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陕南也是山水之乡 *** 问题,以及和山水之乡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大家知道 *** 富硒茶吗
安康市 *** 县的 *** 富硒茶很有名的
陕西 *** 多山多水,物产丰富, *** 茶便是其中最知名的一种。 *** 在上古巴国时期产茶,西汉时期出现茶叶贸易,唐朝时山南茶列为贡品,宋、明时期以茶易马,逼得茶农“昼夜制茶不休,男废耕,女废织”;清朝时在一大批地方文人的鼓噪下, *** 茶成为稀罕灵奇之物。“自昔岭南春独早,清明已煮 *** 茶”,仅此一句, *** 茶就该列为神品了。在人类历史上,恐怕只有 *** 以茶作为形象大使而名缰利锁。
史料记载:在东汉末年, *** 传入 *** 时, *** 茶和 *** 茶文化便开始萌芽并逐渐兴盛。僧侣坐禅讲经由于佛规而不能饮酒,饮茶提神醒脑是更好的办法。寺院来客不敬酒只敬茶,这种待客方式先被民间接受,进而传入官府。此后,为进贡而兴植的茶园就陆续产生,其规模不断增大。
唐代,山南茶叶作为金州(今安康)“土贡”,成为献给朝廷的山珍。 *** 是山南茶的主要产区,采摘、 *** 、饮用的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陕南茶文化。陕南茶不仅作为宫廷官吏享用的天然饮料,也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陆续进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日常饮食之中。 *** 茶风味独特,是西北人民的嗜好品和生活必需品,也是茶区人民换取食盐等生活用品的山货特产。大量的茶叶销售到西北地区,不断增强和加深了汉族人民与少数民族同胞的联系和交往,成为汉族和少数民族团结共济的纽带。
明代《茶法》的制定与实施,朝廷实行以茶易马,巩固边防, *** 和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其民昼夜沼茶不休,男废耕,女废织”的繁忙景象。后因茶税苛重,民不聊生,在古金牛茶区(今宁强)出现了拔茶植桑的现象,外地茶客越过集散地——汉中、西乡,直达 *** “买茶装蓖”。故至清代,兴安知府叶世卓为 *** 茶写下了“自昔岭南春独早,清明已煮 *** 茶”,再次印证了 *** 茶的辉煌。
大自然赋予了 *** 山水以灵气, *** 人传承了 *** 茶的兴盛和发展,也传承了 *** 茶文化的更大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 *** 茶伴随 *** 人走了半个世纪的辉煌。当地各级 *** 委、 *** 十分注重 *** 茶的发展壮大。国家也对 *** 茶叶生产给予了投资和许多支持,通过不懈努力, *** 茶叶迈向了新的发展时期,到20世纪末,茶业占据了农村经济增长的主导地位,产量、规模挤进了全省前列。茶叶科研项目一次又一次的攻关和茶叶 *** 水平的不断改进和提高,茶叶名声美誉国际国外。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给予 *** 茶“ *** 茶富硒抗癌,色香味俱佳,系茶中珍品”的科学 *** 。
21世纪初, *** 茶又通过了国家惟一原产地保护认证。 *** 人不仅对种茶、制茶探索和积累了经验,而且,生产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农民增收的领军产业。随着每年一次茶文化节的成功举办, *** 茶文化找到了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 *** 。
“春到茶山一片新”,是对 *** 茶现实状况的生动地描述。走进 *** ,满山遍野翠绿翠绿的茶山让人目不暇接,茶园散发出温馨,茶树长出了嫩芽,姑娘们采撷鲜绿,歌声、笑声像在身边又仿佛在天际,时起时落,此起彼伏。看完茶山,听足了山歌,闲坐下来,茶山姑娘们精湛的茶艺表演让你大饱眼福,在欢快的音乐伴奏下,姑娘们把 *** 人的豪爽、热情、朴实、大方充分展示出来。此情此景,阳光是暖的,山歌是暖的,姑 *** 心是暖的。暖,承载着生命之树,承载着 *** 的希望和未来。山、树的本体里便涌现了 *** 茶的盛况。
耳听 *** 茶文化的音符,再放眼山上,茶乡文化正灿灿然然的迎风绽放。
“无忧何必去饮酒,清静常品 *** 茶”,贾平凹先生以此评价昭示世人。
