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都之乡,中国马都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

大家好,马都之乡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中国马都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马都之乡和中国马都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边马乡的著名人物
  2. 新疆昭苏县素有“天马之乡”美誉,当地最引人注目的是什么
  3. 马峪乡的葡萄之乡
  4. 司马镇大布乡的连氏发祥地

一、边马乡的著名人物

1、邯郸一带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区域,涌现有众多的历史人物,北宋开国功臣的潘美就是其中之一。在民间评书杨家将中,潘美被 *** 为奸邪疾功的大坏蛋。其实潘美对宋朝功劳挺大,应该超过杨业。《宋史》传中,潘美位于列传第十七的位置,而杨业仅在列传三十一,排名差了许多。但是,劳动人民的嘴太厉害,经过评书、戏剧渲染,现在很少有人知道潘美功绩,只知道“杨家将”。这就是民间演义与真实历史的区别。

2、关于潘美的故里,魏县 *** 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且经过专家学者的缜密考证,结论地魏县边马乡李庄,历史上称为潘家墟、潘埠(府)、潘太师墟。边马是集镇,历史上曾作过繁水县城,过去有一石桥。明朝《石桥碑记》说,此桥“东至仓颉 *** ,西至潘太师墟,南至葛贵戚庄,北至张公瑾墓”。这座石桥的位置,有人还能指认。由此向北有张公瑾墓遗址,向南有葛娘娘坟,向东三里即仓颉陵,向西一里就是李庄。潘美在历史上并不是因为是国丈而被称为太师,但他的官级是检校太师,所以他的故里被称为潘太师墟。

3、潘美( *** 5~991)中国宋朝名将。字仲询,大名(今属河北)人。行伍出身,官至宣徽北院使。参与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称帝。宋朝建立后,屡立战功。开宝三年(970),以行营诸军都部署率军攻南汉。九月,围贺州(今广西贺县东南)。他佯退设伏,大败南汉援军万余,克贺州。继而转兵攻韶州(今广东韶关),击败南汉军主力10余万。四年二月,与南汉军6万对峙于广州城西。潘美派人于夜间烧南汉军营栅,率军乘火势进攻,大胜。不到半年,攻灭南汉。七年,以□州道行营都监率兵与都部署曹彬攻南唐。八年正月,宋军进至秦淮河,船只未具,他率部抢渡,大军随之而过,击败江宁(今南京)城下的10万南唐军。雍熙三年(986),宋辽岐沟关之战中,潘美任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率军连下寰、朔、云、应等州(约在今山西雁北地区)。七月,辽军主力反击宋西路军。陈家谷口(今山西朔县南阳方口陈家沟)一战,潘美与监军王□未接受杨业的作战方案,迫令其出战;当杨业失利时,又未予以接应,致使杨业被俘,绝食而死。淳化二年卒。张公谨

4、张公谨(600-639):字弘慎,唐初名将,今魏县边马人。原在王世充手下为官,归唐后,李绩、尉迟敬德把他推荐给李世民。当时李世民因受他哥哥太子建成、兄弟元吉的排挤,就向张公谨问计。张公谨的回答令李世民非常满意,从此,李世民把他当成亲从知己。后来,李世民准备 *** 建成、元吉,并令人占卜来看看吉凶。恰恰张公谨自外地归来,就向李世 *** 言劝阻,他说:既然下了决心,何必再算什么卦呢?如果卦象不吉利,行动起来一定会畏畏缩缩,耽误大事。李世民觉得他讲的很有道理,就没有占卜算卦。这年的 *** ,张公谨与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9人伏兵玄武门,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并率兵与建成、元吉的余 *** 展开 *** ,把敌人打得大败,取得了玄武门之变的最后胜利。李世民登基后,封张公谨为定远郡公。贞观元年(627),任代州都督,提出十余条有关时政得失的建议,都被太宗李世民采纳。后来,张公谨向太宗上表,分析突厥形势,陈述攻进突厥的优势,唐太宗非常赞同,派他领兵北征突厥。贞观四年(630),张公谨率兵生擒突厥首领颉利可汗。贞观13年(639),张公谨死于襄州都督的任上,葬于今边马村北,享年39岁,追封郯国公。贞观17年( *** 3),张公谨的画象被收于凌烟阁。

二、新疆昭苏县素有“天马之乡”美誉,当地最引人注目的是什么

1、新疆昭苏县位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西南部,有“天马之乡”之称,当地最引人注目的是:天马——即汗血宝马。

