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舞蹈之乡舞蹈秀这个问题,美丽乡村舞蹈 *** 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宁夏 *** 舞蹈发展与创新秋霞:宁夏 *** 舞蹈
*** 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它分布在中国96%以上的市县。宁夏 *** 自治区作为更大的 *** 聚居地,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 *** 特有的舞蹈艺术。 1.宁夏 *** 舞蹈的发展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歌舞《花儿与少年》问世,标志着 *** 舞蹈概念的初始。由于中国 *** “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宁夏 *** 自治区成立后,这一概念便自然成为宁夏舞蹈创作实践的主轴。 *** 舞蹈看宁夏。从五六十年代的《宴席曲》到花儿歌舞剧《曼苏尔》中的 *** 舞蹈,从 *** 十年代的《山娃子》、《椰林 *** 女》到世纪之交的《走出金银滩》、《心泉》,直至近年来的《梆声映彩虹》等, *** 舞蹈的发展进步其实是显而易见的。但同其他少数民族舞蹈相比, *** 舞蹈又是鲜为人知的。其中审美特征的模糊、动作体系与训练体系的缺乏以及 *** *** 作品的不足,显然是 *** 舞蹈屡被忽视的重要原因。�
据悉,宁夏 *** 自治区曾在首府银川举行了2007中国宁夏首届 *** 舞蹈、 *** 服饰展演,此次展演的作品是从全国各地报名的八十多个舞蹈中选拔的,因此具有了较高的起点。以往 *** 舞蹈难得有“显山露水”的机会,这台展演作品却全部彰显 *** 人的形象――浓郁的 *** 情韵始终如一,独有的回乡特色锲而不舍,鲜见的肢体语言醒人耳目,强烈的民族精神跃动心灵。当一台纯粹的 *** 舞蹈历经岁月长河,艰辛却不言放弃地扑面而来的时候,你会为这个民族矢志不渝的文化精神感到振奋。�
当然,我们还应清楚的看到,在 *** 舞蹈的创作与表演上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如理念的保守导致典型 *** 舞蹈语汇的匮乏,已有的语汇运用缺少变化, *** 心理特质的表达普遍薄弱,题材的选择比较狭窄,艺术想象力不够丰富等,这需要从事 *** 舞蹈创作的编导们展现充分的智慧、勇气和使命感加以克服。�
中国文联及中国舞协领导、舞蹈界知名专家学者认为, *** 舞蹈已经具备了自身独有的风格和特征,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 *** 舞蹈的创新依然任重道远。�
一是贴近生活。所有的参演作品全部取材于 *** 人民的现实生活,并着眼于对民族和睦与社会和谐的赞美,着力于 *** 新一代舞蹈形象的塑造。《喝口盖碗心舒坦》(编导郎永春)把西北 *** 热情好客的 *** 格表现得十分生动。和南方少数民族喝茶的习惯不同, *** 的“茶道”不仅内容丰富(八种以上),而且三件套的盖碗颇有响动,这就为舞蹈的动机捕捉到了依据。这个男子群舞没去表现喝茶的过程,而是极力渲染“舒坦”的心情。大口地喝,大声地笑,夸张的动作加上盖碗碰击的清脆声响,立时营造出粗犷豪放的舞台气氛。观众随即产生共鸣,并为 *** 群众“生活变富、家乡变美”的舒坦心情叫好。类似的视觉感受还有《踩点点》(编导张天才等),作品取材于 *** 流行的习武活动“踏脚”,却又被赋予了舞蹈的灵动与秀美。一群青年男女从头到尾欢腾在“踩”的动律之中,但不时发生变化:争斗的踩、戏谑的踩、 *** 的踩、竞相的踩……充满青春活力和生活气息。�
二是固守特征。应该说 *** 舞蹈是否已具有显著的审美特征还难以定论。我们权且把 *** 舞蹈半个多世纪以来初步形成的风格特点,如从生活习俗和 *** 活动中提炼的、约定俗成的舞蹈语汇,经过艺术加工的 *** 服饰,基本被认可的 *** 音乐等等,称做 *** 舞蹈的审美特征。尽管是略显表象的,甚至是不完善的,但它却是和其他少数民族舞蹈进行区隔的唯一依据。 *** 舞蹈没有其他少数民族舞蹈千百年甚至更久远的文化传承和历史积淀,对它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也还是不深入的,加上缺乏动作和训练体系, *** 舞蹈的特征确实难以获得全面的 *** 。然而,抑或只是这些表象的、不完善的特征,我们依然应该赞美 *** 舞蹈的编导们加以固守。