*** 盛产茶叶,山上、村口、路边,处处可见。特别是每年清明前后,一片茶树连着一片茶树,远看就像一团团绿色的云朵在山前飘荡。一群群健美活泼的 *** 村姑,或拎竹篮,或背背篓,两手翻飞于丛丛绿荫云上。姑娘们连采茶连唱歌,茶歌阵阵,清脆悦耳,这情景融合了天籁、地籁、人籁,真像一幅幅优美的巴山图画。
*** 地处陕南的安康市,汉江中游,巴山北麓,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若追本溯源,早在六七 *** 前的 *** ,先民们就已经在 *** 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 *** 县建立于1512年,距今也有近五百年的历史。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独特的 *** 茶。早在唐代, *** 茶已经成为朝廷贡品。春分刚过,尤其是清明前后, *** 的茶农就开始采摘茶叶,而茶的采摘、 *** 、饮用水平也日渐提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陕南茶文化。著名作家贾平凹曾经写过一联:无忧何必要饮酒,清静常品 *** 茶,意在说明 *** 茶的不同凡响。
*** 茶品种多样,我尤喜欢喝“ *** 银针”茶。这种茶外形如梭似毫,汤香茶靓,清香四溢。若泡入杯中,茶的芽头在徐徐展开时呈现奇迹,叶片齐齐向上,立于杯中,就如同长在枝丫上一般,这种茶正应了苏东坡的一句诗:“从来佳茗似佳人”,真是色、香、叶俱全,品一口,真叫人心旷神怡。
生活在茶乡的 *** 人视茶如宝,以茶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客人登门,待客首先取出好茶,要么就是“ *** 银针”,要么就是“ *** 毛尖”。“ *** 毛尖”这种茶,外形秀美,白毫显露,色泽翠绿,汤色清澈,醇香宜人,好客的 *** 人用它招待客人,以表其丰厚的敬重之意。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硒是 *** 生命必须的微量元素,缺硒会使健康遭到严重损害。 *** 是仅见的富硒密集区,这样的地方全国只有两处。 *** 境内广泛分布着我国少见的富硒岩层,含硒量高达5.66—32.06ppm。饮用天然富硒茶是一种简便易行、经济实惠又无任何副作用的补硒 *** 。
在 *** 品茶,至少要过三道水,这样才能品出真味。初品,会觉得味较淡,淡过之后,又有些小苦,再品,苦中含香,味极浓郁,放在舌上有点舍不得下咽,入肚之后,一股沁人的凉意油然而生,再品一次,茶味更是越来越香,丝丝缕缕绕鼻旋肺,让人越发回味无穷。
*** 县城多茶馆,南来北往的客人进得门来,老板便笑脸相迎,看座,寒暄几句。然后便提壶在手,滚沸的开水如银练泻下,茶叶已在碗中雾散尽是不翻滚,客人就能品味到清香可口的 *** 富硒茶了。品完了茶,茶的美味便会永久留在记忆之中,足够你回味一辈子。
二、浆水的历史
1.甘肃浆水的来历
汉中地区有句人人都知道的歇后语:幺二拐的浆水面??连吃带续。这意思是说,汉中城南门边有个叫么二拐的地力,浆水面的味道好,凡是来吃的人,吃了一碗还要续上一两碗。
汉中地区有句人人都知道的歇后语:幺二拐的浆水面??连吃带续。这意思是说,汉中城南门边有个叫么二拐的地力,浆水面的味道好,凡是来吃的人,吃了一碗还要续上一两碗。
提起浆水面的来历,还有一段民间传说哩。
楚汉相争的时候,幺二拐有个叫韩二的人。他刚结婚不久,夫妻二人开了个小面馆, *** 轿夫小贩们打个尖消个夜。那时,酸醋还没有出现。韩二卖面条时,只是在臊子上调一些油盐,味道并不好,因此生意很清淡。
有一天晚上关了店门。韩二夫妻俩照例把第二天作臊子用的小白菜洗净炒好装在一个小竹篮里。小竹篮又顺手放在一个盛有面汤的大汤盆上,就关门睡觉了。
第二天早晨,店门还未开,就传来了“咚咚”的敲门声。韩二开门一看,原来是内弟来了?说是 *** 得了急病,请姐姐和 *** 去一趟,韩二夫妻俩闻言不敢怠慢,赶快带上几串钱就过汉江河去看望乡下的病人了。
韩二的丈母娘已六十来岁了?得了个发烧病。韩二夫妻俩很孝顺,到家后赶紧请大夫看病,忙活了四五天,直到老人病治好了,才转回城,时间已经正午。
店门打开,又开始接客了。两个客人走了进来。一个老年人,一个壮年人,都是平民打扮,态度非常和顺。
韩二下好面条,找不到白菜臊子了。找来找去,发现在剩面汤里。他问妻子;“这是咋啦?”妻子想了想说:“一定是猫儿寻食时把竹篮踩翻了的。”韩二想了想,有道理。他端起来闻了闻有一股酸味。他只好对客人说:“客官,对不起,臊子没有了,凑合着吃顿白面吧!”
