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民间剪纸之乡沈阳的一些知识点,和窗花剪纸步骤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方正剪纸的发展历程
1、1979年,在全县举办的一次群众 *** 综合美术作品展览中,赵向荣等人创作的18件民间剪纸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为开展群众美术活动提供了新思路, *** 决定将剪纸艺术作为重点群众 *** 艺术门类,加以挖掘整理并进行普及推广。
2、从1980年起,经方正县文化馆工作人员两年多深入乡村,在群众中走访调查,先后在新安乡饭店的柜橱上,一些乡镇、村屯农户的窗户上、门扇上、墙壁上见到剪纸作品。他们顺藤摸瓜发现了六十多岁的林友爱、杨桂洁等23名剪纸能手,从此认定民间剪纸确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3、1982年,文化馆美术干部张德生带领剪纸骨干赵向荣等在松南乡红旗村首次举办了有4人参加的试点 *** ,在文化馆展出作品21幅,受到群众欢迎,其中倪秀梅作品《成荫》在黑龙江林业报上发表,为民间剪纸艺术在群众中的普及拉开了序幕。
4、1983年,县文化馆采取“能者为师”的办法,根据农村生产、生活实际与妇女家务劳动的特点,深入村屯开办邻里班、炕头班,组建6个剪纸组,有52人参加活动,创作剪纸作品380幅,当年在方正文化馆举办综合美展——剪纸作品专栏,展出90幅作品,鼓舞了城乡业余剪纸爱好者。
5、1984年,方正县文化馆开展“滚雪球”活动,“以老带新”,连续办班,加强辅导,在原基础上发展到12个剪纸组,全县剪纸队伍发展到152人,发现与培养出剪纸艺术能手80人,当年选出100幅作品,举办了剪纸作品展,当时的地区文化局给予了较高评价,县文化馆决定利用剪纸作为美术活动的优势大力发展。
6、1984年,方正剪纸群体应邀出席中国剪纸艺术之一次学术会议——黑龙江省剪纸创作经验交流会。
7、同年,方正剪纸参加黑龙江、贵州、河南、陕西四省联展。
8、1985年,方正中华剪纸函授中心黑龙江辅导站成立,方正剪纸作者参加函授。
9、1985年,方正县文化馆在继续组织、扩大队伍、搞好普及工作的同时,开始抓剪纸作品质量的提高工作。组织以赵向荣、陈洪霞、倪秀梅、徐亚波为主的骨干力量,在城镇中小学校、幼儿园、聋哑学校、老干部活动中心开展剪纸辅导,发展 *** 人参加剪纸活动。方正县幼儿园展出了“好老师”、“飞向月球”等40多幅作品,省电视台还为5岁的徐迎迎录了像。这一年,城乡剪纸组已发展建立18个,244人参加活动。同年7月,方正县文化馆举办“民间剪纸作品专题展”,在征集的3000幅作品中,选展120幅,促进了剪纸艺术水平的提高。同时精选190幅作品制成精装本《中 *** 间剪纸集》10册,与日本进行民间艺术交流。从这一年起,方正县文化馆开始在民间收集、整理作品,建立剪纸艺术档案,向报刊推荐优秀作品,并发展各级剪纸艺术协会会员。
10、1985年10月,方正剪纸参加黑龙江省首届农民书法绘画展览。
11、1986年5月,方正剪纸应邀参加齐齐哈尔首届民间喜庆剪纸展。
12、1986年6月,方正县文化馆举办“民间剪纸专题展”,省美术家协会 *** 晁楣、地区文化局局长曲敏、美术理论家于显达、黑龙江日报社、电台、地区新闻中心一行6人,参观了展览并给予较高的评价。
13、1986年7月,黑龙江省松花江地区举办“方正剪纸群体专展”。
14、1986年9月,方正剪纸参加黑龙江省举办的“生命之路”科普美术摄影、剪纸作品展览。
15、1987年3月,全县已组建19个剪纸组,有活动骨干346人,在全县已形成广泛的群众 *** 剪纸活动热潮。共创作出剪纸作品36000多幅,向省级以上报刊推荐作品4000幅;发表和展出作品1986幅;410幅作品与日、美、法等国家进行民间文化交流;国外收藏作品300幅。同年,在松花江地区群众文化工作会议上,方正县作了以“开展群众 *** 剪纸活动,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题的经验介绍。
16、1987年5月,方正剪纸参加中国“全国雪花剪纸展”,优秀作品发表在《雪花剪纸专集》中。
17、1987年7月,方正剪纸参加中国全国十八省、市、地区举办的剪纸新作联展。
18、1987年10月,由方正文学艺术联合会编辑完成《方正剪纸专集》,王怀玺任主编。
19、1988年2月,黑龙江省美术馆举办了“方正剪纸专题展”,展出作品400多幅。 *** *** 、省委宣传部长杨角、地委 *** 赵荣生等领导,就方正剪纸在省内外14家报社记者招待会上作了发言。
20、1988年8月,方正县 *** 建立方正剪纸档案(方正县名人录史册)。
