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之乡,藏古书的图书馆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藏书之乡这个问题,藏古书的图书馆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藏书镇的介绍
  2. 黄裳的藏书家
  3.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翻译

一、藏书镇的介绍

藏书镇,地处苏州城西,太湖东岸,因纪念西汉名臣朱买臣发奋读书而得名。全镇地域面积40.53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一个社区,人口3万余。境内风景名胜众多,文化历史悠久,穹隆山、天池山等景区自然风光得天独厚,名胜古迹留存众多,民间石刻艺术盛行,花卉苗木畅销全国,羊肉美食远近闻名,是江1苏省著名的“石雕之乡”、“花木之乡”、羊肉美食之乡。 2006年,藏书撤镇,核心镇区及三个村并入木渎镇1。

二、黄裳的藏书家

1、对读者来说,黄裳也许只是著名的散文家,但业内人士都知道,黄裳老先生是藏书界的泰斗。“黄先生喜好收藏明清版本的古籍善本,像是明刻本、清刻本等等,在这方面他是国内一流的。”陈子善说,“黄先生不仅仅是藏书家,还是版本学家,这两者是有区别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黄先生就做到了。你看他写的书就知道他有多少藏书。黄先生出过很多文集,介绍他的藏书,从怎么得来的,到版本考证等等,他做得非常细致。”

2、年轻时候的陈子善,经常登门向黄裳老先生求教。“我跟他认识了三十年,以前经常向他请教书,我做周氏兄弟研究,他对此也多有关注。我年轻的时候,每个星期天去旧书摊买旧书,他就经常问我买了什么书。其实我买的书都太普通了,入不了他的法眼的。”由于经常拜访,陈子善对黄裳的书房印象颇深:“我还记得他没搬家之前,那个房子比较小,他的饭厅、客厅里全部是书,都堆到了天花板,所以不论哪里都是他的书房。但是他把书整理得很好,都拿牛皮纸包着保护着,是非常爱书的人。”

3、黄裳老先生藏书无数,而他最为得意的一本藏书,是他自己写的《锦帆集外》。“这本书是巴金文化生活出版社给他出版的,后来他自己印了一部线装本,他非常得意啊,那是唯一的一部,孤本啊,全世界就这么一本。他自己写的,自己印的,自己藏着,真是玩书玩到家了。”陈子善说。

藏书之乡,藏古书的图书馆-第1张图片-

4、黄裳老先生的散文集很多,陈子善认为,黄裳的散文开创了一种文体。“我觉得他可以说是文体家了。我个人非常欣赏他的散文。无论是游记、读书笔记、写人、写题跋等等,他在散文的领域耕耘了那么多年,是个大家。今年上半年黄先生还有文章在报纸上发表,笔耕不辍,一直做到了最后。一代散文大家去世,太可惜了!”