壮年客人走到汤盆前一看,只见面汤中的小白菜青中带黄,酸中带甜,水水象稠酒一样。他说;“店家,不要紧,我们正想吃点小菜!”老年客人怕吃出了问题,忙说:“依老夫看来,还是小心为是,万一吃坏了肚子?”壮年客人笑了笑说;“你老过于小心了。这又不是毒 *** 怕啥?都是吃的东西嘛。”“那??”老年客人捋着花白胡子沉吟了一下又说;“好,那就让老夫我先尝之一碗吧!”壮年客人点了点头。
韩二把面汤里的白菜臊子浇上了之一碗面,然后再美美地淋上一勺红油辣子。老年客人接过来调匀后先少少地尝了一口,嗯,没问题,接着才放心大胆地吃了起来。
“怎么样,好吃吗?”壮年客人问。
“又酸又辣又香,真好吃!”老年客人连连点头称赞。
壮年客人跑了大半天,早就饿了,迫不及待地叫店家浇上了一碗,他一吃,果然不错。于是,两个客人吃了又续,续了又续。老年客人连吃了四碗,壮年客人连吃了六碗。壮年客人吃完后抹了抹嘴上的油迹,对韩二说道;“店家,这种臊子面真是好吃,你看该取个啥名字呀?”
韩二对这意外的发现也很高兴,他笑了笑说。“小的两眼墨黑,肚子里没有点文气,还是请客官取个名吧。”壮年客人转面对同伴说:“你肚子里的文气多,你取吧!”老年客人捋着花白胡子沉吟片刻后说;“它稠似水浆,我看,就叫浆水面吧!”“好!”壮年客人和韩二夫妻俩都异口同声地点了点头。
就这样,这种把白菜煮熟加面汤浸泡几天后做出来的浆水臊子面的名声就传开了。韩二的小面店天天都门庭如市,生意兴隆。后来,他才晓得:那天来的两个客人,一个是汉王刘邦、一个是丞相肖何。君臣俩在汉中城里微服私***情,异外地发观了浆水面的作法的。以后,整个汉中和陕南地区都流传开了,但是还是以幺二拐为最地道。
浆水是一道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名菜。相传始于秦朝末年。用包菜、芹菜、苦渠、萝卜、土豆、黄豆芽等为原料(还有其他原料,依口味习惯选择一样,也可以是几样搭配而作),在沸水里烫过后,拌以少量面粉,加温水,酵母发酵而成,其中芹菜浆水为上品。在陕南一带有专门 *** 浆水的蔬菜---浆水菜,又称辣菜。浆水成淡白色,微酸,直接舀出饮用时若加以少许白糖,便酸甜可口,它营养丰富,消暑解渴。如果把浆水用辣椒和葱用油炝过,再加进拉面或手工面条,就成了一碗地道的浆水面。在甘肃一带的浆水做法基本和上面相同,但在原料上比陕南的丰富。浆水里面的菜也叫做酸菜,但和东北的大不一样。
是一道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名菜。相传始于秦朝末年。
用包菜、芹菜、苦渠、萝卜、土豆、黄豆芽等为原料(还有其他原料,依口味习惯选择一样,也可以是几样搭配而作),在沸水里烫过后,加酵母发酵而成,其中芹菜浆水为上品。在陕南一带有专门 *** 浆水的蔬菜---浆水菜,又称辣菜。
浆水成淡白色,微酸,直接舀出饮用时若加以少许白糖,便酸甜可口,它营养丰富,消暑解渴。如果把浆水用辣椒和葱用油炝过,再加进拉面或手工面条,就成了一碗地道的浆水面。
在甘肃一带的浆水做法基本和上面相同,但在原料上比陕南的丰富。浆水里面的菜也叫做酸菜,但和东北的大不一样。
浆水还能调中引气,开胃止渴,解烦去睡,调理脏腑,利 *** 。