21、1988年9月9日,方正县剪纸参加黑龙江省首届剪纸艺术节,作品分别荣获银鹤杯、铜鹤杯奖项,部分 *** 编入《黑龙江省剪纸文集》。
22、 *** 1月24日,由中 *** 间美术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黑龙江分会、黑龙江省文化厅、松花江地区行政公署、方正县人民 *** 主办的“方正剪纸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有88位作者参展,展出作品459件。其中14人的26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同年6月,方正剪纸优秀作品在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天鹅之声”中展出并受到好评。黑龙江省、市电台和黑龙江日报社分别对剪纸艺术活动进行了专题报导。
23、 *** ,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首届中国剪纸大赛上,倪秀梅的剪纸作品《赶集》获大奖赛三等奖。
24、 *** 5月,方正剪纸参加中国首届风俗画大赛。
25、 *** 7月,《人民日报(海外版)》为方正剪纸作了专题报导。
26、1990年,方正县13个乡镇已建立剪纸活动组21个,有412人参加剪纸活动。其中农村妇女346人,乡干部4人,教师18人, *** 44人。这些人中有中国剪纸研究会会员11人,黑龙江省剪纸研究会会员22人,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6人。
27、1990年3月,在中国全国剪纸藏书票展上,方正剪纸作品分别获一、二、三等奖,部分作品在《中国剪纸艺术报》上发表。
28、1990年4月,方正县文化馆以“巩固群体成果,发展剪纸艺术”为题,在全省群众文化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
29、1990年6月13日,方正剪纸群体参加黑龙江省剪纸年会第二届剪纸艺术展。
30、1990年10月,方正剪纸再度进京展出, *** 作品被民族文化宫收藏。
31、1991年10月,黑龙江省美术评论家张秋莹在《文化导报》中高度评价方正剪纸。
32、19 *** 年,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方正剪纸作品在大连展销。
33、19 *** 年2月1日,倪秀梅的剪纸作品《稻草人》、《牧趣》被选入“中 *** 间艺术展”,在瑞典马尔摩市展出。
34、1993年,方正县被中华人民 *** 国 *** 命名为“中 *** 间艺术(剪纸)之乡”。
35、1993年3月,方正剪纸群体被中国美术馆列入《中国美术家年鉴》。
36、1994年,方正剪纸为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赠送 *** 剪纸纪念品2000余幅。
37、1999年6月,方正剪纸精品培训班开班,哈尔滨市文联、美协 *** 于进海教授亲临授课,培训班创作作品3700余幅,其中优秀作品183幅参加了首届哈尔滨民间民俗艺术博览会。这次大展上,方正剪纸荣获6个奖项, *** 《民间采风》栏目对方正剪纸作了系列报导,另有文化商人为方正剪纸做 *** ,方正剪纸也从此走向了市场。
38、1999年11月,方正剪纸群体参加中 *** 间艺术博览会。
39、2000年5月,“迎21世纪龙江之一春”冰城文学艺术创作、诗歌朗诵大赛上,方正剪纸荣获多项作品奖、辅导奖、组织奖。
40、2000年6月,哈尔滨第二届民间民俗艺术博览会上,方正剪纸群体荣获“十佳艺人”、“更佳精品”奖等诸多奖项。
41、2000年8月,第四届黑龙江剪纸艺术节,方正剪纸作者倪秀梅荣获 *** 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 *** 会、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颁发的“中国剪纸德艺双馨奖”。
42、2001年3月,方正剪纸参加由中 *** 间剪纸研究会、中国威海市委宣传部主办的首届中 *** 俗风情剪纸大赛,倪秀梅作品荣获大赛银奖,作品被威海市博物馆永久收藏。
43、2001年10月,方正剪纸作者倪秀梅应黑龙江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黑龙江省人民 *** *** 公室的邀请,赴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参加由省 *** 主办的《这里是黑龙江》 *** 及民间艺术展和学术交流,并进行现场剪纸表演。
