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之乡是在哪(宰相之乡)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3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进士之乡是在哪,宰相之乡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江苏省的哪座 *** 古镇,被称为“进士之乡”
  2. 山东莱州府掖县进士乡在今天哪里
  3. 一个出了909位进士的地方,竟然不是江浙,而是四川眉山

一、江苏省的哪座 *** 古镇,被称为“进士之乡”

1、江苏省近年来在我国的发展一直都是非常靠前的,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成绩与当地大力发展旅游业是离不开关系的。在江苏省分布有众多景点,其中古镇的分布也较为广泛,说到古镇,在我们的印象中都是古色古香、小桥流水的景象,而且现在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讲,对这种脱离城市生活的景象是无比向往的,所以每到节假日的时候,各大古镇的游客都是络绎不绝的。介绍的是江苏有座 *** 古镇。

2、它就是河下古镇,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河下街道,古镇距今已有 *** 0年的历史,所以现在来到古镇是可以看到很多古老的建筑,每一处建筑都经历了千百年的风吹日打,但是却丝毫不影响它的观赏价值。古镇还是一个文人辈出的地方,在这里曾经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所以古镇也被称为是“三鼎甲齐全”,同时也被称为“进士之乡”。

3、河下古镇更是以6大特色而享誉世界,这六大特色分别是文化重镇、军事重镇、盐商重镇、中医重镇、美食重镇、佛学文化。说这里是美食重镇,还真的是名副其实,在历史上这里商贾云集,居住的富人多,来往的行 *** 多。所以在镇上也就盛产了众多美食,有文楼蟹黄汤包、文楼涨蛋、宴乐的长鱼席等等,所以游客们来到这里也可以品尝到色泽味美的特色美食,而古镇也是通过这些淮安特色小吃吸引着全国的游客前往。

4、古镇的文化雄厚,佛学文化更是展现的淋漓尽致,在古镇有一座闻思寺,在曾经的时候经历过多次洪水淹没,但是好在最后还是修复好了,寺庙周围环境清幽、鸟语花香,给寺庙增添了别样的色彩。河下古镇是淮安古城保存最完好的历史街区,在古镇中保存下来的建筑都是明清时期的,极具 *** *** 的有吴承恩故居、左忠壮公祠、 *** 寺古文楼等等。这些建筑从外到内都能看出年代的久远,而且也能流露出古代建筑师的技艺精湛。

5、河下古镇作为我国的5 *** 景区,现在仍是免费对外 *** 的,而古镇也凭借六大特色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

二、山东莱州府掖县进士乡在今天哪里

1、莱州市委宣传部的小姜现在还能记得,1988年2月,他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项活动,就是庆祝掖县正式更名为莱州市。

2、那年的2月24日,经 *** 批准,撤销掖县,建立莱州市。不过,很多从莱州出来的人,尤其是当年“闯关东”的人仍然以自己是“掖县人”自居。提到“掖县”,就透着亲切;至于莱州,他们似乎总觉得跟自己关系不大。

3、“掖县”一名最早见于《战国策》:“(齐襄王)益封安平君(田单)夜邑万户”。这里的“夜”通“掖”。据说“夜”字来源于“东莱有日夜出”——夜里有太阳出现,至今在莱州还流传着这个美丽吉祥的“传说”。

4、其实据考证,这个传说不过是齐地一位口才极好的人,为了忽悠周宣王(齐国当时为周的属国)而杜撰的胜境。

5、无论如何,掖县长久以来一直就是上级行政区间的治所所在,不管莱州郡或是莱州府——隋朝时,有了莱州这个名字,明代洪武元年升莱州为府,莱州府是当时山东六府之一,统管着整个山东十分之一的地盘。

6、如果向更早追溯,六 *** 前的 *** 时期,莱州地区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到禹治水成功,接过大旗 *** 天下,胶东大地有了之一个封国:过国(今莱州城北过西村东)——古人以国为姓,这也是全球华人中过姓的起源——当时,这里被称为莱夷。商朝时称莱侯国,周朝为莱子国,汉朝高祖四年,置掖县为东莱郡治所。

7、纵观莱州历史,上下几 *** ,莱地中心始终在掖县,特别是从西汉到 *** 初年的两千多年间,有1800多年, *** 所在地都设在了掖县。渐渐地,莱州成了掖县的代称,1988年,掖县彻底更名为莱州市。不过,显然“闯关东”的人对这个名字并不熟悉,在他们的记忆中家乡只有一个——掖县。