浆面条是起源于河南省方城县,当时是以豌豆粉浆面条著称,历史悠久。据传在明朝正德年间,该县一个姓史的人开了个饭店,生意很兴隆。有一年小麦欠收,豌豆丰收,饭店天天卖豌豆面饭,一时生意萧条。一天,京城一位钦差大臣带随从路过此店吃饭,店主因无上等米菜下锅急得团团转。当他看到盆里磨碎的豌豆和桌上的面条时,急中生智,用椒叶、藿香等作作料,用豌豆浆作汤下入面条,做了一锅豌豆浆面条。钦差大臣吃后十分满意。此后店主便新增了粉浆面条这一食谱,小店生意又兴旺起来,从此,这粉浆面条便成了河南的一道名吃。
但经过数百年的改良,现在粉浆面条的 *** *** 是非常考究的,浆面条,顾名思义,是以面条为主料,但这种面条用的不是上等的面粉,正宗的多为一些杂粮面,面条一定要细。最重要的一点是这辅料-粉浆,这粉浆的好坏,直接决定整个小吃的味道。
做浆时,先把绿豆或豌豆用水浸泡,膨胀后放在石磨上磨成粗浆,用纱布过滤去渣,然后放在盆中或罐里。一两天后,浆水发酵变酸,粉浆就做好了。做时把酸浆倒在锅里煮至80℃的时候,浆水的表层泛起一层白沫.这时,要用勺子轻轻打浆,浆沫消失后,浆体就变得细腻光滑,接着再下面条等其他调料即可。
另外一种辅料是芝麻叶,一般我们做面条时都是放青菜的,但正宗粉浆面条里放的都是芝麻叶,但芝麻叶不太好做,也很难找,很多人都用芹菜叶代替。芝麻叶要选初长成叶的叶心,洗干净之后,用开水焯一下,然后放在阴凉的地方晒干保存起来备用。
如今方城县的粉浆面条已被洛阳粉浆面条所代替,洛阳人的吃法也是非常讲究的,以前的面条里的配菜基本都是黄豆、芹菜、咸菜丝老三样,但现在基本上都是十几种时令小菜,像酸白菜丁、黄瓜丁、芹菜丁、胡萝卜丁、白萝卜丁,小尖椒、榨菜丝、雪菜丁、黄豆等等,不过这些都是事先腌制好的,已经入了味,可见下的功夫非同一般,所以,这吃起来,味道不用再说了。
相传,东汉年间,光武帝刘秀为躲避王莽追杀,日夜奔走,数日水米未进。一日深夜行至洛阳附近,见到一户人家。便想讨些饭食,可主人贫穷,只有几把干面条,一些已经放酸的绿豆磨的浆水。刘秀饥饿难耐也顾不了许多,主人就用酸浆,把面条、菜叶、杂豆下入锅内烧熟。刘秀狼吞虎咽,竟然觉得香气扑面而来,吃得那叫津津有味。日后刘秀当了皇帝,虽然有山珍海味伺候,却依然对当年落难中的浆面条念念不忘,以至于御宴中就有了浆面条这道菜。
浆面条传承 *** ,流传至今。目前,洛阳水席(一道名吃)与洛阳牡丹和洛阳龙门齐名,被称为洛阳的三绝,在洛阳水席中就有浆面条这道面食。
希望对你有帮助:酸浆面为襄阳市枣阳的独特的面食,发源于清朝,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据传,清朝中期一家小吃店以面条生意为主,经常将夏秋收获的青菜放在缸内发酵变酸,留作冬天食用。一日,佐以面食的素菜用光了,彭家便将酸菜水当做面食的佐汤做成酸乎乎、香喷喷的酸浆面。
没想到,这一盆面条一端出去,立即被客人抢食一空,南来北往的客人食后赞不绝口,酸浆面由此成了枣阳特有的风味小吃。经几代人的不断改良、更新,加以几十种香料,所做出的酸浆面不但色香味俱全,且有开胃、预防伤风感冒等功效。
时至今日,在琚湾条条街道,酸浆面的香味充斥着人们的口鼻,许多襄樊市区居民经常驾车前往枣阳品尝美味的酸浆面。