44、2001年、2002年,第二届至第四届哈尔滨民间民俗艺术博览会上,方正剪纸荣获群体奖、优秀组织奖。
45、2002年1月,由中国邮政哈尔滨出版局发行了方正剪纸作者倪秀梅个人剪纸艺术明信片两套
46、2002年,方正剪纸荣获黑龙江省社会文化教育科研成果奖。
47、2002年7月,中 *** 间文艺家协会主办 *** 两岸“四地团圆”艺术剪纸大展,方正剪纸群体参展。
48、2003年,哈尔滨市“太阳岛杯”文学艺术创作、朗诵大赛,方正剪纸荣获群体奖、优秀组织辅导奖。
49、2003年, *** 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 *** 会、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 *** 会表彰在发展中国剪纸群体建设、教学、创作活动中取得显著成绩的方正剪纸团体,授予“优秀群体、组织、辅导”奖。
50、2003年, *** 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 *** 会、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学会、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黑龙江省剪纸专业 *** 会为表彰方正剪纸作者倪秀梅在发展中国剪纸事业中的突出贡献和卓越成就,特授予该作者“新中国剪纸艺术家”称号。
51、2003年10月1日,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 *** 会、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 *** 会、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将方正剪纸作品编入《中国剪纸选集》。
52、2004年1月,方正剪纸作者倪秀梅应邀赴韩国富川市举办民间艺术作品展。
53、2004年2月,浙江省文化厅主办“神州风韵”中 *** 间艺术之乡剪纸邀请赛,方正剪纸被邀请参加,并荣获奖项。
54、2004年6月,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 *** 间文艺家协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首届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方正作者倪秀梅的剪纸作品《东北大豆香》系列作品,摘取第五届中 *** 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奖“金奖”。《中国文化报》、《黑龙江日报》等进行了报导
55、2004年8月,在哈尔滨第五届民俗博览会上,方正剪纸荣获“优秀奖”、“组织奖”、单项“十佳精品奖”、“十佳艺人奖”。
56、2005年7月,在首届中国“仙鹤杯”剪纸精品大赛上,方正剪纸分别摘取一等奖、三等奖及优秀奖、群体奖。
57、2005年12月19日,方正县松南乡中学剪纸艺术培训中心成立,倪秀梅任剪纸艺术培训中心校长。
58、2006年1月,方正剪纸作者倪秀梅应 *** 邀请,参加由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中 *** 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百花迎春”春节文艺晚会,并和其他剪纸艺术家们同台表演剪纸。
59、2006年1月18日,方正剪纸应邀参加由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黑龙江文化之冬”民间文艺大赛,倪秀梅的剪纸《黑土精灵》荣获“金奖”,高汉秀作品《冬阳》获创新奖。
60、2006年3月,方正剪纸 *** *** 传承人倪秀梅被哈尔滨市 *** 授予“民间工艺 *** ”称号
61、2006年6月,由黑龙江省剪纸专业 *** 会组织编写的《剪纸艺术家》系列丛书出版,方正剪纸作者陈洪霞、高静云名列其中。
62、2006年7月,方正县举办首届剪纸艺术节,方正县剪纸艺术家协会成立,《方正剪纸报》创刊,方正县第三中学将剪纸艺术列入教材。
63、2006年9月,倪秀梅剪纸作品《东北民俗》系列荣获“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剪纸大赛“金奖”。
*** 、2006年12月,方正剪纸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5、2007年2月2日,方正剪纸艺术家倪秀梅应深圳美术馆的邀请举办个人剪纸艺术作品展。展览获得成功,66幅 *** 作品被深圳美术馆永久收藏。
66、2007年5月,方正剪纸产业开发中心成立。