“ *** 舞蹈”的概念显然正变得清晰和更加具体形象。并让人看到其奋勇前进的步伐。《圣洁的祝福》是 *** 编导家马文静的新作,舞蹈通过一个新生儿的洗礼过程去赞美生命的尊严,祝福民族的兴旺。这是一个来自云南的、荡漾着民族理想、 *** 情韵和形式美感的舞蹈,其中 *** 舞蹈动作的强调以及 *** 心理特质的表达很有功力。在表现母爱的喜悦时,在舒缓的“接睹瓦”后突然“链”入了彝族舞蹈欢快动作的成分而且毫不突兀,既有共 *** 的含蓄,又有个 *** 的喧腾,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相互融会。《水之秘语》(编导冯雅丽等)是一个诗意盎然的名字,当然更是一个情境突出的舞蹈。它把 *** 沐浴的习俗演变成艺术的秘笈在 *** 的水雾中摇曳。“洗”在 *** 的生活习俗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十分讲究。以往表现“洗”的 *** 舞蹈甚多,但大都流于表面的图解,《水之秘语》一个“秘”字,准确地诠释了 *** 重“洗”的内涵。流水所及,洗涤尘埃,更洗涤心灵。由于动机单一,因而便于固守特征,尤其是编导在流畅的动律中利用各种手段注入凝重感,从而使肢体的沐浴升华为心灵的歌唱。与上述两个舞蹈形成对 *** 是《西吉武韵》(编导樊智义),几近原生形态的创作与表演,颇受好评。而它凸显的 *** 舞蹈特征则不是语汇的独到,而是精神的弘扬。�
三是注重创新。《剪花花》(编导袁媛)可以称其为新时期 *** 舞蹈的 *** 作之一。比较其以往几个不同的版本,此次的展演版从创意到内涵,从语汇到情趣,从形式到细节都有了大幅度的而且是创新意义上的提高。剪窗花不再只是习俗的再现或民风的彰显,它已蕴涵着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和对美好爱情的体验。舞蹈对这种理解和体验的表达闪现出细节的亮点,像盖头的巧妙运用,像类似剪影的动态等等,都体现出编导语言创新的自觉和舞蹈感觉的排他 *** 。这种编舞理念进一步表明:舞蹈创作更应该注重作品思想内涵和文化意义新颖的揭示,而不仅是执意于技术、技巧层面上的铺排。《心路》(编导张伟等)和《口弦声声》(编导 *** 等)均在描写 *** 妇女的人生旅程,前者寓意,后者渲情,尽管表达方式各异,但创新的追求是一致的。《觐、静、净》(编导白金峰等)把 *** 朝觐、清静、洁净的心态融入风格突出的动律之中,构思独特,创意大胆,是一个有突破 *** 的 *** 舞蹈作品。�
中国舞蹈家协会副 *** 李毓珊还认为,在 *** 舞蹈的创作中, *** 还要不断建立属于本民族的舞蹈符号,要创作出让广大观众一看便知道是 *** 舞蹈的经典舞蹈动作。“ *** 舞蹈符号的建立不仅仅就是扇子,就是走路,应该更广泛地、多侧面地、深层次地挖掘、建立 *** 舞蹈的符号,或者我们 *** 服装的符号。”�
作为 *** 之乡,宁夏有义务也有责任让 *** 舞蹈在中华民族的百花园中绽放异彩。创新、发展 *** 舞蹈这条道路一定会是漫长而又艰辛的,但宁夏已在路上。我们期待在不远的将来,这条路上一定会花香满径,硕果盈枝。
二、民间舞的传承与发展
1、民间舞蹈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新时期文化艺术的传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下面我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民间舞的传承与发展,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2、民间舞蹈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舞种,也是一切舞蹈的艺术源泉。民间舞是世界各地民族人民从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取材,经过再创造、再加工而演化形成的舞种。
3、民间舞蹈的发展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进步与完善的,其发展过程中的特 *** 与现代舞等有着本质和形式上的区别。
4、民间舞之所以流传至今,因为它在一代代人的心中始终保存着很多民俗的特征和古代人生活的特征,同时也保留着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艺术特征,它和人们的习俗、观念等紧密相连,所以世代传袭,不断地改进。