8、“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静中吾乃得至交, *** 先生子虚子。”李清照的这首《感怀》,作于宋徽宗宣和(1121年)八月。这时,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屏居青州十年后,赵正出守莱州。

9、赵知府每天正忙的要命,没时间陪妻子,李清照一个人百无聊赖,只好写诗作乐。赵知府为什么那么忙?因为莱州人杰地灵,在这个地方当官,没有点本事是坐不住“龙墩”的。所以,到莱州的官员都是干实事儿的,莱州历史上的名知府也就特别多。

10、在中国历史上,科举 *** 虽然淹没了一些人才,但是金子总会发光。在全国平均三个县才出一名状元的时代,莱州人凭着好学上进,硬是力拔头筹出了3位状元。而莱州的进士出得更多。明清两朝,全国每个县的进士不足30人,而莱州一地就有97人考取进士,在全国遥遥领先,堪称一奇。

11、在中国历史上,自战国至清末的1800余年间,有姓名可考,有文字记载,可称为“宰相”的不到1100人,全国约两个县平均才出一位。而原籍莱州的先后就有吕立、毛纪、赵士完等11位在朝中任宰相。

三、一个出了909位进士的地方,竟然不是江浙,而是四川眉山

趣味解读神话,诙谐笑谈历史,轻松品味文化欢迎关注「”那个小神仙”,带您看中华上下五 *** 分类:历史文化解读、地域文化解读、名人名家字数:5500字,阅读约8分钟四川眉山,坐落于西南一隅,北接成都。历史上的眉山因「”三苏父子”(苏洵、苏轼、苏辙)而名声大噪,如今的眉山市区内仍有苏氏父子的祠堂「”三苏祠”,红墙绿水,亭台楼阁,古木环绕,竹林盈翠,环境非常优美,加之文化底蕴深厚,每年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在宋代,眉山还是全国有名的「”进士之乡”,进士数量远超其他地区,就连当时的盛产进士的江浙一带也难以比拟。根据杨文等人综合《雁塔碑》(进士题名碑)、《眉山县志》和《眉山市人物志》等文献的统计,眉山在两宋时期总共有909进士(数据来自杨文等人著《两宋眉山进士群体研究》)。根据《元丰九域志》所载,两宋时期,眉州领眉山、彭山、丹棱、青神4县,所辖区域小,也不是当时的西南地区的经济 *** 中心,但却出了909名进士,数量甚至超过了当时的成都,不得不说是一件奇事。四川眉山远景楼那两宋时期眉山著名的进士有哪些呢?产生这么多进士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一、进士之乡,千载诗书城两宋时期的眉山考取进士的人数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以当时的全国的科举大省浙江作比较,以浙江大学龚延明、祖慧教授的《宋登科记考》为准,北宋时期浙江进士有1657人,南宋时期有5 *** 6人,总共7583人。而当时的浙江共有11州66县,平均下来每州(每县)约有98人,眉山4县进士共909人,平均每县约227人,远远高于浙江的平均水平。跟当时四川成都府比较来看,成都府的进士661人,在全国范围内来看已经很是不错,但与眉山的909人来说,还相差较多。放到全国范围内来看,两宋共取进士42390人,眉山进士人数占全国进士总人数的2.14%,平均每一百个进士当中,就有两个是眉山人。对于只有二十乡、六镇,两万多户的眉山来说,有如此之成绩,着实是令人惊叹。难怪宋仁宗皇帝感叹:「”天下好学之士皆出眉山。”(图源自杨文等著《两宋眉山进士群体研究》)二、各大家族英才辈出,个体一流两宋时期,眉山地区文化氛围浓厚,在加上宗法制的影响,产生了很多以学术、 *** 立身的士人家族,这些父子、兄弟闻名者甚多,多人考取进士,光耀门楣。眉山文庙《雁塔碑》记载:「”中甲、乙科者(进士)八百八十余人,而气节文章苏氏坡(苏轼)、颍(苏辙)外如田(锡)、任(孜)、家(铉翁)、孙(抃)照耀史册者。”这段资料中提及的苏轼、苏辙、田锡等人是眉山进士中佼佼者,他们的家族也是眉山当地有名的士人家族。两宋时期眉山闻名的士人家族较多,根据统计状况来看,共有9个,分别是:眉州苏氏、眉州家氏、眉州唐氏、眉山任氏、眉山王氏、青神杨氏、丹棱李氏、眉州史氏、丹棱史氏。我们暂选其中典型的四个家族谈论: 1、苏氏家族眉山三苏祠苏氏家族应该是最为人们熟知的了,「”三苏父子”的盛名一直到今天都是眉山的名片,苏氏家族以文学著称。