67、2008年1月15日,在人文 *** 中国行——2008年第三届国际(北京)剪纸艺术博览会“东北风”少数民族剪纸大赛中,方正剪纸作者倪秀梅荣获“金剪刀”。
68、2008年5月, *** 龙江省 *** 会、黑龙江省人民 *** 授予剪纸艺术家倪秀梅 *** 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
69、2008年6月,黑龙江省文化厅将倪秀梅、陈洪霞列入之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传承人名录》。
70、2008年6月,黑龙江省文化厅授予倪秀梅、徐光东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71、2008年6月,方正剪纸群体应邀参加第十九届中国·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倪秀梅、郭艳萍、曲英红、李玉霞作品参展。
72、2008年6月,方正剪纸被中华人民 *** 国 *** 、中华人民 *** 国 *** 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3、2008年7月22日,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与方正县委、县 *** 、县委宣传部在黑龙江省美术馆联合举办“方正剪纸展”,倪秀梅、曲英红、高汉秀、吕晓秋、陈洪霞、郭艳萍、王媛、高静云、高金东、伊宏丽、李玉霞、罗乃英、李佳雪等人的作品参展。各大媒体作了相关报导,其中倪秀梅、陈洪霞等人的作品拍卖成功。
74、2008年,中华人民 *** 国 *** 授予方正县“中 *** 间艺术之乡”称号。
75、2008年7月28日,在哈尔滨第九届民间民俗博览会开展的“ *** 义卖”、“抢救羌族文化遗产”主题活动中,方正剪纸作者倪秀梅、郭艳萍、陈洪霞、曲英红、高静云、程文霞积极参与,其中倪秀梅向四川 *** 灾区捐赠了价值6000元的作品和书籍。
76、2008年9月,方正剪纸 *** *** 传承人陈洪霞被哈尔滨市 *** 授予“民间工艺 *** ”荣誉称号。
77、2008年11月9日,方正剪纸作者倪秀梅应邀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世界手工艺大会主办的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 *** 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剪纸作品《新东北大豆香》系列荣获2008“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铜奖”。
78、2009年4月,黑龙江省 *** 授予倪秀梅、陈洪霞“省级工艺美术 *** ”称号。
79、2009年6月,中华人民 *** 国 *** 授予倪秀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方正剪纸) *** *** 传承人”称号。
二、东北有哪些民风民俗
1、节日:和全国都一样,过年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串门什么的。晚上守岁之后还要吃一次饺子。
2、饮食:特色————当当当当~~~~酸菜。这个是别的地方没有的。就是在入冬的时候买许多白菜(也有大头菜,但不如白菜好吃~),洗赶紧,放进缸里,撒上盐,密封。一直到一个月左右。东北人爱吃炖菜。因为天气冷。还有人参,鹿茸。这是特色嘛~东北菜量大,味道重。还有蘑菇,野菜。东北人喜欢吃面条,生蔬菜蘸大酱。最喜欢饺子。各种馅的。还有杀猪菜。比如血肠。杀猪菜都要用刚刚 *** 的猪做。
3、生活:用芴噜草做铺盖。既暖和,又可以用来防潮。在晚饭后,老年人喜欢 *** 在一起,扭秧歌。还看二人转。“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东北人 *** 格豪爽,重感情。长春还被评为“最有人情味的城市”。让我再想想还有什么……其实我就是长春人……
4、饮食方面:吃炖菜,喜辣味(受 *** 影响合气候原因,口味为酸辣),腌制蔬菜,如酸菜、辣白菜(腌制辣白菜与 *** 饮食相似),东北大饺子驰名。
5、休闲文化方面:扭秧歌,表演和观看二人转,东北的小品(与南派小品形成我国两大小品派系,目前东北一派成为主流)。