济南泉水,悠悠千古。据历史考古专家考证,早在公元前1542年,迄今已有3540多年的历史。《春秋.桓公 *** 》有“公会齐侯于泺”的记载,记述公元前694年鲁桓公与齐襄公在泺水相会之事。泺水之源,即今之趵突泉,至今也有2600多年的历史。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描述道:“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元代地理学家于钦、明代诗人晏璧等古人曾对济南名泉一一加以吟咏。到了清代,康熙、乾隆皇帝都曾几次来济南,对济南的泉水颇有钟情,题诗刻碑,称趵突泉为“天下之一泉”。其他记述泉水的诗词文赋更是数不胜数。
济南人杰地灵,名士辈出。名君大舜,神医扁鹊,名将秦琼,名相房玄龄,唐代词人员半干、崔融,宋代词人李清照、辛弃疾,元代散曲家张养浩,明朝后七子领袖李攀龙,还有李开先、于慎行等都是济南籍人,可谓“我济富山水,人称名士多”。济南还以其独有的泉水神韵吸引着天下八方游子,文人墨客云集,争睹“潇洒似江南”的泉城风采。唐朝大诗人李白、杜甫,宋朝散文大家苏轼、苏辙,金代杰出诗人元好问等都游历过济南,创作出许多著名的篇章。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赵孟頫在趵突泉边留下了诸多墨迹。著名小说家刘鹗,近代文豪老舍都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存。
济南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中国三大古文化之一的龙山文化即发源于此;济南南部的齐长城比秦长城的历史还早400多年;孝堂山郭氏墓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面建筑;柳埠四门塔是中国最古老的单层石塔;灵岩寺四十尊宋代彩色泥塑罗汉像,被誉为“天下之一名塑”。济南洛庄汉墓,规模之大,随葬品位之高,文物保存之完好,国内罕见。
纵观泉城济南的历史,有多少古人、名人、文人和普通平民百姓为之魂牵梦绕,割舍不断。历代皇帝、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写下了数以万计的名泉诗词、文赋,留下了无数精妙的历史传说和诸多的名胜古迹,形成积淀了济南独特的泉水文化。泉文化是流传最广泛、内涵最丰富的文化。泉文化应是济南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财富,泉水和文化是济南的主旋律,做好泉文化的文章,唱响主旋律,就是抓住了名泉品牌这个根本。泉水和文化是济南的象征,是济南的根,是济南的魂。
浆水是一道历史悠久的传统名菜,相传始于秦朝末年。
用油菜、包菜、芹菜、曲曲菜、萝卜、土豆、黄豆芽等为原料(还有其他原料,依口味习惯选择一样,也可以是几样搭配而作),在沸水里烫过后,拌以少量面粉,加温水,酵母发酵而成。
其中油菜浆水、芹菜浆水为上品。
在陕南一带有专门 *** 浆水的蔬菜---油菜浆水菜,又称辣菜。
浆水成淡白色,微酸,直接舀出饮用时若加以少许白糖,便酸甜可口,它营养丰富,消暑解渴。
如果把浆水用辣椒和葱用油炝过,再加进拉面或手工面条,就成了一碗地道的浆水面。
陕南汉中和甘肃一带的浆水的做法基本和上面相同,但在原料上比陕南的丰富。浆水里面的菜也叫做酸菜,但和东北的大不一样。
浆水,亦名酸浆。粟米煮熟后,放在冷水里,浸五、六天,味变酸,面上生白花,取水作 *** 用。但浸至败坏,则水有害。