苏序应当是苏氏家族之一代,虽然学问不精,但是胜在苏序有远见,家中大量购买书籍,重视孩子的教育。苏涣,苏序次子,公元1024年(宋仁宗天圣二年)进士,为宝鸡主簿。《全宋诗》卷二三一录其诗一首《赠刘讽》。林下人归少,君归不待年。能令两蜀士,叹甚二疏贤。三子苏洵(苏轼之父)虽然平生27岁才开始读书,未考中进士,但是却是宋代有名的文章大家,所作的《六国论》博辩宏伟,有纵横之势。苏轼曾经在《凫绎先生文集序》中赞美 *** :「”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其游谈以为高,枝词以为观美者,先生无一言焉。”到了苏轼、苏辙这一代,苏氏家族进入了巅峰时期。嘉祐二年(1057),京城大考在即,在此之前,苏洵带着儿子苏轼和苏辙进京,这年苏轼21岁,苏辙18岁。在蜀人张方平的推荐之下,欧阳修看了苏洵送呈的文章,对其《六国论》一文赞不绝口,认为可与荀子比拟。嘉祐二年正月,苏轼苏辙兄弟在礼部 *** 中脱颖而出,兄弟二人同时考取进士,声名大噪。二十一岁的苏轼更是考取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三月,苏轼兄弟二人同科及第,苏洵的《六国论》被人争相传诵,三苏父子一时风光无两。虽然三人后来的仕途皆不够顺利,但是并不妨碍他们因才华名垂千古,特别是苏轼更是成为有宋一代文人巨擘。苏轼画像苏轼是北宋中期最伟大、最全能的文学家。其散文纵横捭阖,切中时弊,直接探讨经世治国之事,有强烈的个人特色。其诗一方面反映当时现实,直接把诗歌作为 *** 斗争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歌咏自然,清新脱俗,想象出奇,时刻蕴含人生哲理。苏轼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极大得推动了词的发展,扩大了词的创作领域,他的词的内容极其丰富:抒情、爱国、怀古、赠送酬唱、离别思念、咏物、描写农村。苏轼为人颇为不羁, *** 格旷达,表现在诗词的创作上,就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通脱豁达、潇洒飘逸的风格。这样有魅力的苏轼,使得他在千百年来受到无数文人志士的喜爱。其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最能体现其超脱豁达的 *** 格特点:「”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既不以风雨而忧,也不以晚晴而喜的生活状态,无不凸显了他内心的强大,以及自我精神世界的充实。 2、李氏家族眉山的其他家族在苏氏家族的光芒掩盖之下,较少为人所知,但就其成就来说并不比同时代的家族逊色,这些家族的不仅考取进士的人数多,而且著述丰富。眉山丹棱李氏家族,也出了5个进士。与苏家的文学不同,李家主要是在史学方面成就巨大。绍兴八年(1138),李家李焘登科进士,授成都府华阳县主簿,但李焘一心学术,没有就任,转而到丹棱龙鹄山读书。直到绍兴十二年秋,李焘才赴任。李焘一生博览群书,著述颇丰。据记载,有《巽岩文集》、《四朝通史》、《春秋学》等五十多种,但是大多散佚。其成就更高的是编纂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现存五百二十卷),是中国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更大的断代编年史。该书仿造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体例,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到宋钦宗赵桓年间之事,史料价值很高。纪昀等赞其博览群书,对历代典故熟记于心,《续资治通鉴长篇》记载之事详尽连贯,是读史之人必读之书:「”焘博极群书,尤究心掌故。……其(《续资治通鉴长编》)淹贯详赡,固读史者考证之林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李焘之子李垕(厚)继承 *** 学识,也考取了进士。