6、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唱蹦子、吉剧、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是由东北民歌演变而来的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东部三盟一市。
7、虽然二人转偶尔会有些低俗的词句和动作,但还是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观赏价值的。因此,现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对二人转如此评价:她好像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 *** 的姑娘,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
8、二人转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东北人文化生活中最普及的一种民间文化。在东北,上自七、八十岁老人,下到几岁孩子,都会唱上几口,什么《王二姐思夫》、《西厢记》、《猪八戒背媳妇》、二人转小帽等。唱二人转,几乎是东北人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东北人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
9、二人转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 *** 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同时揉进了其他演唱形式的一些曲牌、民间小唱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在民间中流传着“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
10、二人转最初就来源于地头文化,过去的东北农村,文化生活很贫乏,在田间地头,随意一块空地,一男一女不用任何道具就可以畅快淋漓的唱上一出,二人转给寂静的山村带来了欢乐。那些动作比如扔手绢,转扇子、互相打情骂俏,以及唱腔都是一种发泄,一种随意。东北人生来强壮,过去靠游牧或渔猎生存, *** 不羁的 *** 格使人们可以无所避讳地谈 *** 。东北的冬季十分漫长,农民只好坐在炕头上磨嘴皮子,这时“荤段子”就成了他们 *** 科打诨的作料。因此解放前的二人转里就有很多“荤 *** ”,“荤口”,演员在台上口无遮拦率 *** 而为,“荤嗑”、“粉词”满天飞,用以吸引观众。甚至有人说,二人转是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一盘“农家菜”,是东北民风民俗的一种体现。如果二人转没有了 *** 文化,失去了它的“粗”和“俗”,二人转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也失去了农村广大市场,也不能称之为二人转了。
11、二人转由男(“下装”)、女(“上装”)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装”以“手玉子”、“下装”以小木棒为道具。基本曲调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驾”、“四平调”、“十三咳”、“红柳子”、“胡胡腔”、“小翻车”、“大悲调”等。常演节目有《打鸟》、《卖线》、《阴功报》、《古城》、《蓝桥》、《西厢》、《坝桥》、《双锁山》、《华容道》、《游宫》、《报号》、《赔妹》、《盘道》、《禅鱼寺》、《杨八姐游春》等。
12、原生态的二人转被称为“ *** ”二人转,经过改造的二人转被称为“绿色”二人转。但东北人却认为,二人转最抢眼的地方就是“浪”字,略带 *** 的段子在二人转中表演得出神入化,既直露、火爆、不羁,又让初来乍到的你在冷不丁目瞪口呆、面红耳赤之后,心里暗自叫绝,咧嘴儿会心一笑。一笑之际,彻底放松,台下的观众在笑声中显露了其生活真实的一面,二人转毫不掩饰它彻底的娱乐精神。
13、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还有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称“拉场戏”;伴奏乐器以二胡、板胡、唢呐、电子琴为主。
