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有鱼米之乡吗(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城市)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3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蜀国有鱼米之乡 *** 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城市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诸葛亮这么厉害,为什么蜀国更先灭亡
  2. 蜀国为什么会败
  3. 蜀国如此弱小,为何还能发动十几次北伐,经济没有崩溃

一、诸葛亮这么厉害,为什么蜀国更先灭亡

1、一提起诸葛亮,中国人应该没有没听说过的吧。他是智慧的化身,曾经帮助刘备建立蜀国,虽然在三国里面力量是最弱小的,但总算是有一席之地。但是,蜀国的命运也是最差的,更先灭亡,这和诸葛亮有关系吗?难道他的智慧不行了吗?

2、其实,蜀国的灭亡是多方面的,要全怪到诸葛亮身上,阿亮估计得气活过来。

3、荆州连接魏蜀吴三地,地理位置很重要,那就是蜀国的前线啊,所以,刘备让二弟关羽去守。结果关羽因为狂妄自大,羞辱东吴。结果,早就有野心的东吴就把荆州给拿下了,还把关羽给杀了。从此,蜀国可谓失去前线的缓冲地。关羽的失败可谓开启了蜀国灭亡的之一步,失荆州是关键啊!

4、为了给二弟 *** ,做大哥的那是拼了命的,一定要攻取东吴。结果还没开战,张飞就被自己人杀了,军马未行,先损一大将,不吉利啊!怀着伤痛的心情,刘备出征了,这次大战可谓把蜀国的老本都折进去了,刘备也因为心力憔悴死在白帝城。这就是贸然发动战争的后果啊!

5、刘备死了,刘禅上位,可是他知道诸葛亮的厉害啊,所以,凡是都交给诸葛亮去办。诸葛亮呢还有个毛病,就是事无巨细,说白了就是不相信人,凡事都是亲自去干,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出力不讨好,容易让有才能的人发挥不出自己的才干,所以,此时的蜀国国内 *** 气候不好。

6、为了与曹魏对抗,诸葛亮确实是尽了全力的,可是用了马谡,导致街亭失守,这说明诸葛亮的用人出现了问题。最后马谡还被杀了,打个败仗就得死,这是好事也是坏事!不过蜀国的大将实在不多,不如留着戴罪立功,可惜,诸葛亮不听我的。

7、所以,综合来看,蜀国的灭亡不是偶然的,是一步走错,不痛定思痛,休养生息,一步步走向必然的死亡的。小盆友们,你们怎么看?

蜀国有鱼米之乡吗(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城市)-第1张图片-

二、蜀国为什么会败

1、有些人说,以刘备之仁,诸葛之智,五虎之猛,天下本非刘备莫数。可最后三家归晋。蜀汉灭亡,这只能是天意如此了。

2、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说天地无私,在天地看来,万物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所以天地没什么所谓的仁不仁,在天地看来,万物如祭祀用的祭品一样,可任其自生自灭!也就是说,天,本没有“意”。

3、三家归晋之后,百姓并没有安居乐业。朝廷也没有善待黎民。没过多久,天下再起战事。此后隋朝建立,可隋朝传至隋炀帝时,隋炀帝昏庸、暴虐、一时天下烽烟四起。这也才有了后来的隋唐演义的故事。也就是说,从三国结束后,到唐朝建立,这期间百姓没过上几 *** 乐日子。退一步讲,若真有天意,难道山河破碎,生灵涂炭, *** 骨成山,血流成河,这!才是天意?!!!!

4、其实人们往往因为找不出理由,所以无奈只说是天意。但每件事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正如歌中所说: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

5、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语出《隆中对》

6、也许看过隆中对的人都会对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佩服不已,但大家有没有看到这篇对策中的破绽?破绽就在益州!

