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陇南市西和县是什么之乡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甘肃陇南市西和县,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陇南市西和县是什么之乡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一、西和县有哪些乡镇
截止2018年3月,西和县辖汉源镇、长道镇、何坝镇、姜席镇、石峡镇、洛峪镇、马元镇、大桥镇、西峪镇、十里镇、石堡镇、兴隆镇、苏合镇、稍裕镇、卢河镇、西高山镇和晒经乡、蒿林乡、太石河乡、六巷乡。
地处西和县城中心,现辖7个社区,14个行政村,区域总面积19.8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10881亩,其中退耕还林亩,人均占有耕地0.7亩。
地处西汉水上游,西和县北部为先秦文化发祥地之一,距县城25公里,总耕地面积43781.7亩,平均海拔1600米。
1984由长道公社改为长道镇,辖区9个村。
2004年将大柳乡合并到长道镇,辖区19个村。
地处西和县城西部,距县城12.5公里,东邻洛峪镇,北接十里乡,西北部与姜席镇相邻,西南部与礼县龙林乡接壤。
平均海拔1800米,年平均降雨量500毫米,年平均气温8℃,全年无霜期170天。
以姜川和席川两村得名,地处西和县城北部,1949年10月始设姜席乡,2003年7月撤乡建姜席镇。
全镇总土地面积10.62万亩,平均海拔 *** 8.5米,年平均降雨量450毫米,年平均气温7.5°C,全年无霜期170天。
地处土石质山塬峡谷,位于县城东南部,距县城31公里,气候高寒湿润,河谷温暖,高差悬殊,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9至10度。
境内沟壑纵横,坡徒沟深,土壤贫瘠,气候干旱。
年均降雨量500毫米,无霜期200天,石峡镇东邻本县六巷乡和成县纸坊镇,南邻西高山乡,西与洛峪镇相邻,北与十里乡接壤。
地处西和县城南25公里处,北纬34°,东经105°,约130平方公里,东邻十里乡,北临何坝镇,南接大桥乡,西连接蒿林乡。
旱、涝、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业基本脆弱,种植单一。
地处黄土高原褐土层丘陵地带,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北部西和县东部边缘,总面积114平方公里,镇***驻地马家湾(北纬340东经1050),距离县城30公里。
地处甘肃省西和县城南部,总面积14.78万亩,总耕地面积 14.31万亩,平均海拔1273米。
年平均降雨量400毫米,平均气温18摄氏度,全年无霜期270天。
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较为丰富,西峪坪古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处县城北郊,距县城5公里,十天高速、祁西公路横贯全境,交通便利。
该镇地处漾水河中游西崖狭长盆地,山势平坦,多为梯田,土层厚,地质肥。
川区比较开阔,雨量适宜,气候温暖,温差不大,年平均气温8.4度,海拔1500—1700米之间,年降雨量500毫米,无霜期180天。
地处甘肃省西和县城南部,总耕地面积5.9058万亩,平均海拔1650米。
年平均降雨量450-600毫米,平均气温8.4摄氏度,全年无霜期180天。
地处西和县城北部,总面积10.8万亩,总耕地面积3.53万亩,平均海拔1700米。
年平均降雨量500毫米,平均气温8摄氏度,全年无霜期180天。
地处西和县城东部,总面积6.517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919万亩,平均海拔1800米。
年平均降雨量500毫米,平均气温 7.7摄氏度,全年无霜期160天。
地处甘肃省西和县城西北部,距县城约15公里,东临西峪乡,南依姜席镇,西与礼县接壤,北与石堡乡相邻。
1949年设稍峪乡,1958年建公社,1968年并入玉泉公社,1985年分设稍峪乡。
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15公里,面积36.6平方公里。
位于甘肃省西和县东南部,距县城5千米,东部与六巷乡接壤,西部、南部与兴隆乡接壤,北部与汉源镇、十里乡接壤,属黄土丘陵高山区,总面积114平方千米。
位于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东南部,乡境呈蒲叶形,三面环水,地势平缓,平均海拔1600米,距县城41千米,镇域面积79.18平方千米。
古为邛都夷寨,原属越西县,1951年划归汉源县置晒经乡,1955年并入河南乡,1962年析置晒经公社,1966年更名前进公社,1981年复晒经公社,1984年复乡。
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薯类。
.发展了大量经果林,内涵苹果、核桃、花椒、枇杷等。
位于西和县西南部,西汉水两岸,距县城55公里。
北邻洛峪镇,东与大桥乡相连,西与礼县雷坝相接,龙昌公路龙凤——礼县段,纵穿全境,蒿林乡地处金陵山与云裹山之间西汉水河谷地区。
境内地势陡峭,植被稀疏,山体支离破碎,备受雨水冲刷,坡陡沟深,土地瘠瘦,旱、涝、雹等自然灾害频繁,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农业基础薄弱。