5、民间舞起源于民间,所以在民间深受喜爱,它是群众集体表演、集体传承、集体创作的成果,也是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的。所以说,民间舞的群众基础较好。
6、民间舞蹈也是人们业余休闲娱乐的好方式,每当人们闲暇的时候 *** 到一起,在人群中表演民间舞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抒发其内心的思想感情。
7、民间舞以历史、民情为基础,是时代和潮流的产物,它有着与时俱进的特点。它不是凭空捏造,而是通过体验生活、深入生活、理解生活,在生活中不断摸索、探寻而逐步形成的。
8、民间舞受地域、民族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区的`民间舞都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如傣族有孔雀舞、象脚鼓舞等30多种民间舞蹈。此外,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间舞蹈。所以,在民间舞蹈的传承发扬、表演时要遵循民间舞的表演技巧,不能生搬硬套。
9、对民间舞的传承很多人持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民间传承的舞蹈才是民间舞,反之,就不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强调的是民间舞的民间意味、原汁原味。从美学理论上,笔者认为这样看问题有些片面,很多人说民间舞走得太远,甚至这种声音越来越多,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对民间舞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然而,什么是传统?传统是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民间舞从生活中走上舞台,成为演艺 *** 的舞蹈艺术,必须加工提高,对所谓“原汁原味”的片面强调只会妨碍民间舞的技艺提高和审美发展。民间舞的传承也要防止随意,因为民间舞是从民间发源的,有特定的地域、时间、地点、风格等因素,所以就应该保留一些特点,不能随便更改,如果更改太随便,就不是完整的传承了。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就是一部将原生的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整合重构,再现了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民间舞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不能凝固的活化石。最传统的民间舞属于民间文化的范畴,我们不能让民间舞蹈一直处在低层次的水平而不发展,不与世界接轨,不与时俱进,不进行创新,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民间舞。
10、我国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具有独特的气质,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舞蹈也是如此。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展,我国和其他国家的交流越来越广泛,中国开始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2008年北京 *** 会成功举办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提升了,同时,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也在全世界遍地开花,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舞蹈也应该受到重视。笔者认为,民间舞也是中华民族的一朵奇葩,应该得到传承和发展,在传承民间舞的时候,要使民族民间舞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符合观众品位、符合文化的传播。我们不但要创新民间舞,还要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民族文化作品,让世界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民族文化,从而促进中国经济、 *** 、文化的发展和更大繁荣。