2、新疆昭苏县素有“天马之乡”美誉,最引入注目的是当地的汗血宝马。汗血宝马历来被人们推崇已久,自汉朝乌孙古国的昭苏县出现汗血宝马以来,被各个朝代的爱马人士所推崇。昭苏县的那拉提草原是天 *** 故乡,随着时间的推延,天马繁衍出越来越多的品种,主要有五种马类,分别是伊犁马、英纯马、吉尔吉斯、阿尔登、德国温血马。近几十年来,在哈萨克族、蒙古族人民的特别培育下,现如今伊犁马被世界上的爱马人士所追寻。现如今昭苏县培育的马类,是以伊犁马为主,它们外貌俊秀、体格强壮、抵抗力强,深受当地牧民的喜爱。

3、新疆昭苏县素有“天马之乡”美誉,最引入注目的还是汗血宝马。一匹好马,身后一片草原,还有雪山,慢悠悠的牧民赶着 *** ,鸟儿们不时腾飞,足以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仿佛身处一个迷人的天堂,让 *** 连忘返,身边传来 *** 气息声,顿时返璞归真,再次沉浸在这种美景之中。

4、新疆昭苏县素有“天马之乡”美誉,最引入注目的还是汗血宝马。他们经常出现在哈萨克族、蒙古族的 *** 活动中。一场盛大的 *** ,离不开这些英俊的马儿,哈萨克族有名的“ *** ”分为走马比赛和 *** 比赛,场地上都是一匹匹英姿飒飒的骏马,富有活力,让人忍不住想要一展身手,想要试试在马背上奔跑的感觉。蒙古族每次的“那达慕大会”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进行参观,大大 *** 了当地的旅游业,这也和天 *** 矫健身姿分不开。

三、马峪乡的葡萄之乡

被人熟知的清徐特产之一是葡萄,而马峪乡则是清徐县城当之无愧的葡萄之乡,在金秋时节,走进马峪乡的葡峰山庄,眼前景象就像诗人所描写的:“秋到葡萄沟,珍珠满沟流。亭亭座座珍珠塔,层层叠叠翡翠楼”。到马峪乡观光旅游,去过葡峰山庄的所有游人都会认为自己不虚此行。葡峰山庄位于马峪乡西迎南风村,距县城3公里,背靠吕梁山,面对汾河水,白石河穿越其间。

去过葡峰山庄,一定还要到龙林山庄一饱眼福。站在高高的山顶上,向南望视野开阔;顺沟西望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分外养眼。据传在唐代,马峪乡葡萄、葡萄干、葡萄酒不仅“货之四方”,而且成为皇上贡品;清朝,马峪已被誉为“葡萄之乡”,并载入史志;如今,马峪葡萄更是锦上添花,屡获殊荣:酸甜可口的鲜食葡萄不仅远销京、津、粤、湘等地,而且出口日本等诸国。

马都之乡,中国马都-第1张图片-

马峪乡不仅是名至实归的“中国葡乡”,还是“贯中故里”。马峪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这里的文化源远流长。农耕文化、葡萄文化、贯中文化折射出“文化名乡”的美誉。

这个地域面积101平方公里,人口1.98万的乡,旅游资源丰富,西边山一带名胜故迹甚多,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狐突庙),国家级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1处(葡峰山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岩香寺、香岩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文物古迹,自然风景区十余处以及葡果农业种植示范园十余处。

马峪乡位于清徐县城西北部,是个半山区乡镇,依山面川,风景秀丽,交通便利。

四、司马镇大布乡的连氏发祥地

1、连氏的初居地和发祥地,依据连氏族谱记载,始迁祖连谋于唐代由婺州(今浙江金华市)入闽,卜居“三山之连江”,“以氏名命江名,以江名命地名”。因而连江县就成为连氏始迁的首选地方。然而,经查阅连江县志,询访当地连氏族人,连江县尚未发现有古代连氏先民活动的遗迹及史料记载。现今居住在连江县的连氏,是从清朝以后由外地迁入的,有的是当代从水上渔民移居沿岸定居的,并无唐代世居至今的。连江县曾名温麻县,约公元262年就已定名为连江县,且境内并无称为“连江”的河流,故以江名命地名之说并不确实。