地处西和县南部,距县75公里,气候属于暧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平均年降雨量450ml。
境内旱、涝、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业基础脆弱。
太石河乡东与大桥接壤,南邻武都区隆兴乡,西与礼县三峪乡相临。
总面积90平方公里,全乡13个行政村,44个社。
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经济 *** 为主。
1949年解放初期属纸坊区设六巷乡,1953年分设上巷、下巷乡。
二、西和县在古代的称呼是什么
1、西和县。周为西犬丘地。后秦襄公始列为诸侯,居西垂。战国秦为西县地。《史记正义》云:“秦州西县,秦之旧地,时献公在西县。”秦于骆谷(今西和县洛峪)置武都道。唐《括地志》载:“秦昭括地入陇西郡羌道,以其地置武都道。”《汉书·高后纪》记载:“高后二年正月乙卯,羌道、武都道山崩,杀七百六十人, *** 至八月乃止。”西汉仍置西县,属陇西郡。《汉书·地理志》陇西郡“西县”条载:“禹贡蟠 *** 山,西汉所出。”西县得名于发源蟠 *** 山的西汉水。三国至西魏为上禄县地、仇池国地、长道县地等。仇池之得名,据宋绍兴甲寅(1134)忠训郎曹居贤所立《仇池碑记》载:“仇池福地本名维山,开山为之仇夷,上有池,古号仇池。”(乾隆《西和县新志·艺文》)后魏太平真君中置南秦州于仇池山,以位于秦州(今天水)之南而名。仇池山在县南60公里处。“仇池,方百顷,四面斗陡绝。”(《后汉书· *** 西南夷列传》)因其易守难攻,地控陇蜀通道,汉晋以来为兵家所争要地。唐置汉源县,时人以为西汉水源于此,以之命名。北宋属岷州。南宋初移岷州治于白石镇,“镇台唐玄宗筑,汉代星陨于地成白石,状如龟,故名。”(《方舆览胜》卷70白石镇“古城”条)故址在今县西。及金人请和,朝廷从之,因改岷州为和州,但与淮南和州(今安徽省和县)重名,又因其为西汉水发源地,古有西犬丘、西县之名,遂冠“西”字,为西和州或西河州。明初降州为县。县名沿称至今。
2、唐置汉源县,宋为西和州,明改西和县。据《元一统志》,因宋、金讲和而命名为和县。又因与安徽的和县重名,故加西字。
3、2000年,西和县辖2个镇、22个乡:汉源县长道镇、石堡乡、西峪乡、大柳乡、苏合乡、卢河乡、兴隆乡、稍峪乡、马元乡、晒经乡、姜席乡、赵五乡、十里乡、何坝乡、河口乡、洛峪乡、喜集乡、大桥乡、蒿林乡、太石河乡、石峡乡、六巷乡、西高山乡
三、甘肃陇南西和县被称为中国虎乡还是 *** *** 乡
甘肃陇南西和县被称为 *** *** 乡。
西和县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端,因古西和州而得县名。西汉时于洛峪(今洛峪镇)置武都郡,两晋时为仇池国,北魏于洛峪置南秦州,西魏时改称成州,后经多次变革,南宋时改岷州为西和州,明洪武年间西和州降州为县。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也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古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乞巧”是向神灵讨要智慧的意思,乞指乞讨,巧则指心灵手巧或有巧思妙想。
西和县地处西秦岭南侧、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属暖温带半湿润 *** 气候,气候湿润,四季分明。
西和县素有“宝贝的复新地带”之称,自然资源主要有以锑矿、铅锌矿为 *** 的矿产资源和以半夏、花椒为 *** 的植物资源。先后被评为“中国半夏之乡”和“中国乞巧文化之乡”。有晚霞湖、仇池山、伏羲崖等旅游景点。
据《元一统志》,因宋、金讲和而命名为和县。又因与安徽的和县重名,故加西字。
根据宁家庄遗址考古发现,距今7000年前的 *** 时期,西和已有人类生活。宁家庄遗址也是陇南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址,属仰韶文化范畴。
先秦时期,西和县境北部是秦人的活动区域,先后为西丘、西垂、西县所辖,是秦人养马发迹之地;县境南部为氐羌所居。
西和县境内有 *** 带、温带、寒带树木1000多种。截止2008年,西和县森林覆盖率41%,面积为1100万亩;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洋芋、荞麦为主,经济作物有白云豆、胡麻、菜籽等,中 *** 材以半夏、红芪、 *** 参、大黄、当归、柴胡、西贝母为主的约1000多种,种植面积5.4万亩;薇菜、蕨菜、木笼头等食用 *** 用菌和山珍野菜100多种。
四、甘肃陇南西和县被称为什么
1、陇南市西和县是“中国的半夏之乡”,全国市场近70%的半夏就来自这里。2019年,西和县半夏种植面积达到了2万亩,年产量超过了6000多吨,产值6亿余元,将半夏加工成姜半夏、法半夏、清半夏饮片等产品面向全国销售,延长了半夏产业链条,降低了半夏的市场风险。这里素有“ *** *** 乡”的美称。
2、西和县地处西秦岭南侧、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属暖温带半湿润 *** 气候,气候湿润,四季分明。
3、西和县素有“宝贝的复新地带”之称,自然资源主要有以锑矿、铅锌矿为 *** 的矿产资源和以半夏、花椒为 *** 的植物资源。先后被评为“中国半夏之乡”和“中国乞巧文化之乡”。有晚霞湖、仇池山、伏羲崖等旅游景点。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