7、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这说的一点也不假!但大家想过没有,益州,经济、文化都相当落后!没有大都市,甚至连像样的城镇都没有!稍微了解军事的人都明白,战争!需要强有力的经济作为后盾。但益州,从经济上说,可以说是落后到了极点!这也至使到了诸葛亮北伐的后期,益州的经济要大量依靠绵竹,绸缎的出口才能勉强维持。其次,说说农业。益州却是沃野千里,地处南方,雨水较多,农业较为发达,但比起江南这样的鱼米之乡可就差的远了。本来,这个地方的农产量给老百姓过日子可以说是丰衣足食,但要供应长期的行军打仗,那可就明显的匮乏了。要知道七出祁山其中有几次都因为粮草不足而失败告终,既然诸葛发明了木牛流马怎么回粮草供应不上呢?很可能是因为根本就不是来不及运,而是没的可运了!其次,这里人口稀少!请问兵从何处来?百姓中来啊!民少则兵少,无兵何以取胜?

8、那你就会问了“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这不假吧,这个地方不好怎么人刘邦的了天下。请问刘邦进去几年?楚汉争霸加起来不到八年就结束了,刘邦在西蜀带了一共不到3年啊(当然他出来了那块地也还是他的)。蜀国一去就呆了几十年啊!(当然他们也出来夺取过荆州,这个下面会讲)益州,山高地险,易守难攻,若是想养精蓄锐,暂且息身。确实是个好地方。当想在此常驻不出,恐怕就会出现上面说到的问题,最后,困死在那里!

9、你也许会说:照你这么说诸葛亮是个 *** ?他出了个馊主意?就你聪明?你比他会聪明?

10、非也,诸葛亮,并没有说错!大家看看隆中对“保其、荆、益”诸葛亮从来就没想过只凭借益州取得天下。再说,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荆州、益州已经是刘备最后的选择了。

11、我之所以写了上面一大段,主要是先向大家说明为什么诸葛亮后来的七出祁山,寸功未力!是因为在只控制益州的情况下,北伐失败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其实诸葛亮也明白这个道理,他之所以七次北伐,并不是想统一天下,那不过,是以攻为守的一种策略!当然,如果能搂草打兔子,白赚,那更好,但是自己的成功如果要依赖敌人的疏忽,那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12、其实本来,在一段时间内,刘备已经离统一天下的目标很接近。刘备取的荆州、益州之后,已经完成了诸葛亮给刘备谋划的“保其荆、益”的方针,荆州的富足,和辽阔也弥补了益州很多方面的不足。此时的蜀军集团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一(其实还多点,当时地盘已经比东吴大了,不信去看地图)。若以此姿态,养精蓄锐,秣马厉兵。待来日寻找良机出兵北上。那评定北方,甚至一统天下也未必事件不可能的事,可就在这关键时刻,出了岔子!!

13、其实之一个制造失误的是刘备!!刘备很清楚自己二弟的个 *** ,他应该了解关羽有轻敌,自大的毛病。万万不该派关羽去镇守整个荆州(荆州是很大的......),更不该任命他为该地方的更高指挥官(荆州牧,比 *** 兼省 *** 司令还大得多)。当然,关羽这个人还是有些计谋的,当年还当过刘备的军师,不过那时基本上就他们三个人。但关羽是很感 *** 的一个人,他很容易被诸如自大,骄傲,这样的情绪冲昏头脑。刘备说不定也料想到了这点,所以派给了关羽一些很不错的谋士。可刘备也不想想,到时候关羽脾气真上来了,能听那些身份,名望,战功都远远不及自己的人的话吗?

14、其次第二个失误当然是出自关羽身上,关羽有时候狂妄自大,这谁都知道。可我们常说适可而止,关羽的狂妄这回是过了头了!当时他攻打樊城的时候明明已经得到消息说孙权和曹 *** 联合要在后方夹击他。按理说,此时你应该即刻收兵,一方面班师回城,加紧布防,固城以待。另一方面,快马告变,通知刘备,以求后援。可关羽呢?不为所动,继续攻打樊城。他自己计算着,拿下了樊城,再回头去收拾孙权。哎,可叹,这种想法已经狂妄到了极点!!后来,樊城中曹仁的部队得知东吴来援,士气大振,拼死固守!关羽久攻樊城不下又被赶到的吴军从背后夹击。这才有了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直至被吕蒙斩于刀下。这是大意失荆州吗?这是狂妄失荆州啊,关羽之死,其实完全是咎由自取,与人无由。为将者,狂妄自大,目中无“敌”,这是大忌!