2、经多方考察寻访,反复探讨,连氏的初居地和发祥地,当为今福州市仓山区连坂、连浦村,村内闽江小支流——濂江,应是连氏族谱记载的“连江”。

3、其一:至今保存好有“连坂桥”古迹,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连坂桥位于仓山区城门镇连坂村的甘泉山兜,南北走向,长15米,宽1.41米,两岸有用条石叠砌的单面阶梯桥台,桥台间架两条石梁为桥面。石梁阴刻一行楷字:“当境连满与妻林十六娘为所生父母造桥一所愿家国平安同沾利禄上元辛亥岁八月三日造”。上元是唐肃宗李亨年号,(公元760~761年)然而上元年号只有庚子、辛丑两年,辛亥应是大历六年。虽然记载有误,距今也有1240多年。这座古桥是连氏在唐代中期定居在福州南台岛连坂村一带繁衍生息的佐证。

4、其二:据宋代编纂的《三山志》记载,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闽县人连揔,进士及第。宋代有连作砖、连逢辰等ll位闽县人,另有4位为侯官县人,4位怀安县人,皆荣登进士榜。据《福州连坂甘泉寺志》载:“唐乾符戊戌年(878年),黄巢兵陷福州,甘泉寺兵燹。里人连揔募资修复甘泉寺。”连坂村《黄氏族谱》载,其始祖母是宋末本境人连(履孙)太守之女。据说:宋代,这个村居住的大多是连姓人,建有豪华住宅,现代有人在建房时发现宅基地下有大块石条,估计是古代连家宅遗址;连太守夫人出资兴建的“蜈蚣”石板条路,到1958年“ *** ”时期才被毁坏。

5、其三:现今连坂村,原属闽县开化里。古闽县开化里位于南台岛东北部,依山傍水,河网交错,隔闽江与鼓山相望。当地地名都有“连”字或连的谐音字。现有“连坂村”、“福连村”、“濂江村”、“林埔村”(原名连埔,明代中叶后,因连氏衰微,林氏渐大,改名为濂埔、林浦),村内小河,名为“濂江”等。“濂”与“连”谐音。这些地名与连氏族谱“以氏名命地名”的记载相吻合。

6、从以上文物和史料中可以推断:连氏在唐代中期,初居地为闽县开化里。宋代,开化里形成连氏的聚居地,因而这里的村落、山川、文物多用“连”字或其谐音“濂”字命名,带有明显的姓氏印记。连坂、连浦一带河网交错,连氏族人,过着渔、耕、读的生活。唐咸通年间,连揔中进士。宋代,朱熹曾在“濂江书院”讲学,读书育人的风气更浓,先后又考中15名进士和7名文章特奏名,其中有祖孙、叔侄、兄弟皆为进士的士子世家,连氏成为当地显赫的名门望族。随着这些仕子到各地任职为官,连氏先贤从连坂、连浦迁到省内外定居,从而使连氏后代繁衍分布至南方数省,及 *** 、港澳和东南亚等地。比如,《 *** 通史》作者连横是当今 *** 政要 *** 的祖父,其先祖于清康熙年间迁自漳州府龙溪县万松关马崎社二十七都(今龙海市步文乡洲村马崎社)。再往前溯源,其祖迁自大田县,大田县的始迁祖连胤正是闽县连揔的五世孙,于五代末年(约960年)徙迁大田县魁城村定居。这支连氏后裔先后衍分龙岩、漳州、沙县、顺昌、建宁等地。宋朝初年,连揔的裔孙连光裕,官湖北应山县县令,致仕后就在应山定居。其后裔分布在浙江、福建闽东、广东等地。宋淳熙年间(1174~1 *** )连江任右丞相兼护国大将军,致仕后归隐仙游县,其居住地名也叫上“连坂”,其后裔分布在惠安、德化等地。

7、文物史料证实,连坂、连浦是连姓发祥地,为什么现在只有福连村有30多户连姓人家,而且还是船民上岸定居的。为了揭开这个谜底,经笔者寻访查证,连氏数百年前从连坂、连浦全族消失,可能与以下两个事实有关:

8、一是与改朝换代惨遭杀戮有关。南宋恭宗丙子年(1276年)三月,偏安一偶的赵宋皇族,被元军文天祥赶出临安,朝贵大臣们簇拥着少帝赵昱,经永嘉(今温州市)从海路逃至闽江口,在连浦码头登岸。五月初一,端宗赵昱在福州称帝。五月末,文天祥也赶到连浦,皇帝授为右丞相兼知枢密院事,都督各路兵马。文天祥在连浦招兵买马,日夜 *** 练水陆各军。一时间,连浦成了全国的抗元中心。七月,文天祥挥师南剑州(今南平市),与元军决战,后转战闽赣等地。十月,元军分水陆两路围困福州,皇帝从连浦浮海南逃。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经崖山海战,南宋全军覆没,皇帝蹈海自尽,南宋亡。