5、早在少年时,对古籍阅读和收藏就产生了兴趣, *** 胜利后,返回上海,结识了史学家吴晗,对明清文学情有独钟,并在与吴晗的交往中,开始收藏历史文献。他以收藏以明清易代之际的野史、笔记为专,其中不乏稀世的孤本。如祁汝森藏《祁宗规奏疏》、祁承火业《两浙古今著述考》稿本、《澹生堂文集》、《澹生堂别集》崇帧刻本,祁承火业家书32通,祁承火业手抄、祁骏佳题名《老子全抄》、《易测》,祁彪佳《守城全书》、《曲品》稿本、《置头役田书册》、《按吴政略》刻本,祁理孙、祁班孙手批《水月斋指月录》、《五朝注略》、祁骏佳《禅悦内外合集》稿本,以及寓山园藏书《吴越诗选》、《国史纪闻》、《礼记集说》和祁承火业、祁彪佳乡试原卷等,计数十种百余册。其庋藏之富,堪与阿英、郑振铎等当代藏书大家比肩。为了收藏一本崇祯刻本《吴 *** 合编》,不惜用几三轮车的明清刻本换得。曾以一元一册购进明末“澹生堂”祁氏稿本数册,其中手札4通,均为反清禁品。平生访书甚勤,又精于鉴别。他写有《清刻之美》一文,记经目之清代书籍之佳,谈版刻、谈字体、谈纸张墨彩以至行距排版等,评价极为中肯。其收藏多明清刻本、善本。“ *** ”中被查抄的藏书装满几辆卡车,其中一些珍品被 *** 所窃夺。其藏书处为“来燕榭”,藏古今中外各类图书4万余册。他的书话作品对中国藏书文化贡献颇大。书话的主要作品有《钱牧斋》、《姑苏访 *** 》、《苏州的书市》、《常熟听 *** 》、《访书》、《访书琐忆》、《故人书简——叶圣陶书二通》等,都是他历年来访书和购书的经历和感想。其中以《榆下说书》博得读书界一致的承认,“不胫走万本”。他的书话札记,笔涉书人书事,凡读书、买书、访书、求书、遇书、淘书、藏书,以及版本、刻工、装帧、题跋、纸张、墨色等有关书的论及,都有娓娓道来、意趣盎然,追根溯源之功力。

6、其藏书处所为“来燕榭”,藏书印有:“黄棠藏本”白文方印、“黄裳壬辰以后所得”朱文长方印、“木雁斋”朱文方印、“草草亭藏”朱文长方印、“来燕榭”朱文长方印、“黄裳青囊文苑”朱文长方印;“黄裳”,朱文,五枚;一朱一白,一枚;连珠,朱白各一;“容”,朱文,一枚;“容大”,白文,一枚;“裳”,朱文,一枚;“小雁”,朱文,一枚;“裳读”,朱文,一枚;“黄裳藏本”,朱文,一枚;“黄裳藏书”,朱文,一枚;“黄裳鉴藏”,朱文,一枚;“黄裳百嘉”,朱文,一枚;“黄裳私印”,白文,一枚;“黄裳小雁”,朱文,一枚;“容家书库”,白文,一枚;“黄裳珍藏善本”,朱文,一枚;“黄裳浏览所及”,朱文,一枚;“草草亭藏 *** ”,朱文,一枚;“黄裳容氏珍藏图籍”,白文,一枚;“来燕榭珍藏图籍”,朱文,一枚;“来燕榭珍藏书籍印记”,朱文,一枚;“来燕榭珍藏记”,朱文,一枚;“来燕榭藏旧本诗馀戏曲”,朱文,一枚;“黄裳珍藏图书印记”,朱文,一枚,黄裳手书镌刻。另外,遗珠想必亦有。且可惜既未能见原印及边款,故未能一一辨别每印之作者。然细审印风,以陈巨来所刻最多,如“黄裳藏本”、“黄裳百嘉”、“黄裳小雁”、“来燕榭”、“黄裳青囊文苑”、“黄裳容氏珍藏图籍”、“来燕榭珍藏图籍”、“来燕榭珍藏记”,皆似之。然唯一可以证之的是“黄裳百嘉”,有原印稿见于《陈巨来印稿》(页20,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5月)。另“来燕榭珍藏书籍印记”、“黄裳私印”,则似海上粪翁所刻。

三、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翻译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翻译

翻译: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该句出自明代文学家宋濂所创作的《送东阳马生序》,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 *** 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翻译: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该句出自明代文学家宋濂所创作的《送东阳马生序》,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 *** 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 *** 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 ***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 *** 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 *** 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序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

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如今的 *** 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高大的屋子里面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的年轻人马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1、东阳:今浙江东阳市,当时与潜溪同属金华府。马生:姓 *** 太 *** ,即文中的马君则。序:文体名,有书序、赠序二种,本篇为赠序。