15、至此,刘备集团损失了名将,也失去了荆州,刘备已经在统一天下的路上偏离了航线,但到这里,事情还没有完。

16、刘备闻知关羽死讯,倾举国之兵,不听诸葛劝谏,携张飞一意孤行,征讨东吴,这才有了张飞之死,有了夷陵之败,有了火烧连营八百里啊!

17、按罗贯中的笔法说,刘备攻吴完全是为了给关羽 *** ,我以为不然,一方面,刘备确实是个重情义的人,想给弟弟 *** ,那是有的。但另一方面,他明白荆州对自己的重要 *** ,急于想夺回来。可刘备也被仇恨所蒙蔽措施了良机啊(至于什么良机,我下面要说)。

18、最终,这一战蜀国损失大部分主力,损失了张飞,最主要,间接损失了刘备!所以说,从这里开始已经奠定了蜀国最终的败局!这一战之后蜀国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也许你不同意,但上一回我已经分析了诸葛亮后期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再加上失去了荆州,也就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资本。如果你下过象棋你就会知道,一子下错满盘皆输。也许你这步下错子,不可能下步就输,也许离你最后的失败还有很多步,但那时起,已经决定了你的结局!

19、也许,你会觉得刘备始终没有得到一统天下的良机,我告诉你,有过,而且机会很大!

20、你也许会惊讶,你没说错吧,没错,有句话讲,危机亦是转机!听我给你娓娓道来!

21、试想,当时蜀军刚失去关羽,东吴和北魏处在结盟状态。此时,是曹军最舒服的时刻。一边他们不用担心刘备,刘备军新败,就算他要给关羽 *** ,关羽是孙权的人杀的,和他们无关,算不到他们头上。二来,不用担心东吴,一方面他们还是结盟状态,另一方面他们防刘备还来不及呢,怎么回攻打魏国呢?我敢说,那个时候是整个三国历史上北魏最掉以轻心,最不加防范的时候!假设这个时候,刘备能冰释前嫌找人再度联合东吴,东吴一方面看已经要回了他们想要的荆州,另一方面看有甜头,一定会相助刘备联吴抗曹。若此事能成,一定会打曹军一个措不及防,幸运的话,一战,天下可定矣。

22、诸葛亮,一遍遍的阻止刘备伐吴,不停的提醒刘备曹贼未灭曹贼未灭!说不定,也有过这样的谋划。可惜啊,刘备把矛头指错了对象。;

23、灭亡,成为不可逆转的命运..........

三、蜀国如此弱小,为何还能发动十几次北伐,经济没有崩溃

1、诸葛亮是从公元228年开始北伐,到公元234年去世,诸葛亮北伐时,曹魏的敌人并非只有蜀汉一家,曹魏的南边和东南是孙权的东吴 *** ,曹魏与东吴有着上千公里的国界线,东吴孙权才是曹魏更大的敌人,曹魏也将最多的 *** 放在与东吴交界的国界线上,这条防线消耗了曹魏超过50%的实力。

2、曹魏的北边是公孙氏盘踞的辽东,当时的 *** 是公孙康,公孙康强大时,一度攻破了 *** 半岛上的 *** *** 的国都,虽然公孙康在曹 *** 时代就斩杀了袁绍儿子袁尚和袁熙向曹 *** 请降,但公孙氏对于曹魏是时降时叛,一度是曹魏北方一股不稳定的势力,谁也不知道,公孙氏会不会在诸葛亮北伐时, *** 扰曹魏的北部边境,因此曹魏需要将15%的实力放在北方,以防备辽东公孙氏。