9、其间,连浦、连坂的连氏青壮年,大多参加文天祥的抗元水陆 *** ,这些人为南宋王朝捐躯沙场、葬身海底。元军占领福州后,“连坂、连浦等境是元兵重诛之地”(《福州连坂甘泉寺志》),连氏便成元兵斩除祸根的对象。为了躲避元兵杀戮,连氏族人有的从山路远循他乡,有的乘船逃往孤岛。连坂村传说连姓人乘船逃到闽江口的琅岐岛,至今还保留一个叫“连般”的地名,寓“从连坂搬来之间”。由于失去连坂、连浦这安居乐业的故土,又不愿受异族的 *** ,足踏“元土”,从此泛舟江河,往来港埠,成了连家船民。因此,福州沿江和闽东沿海一带,原有众多的连姓船民可能都是他们的后代子孙。

10、二是与“风水被破要另择吉地”的传说有关。传说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中进士,曾任太守的连履孙的夫人,要求风水先生找到好风水,定给重酬,并供养天年。这位地理先生吃住在连家,天天为太守夫人寻找“凤穴”。有一次,奴仆把掉进粪池淹死的鸡拾起煮给先生吃,因而得罪了地理先生。这位先生就建议太守夫人建一条石板条路,行善事,积阴德。太守夫人依言,出资在连坂境建了条“高架路”:在路中间纵向铺一排石板条,两边横向铺两排石板条,离地面高半尺许,蜿蜒数里长,这条石板路形似蜈蚣,被称为“蜈蚣路”。蜈蚣路迎接的不是连太守衣锦还乡,而是一副身首异处的灵柩。原因是元兵南下,攻破城池,连太守不屈被执 *** 。当时连氏人心惶惶,紧接着元兵又杀到境内,不少人被残杀,人们只得四处逃命。在国破家亡的 *** 日子,连氏族人归罪于“蜈蚣路”破了“凤穴”,只好远走他乡,另谋生路。

11、至此,我们不难看出,赵宋王朝的皇恩曾给连坂、连浦的连氏一时的辉煌,连坂、连浦的连氏也随着赵宋王朝的灭亡而遭受空前浩劫,被元兵追赶杀戮,不得不舍弃世代相传五百多年的家园,举族逃难四方。现在连坂、连浦已找不到世居的连氏后人。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连氏仍顽强地繁衍生息,在五大洲都能见到连坂、连浦连氏的后裔。值得欣慰的是,当年被连太守招为女婿的黄武,由于继承连家部分田园财产,很快发展成旺族。黄家人不忘与连家的姻亲关系,至今濂浦还流传着当年连氏兴衰的许多故事。

12、全国更大的连氏聚居地——福建泉港的坝头,有22个乡村是连氏所居,它们是刘上、石埕、下墩、后厝、西吴、刘山、乌边、刈林、田墩、蔡头桥、安兜、社塘、前埔、埭中、朝林、下坑内、北洋、中洋、顶坂、后宅、外坑及邻近的岭口村,人口计有2万多人。

13、稽考史籍,坝头连氏源自山西上 *** 。据仙游县《凤阿连氏阿头族谱》和坝头连氏族谱原本《阿头谱》载,连姓入闽始祖恺公,字广志,世居光州固始县,以明经擢第,为江苏常州尉、叶州通议大夫。唐中和年间(881~~885),因避兵燹弃官奉双亲入闽,卜居福州之闽县。延至第九世连治,字国宾,号素俺,南宋孝宗时封右丞相兼大将军,因侫臣变乱朝纲,三谏不纳,遂隐退迁兴化仙游县云顶山北卜居,名其地为连坂。其孙连钊,字兆钦,自连坂迁入泉州府惠安县,居七都曾占尾,为今坝头连姓之鼻祖。时在南宋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迄今已有800多年了。<br>连姓渡台以漳、泉二府为多,其中不少是从坝头迁去的。而据杨绪贤《白话 *** 区姓氏堂号考》,1978年 *** 全省连姓共28318人,名列 *** 名姓中第74位。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中国 马都 都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