【范围】主要在甘肃中南部和青海、陕西、山西、宁夏等范围。
主治:上吐下泻(浆水煎干姜饮用),过食腊肉,致筋痛肚闷(浆水煎粥吃,加少量老鹰屎,效果更好),手指肿痛(浆水加盐泡患处,水冷应换热),脸上黑痣(每夜用热的浆水洗脸,再用布揩红,以白檀香磨汁涂擦),骨鲠在咽(慈石经火煅醋淬后,加焙过的陈橘红和多年浆水脚,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含咽一丸)。
浆水还能调中引气,开胃止渴,解烦去睡,调理脏腑,利 *** 。
盛夏时节,兰州人不约而同地要?吃浆水面。很多面食店,都挂出了浆水面+猪蹄子+排骨的招牌,人们走进店里,伙计们会先端出来一盆浆水让你解渴消暑,然后再慢慢点餐。一碗浆水下去,顿感暑气消失、神清气爽,胃口大开。△一碗浆水下肚解渴消暑开胃浆水的 *** *** 源自哪里已经无从考证,有说是源自陕西汉中,但陇上人家,几乎都会发浆水,做浆水面,陇东、陇中各不相同,陇东以天水浆水面为 *** ,陇中以兰州浆水面为 *** 。而河西人则几乎不吃浆水面。不管怎样,炎炎盛夏,浆水面是最清热解暑、帮助消化的一种面食。兰州人的浆水是这样 *** 的(如上图),准备一只陶制的坛子,反复洗净,用开水烫过,在坛子里放入莲花菜和芹菜;用玉米面煮成清面汤,趁滚烫时倒入坛子内,加入浆水老引子,盖上盖子,将坛子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如家中的阳台上,发酵三至五日,其味变酸但清香纯正,即可食用。
兰州人吃浆水面是极为讲究的,首先取一盆清浆水,另用炒勺放少许菜油烧热,在油中放花椒数十粒,生姜一两片,炸出香味后去掉花椒生姜,再炝葱花倒入浆水中,加盐适量,撒上香菜末待用;然后用另一只锅煮好面条,浆水一定要配手擀面才好吃,面条擀得要薄,切得要细,出锅沥水,将面在凉开水盆中漂冷,捞入到每个人的碗里,随后浇上浆水。兰州人吃浆水面,配菜也是很讲究的,最宜人的配菜是陇西腊肉和虎皮辣椒,其次还有配卤猪手或者是酱排骨的。这种吃法是很科学的,因为浆水在 *** 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乳酸菌,有清肠助消化的作用,所以只吃清淡的浆水面很容易饿,适当搭配一点肉食,吃着不肥不腻,清凉爽口,引人食欲大增。△浆水面配虎皮辣椒△浆水面配陇西腊肉和其他小菜△浆水面配排骨△浆水面配猪蹄子浆水要经常更新,所谓更新,就是捞掉泡了一段时间的菜再放入新菜,捞出来的陈菜叫浆水菜,其口感像泡菜,可以直接凉拌或烹炒食用。兰州人家讲究浆水的更新要固定到家里的某一个人去 *** 作,以避免将油腥或者细菌带入导致浆水败坏。浆水面号称“刮油饭”,常吃还具有降压利尿、减脂助消化等作用。也不知道历史上是谁发明了浆水和浆水面这种神奇的吃法,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真是厉害。
三、汉中适合居住吗
问题一:为什么汉中被 *** 称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汉中易中天说:汉中是最早的天府之国,自古就是 *** 。余秋雨说:汉中是汉民族的根,汉族人的老家。汉中是汉文化的发祥地!梁会文说:汉中是地球同纬度生态保护更好地区,最适合人类居住!!