《全宋文》简略记载了其生平:「”李垕,字仲信,丹棱(今四川丹棱)人,李焘长子。乾道四年,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与其父李焘同掌史事,时人荣之。”李垕为人正直,往往在朝廷之上直言劝谏,颇受人尊重。当时,李焘父子同为朝廷史学重臣,又都是眉山人,时下有人将他们与苏氏父子并论。明代杨慎就曾说:「”垕与二苏并列上等,其文行真不可及哉!” 3、唐氏家族丹棱唐氏家族跟苏氏家族一样,是以文学著称的家族,时代比苏氏家族稍晚。唐氏家族的之一代文人根据确切记载应当是唐淹,唐淹此人在嘉祐、治平年间非常有名,学者都争相拜他为师,受他指点的学者就有数百人,是一代经学 *** 。唐淹之子唐庚的崛起使得唐氏家族在眉山成为真正的士人家族,在当地非常有名望。唐庚,字子西,唐淹次子,有「”小东坡”之称,存世的作品有《眉山唐先生文集》,其文学成就超过 *** 唐淹。宋代刘克庄夸赞其诗文不比苏门的秦观、晁补之等人逊色:「”子西诗文皆高,不独诗也。其出稍晚,使及坡门,当不在秦(观)、晁(补之)之下。”唐庚为苏轼同乡,文学思想深受苏轼影响,诗歌细密工致,锤炼字句,意蕴深长。以其《春归》为例:「”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小市花间合,孤城柳外圆。禽声犯寒食,江色带新年。无计驱愁得,还推到酒边。”虽为咏春之作,但起首两句气势不凡,东风浩浩荡荡而来。春花繁盛、柳树新芽,一派生机。但诗人以乐景衬哀情,最后两句转笔一写心中之愁苦。乐景之中,哀情更甚,写作手法别出心裁,构思巧妙。除了诗歌之外,其散文精悍简练、逻辑缜密,被当时的太 *** 奉为文章典范,争相模仿。 4、家氏家族眉州家氏,根据史料记载有名的十二人当中,就有5人为进士。家勤国、家安国、家定国三兄弟同为进士,三人从刘巨读,与苏轼兄弟是同门友。家勤国著有《春秋新义》,家安国著有《春秋通义》,家定国有诗文集。家氏家族在家勤国三兄弟之后又出了两位进士,分别是家勤国的儿子家愿和家铉翁。家铉翁,号则堂,传说他「”翁身长七尺,状貌奇伟,威严儒雅。”德祐二年,赐进士出身,曾任户部侍郎、端明殿学士。明末,元军兵临城下,丞相丞相贾余庆、吴坚向各地太守发布檄文,命令投降,只有家铉翁坚决不投降,「”宋亡,守志不仕”,坚守文人志士之民族气节。1294年,元成宗即位,家铉翁才被放还,时年82岁。家铉翁著有《则堂集》六卷,《彊(强)村丛书》辑为《则堂诗余》一卷,词存三首收于《全宋词》中。三、起底进士之乡缘由: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1、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大量文人迁入眉山位于成都平原之上,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唐代之时,成都就是名列前茅的经济发达地区之一,有「”扬一益二”之美称。眉山毗邻成都,受成都地区的带动,经济稳定且繁荣。唐代末年,北方战乱纷飞;北宋末年「”靖康之乱”;南宋末年的宋金战争,中原各地受尽战乱之苦。而居于四川盆地之内,受战争影响最小,其他地方民不聊生,四川却「”三川晏宁,五稼丰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上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给予文化巨大的发展空间,巴蜀地区的文化快速发展,甚至有学者认为唐宋时期的巴蜀能与当时的儒家文化中心齐鲁比肩。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稳定还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涌入四川避难,《宋史》之中就说:「”天下将有变,而蜀为最安处。”眉山跟成都同在成都平原上,虽然经济不足成都发达,但是在战争年代,大多数文人以为成都作为四川首府不够安全,转而到了周边的城市,眉山就成了更好的去处。上文中提到到两宋眉山的9大士人家族,其中眉州苏氏、眉州家氏、眉州唐氏、青神杨氏、丹棱李氏、眉州史氏、丹棱史氏,都是 *** 家族。比如丹棱李氏,是唐太宗第十四子曹王李明之后,其祖上在经历北宋末的「”靖康之难”后,举家迁到了眉山丹棱。