回抄本复印件,辑校出版《聊斋遗文七种》(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前曾刊于《蒲松龄研究》(题名《聊斋编处世格言百全》)。

62、《怀刑录》作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路大荒整理《聊斋文集》中存《序》而无文。从其序看,该书“集五服之礼,并稽五服之律”,旨在“使读礼者知爱,读律才者知敬,其有裨于风化”,“使尊卑之分,亲疏之义”一见可了。此书久已失传,至今未见面世。

63、《历字文》是蒲松龄设馆西铺毕家时,“于《四库》书中细心搜集,费尽数载心血,汇纂成书”的一部有关“吉凶禁忌,福利休祥”等内容的书稿。国内失传,日本庆应大学“聊斋文库”藏其残抄本。马振方先生复印带回国内,整理点校后先发表于《蒲松龄研究》中,后又收入其《聊斋遗文七种》一书中。

*** 、《日用俗字》稿成于康熙四十三年甲申(1703年)正月,至乾隆间始刻印成书。当年蒲松龄见《庄农杂字》一书多有脱漏、杜撰,不尽人意,因而详查《字汇》,另编成《日用俗字》一书。其中读音,悉从《正字通》,而难识者皆注以音切。共分身体章、庄农章、养蚕章、饮食章、菜蔬章,器皿章等31章,包容了世间生物、社会行当,方方面面常用俗字。不仅是很好的识字读本,更是当时社会民风民俗的百科全书。

65、《农桑经》是蒲松龄在韩氏《农训》基础上根据因地制宜原则进行增删,又博采古今论蚕者,编辑而成的。旨在“使纨绔子弟,抱卷书生,人人皆知稼穑”。内含《农经》71则(包括一年四季整地施肥,种植各种农作物的时间、 *** 以及治虫、灭荒御灾等);《蚕经》21则(包括择种、养蚕、择茧及齐茧法等);《补蚕经》12则;附录《蚕祟书》27则以及《种桑法》10则等。是一部有价值的农业科普著作。

66、除以上五册杂著外,蒲松龄还先后编选辑录了多种著作,如《婚嫁全书》、《<帝京景物略>选》、《宋七律诗选》、《庄、列选略》、《小学节要》、《 *** 祟书》、《家政内编》、《家政外编》、《观象玩占》等。可见其勤奋,更见其为人之心。可惜的是,除《 *** 祟书》抄本与《家政内、外编》手迹残稿近已得见外,其余诸书早已失传,仅有序跋留存而已。

67、《闹馆》写教书先生在饥荒之年难找主顾,形同乞讨的沿路喊叫:“教书”。在苛刻的顾主一番还价后,他竟以极低的报酬成交,并甘愿无偿地为东家接送孩子,还兼干各种家务活。尽管每天只有两顿不象样的饭,也总比挨饿强。充分反映了“斯文不值钱”的社会现实。

68、《钟妹庆寿》通过钟妹送 *** 为兄庆寿,写面目不扬而才能吐凤的钟馗,因恨朝廷重相貌轻文章,愤撞金阶,死后被上帝擢为九幽三曹都判官。他认为世间的不公,都是几个邪 *** 作祟,于是专吞邪 *** 入肚。“养成一个 *** 脾胃,顿饭非 *** 不美”。其道白:“扫尽群魔千里雾,放日月照阴城。”说出了怀才不遇,恨科场不公的蒲松龄心底的话。

69、《窘闱》(附《南吕调九转货郎儿》)前者写乡试闱场里,考生在答卷过程中焦急、无奈、怨恨、乞求、梦幻等各种窘态与心理变化;后者写应乡试的秀才,从仓促备考到闱场门外、候检、入场,以及在答卷前后与出场始悔的各种感受和心态。将考生的窘态与艰辛刻画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70、三出戏生动幽默,写出了蒲松龄的亲身感受与对科场不公的愤慨。

71、聊斋俚曲,按蒲松龄墓碑原载为14种,其中《富贵神仙》后变《磨难曲》作为一种计算,实际上应作两种,共15种。当年路大荒在整理《聊斋俚曲集》时未收入《琴瑟乐》一种。

72、聊斋俚曲是蒲松龄用淄川方言创作的说唱与戏剧作品,其形式类似今天的琴书说唱与地方戏,所用曲调是借用当时流传的几十种曲牌音乐(填词)演唱的(因作品中未附曲谱,仅靠口传,至今只凭录音整理记谱十数首)。

鬼火之乡山东?鬼火原因-第1张图片-

73、从写作时间看,除较短的几种写于作者中年外,其余多作于暮年。从写作动机看,作者是为“参破村庸之迷,而大醒市媪之梦”,用以劝善惩恶,移风易俗。大多数作品写于西铺的直接动因,是为取悦于毕际有的孀妻王老夫人(王渔洋的从姑母)。

74、从作品内容看,其中半数改编自《聊斋志异:《姑妇曲》即《珊瑚》,《慈悲曲》即《张诚》,《翻魇殃》即《仇大娘》,《禳妒咒》即《江城》,《富贵神仙》与《磨难曲》即《张鸿渐》,《寒森曲》即《商三官》与《席方平》。作品大都反映了家庭伦理关系如婆媳(《姑妇曲》)、夫妻(《禳妒咒》)、后母与儿子、兄弟(《慈悲曲》)、父子(《墙头记》)关系等,到街坊邻里关系(如《翻魇殃》)到社会不公问题(如《富贵神仙》、《磨难曲》、《寒森曲》),直至朝廷的昏庸荒诞(如《增补幸云曲》)。除少数游戏笔墨外,无不浸透了作者的救世婆心与良苦用意。部分作品至今仍富教化作用。

75、从艺术效果看,作品的取材与方言俗语的运用,深受当地听众、观众与读者的喜爱和欢迎,如《墙头记》等作为地方戏,至今盛演不衰。

76、从写作形式看,聊斋俚曲经历了一个从短篇到长篇的发展过程,更经历了一个由简单的琴书说唱到搬上舞台演出的地方戏演变进程,如最后完成的《禳妒咒》、《磨难曲》与《墙头记》。作者的思想也由最初的自悲自喜,进而转化为与大众同悲同喜的更高境界。聊斋俚曲最终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成为俗文学的高峰。

77、怀才不遇的蒲松龄,超脱了世俗的享乐追求,艰苦卓绝地背负着雅、俗两座文学艺术高峰,登上了世界之巅,他为自己铸就了一座丰碑,更为后世树立了人生楷模。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 *** 火之乡山东和 *** 火原因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标签: *** 火 山东 原因 火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