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霍州威风锣鼓之乡这个问题,山西霍州威风锣鼓鼓谱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山西霍州属于哪个市
1、霍州市是山西省辖县级市,由临汾市代管,位于山西中南部,东经111°43′,北纬36°35′。与临汾、晋中盆地交界,扼山西南北。南北长约30千米,东西宽约36千米,总面积765平方千米。[16]霍州市下辖5个街道、4个镇、3个乡。
2、临汾是山西省下辖地级市,省域副中心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东倚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临黄河,与陕西延安、渭南隔河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吕梁毗连;南与运城市接壤,因地处汾水之滨而得名;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属温带 *** *** 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辖1个市辖区、1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
3、临汾市历史悠久,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黄河文明的摇篮,有“华夏之一都”之称;该市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盛产小麦、棉花等,素有“棉麦之乡”和“膏腴之地”美誉;该市已形成多元产业体系,是山西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市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国三大优质主焦煤基地之一;该市非物质文化种类繁多,有蒲州梆子、威风锣鼓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被誉为“梅花之乡”、“剪纸之乡”和“锣鼓之乡”。
二、威风锣鼓
家住山西时,最难忘的就是霍州威风锣鼓。
锣鼓是中国传统打击乐器。中国的打击乐器根据 *** 材料的不同,分为金属、竹木和其它三种。锣是用铜冶炼而成的,属于金属类的打击乐器,其音洪亮而强烈,余音悠长持久。最早使用铜锣的是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到公元前二世纪左右,随着各民族文化交往的日益加强,铜锣逐渐向中国内地流传。铜锣在战争中应用比较广泛,古代的军事首领们经常用铜锣来指挥 *** 作战。中国古代的军事术语“鸣金收兵”中的“金”就是古代铜锣的别称。
鼓的出现要更早。从如今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可以确定鼓大约有4500年的历史(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早期大墓出土的土鼓为例)。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用于打击敌人、驱除猛兽,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据《礼记·明堂位》的记载,“伊耆氏”之时就已有“土鼓”,即陶土作成的鼓。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激越雄壮而传声很远,所以很早就被华夏祖先作为 *** 助威之用。相传黄帝 *** 蚩尤的涿鹿之战中,“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太平御览》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纪》)。“击鼓杀敌、鸣金收兵”是我们在传统评书中常听到的话语。
威风锣鼓是诞生和流行于晋南临汾霍州市、洪洞县、汾西县等地的一种民间打击乐表演。由于其鼓声如雷,威风凛凛,所以叫做威风锣鼓。霍州更是威风锣鼓之乡,霍州威风锣鼓有着“华夏之一鼓”的美誉。
相传隋末李渊亲率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及义师甲士3万自太原挥兵南下,目标直指关中。大军之一站到达霍邑,遇到隋军顽强抵抗。连日大雨,又赶上粮草缺乏和后方吃紧,李渊信心受挫,几乎要打退堂鼓。关键时刻,李建成、李世民力主进军,帐下谋士提出妙计。李世民以威风锣鼓演兵布阵,作战时一举大获全胜。锣鼓队被李世民赐名“威风锣鼓”,自此流传后世。
我是被霍州威风锣鼓深深震撼了的!
上初中时,冬天里常常听到村里的锣鼓队训练。为什么要打鼓呢,原来是为正月十五元宵节作准备。春节和元宵节都是我国的传统假日,但春节和元宵节又有着很大的区别。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日子,家家户户要团聚,共度除夕,吃饺子,以家中活动为主。元宵节是正月十五日,处于立春和雨水两个节气中间,是一年中之一个月圆之日,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时节。元宵节的传统节目是观灯,以户外活动为主,自古就是年轻人逛街赶热闹的日子,有“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传统。正月十五元宵节在霍州城只有一件事——敲锣打鼓打威风!在霍州我们称之为“闹红火”!
上初二时我之一次去霍州城看“红火”,真是大开眼界。十五一大早,各乡各村的人三三两两的汇集到公路上,骑车的、走路的,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大家都朝着一个方向——霍州城奔去。到了霍州城里,早已是摩肩接踵、人山人海。霍州城长长一条大街设了18个 *** 台,从鼓楼前一直排到东大街,每一个 *** 台前都挤满了观众。卖麻糖、米花糖、烧饼等小吃和兜售玩具的小商贩在人群边缘穿 *** 着做着生意。霍州县城,每个村子几乎都有威风锣鼓队,大的锣鼓队多达上百人,小的几十号人。锣鼓队到每一个 *** 台都要奋力演出,台上评委负责打分。对表现出色的锣鼓队员要奖励大红绸一条,比赛结束后根据红绸多少领取奖金。水平更高的鼓手已有几条大红绸挂在身上,十分亮眼。就见 *** 台的人又来送红绸了,鼓手敲得更加起劲!