11、四、民间舞传承和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12、民间舞蹈的种类繁多,在继承和发展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3、(1)民间舞是文化遗产,在对民间舞进行传承的时候不能改变其原有的 *** 质。如果把民间舞搬到舞台上进行表演,要适当地对其进行舞台加工,舞台加工时要注意民间舞的挖掘、保护和传承,不能急功近利,为了获取舞台的成功而追赶时髦,改变民间舞的原型,从而损害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明。
14、(2)注重保护、传承、发展的同时,也要进行创新。任何一种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民间舞也不例外,也要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地改进。在强调保护、传承与发展传统民间舞蹈文化的同时,也有一个创新与发展的问题。真正的传承发扬是要有保留地创新。即在保存、传承优秀传统民间舞的过程中,同时要创作出既继承优秀传统,又具时代精神的舞蹈精品。
15、(3)新世纪,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改变,这给民间舞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机遇表现在为了满足人们文化娱乐不断增长的需要,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民间舞的活动并传承;影响表现在一些现代舞对民间舞的冲击还需要我们思考两者在发展中如何权衡的问题。
16、总之,民间舞传承注重保留优良的传统,但同时也要创新,不能单纯地把民间舞拿到舞台上进行展示,更重要的是要在表现原生态民间舞的基础上挖掘民间舞更深层次的内涵。因此,倡议广大学者、艺术院校等文化单位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 的文化底蕴,为民间舞的传承发展尽一份力。
三、民间舞蹈的相关舞蹈
1、中国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我国众多的民族发展成为今日具有各自语言、习俗、文化、 *** *** 等独具特色的人文状况与景观。下面对各种舞蹈的介绍会使您从中领略我国各民族文化艺术的迷人风采。广泛流传在中国各地的《狮舞》,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舞狮含有祝 *** 祥如意、兴旺发达的意愿。远在2,000多年前,汉朝通西域后,月氏(今克什米尔及阿富汗一带)、 *** (今 *** )等国,曾派遣使者向汉王朝献狮子等兽,汉 *** 始出现了石刻狮子等雕塑,同时也逐渐有了人模拟狮形的表演。
2、公元3世纪初的曹魏时代,已确有《狮舞》表演了。及至南北朝时代的北魏王朝, *** 盛行,在 *** 诞生的日子,要抬着佛像 *** ,就有「辟邪狮子导引于前」。这个在闹市前开路的「狮子」,当然是人装扮的。萧梁时代,《狮舞》已成为皇帝祝寿的庞大表演队伍中的一个节目。由「老胡」率领,有扮狮、凤凰的演员,还有擅长「胡舞」的舞者等等。至隋代,《狮舞》已登上了戏场。
3、到了唐代,随着舞蹈艺术的高度发展,《狮舞》不但在民间、军中流传,且正式列入宫廷燕乐乐部,《立部伎》中的《太平乐》,是由舞者扮成五只不同颜色的狮子,立中、东、南、西、北五方而舞。白居易《西凉伎》诗描写的狮子舞,与今日之《狮舞》的表演情况几乎完全一样。
4、今日广泛流传在 *** 及海外华人聚居区的《狮舞》,仍然是为祈福纳祥、祝愿生活幸福而舞。1999年,为庆祝建国50周年, *** 前《东方醒狮》方阵,以其磅礴的气势,充分显示了中华儿女昂扬进取的民族精神,是古老狮舞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华民族对具有豪迈气势和号召力的鼓舞,情有独钟。早在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击鼓撞钟「奏舞」的记载。后有汉画像石中的《建鼓舞》、南北朝石窟艺术中的《花鼓伎乐》、唐代敦煌壁画中众多的《腰鼓舞》画面,以及宋、明各代关于鼓舞的记载等等。至今中国各地均有不同风格的鼓舞流传,主要是气势磅礴的鼓舞,也有小巧俏丽、边唱边舞的小型鼓舞。