3、曹魏的西边及西北边是匈奴、鲜卑、乌桓等少数民族,尤其是鲜卑和乌桓,表面上臣服曹魏,实际上同样是时叛时降,比如曹 *** 在世时,乌桓无臣氐就起兵反对曹魏,而鲜卑首领轲比能率领几万鲜卑兵就在边上看热闹,如果不是被曹 *** 的儿子曹彰平定,那么指不定乌桓与鲜卑会联手攻入中原,所以曹魏还要将15%的实力放在西北防备匈奴、鲜卑、乌桓等少数民族。

4、曹魏的西南边就是蜀汉,经过上面的分析,你会发现曹魏实际上用来对付蜀汉的实力只有20%,而蜀汉用来北伐攻击曹魏的力量基本上占到了蜀汉总体实力的70%,换句话说,蜀汉用于北伐的 *** 总人数差不多是7万人,而曹魏用来防备蜀汉的 *** 总人数是10万人,所以双方在秦岭到陇右及关中一带的对战,其实实力是差不多的。

5、诸葛亮有了北伐的信心、北伐的旗号、北伐的时势,那么还应该有北伐的策略,从后来的历史来看,诸葛亮北伐的策略是:先攻陇右、蚕食雍凉、威逼关中、东出函谷,继而统一天下。

6、虽然双方的对比兵力是差不多的,蜀汉的7万人对战曹魏的10万人,其实上蜀汉的人员相对集中,而曹魏的10万人分散到整个关中、雍凉、陇右一带,人员分散,因此在某一个蜀汉预设的 *** 上,蜀汉对阵曹魏是有局部优势的。

7、有句话叫:更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因为蜀汉选择的是进攻,所以蜀汉可以预设 *** ,可以声东击西,各个击破,这对于实力相对较弱的蜀汉来说,实际上是一种有益的策略,所以蜀汉想要北伐,就要出其不意的进攻,就不断地主动挑起战争,包括后来的姜维前后进行的11次北伐,直到蜀汉灭亡的前一年,姜维都在率军北伐。

8、打仗是要花钱的,是要消耗粮食的,蜀汉的钱和粮食从哪里来?为何蜀汉的经济没有崩溃?

9、先说钱,蜀汉在诸葛亮时代大力发展了一项重要的手工业产品,就是蜀锦,这是一种用蚕丝生产的丝织提花织锦,在当时的上流社会是一种身份象征的奢侈品,不仅远销西域,而且还大量销往敌对国家,比如曹魏,诸葛亮自己也说过:要想打赢北伐之战,只有大力发展蜀锦才行。

10、于是蜀汉大量的百姓参与到 *** 蜀锦上来,基本上蜀汉百姓除了种地就是 *** 蜀锦,蜀锦又非常值钱,这为蜀汉换来了大量的外汇,这些外汇又支撑了诸葛亮的北伐战争,这就解决了钱的问题。

11、再说粮食,蜀汉的地盘上有一个成都平原,这是整个益州的鱼米之乡和产粮区,早在战国时期,这里就已经是秦国的后方粮仓,并在李冰父子手中修建了都江堰水利枢纽,成为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秦国能统一天下,益州的成都平原功不可没,到了三国时期,这里就成为蜀汉的粮仓。

12、除了成都平原,汉中平原也是一块粮仓,适合种地,除此之外,诸葛亮还大力发展屯田,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时,蜀军还曾经就地屯田,作好长期战争的准备,即使是蜀汉灭亡的前夕,大将军姜维不也是在沓中屯田吗? *** 的大量屯田也解决了粮食问题。

13、钱和粮的问题都解决了,就解决了战争经济问题,蜀汉就能维持进行战争的资源,经济也就绝对不可能崩溃,即使到了灭亡的前夕,也没见蜀汉经济崩溃啊。

文章分享结束,蜀国有鱼米之乡吗和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城市的 *** 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标签: 鱼米之乡 国有 称为 城市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