14、二人转的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四功”即唱、说、扮、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四功“唱”为首,高亢红火,风趣幽默,讲究味、调、劲;“说”指说口,多采用民间生动活泼的语言,以 *** 科打浑为主,机智灵活;“扮”则指扮演人物以形写神,以假乱真,讲究“二人演一角,人分神不分”,“一人演多角,人不分神分”;而“舞”更是别具一格,肩功、腰功、步法很有特色,尤其腕子功,包括平腕、翻腕、甩腕、压腕、绕腕、抖腕等多种,不一而足,令人拍手称奇。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
15、解放前,民间艺人在农闲季节,邀集成班,多数是“唱屯场”,演唱在夜间进行。三五日后,请当地乡绅当“齐头”,向各家各户“齐钱”或“齐粮”(即收钱或收粮)。少数是到城镇“串店门子”,在大车店中演唱,在演唱中向观众(多为旅客)“齐钱”。
16、解放后,人民 *** 关怀、支持二人转的繁荣发展,举办二人转老艺人训练班,新学员培训班,请老艺人向学员传艺,组织二人转艺人互相观摩,特别是近年流行的通俗唱法和电声乐器等也已揉进二人转中,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一门综合曲艺形式,表演形式与唱腔也更加丰富了。二人转的不断发展完善,充分体现了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和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在演唱内容上除优秀的传统节目外,增加了反映现实生活的节目,在表演形式方面基本上剔除了“浪”、“逗”等低级趣味的东西,随着女演员的不断增多,男串 *** 的现象也已少见了。
三、沈阳市三农博览园导游词
沈阳三农博览园占地45万平方米,以景观美、展馆多,文化内函丰富为更大特色,是国家4 *** 旅游景区,沈阳市大、中、小 *** 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以下是我整理的沈阳市三农博览园导游词,欢迎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
沈阳三农博览园占地45万平方米,以景观美、展馆多,文化内函丰富为更大特色,是国家4 *** 旅游景区,沈阳市大、中、小 *** 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在参观前有几件事需要大家注意一下:第1点是财务安全,丢东西不在多少都会影响您的心情.所以请大家一定要保管好随身携带的物品.第2点是安全问题,大家在游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做到走路不观景,观景不走路,如果有带小孩儿的朋友,请您照看好自己的孩子.下面我们就来参观沈阳三农博览园的10大景观和30个展馆。在参观过程中,大家有什么问题或疑问可随时向我提出,我会竭诚为您服务。在我的导游讲解中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我一定会虚心接受。并预祝大家旅游开心愉快。
一进三农园的大门,首先看到的楹联是:五 *** 文化波澜壮阔,一万年伟业继往开来,这既表示了对中国悠久历史的赞叹,也表达了建园者的宏图远志。我想告诉来宾的是:在我们园区您可以欣赏到许多对杖工整、用词严谨、以景抒情的楹联,品味三农园浓浓的文化底蕴。
请大家转过身来,映入我们眼中的是“ *** 过海”影壁,长12米、高5.8米。从建筑风格上讲叫 *** 影壁或一字影壁。它虽然是一座墙壁,但由于设计巧妙,施工精细,与大门互相陪衬,起到了烘云托月,画龙点睛的作用。大家可以在此留下倩影,让 *** 成为您的朋友。
在古代,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等用鼎 *** 。发展到后来,人们用鼎敬以香火,以乘先人之灵气,富其生活,牢其基业,昌其事业,旺其家族。本园这座鼎叫定鼎,是建园十周年特制的。是新民市 *** 对本园办园宗旨和建园十年取得成绩的肯定,更预示着来到鼎前的游客朋友们生活 *** ,收入稳定,健康肯定,幸福固定。
大家看到桥头的字了吧?对,曲桥观鱼。曲桥九曲十八弯,桥长80米,水面10亩,水深4米。养锦鲤5万尾。在观鱼时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桥中间有观鱼亭,您可以花一元钱买袋鱼食投给鱼儿,成群的彩鱼就会欢蹦乱跳、争相觅食,这种情景会让您赏心悦目,久久不能忘怀。
看到金银花长廊,大家一定会想到:金花银蕊, *** 抵万金。金银花,又名忍冬花、金藤花等。它还有一个凄美的民间传说。:诸葛亮在七擒孟获的过程中,大部分将士水土不服,中了山岚瘴气。后经一村寨,见村民面黄饥瘦,诸葛亮顿起恻隐之心,发放军粮施救。村民十分感谢,一土著老人得知许多蜀兵患了“热毒病”时,便叫来自己的一对孪生孙女儿金花、银花,去采集仙 *** 来为蜀军解难。然而三天后,姐妹仍未归来。人们多方寻找,在一处山崖,只见两只 *** 筐中已采满了草 *** ,筐边有野狼的足迹和被撕碎的衣服鞋子……
