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灯之乡弥渡,弥渡花灯广场 ***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3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花灯之乡弥渡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花灯之乡弥渡的知识,包括弥渡花灯广场 *** 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探寻弥渡花灯
  2. 昆明地区的花灯艺术有什么特点
  3. 弥渡县特色文化

一、探寻弥渡花灯

1、弥渡,曾名迷渡。相传这里原是一片浩瀚的水乡泽国,行者易迷津,故名“迷渡”、“弥渡”。为讳水患,清代改称弥渡。它犹如一块翡翠镶嵌于滇西高原。唐代,弥渡是南诏王国腹心之地。10多万中原将士和商贾游民,不仅给这片丰腴的土地带来了农商技术,也给这块多情的地方传播了黄河文化。于是,弥渡便有了“灯从唐朝来,艺从唐朝起”之说。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军屯、民屯、商屯和开疆 *** 活动连绵不断,又给这里带来了 *** 婉转的长江文化。经过历史的沧桑,弥渡以其境内汉族和彝、回、白等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渗透,综合自己地方民族文化的长处,博采祖国南北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灿烂多姿的传统文化。

2、弥渡是“花灯之乡”、“民歌之乡”、“山歌之乡”。《小河淌水》源于密祉。词曲改编作者尹宜公先生,1 *** 4年出生于弥渡县的密祉。他回忆1947年春天的一个晚上作这首曲子时的情景说:“密祉放羊调优美的旋律让我想起家乡的月亮、深山、森林清风和蜿蜒奔流的小河,取了《月亮出来亮汪汪》的歌名。云南大学《教学唱》主编江骛建议用《小河淌水》更好,这首歌发表后,逐渐流传开来。”密祉不仅山歌调子优美动听,而且是云南花灯的重要发源地。这里的龙灯盛会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每年正月十五、十六两天,18个村的群众汇集密祉大寺,狮、龙、凤乘兴起舞,男女老幼同场赛唱,昼夜狂欢,气氛热烈,实属罕见,被誉为“东方的狂欢节”。

3、弥渡花灯、民歌,浩如烟海。弥渡花灯、山歌多达400多首,传统剧目达 *** 多个。《十大姐》、《绣荷包》、《弥渡山歌》、《大风刮来树头歪》等久唱不衰,脍炙人口。

4、弥渡县的历届领导十分重视继承、发展地方民族文化,提出了“唱响《小河淌水》,跳红弥渡花灯”的地方民族文化建设口号。1999年,从400多首弥渡民歌中精选出以《小河淌水》为 *** 的13首名曲,摄制了名为《弥渡行》的60分钟VCD音乐艺术片,向国内外发行。几年来,弥渡县年年举行春节大型灯展,大规模开展花灯演唱骨干培训和花灯集体舞大赛,1个专业花灯团、130多支民间业余花灯队常年活跃于城乡。

5、“到了红岩坡,处处闻歌声”、“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小河淌水的地方——弥渡,正以充满地方民族传统文化韵味的风姿,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昆明地区的花灯艺术有什么特点

1、昆明花灯流传于昆明城郊的东庄、 *** 、小坝、小菜园、大厂村、小厂村、岔街等地及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县、晋宁县、安宁县和宜良县。

2、昆明花灯早期的演出,与会火结合,在春节、元宵期间活动,由灯会组织。演出前要举行迎灯神仪式,并由管事向各处投送灯帖。演出队伍由写有“太平花灯”的灯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字样的各形彩灯领队。

3、在过山号和文武乐队后,依次是狮灯龙队、武术杂耍队、高跷、旱船、跑驴、秧佬鼓、 *** 鞭,还有彩妆的剧中人物沿途表演,并向接了灯帖的人家祝贺。这种演出形式也称贺灯,由于边走边演,群众也把这称为过街灯。

4、清道光年间,昆明地区已有花灯小戏的演出。有的用打枣竿、金纽丝、倒板浆等小曲演出《乡城亲家》、《瞎子观灯》、《打渔》、《朱买臣休妻》等剧目。由于演出内容的不断丰富,演出形式也发展为选择广场演唱,以满足群众。

5、清光绪时,农村各地灯会、灯班、灯棚等业余花灯演唱组织先后建立。有的灯会,不仅在春节期间演出,还被邀去邻近村寨演出或教戏,出现了李本忠、樊永寿、李永年等教灯师傅和唱功先生,使昆明花灯进一步普及。

6、李本忠是花灯艺术的多面手,生、旦、净、丑行行熟练,吹拉弹唱门门精通。他是花灯世家,生有四子,均传授花灯技艺,且各有专长。长子瑞清工旦角、次子树清工丑角、三子怀清工生、旦兼 *** 琴、四子杂角。一家人经常同台演出,配合默契,得心应手。特别在《乡城亲家》中,父子们合作,妙趣横生。