2、余:我。嗜(shì)学:爱好读书。

5、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录书。弗,不。之,指代抄书。

8、既:已经,到了。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

9、圣贤之道:指孔孟儒家的道统。宋濂是一个主张仁义道德的理学家,所以十分推崇它。

10、硕(shuò)师:学问渊博的老师。游:交游。

12、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这里指浦江的柳贯、义乌的黄溍等古文家。执经叩问:携带经书去请教。

13、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辞和脸色。

14、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 *** 理。

15、叱(chì)咄(duō):训斥,呵责。

18、箧(qiè):箱子。曳屣(yè xǐ):拖着鞋子。

20、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22、媵人:陪嫁的女子。这里指女仆。持汤沃灌:指拿热水喝或拿热水浸洗。汤:热水。沃灌:浇水洗。

26、被(pī)绮绣:穿着华丽的绸缎衣服。被,同“披”。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27、朱缨宝饰:红穗子上穿有珠子等装饰品。

28、腰白玉之环:腰间悬着白玉圈。

29、容臭:香袋子。臭(xiù):气味,这里指香气。

30、烨(y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31、缊(yùn)袍:粗麻絮 *** 的袍子。敝衣:破衣。

32、耄(mào)老:年老。 *** 十岁的人称耄。宋濂此时已六十九岁。

33、幸预:有幸参与。君子指有道德学问的读书人,另译指有官位的人。

35、谬称:不恰当地赞许。这是作者的谦词。

36、诸生:指太 *** 。太学:明代 *** *** 设立的教育士人的学校,称作太学或国子监。

37、县官:这里指朝廷。廪(lǐn)稍:当时 *** 免费供给的俸粮称“廪”或“稍”。

38、裘(qiú):皮衣。葛:夏布衣服。遗(wèi):赠,这里指接济、给予。

39、司业、博士:分别为太学的次长官和教授。

40、非天质之卑:如果不是由于天资太低下。

42、朝:旧时臣下朝见君主。宋濂写此文时,正值他从家乡到京城应天府(南京)见朱元璋。

43、以乡人子:以同乡之子的身份。谒(yè):拜见。

44、撰(zhuàn):写。长书:长信。贽(zhì):古时初次拜见时所赠的礼物。

48、“谓余”二句:认为我是在勉励同乡人努力学习,这是说到了我的本意。

49、诋(dǐ):毁谤。际遇之盛:遭遇的得意,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骄乡人:对同乡骄傲。

此篇赠序是宋濂写给他的同乡晚生马君则的。作者赠他这篇文章,是以勉励他勤奋学习,但意思却不直接说出,而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中引申而出,婉转含蓄,平易亲切,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硕德长者对晚生后辈的殷切期望,读来令人感动。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他人勤奋。

全文分三大段。之一段写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情形,着意突出其“勤且艰”的好学精神。第二段紧承之一段,写当代太 *** 学习条件的优越,与作者青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形成鲜明的对照,从反面强调了勤苦学习的必要 *** 。

第三段便明确地写到马生,点明写序的目的,这就是“道为学之难”,“勉乡人以学者”。因为劝励的内容在上两段中已经写足,所以这里便只讲些推奖褒美的话,但是殷切款诚之意,马生是不难心领神会的。

本来文章所赠送的对象是一篇之主体。然而文章却偏把主体抛在一边,先从自己谈起,从容道来,由己及人,至最后才谈及赠送的对象。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匠心独运。在文章的深层结构中,主宾之间有一种紧密的内在联系,时时针对着主,处处照应到主,而却避免了一般赠序文章直露生硬的缺点,使文章委婉含蓄,意味深长。

在写作中又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使左右有对比,前后有照应,文章于宽闲中显示严整,“鱼鱼雅雅,自中节度”。这一点给人的印象也是十分深刻的。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谥号文宪。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汉族。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 *** 案,全家流放茂州。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OK,关于藏书之乡和藏古书的图书馆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古书 图书馆 书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