蜀军将士吃了草 *** 得救了,而金花、银花却为此献出了生命,为了纪念她们,人们就把这种草 *** 开的花叫作“金银花”。现代 *** 理研究表明,金银花具有抑菌、抗 *** 、抗炎、解热、调节免疫等作用。
这座单檐无殿顶的建筑是科技宫。内分为A馆B馆,有五十余件实验仪器可供中小 *** 实验 *** 作。C馆是冮官屯窑址出土文物。冮官屯窑址为我国重要民窑之一,国内外学者十分关注。大家进去后不仅可以随意观赏,还可以动脑动手亲自实践。
大家看到的这座假山叫宝塔山。山上这座塔叫龙泉塔。塔高36. 26米,共有九层,地上七层,地下两层,塔有六面六角。其寓意为九九十成,六六大顺。角上都挂着小铃铛,风吹铃儿响,惊飞筑巢雀。既能使宝塔不受损害,又能传妙音为游人助兴。塔顶有一口平安钟,击钟可以祀求自己和家人平安顺利。不过在上下塔时可一定要注意安全哦。
这个景点叫做醒桥赏荷,桥长68米,由8根铁索,链接而成。 *** *** 曾写过这样两句诗:金沙水拍云岸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的残兵败将已不复存在,我们面对的是醒桥摇摇荡荡,荷花姹紫嫣红,美景尽收眼底,平安牢记心中。
游客朋友们,这座仿苏南建筑是不是很漂亮?它叫畅新园,门前有美丽的风水潭,小桥流水、垂柳婆娑,是休闲垂钓的好场所。里面还设有餐厅宾馆为大家提供优质服务。
这是腾飞广场,中小 *** 实践基地的标志 *** 建筑,扬蹄奋飞的三匹马,预祝年青一代学业有成、大展宏图。
去名人苑时,我们会见到一座牌坊。大家看这就是。从建筑样式和风格上分,牌坊大体分南、北两大派。南派秀丽精巧,北派则受京城皇族影响,大多为宫廷建筑,显得凝重粗犷;如果按名称分有功德牌坊、名门牌坊、贞洁牌坊等。我们前边这个牌坊上写着一门三杰,看得出来属北派名门牌坊。三位杰出人物就是评剧艺术家花淑兰、人民作家马加、军旅作家杨大群。马加和杨大群都是我们新民人。花淑兰生前经常来新民演出,深受新民人喜爱。她也把新民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在进名人院之前,大家先观赏一下牡丹园。牡丹原产中国。不仅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还有相当重要的 *** 用价值。牡丹五彩缤纷,雍容华贵,被誉为国色天香,是花中之王。历史上有不少诗人为它作诗赞美。如 *** 下死,做 *** 也 *** 。蒲松龄在聊斋里写的《香玉》《葛巾紫》都是牡丹幻化的女子。可见古往今来,牡丹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就是名人苑了,仿北京四合院建筑。四合院建筑是一个“口”字形。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子中间开门,院落宽敞,植树栽花,叠石造景。大家在此可以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还可以到各个展馆走一走。展馆有:人民作家马加馆、军旅作家杨大群馆、评剧表演艺术家花淑兰、和辽宁省著名摄影家蒋少武摄影展。每个馆里都有讲解员为大家做祥细介绍。跨过北京四合院高高的门槛除了注意别跘了之外,还有一个小常识,抬腿时要遵守男左女右的习俗以表示对主人的尊敬。下面大家可以随意参观,半小时后请到门外 *** 。
对面这座雄伟建筑叫荟萃院,又叫八角楼。满族建筑风格。楼前为方形广场。这是民族英雄邓世昌雕塑。以后里面将展出清代帝王生活和清代发展史以及各种清代文物,界时欢迎大家前来观光。现在我们只能在外面观赏或摄影留念了。
下一站我们去的是同乐园,同乐园位于园区中心。属仿古建筑群,占地一万平方米。园内有宽阔的广场,可举行各种游乐活动和聚会。院内的六个展馆分别是古旧钟表博物馆、民间剪纸艺术馆、全国劳动模范李素文馆、辽金陶艺馆、 *** 文化艺术馆、和刘三姐馆。里面的展品有许多是全国唯一的。结合讲解员的介绍会让您不虚此行。
以民为本勤政厚德喜社稷昌盛,失众无根荒 *** 误国悲 *** 败毁。这副楹联精确的描绘了帝王兴衰的原因。这座庄严肃穆而又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就是正在装修中的帝王兴衰馆,里面展出的是六对兴衰皇帝的兴衰经历。将来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会感觉到开国帝王的至高无上和末代皇帝的无为无耐。