7、李本忠的传人有可乐村的杨佩林,江尾村的徐秉义和普尚义、新册村的李汝贵、松花铺的李可兴等,均已先后逝世,但他们都各有传人,世世代代为呈贡花灯事业做出了贡献。

8、樊永寿是昆明人,他从小受本村灯班的熏陶,后入明家地灯班向老艺人陈定学艺,工生、旦,以旦见长。樊永寿天赋好嗓,音色甜润,唱念清晰,善于模拟各类妇女的生活言行,融化于花灯表演艺术中。如在《打鱼》中扮演邬飞霞、《补缸》中的王大娘和《劝赌》中的胡豆妻,不同的人物,演得形象逼真,身段优美,颇受观众欢迎。

9、后来,明家地灯班在陈定、陈家信、李祥云、樊永寿等主持下,阵容整齐,演出活跃,吸引了省市政界要员和各种名流常来观看,并给予较高的评价。该灯班的著名演员常被邀请到邻近县区传艺和演出。樊永寿曾先后被请到官渡区的上庄、岗头村。西山区的普吉、沙朗等地教灯传艺。

10、后来,樊永寿和李祥云应云南省花灯剧团邀请,口述并演唱了《打鱼》、《打枣》、《红娘推车》、《货郎卖线》等八出昆明花灯传统剧,和《打枣竿》等28支传统曲调,分别由尹钊、杨放等校对、记谱,选刊于《云南传统花灯剧目汇编》之一集和《云南花灯音乐》的昆明部分。他为昆明花灯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11、李永年童年时就喜爱花灯艺术,艺人们见他聪明伶俐,都喜欢教他。13岁就扮演花灯剧《小放羊》中的牧羊女,以唱,做逼真赢得观众称道,自此经常随灯班演出。他一贯虚心好学,在钻研旦角身段和演唱的同时,还兼习胡琴、月琴等乐器,常年不辍。

12、李永年在向老艺人求教时喜欢穷根究底。他还从京剧梅、程两派唱腔中受到启发,从演唱的急徐、轻重、吐字、韵味各方面去雕琢花灯,为花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3、李永年的表演真实自然。 *** 初期,他曾参加农民救亡灯剧团,在《张小二从军》中扮演小翠花一角而博得赞誉。他的唱腔高亢清脆,在农村草台演出能传声数里。他唱的苦道情委婉含蓄,情真意切,以情动人。因他对道情的出色演唱,观众称他“道情”先生。

14、这些优秀的艺人,在昆明花灯戏的发展上,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15、1912年,岔街东岳庙组成一个花灯班,在金碧游艺园即 *** 的露天剧场演出。1 *** 4年,昆明明家地灯班,曾被邀至五华山为唐继尧就任云南总督演出,昆明花灯进入省城演出的开端。但后来,因为战乱花灯班子 *** 解散,花灯演出再次恢复完全业余的状态,花灯艺人仍回到农村或茶馆进行季节 *** 演出或清唱。

16、到了1945年后,昆明较有成就和影响的一大批花灯艺人组成了各种形式的专业和半专业的花灯班社,进入昆明等城市的一些小剧场进行常年的营业演出。除演出花灯传统剧目之外,又大量从滇剧剧目甚至京剧剧目中移植了《柳荫记》、《秦香莲》、《李三娘》、《 *** 图》、《四下河南》、《珍珠塔》等大本戏、连台本戏,以及《三娘教子》、《苏三起解》、《断桥会》等折子戏。

17、1946年后,昆明市区的花灯艺人曾先后在庆云、华丰、昆明、太华春、聚盛、太和等彩排茶室,进行过营业 *** 演出。为维持营业,增加演出剧目,移植了一些曲艺唱本和滇剧剧目,如《四下河南》、《白扇记》、《蟒蛇记》、《槐荫记》、《金铃记》、《秦香莲》等,并吸收滇剧艺人参演,演唱中带入了部分滇剧声腔,被称为“灯夹戏”。

18、灯夹戏的演出,对花灯的表演、声腔、服装、伴奏等方面的戏剧化起了促进作用。

19、1949年,庆云街建立全省之一个专唱花灯的庆云剧场,一些专业花灯班在场里唱花灯。这些班子时聚时散,由少数艺人牵头组织,没有专门的班子名称。

20、在剧场里唱的时间比较长,对盘龙区花灯活动影响比较大的是熊介臣组织的花灯班。他们从滇剧移植来许多剧目,如《四下河南》、《狸猫换太子》等。接着,长春路东段又建了一个唱花灯的茶室,有马云顺组织的花灯班在茶室里演唱,对盘龙区花灯活动也有一定影响。

21、新中国成立后, *** 把流散昆明的花灯艺人组织起来,于1950年成立昆明花灯工作者联谊会。1951年初,在联谊会的基础上,正式建立了集体所有制 *** 质的民间职业剧团昆明人民灯剧团。灯剧团的团址设在文庙。建团后招收了之一批女青年学员,结束了花灯一直以男演女的历史。

22、在新文艺工作者的参与下,先后整理、改编了一批传统花灯歌舞和小戏如《十大姐》、《大茶山》、《三访亲》等。当时,《三访亲》曾在文庙之一剧场上演连续八十多场满座,轰动一时。