文人墨客的大量涌入,使得原本属于儒家文化边陲的眉山县,中原文化和巴蜀本地文化的大混血,使得当地的文化得到突破 *** 的发展。来到眉山的文人们在此繁衍生息,特别是大家族中有曾在朝为官者,他们的科举、 *** 经验丰富,通过各种途径传授给当地的学者。 2、宋代四大刻书中心之一,学校数量多,教育繁荣昌盛宋 *** 书业非常发达,所印之书精美细致,善本较多。陈先行《国宝大观》说:「”宋代的刻书地点相当多,除首都汴梁外,浙江杭州、福建建阳与四川眉山是主要刻书中心。”宋代时期,眉山成为全国三大刻书中心之一,无论是官刻、家刻,还是坊刻都非常发达。官刻书籍影响更大的是绍兴年间井宪孟在眉山刻印的《眉山七史》,又称《宋蜀刻七史》,包括《宋书》、《南齐书》、《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周书》7部史书。宋代绍兴年间井宪孟在眉山刻印的《七史》《眉山七史》刻本书版从宋代一直用到清代,在嘉庆年间毁于火灾,保存了七百多年。家刻方面,眉山书坊刻印了大量唐宋时期的文人集子,如:李白、李贺、孟郊,三苏父子、秦观等。眉山书坊还刻印了《册府元龟》,印刷清晰精美,雕刻认真,特点鲜明,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很广,今天国家图书馆藏有眉山刻《册府元龟》残本。坊刻方面,眉山的书坊号较少,史上留名的只有书隐斋和万卷堂。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眉山是官刻、家刻还是坊刻,都在全国位于前列。眉山刻书业的发达,极大地满足了眉山学子对于书籍的大量需求,促进了当地教育的发展和繁荣。不只如此,宋代时期的眉州虽然所辖区域小,但是学校众多,教育异常繁荣。《宾退录》记载,眉州有学校13所:「”嘉、眉多士之乡,凡一成之聚,必相与合力建夫子庙,春秋释奠,士子私讲《礼》焉,名之曰乡校。亦有养士者,谓之小学。眉州四县,凡十有三所。”可以这样说,刻书行业的繁荣与学校的大量兴建,为眉山进士的井喷式发展提供了温床,物质与精神上的满足促使了当地教育的蓬勃发展。 3、大家族的地缘影响,乡人以考取功名为荣眉山士 *** 家族众多,这些家族学者考取进士之后,或在朝为官,或在乡授业,成为一方备受尊重的老师,社会地位很高。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之下,吸引了大量的文人投身于科考,希望通过科举之路改变自己乃至家族的命运。祝尚书在《论宋代文化中的「”眉山现象”》一文中说:「”一旦某人以文学成功,由于地缘关系,它首先会在本地引起响应,乃至带动本地的崇文风气,推动本地文学家族的形成。”特别是三苏父子名噪京城,所作之文章被世人争相传阅,让眉山学者艳羡不已。苏氏家族的崛起,大大影响了眉山的文学风气,时下学者以文学为荣。曾巩《赠职方员外郎苏君(苏洵之父苏序)墓志铭》载:「”蜀自五代之乱,学者……安其乡里,皆不愿出仕。君独教其子涣(苏洵二兄)受学,所以成就之者甚备。至涣以进士起家,蜀人荣之。意始大变,皆喜受学。及其后,眉之学者至千余人,盖自苏氏始。”四川的学者在宋代之前,受五代之乱的影响都安于现状,不愿考取功名做官。自从苏轼的二叔苏涣考取进士之后,苏氏家族开始发家,于是蜀人思想大变,学习的热情空前。苏氏家族推动了眉山其他家族的人才的不断涌现,比如我们上文提到的有「”小东坡”之称的唐庚(唐氏家族)、李焘父子(李氏家族)、跟苏轼兄弟是同门友的家勤国三兄弟(家氏家族),无一不受苏家影响。不得不说,大家族的地缘影响非常深厚,直到今天,苏氏家族勤学笃行的家风仍旧影响着眉山人民。历史上的眉山虽然是西南隅一小城,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刻书行业的发达、教育的繁荣、各大文人家族的地缘影响等多重因素交织之下,两宋时期的眉州出现了909名进士,成为了科举文化史上不可企及的巅峰。#三苏祠##眉山##历史冷知识#@今日头条@头条历史

进士之乡是在哪(宰相之乡)-第1张图片-

进士之乡是在哪和宰相之乡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标签: 是在 士之乡 相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