过去人们认为,“在太岁头上动土”、就会招致灾祸。唐代《酉阳杂俎zu》一 *** 载:有个叫王丰的人,“于太岁头上掘坑,王丰的兄弟奴婢数日内全都死亡。”《广异记》中也说:曹良贞这个人不怕 *** 怪,每年都要在“太岁”头上挖土。有一次挖出肉块儿,用鞭子打了几百下,扔到大路上了。当夜有人看见有些神人骑马坐车来慰问那肉块儿,并问:“太岁兄,你为什么受他辱打而不 *** 呢?”回答是:那人血气方刚,我也没办法。天明后“太岁”就不见了。那么太岁究竟是什么?长的什么样?它为什么长生不死刀枪不入?它的方位在哪里?找到方位真能找到太岁吗?您只花五元钱就可以了解这些神秘有趣的问题。
中国有四大国萃:中国京剧、中国武术、中国书画、中国医 *** 。京剧是四大国萃之一。这就是国萃园。这块扁上“国萃园”三个字是全国剧协 *** 李默然的亲笔题词。大家先看看这高大的岫岩彩玉巨雕,它是我们的镇园之宝。右边是名人碑廊,有许多优秀的艺术家、知名人士来园参观时留下了墨宝。左边是京剧四大行当塑像:生、旦、净、丑。就这四个字在京剧行当里有说不完的故事。请大家参观国萃一馆二馆,优秀的讲解员会让您对京剧有更广泛的了解。
有的游客可能早就有疑问了,参观三农博览园,怎么没有见到有关农业、农村、农民的景区呢?别急,我们现在就去。「小品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特殊的形态和丰富的内涵,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突出的地位。这座《三农园纪》碑就是本园小品建筑中的一种。碑文是原辽宁省博物馆馆长著名鉴赏 *** 、书法家杨仁凯先生书写的。三农园景区分两部分:回眸园和留岁园。这里的建筑都是六十年代的乡土建筑。留岁园主要反应的是关东的民风、民俗、民情。展馆有百年服饰、彩灯、农村匠人、农史资料等馆。农史资料馆收藏了三千余件近百年来农民生产生活用品。民俗民情沿革馆有百家姓,您可以到这里寻根、觅祖。找到自己的祖先。彩灯馆里红蝶娉ping婷千灯起,流霞 *** 万载风。回眸园包括:民萃馆既二人转馆、五谷艺术馆、油塑工艺馆,您看了一定拍案叫绝。王三哥王三嫂馆、这是全国唯一为普通农民立传的馆。王家屯一条街。这里有知青馆、过去的生产大队、生产小队、农村小学校、农 *** 疗站和农家小院等。在观赏的过程中,大家不仅会领略到农村环境的清静优雅,还会在 *** 的氛围中接受新知识。请大家到各个馆里感受一下吧。
天下 *** 何处聚,尽在飞瀑俪山峰。俪山景区有几十种花草树木,组成了花卉山。各种花卉竞相 *** ,五颜六色,是园区的一道亮丽风景。这条长廊是供大家休息和观赏用的。俪山周围有108孔喷泉。瀑布飞流直下,融入 *** 上乐园。那里有游船供大家玩耍。对面是果园,有梨树、枣树等。梨树树龄在三十年以上。梨是百果之宗。因其鲜嫩多汁,酸甜适口,所以又有“天然矿泉水”之称。梨有清心润肺、降低血压、帮助消化等功效。煮熟的梨可预防痛风、风湿病和关节炎,还能起到保护嗓子的作用。梨 *** 寒凉,所以一次不要吃得过多。胃肠不好和发热的人更不能吃生梨,可把梨切成块儿煮水食用。枣树在我国已有两 *** 栽培历史。果味甜,富含维生素C,木材坚硬致密,是雕刻用的好材料。另外枣树花期长,是优良的蜜源树。
还有一个让大家更感兴趣的地方,那里有许多长势旺盛、鲜嫩翠绿的蔬菜和农产品,还有珍贵的灵芝和水灵灵的葡萄,您还可以亲自动手采摘。这个地方叫农业百科园。就在马路的对面。过马路时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百科园占地70亩:建有一廊、两园、四区。什么叫一廊、两园、四区呢?参观完大家就会弄明白了。
*** 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中都存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哪个国家没有 *** 。三圣院属 *** 建筑群。有宏伟的大雄宝殿和玉雕佛像及佛像群。三圣既道圣、儒圣和佛圣。是我国古代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参观三圣院是免费的。有 *** *** 的来宾可以按自己喜爱的方式参观,不 *** *** 的朋友可以把这项参观做为一种文化活动。
各位游客,愉快的旅程即将结束,相信沈阳三农博览园一定给您留下了美好印像。其实这里的建筑很奇特,这里的河水很 *** ,这里的环境很幽雅,这里的员工很亲切!由于我们地处农村,有点“养在深闺无人识”。所以需要你宣传,我宣传,大家一起来宣传。那么我们这里就会迎来更多的八方来客!再次感谢各位的光临!千里目送您,礼轻情意重!再见!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民间剪纸之乡沈阳和窗花剪纸步骤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