汉中是地球上同纬度生态更好的地方。这片被巍峨秦岭和苍莽巴山环绕的盆地,被长江两大支流汉江与嘉陵江滋养的秀土,虽然位于中国西部,但却拥有与江南同样的秀色,是一处得南北之利、兼南北之美的 *** 。
游历汉中,扑面而来的是满目苍翠。佛坪自然保护区 *** 茫茫,峭峰幽谷密布,是西北之一家由 *** 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也是我国首个野外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长青自然保护区有“生物资源库”之美誉,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尤其是以四大国宝――朱、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最为著名,国内外科学界广泛关注;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奇峰怪石林立,泉溪池瀑竞秀,被称为西北的“九寨沟”;紫柏山山岳巍峨,九十二峰、八十二坦、七十二洞,风景如画,雾霭蒸腾,其高山草甸、紫柏天坑,世稀罕见;午子山山势险峻,壑幽林密,素有陕南“上华山”之称,其山中 *** 0余亩世界珍稀白皮松蔚为壮观;褒谷口石门景区高峡平湖,仪态万千,仿建的石门栈道依山傍水,凌空飞架,再现了秦汉栈道的宏伟风貌和形制特色;红寺湖烟波飘渺,山水交融,恬静神秘,是“一幅天然的国画长卷”;南湖天灵地秀,林茂竹修,曲径通幽,是一处集锦式的水上园林;西北更大的柑枯生产基地,城固十万亩枯园,金秋时节桔红橙黄,游园采桔,其乐融融;全国第二大樱桃基地,西乡樱桃沟花开时节,山林尽染,绚丽多彩,十里飘香;还有百万亩油菜、五十万亩的茶园,每到春季,沿江两岸百里金黄,蜂飞蝶舞,令人心旷神怡.
汉中有张骞,蔡伦,诸葛亮,汉服,汉文化,Y八飞机研发基地等等。
问题二:宝鸡市,安康,汉中哪个更适宜居住汉中
问题三:西安和汉中在居住生活上有何不同更大的区别是生活习惯,包括饮食习惯啦之类的东西。汉中和四川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接近,吃面的少,吃米为主(我就讨厌吃面)。气候比西安好,唔,其他的就没什么区别了,ls所讲是对的,汉中适合养老,生活节奏慢~
问题四:在汉中买房在哪个地段生活比较方便~~~抓不住的东西连伸手都是愚蠢的
问题五:从地理的角度分析汉中生态环境好适宜人类居住的原因位置
陕西汉中是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江河分水岭,四季分明、气候温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并因此造就了物种的多样 *** 。
汉中属于 *** 带气候区,北有秦岭屏障,寒流不易侵入,气候温和湿润。
汉中北依秦岭,南频巴山,中间为汉中盆地。汉中盆地是中国著名的粮仓,也承载着汉中绝大多数的人口。汉中的森林覆盖率为52%,林草的植被率达60%,这在中国也是不多见的。汉中境内有汉江、嘉陵江等567条河流,是国家‘南水北调’ *** 工程的水源地。
问题六:汉中,兰州,那个城市适应人居住肯定是汉中更适合人居住,汉中气候湿润离西安也比较近,物价不高。
问题七:陕西汉中生活水平怎样?楼上的哥们肯定没来过汉中,汉中市简称“汉”,美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汉江上游,北倚秦岭、南屏大巴山,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中部是汉中盆地。汉中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全国双拥模范城。汉中主产水稻、小麦,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等珍稀动物,洋县为国家稀有动物保护区。
问题八:汉中好吗这里是你生活和调节心情的好地方这里也许没有你要寻找的大城市的霓虹灯也没有你留恋的现代化娱乐设备但是这有淳朴的民风这有最新鲜的空气这有最安逸的生活环境这有最让人留恋的美食这有最让人感触的夜景 LZ我不理解你的好是什海意思但是我在这里生活了20年越生活越留恋毕竟是自己家乡如果想感受最质朴的生活或许你可以来看看~
问题九:陕西汉中气候怎样啊?汉中气候
气温:区内气温的地理分布,主要受制于地形。年均气温14℃。西部略低于东部,南北山区低于平坝和丘陵。海拔600米以下的平坝地区年均气温在14.2~14.6℃;一般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区年均气温低于12℃;西嘉陵江河谷年均气温高于13℃。