威风锣鼓共有锣、鼓、钹(镲cha)、铙四种乐器。锣最多,鼓次之,钹又次之,铙最少,大体为14、8、6、4之比例。锣鼓队员是清一色的农家子弟,身穿统一的运动服,戴着深深的墨镜,精壮冷酷。表演时,演奏队伍列成方阵、圆阵或梅花阵等图形,鼓手在队伍中间,身挎扁鼓,两只鼓槌头上嵌红综,敲起来鼓声动人心魄,让人的血液沸腾。锣手们围在鼓手周围,人手一面青铜大锣,敲起来声音不大,发出沉闷的低音。几十面锣同时击打,便发出了雷鸣一般的声音,引起观众心脏的震动。到 *** 时,立于队伍后方的拍钹者便将钹举过头顶,击钹后翻腕45度,再击再翻腕,铜钹不停转动,钹碗中红、黄绸布不断飘飞,甚为壮观。表演到精彩之处,只留下单纯的鼓声。鼓手们聚在一起,连续不停地重重击鼓,一忽儿右手举起空中一绕,这叫“单挽花”,一忽儿双手轮回在空中一绕,这叫“双挽花”和“交替挽花”,一忽儿,右手将鼓槌扔到空中,落下时快速接住顺势下击,鼓点丝毫不乱,看得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 台前更是人潮汹涌,兴奋的观众们涌过来、挤过去,身不由己。霍州城的 *** 并不担心会出现群体 *** *** 件,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负责维持秩序的 *** 带着墨镜,手里有一根竹制的扫帚条子,在人群前面来回巡视。看哪里人挤得厉害, *** 就过去甩着扫帚条子真真假假一顿猛抽,人群立刻退了开去。自然也有挨了抽的人不服气,找 *** 理论,往往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这种维持秩序的方式虽然粗暴了一些,但却十分有效。在霍州那些年,真没有听说元宵节出了踩踏亡人事故的。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发生人员 *** 件时,我突发奇想,如果霍州 *** 在场,伤亡是否会少一些,甚至不出现 *** 。
十五的威风锣鼓敲了一天,我们沿着十八个 *** 台,一个一个地看过去。兴奋了一天,震撼了一天,不知疲倦。那像黄河奔涌一样的锣鼓声,回响在耳边很久很久。初三的寒假,锣鼓声伴随我们度过了一个学习的假期。夏天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中。
后来,霍州威风锣鼓名声逐渐在国内打响。1988年,霍县(今霍州市)300人的威风锣鼓队在北京举办的首届全国农 *** 动会开幕式上一鼓成名。
1990年,中国举办第十一届 *** 运动会。开幕式上,由410人组成的威风锣鼓队率先登场。威风锣鼓队阵容宏伟,气势磅礴,精彩的演出蜚声海内外。
1991年已不再是“豪情壮志在我胸”的我在临汾三中复读,前途未卜的迷茫伴随着刻苦攻读的学习生活。寒假初六就开学,十五是在临汾过的。正月十五那天我给自己放假,上街去看威风锣鼓队汇演。听着像战鼓一样刚劲有力的声音,看着一个个全身投入的鼓手,我感到强烈的信心、无穷的力量随着鼓声渐渐融入自己的身体。第二天,临汾日报上刊登了一张威风锣鼓表演的特写照片,题名为《鼓魂》。这个名字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知音感。当年七月 *** ,我以超出本科线33分的成绩考入南京一所重点大学。
1993年暑假,和同学坐火车返家。在浦口站上来一支百多人的队伍,满口熟悉的霍州口音。询问之后,才知道他们是刚从新加坡访问演出回来的霍州威风锣鼓队。这些年轻、粗犷的汉子都是之一次走出国门。他们在车厢里摆开了酒杯,互相喧闹着纷纷讲述着出国感受,表演着节目。豪放的 *** 格、自信的面容充满着霍州人的自信和骄傲。
1995年我作为地方大 *** 参军入伍,到山西忻州大 *** 训练大队参加集训。结业典礼上的一个节目是800人军体拳表演。广场处于山谷中,展开队伍时一排一排走开去,正步声在山谷中回荡。这场景给我的感觉与威风锣鼓队表演十分相似。由军人来表演威风锣鼓应该是最合适的吧。我多么想在锣鼓队中做一名鼓手啊!