23、1958年7月,昆明市属之一个国营花灯专业表演团体昆明市花灯剧团成立。多年来,由于 *** 的重视,昆明地区的花灯艺术得到了稳定的发展,成为城乡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并出现了许多受群众欢迎的演员,袁留安、王玉霞演唱的花灯,成为电台经常播出的保留节目,并录制成磁带广泛发行。袁留安的唱腔还被我国戏曲研究院制成盒式磁带,编入了《中国艺术家唱腔选》。

花灯之乡弥渡,弥渡花灯广场图片-第1张图片-

24、与此同时,云南弥渡地区的花灯也发展成熟了。20世纪50年代,广泛流传于全国的弥渡山歌《小河淌水》,被誉为东方小夜曲,使弥渡闻名于世。

25、在云南花灯形成的以地域划分的各个支系中,弥渡花灯占有重要的地位。弥渡花灯因受白、彝音乐和汉族山歌的影响,拥有许多来自民间独具特色的曲调,如《十大姐》就是弥渡山区的民歌。

26、与其他地方的花灯一样,广场花灯表演是弥渡花灯在乡镇年节中传统的表演形式。一般在广场街头演出,分小唱和大唱两类。

27、小唱又称小场,是各种花灯歌舞和小调演唱的统称,表演时间较短,唱段无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常穿 *** 在大唱节目的空隙中表演。小唱所用的曲调称为小调,其数量丰富,经常演唱的有《十大姐》、《绣香袋》、《双 *** 》、《采茶调》、《拜年调》。小调也是大唱曲调的基础。

28、大唱分为花鼓和折子两种。花鼓的故事情节简单,主要以人物的歌舞来表演,节目有《凤阳花鼓》、《城门花鼓》等十多个。

29、折子有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但歌舞成分很浓,表演时间一般比小唱和花鼓长得多。登场人物一般是二到三人,题材十分贴近现实生活,服装、道具、化妆都很简便,富于生活化。

30、早期的弥渡花灯长期停留在民间社火活动的形态,20世纪50年代才逐渐搬上舞台,发展为较成熟的艺术。

31、自1956年,弥渡县花灯剧团成立以来,创作演出了一批具有一定艺术水平的剧目。如反映彝族民族英雄李文学的历史剧《彝汉情》、中小型现代花灯剧《彩虹》、《男子汉》,以及移植剧目《李双双》、《徐九经升官记》等。极大地促进了弥渡花灯艺术的发展。

32、在弥渡流传着一句俗语:“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尽管花灯已走上了舞台,但弥渡花灯的根仍然深深地扎在民间。花灯演唱活动几乎遍及弥渡城乡,其中以人口集中的坝区、西南部的密祉和南部山区的牛街为主要流行区。

33、就密祉乡来说,这里距县城南约二十公里,每年正月十五是传统的密祉灯会。届时,密祉万人空巷,演员达四五千人,耍龙达四十多条。密祉灯会的盛况,集中体现了弥渡花灯的娱乐 *** 和群众 *** 。

三、弥渡县特色文化

弥渡县特色文化有弥渡花灯、弥渡民歌、太极灵山庙会、花鱼洞盛会、白云寺庙会等。1、弥渡花灯:弥渡花灯歌舞总体分为“太平花灯”和“元宵花灯”两种,具有自娱 *** 、娱他 *** 、祈神求福 *** 等共同特征。2、弥渡民歌:《弥渡民歌》是云南省弥渡县境内汉族、少数民族民歌的总称。弥渡民歌是多种文化的汇合和凝聚。

弥渡县特色文化有弥渡花灯、弥渡民歌、太极灵山庙会、花鱼洞盛会、白云寺庙会等。

1、弥渡花灯: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的花灯起源较早,盛于清末民初,普及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弥渡花灯歌舞总体分为“太平花灯”和“元宵花灯”两种,具有自娱 *** 、娱他 *** 、祈神求福 *** 等共同特征。

2、弥渡民歌:《弥渡民歌》是云南省弥渡县境内汉族、少数民族民歌的总称。弥渡民歌是一个多元文化复合的 *** ,是多种文化的汇合和凝聚。

3、太极灵山庙会:太极山是云南省风景名胜区,为弥渡县境内第二高峰,海拔3061.4米,为南诏王细奴逻避难之地,细奴逻聚太极山之灵气,成为南诏帝王之伟业,也成就了太极山名气。

4、花鱼洞盛会:花鱼洞位于德苴乡大尖山,山建有公龙潭和母龙潭。它们隔河相望,两两相对,却也像一对恩爱的夫妻。每年正月初八,附近村民都要到龙潭边举行祭拜仪式,延续至今。

5、白云寺庙会:白云寺历史悠久,始建于唐代,相传诸葛亮在此扎过营,有诸葛寨、诸葛床、诸葛井、诸葛灶等遗迹,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铜鼓、铜犁头,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弥渡 花灯 广场 *** 灯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