降水:汉中地区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形成全年降水的暖湿空气,主要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其次是西太平洋。夏季,在副热带高压影响下,孟加拉湾水汽沿西南低涡下部的西南季风北上,经***、云南及四川西北部到达本区上空;西太平洋水汽随副热带高压边缘的东南气流输入本区上空。冬季,受极地 *** 冷气团(主要是蒙古高压)控制,多西北季风,形成寒冷干燥少雨的天气。春秋为过渡季节,春暖少雨,秋凉多雨,气候湿润。地面植被、水库、河流、田园等所蒸发于空间的水汽参与降水甚微。来自西南、东南的暖湿气流受巴山、秦岭阻隔,使得区内雨量充沛,但由于两山位于西南气流的路径上,由于中低层云系的水汽 *** 辐合,以及地形抬升和山地垂直影响,使本区南北承接水汽不等,降水量分布悬殊,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00-1700mm之间。其中南部米仓山最为丰富,成为陕西之冠。
湿度:整个汉中地区年平均相对湿度分布态势,基本呈南大北小。汉江平坝、巴山山地70-80%;秦岭山地73%。一年中冬春两季较小,夏秋较大。9、10月为全年之冠,均在80%-86%;冬季(12、1、2月)三个月汉江平坝、巴山山地为75%-80%;秦岭山地58%-66%。
风:区内年均平均风速介于1-2.5米/秒之间。鲜见大风天,年均不到2天,周边郊县则有不同。
问题十:汉中怎么样?汉中市简称“汉”,美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汉江上游,北倚秦岭、南屏大巴山,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中部是汉中盆地。辖汉台区和镇巴、留坝、勉县、西乡、南郑、城固、宁强、洋县、佛坪、略阳10个县,总面积27246平方千米,人口380万。汉中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全国双拥模范城。现任市委 *** 张会民、 *** 胡润泽、市 *** *** 李怀生。汉中主产水稻、小麦,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等珍稀动物,洋县为国家稀有动物保护区。
地理:汉中地处祖国大西南,北界秦岭山脉,南界大巴山,总面积27246平方公里。其间是由汉江冲积而成的汉中平原。属 *** 带气候。汉中市位于汉水上游,汉中盆地中部,东经106°51~107°10、北纬33°2~33°22之间。地形特点南低北高,市内有平原、丘陵和山地等三种地貌,平原区为汉江冲积平原的一二阶梯,海拔500~600米之间,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占全市面积的34.62%;丘陵为山前洪积扇形成的宽谷浅丘地带,海拔601~800米之间,地势起伏较大,约占全市面积的28.1%;山地区是秦岭南坡形成的浅山和中山地区,地势较为复杂,土壤贫瘠,海拔在701~2038米之间,约占全市总面积的37.2%。
汉中盆地南北宽约37公里,东西长116公里,约占汉中地区总面积的15.7%,可耕地越亩,其中以水田为主
气候汉中属于 *** 带气候区,北有秦岭屏障,寒流不易侵入,气候温和湿润。
气温:区内气温的地理分布,主要受制于地形。年均气温14℃。西部略低于东部,南北山区低于平坝和丘陵。海拔600米以下的平坝地区年均气温在14.2~14.6℃;一般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区年均气温低于12℃;西嘉陵江河谷年均气温高于13℃。
经济:2010年,汉中实现生产总值509.7亿元,增长1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2.8亿元,增长3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4亿元,增长18.4%;财政总收入45.2亿元、增长22.4%,地方财政收入18.6亿元、增长2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83元,分别增长15.5%、21.4%。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486亿元、402.67亿元,增长32.8%、34.1%。粮食、油料总产分别达114.13万吨、17.01万吨,增长3.9%、6.8%。生猪饲养量619.63万头;茶叶产量1.5万吨,汉中仙毫在第七届北京茶博会上荣获9枚金奖、占绿茶类金奖总数的 *** %;柑桔产量22.38万吨;蔬菜产量174.48万吨。劳务输出79.35万人,收入75.2亿元。全年接待游客1211.7万人次,实现收入48.7亿元,分别增长17.5%、52.2%。金融机构存、 *** 余额分别达到798.12亿元、300亿元,增长17.97%、24.22%。
陕南也是山水之乡吗和山水之乡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