但参加威风锣鼓表演,是我多年没有实现的夙愿。入伍后,我参加过很多次重大科研或文化活动,却没有机会参加或组织锣鼓表演。虽然没有机会组建一支威武勇猛、所向披靡的威风锣鼓队,但我将全神贯注、舍我其谁的鼓魂精神带到了工作中。
今年 *** 开始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 *** 工作,作为一名军人,我们将走向新的征程。“世纪军改”中,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三十万分之一”,有的人忧心忡忡,有的人彷徨观望。在略有些不踏实不稳定的心情中,我依稀听到灵魂深处的战鼓声。
梦中,我作了威风锣鼓队的鼓手了!带领着一百多名精壮的汉子,聚在一起,用力挥舞着鼓槌,使劲地敲着、敲着……
三、威风锣鼓起源于那个地方啊 要详细的
1、威风锣鼓最早的名称为“锣鼓”,老百姓俗称“家伙”,是一种民间打击乐器的合奏形式,由于它节奏明快,威武雄壮,无论是看还是听,都使人感到威武无比,所以也被称为“威风”。“威风锣鼓”是临汾地区众多锣鼓艺术中名声更大、影响最盛、流传最广、生命力最强的一种民间打击乐表演艺术。威风锣鼓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临汾市境域的各县市区,几乎村村都有自己的锣鼓队,都有自己的“锣鼓歌”。当地有民谚:“高兴不过娶媳妇,热闹不过敲锣鼓”。
2、鼓的创造很有可能是远古人类感动于自然之声,如雷鸣、石滚、空洞物体的碰撞等,模仿其声音的洪大、威严、旷远。我国古代有“鼓法天,钟法地”的记载。1980年,襄汾县陶寺的一座大型墓葬中首次发现了鼍鼓,被誉为“中国之一鼓”,证明距今约4000多年锣鼓已经产生;在甲骨文中,也已经有了“鼓”字。春秋时期,鼓乐类名称开始散见于各类文史古籍的记载中,如“谏鼓、雷鼓”等等,说明鼓在当时已初具规模。
3、威风锣鼓的起源与一个在民间流传了几 *** 的传说有关。说的是在距今4700多年的时候,有一天尧王访贤路经周府村(今洪洞县甘亭镇羊獬村)时,发现一只母羊在一片沙地上生下一个独角异兽,全身青毛的“怪物”——獬,生下3个小时后,就长成和母羊一样高。和尧王同行的主管行律的皋陶发现“此羊见斗则触不直,闻论则咋不正”,是一只神羊,于是将此羊牵回帮助断案。也恰恰在这时,尧王的妻子散宜分娩,生一女孩,起名女英,坠地能坐,三日能行,五日能言,满月能织,百日通晓天文地理。尧王认为此地是 *** ,将此地更名为羊獬村,并把全家迁居于此。故有“羊生獬,羊獬村,尧王立世到如今”。
4、尧王在历山访贤时遇到驾牛耕田的舜,在经过一系列的考察后,认为舜符合当帝王的条件,将帝王的位置禅让给了他,并将自己的两个女儿许配于他。从此娥皇、女英便以历山为婆家、羊獬为娘家,两个村的人从此也成了亲戚。羊獬村的人称娥皇、女英为“姑姑”,历山人称她们为“娘娘”。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娥皇、女英回娘家,农历四月二十八,娥皇、女英回婆家,两地群众就会敲锣打鼓迎接,以 *** 风。
5、在接姑姑送娘 *** 民俗活动中,威风锣鼓所打的曲牌都与所途经的22个村落有关,每停留一个地方就会敲打与此地发生的故事有关的曲牌。比如《风搅雪》,说的是有一年的三月初三,气温骤降,大风卷着雪花漫天飞舞,但接姑姑的人依然顶着寒风要到历山接姑姑。尧王深受感动,便做了这首曲,答谢大家的真情厚意,此曲只有羊獬人敲。比如《吃凉粉》曲牌多在路上行走或中途吃饭时表演,沿途队伍要在指定的几个村子集体休息吃饭,农历三月,村里没有很好的饭菜招待大家,大多是一些凉拌菜,其中更受欢迎的是凉粉,能解除途中的疲劳和辛苦,该曲听起来如缕缕凉风拂面,使人顿生凉爽舒服之感。又如《笑回乡》曲牌形象地描绘了娥皇、女英在路上和乡亲们有说有笑的场面,此曲表达了大家的愉快心情。再如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汾河西边历山的队伍要到汾河东岸的羊獬村“接娘娘”。这天,羊獬村的队伍要到汾河东岸等候迎接,当历山的队伍来到河边时,两支队伍隔河相迎,敲锣鼓以示问候。羊獬村队伍面西演奏《西河滩》曲牌迎接“亲戚”,同时,历山队伍隔河面东演奏《东河沙》热情呼应。
6、更为值得关注的民俗事象是至今两地人认为彼此是亲戚,因此延续着互不通婚的习俗。
四、晋南威风锣鼓的介绍
晋南威风锣鼓是诞生和流行于山西临汾一带的民间传统打击乐,之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它击奏多姿、威武雄壮,故称“威风锣鼓”。每逢过年过节、喜庆丰收、 *** *** ,便会出现在民间。威风锣鼓是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这种锣鼓演奏形式开始于尧、舜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威风锣鼓古朴典雅、纯正健美,蕴藏着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是中国鼓乐的经典,具有形态、音响、乐曲、表演四方面的美学特征。在历史的发展中,吸取不同时代鼓乐艺术的精华,终于发展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气势磅礴,慷慨激昂,粗犷豪放,威武雄壮的“天下之一鼓”。晋南威风锣鼓是临汾一带由锣、鼓、铙、镲四种乐器共同演奏的一种汉族传统打击乐艺术形式。威风锣鼓主要分布在山西晋南地区,尤其是在临汾市的霍州市、洪洞县、汾西县等地流传最广。由于其鼓声如雷,钹音清脆,锣鸣镗镗,威风凛凛,所以叫做威风锣鼓。霍州更是威风锣鼓之乡,霍州威风锣鼓有着“华夏之一鼓”的美誉。2006年5月20日,晋南威风锣鼓经 *** 批准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本次霍州威风锣鼓之乡和山西霍州威风锣鼓鼓谱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