5、鼓的形制也极丰富,既有安放在座架上的大鼓,舞者围着大鼓,边击边舞,鼓声隆隆,如雷贯耳;也有背在身上腰间、形如冬瓜的小鼓;雄壮豪迈者,如陕西《安塞腰鼓》,击舞起来,气吞山河;山西《花鼓》颇负盛名,花样繁多,有高鼓、低鼓、多鼓之分。
6、安徽《凤阳花鼓》流传极广,由男女二人表演,女背花鼓,形如冬瓜,男执小锣,边唱边舞。歌词多唱述流浪漂泊生活之苦。随着流浪各地的灾民以唱舞《凤阳花鼓》求生,《凤阳花鼓》渐流传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民间歌舞相结合,成为风格各异的《凤阳花鼓》。
7、《太平鼓舞》鼓形如扇,击时哗哗作响。其形制与两 *** 前汉魏流传的《扇舞》相似。由最初 *** 祭祀 *** 质发展为民众自娱舞蹈,以至表演项目。北京《太平鼓舞》在清代民间流行一时。兰州《太平鼓》别树一帜,桶形鼓身长1米,以牛皮制的鼓鞭抽打,鼓声隆隆,声震数里。击鼓动作幅度大,力度强,有跳、跃、腾、闪、骑等舞蹈技巧。磅礴气势,充分体现了黄土高原人民的英雄气概。
8、中华民族的鼓舞除汉族众多的鼓舞外,少数民族的鼓舞有藏族《执巴鼓舞》、 *** 尔族《手鼓舞》,及苗族、彝、壮、瑶等族的《铜钹舞》,瓦族的《木鼓舞》等,均历史悠久,传承至今。除文中提及的数种外,还有不少甚具特色的鼓舞。
9、 *** 等地的《威风锣鼓》相传源于尧舜时代,流传至今;表演者少则30人,多可达400人;庞大的锣鼓队伍摆出方阵、圆阵、梅花阵等阵势,锣鼓钹铙齐鸣,震天撼地。开封《大鼓舞》也是气势轩昂。流行于福建、 *** 等地的《大鼓凉伞》,相传源于明代戚继光抗击 *** 得胜,民众欢庆起舞;男女合舞,舞姿轻盈活泼,还有一对老夫妇穿 *** 打诨;富于战阵祝捷的热烈气氛。在中国第3届艺术节开幕式上,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舞蹈表演行列中,有一队保山彝族青年,飞舞大钹,边击边舞。舞姿雄健豪放,钹声震天撼地。
10、钹是声音响亮的乐器,也是金光闪烁的舞具。击钹起舞,从古代传承至今,从中原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边击边舞、飞钹出手是其特技,既是民间节日的表演技艺,也是 *** 、道教及巫祭等 *** 活动中的舞蹈品类。中国古代久有手执各种乐器起舞的传统。甲骨文中已有「奏舞」的踪迹。古文物中保存了完好的《钹舞》形象:霍熙亮先生在安西榆林4窟,摹绘了一组元代乐舞壁画,其中一幅可称为古代《钹舞》图。一半 *** 供养伎乐,头戴宝冠,长长飘带轻绕肩臂,开胯而立,张臂,斜倾身。左上方两个附飘带圆钹,似正从手中抛出,悬在空中,舞者动态在欲接未接之间。这分明是个抛钹出手、边击边舞的姿势。
11、另一幅清代《耍钹图》题记:「此中国耍钹之图也,其人多戏班中扮一道姑,殿中焚香已毕,演习手耍钹,能在手指飞转并能双手耍四个也。」画面绘一小脚妇女,双手各执带,带两头均系二钹,钹飞空中,跳跃起舞。从题记看,耍舞铜钹与 *** 活动有关。耍舞铜钹者多为戏班的专业艺人。至今天津流传含《钹舞》表演的《法鼓舞》,仍与 *** 活动有关。那气势磅礴的击钹舞蹈,昂扬挺拔,气势雄浑。广东佛山一带流行的《飞钹舞》,钹小精巧,系钹带较长。钹飞出,复收回。上下左右翻飞旋转,令人眼花缭乱,它是舞蹈与杂技的巧妙结合。西汉建立,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汉高祖刘邦为了 *** 国家,恢复生产,于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下令天下建立灵星祠,祭祀农神后稷。据《后汉书·祭祀志·下》载:「舞者用童男十六人。舞者象教田,初为芟除,次耕种、芸耨、驱爵(雀)及获刈、舂簸之形,象其功也。」这个舞蹈将锄地、耕田、播种、除杂草、松土以及晒场、驱赶麻雀、收割、舂米、簸扬等农业劳作动作,都编入舞蹈中,含有歌颂农耕劳动、祈祝丰收的意愿。
12、明代乐律学家、艺术理论家朱载堉根据史料,编制了许多拟古舞谱,载《乐律全书》中,其中就有《灵星小舞谱》,并作有《灵星舞赋》,对此舞的主题思想、意义及队阵、乐器、舞容及表演过程记述颇详。同时还绘有《灵星祠雅乐 *** 字舞缀兆图》,以十六人摆字,设计精确,队形变化路线明晰,可称古代舞谱中的「场记图」。
13、朱载堉创造 *** 地在十六个男童作农业劳作舞外,加上这祭祠灵星祠的雅乐舞蹈──「 *** 」字舞。古今同理,要想 *** ,只有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人民丰衣足食,天下才得太平呵。每年举行一次的长洲太平清醮较为 *** 人所熟悉,当中的重头戏「会景巡游」,即由小孩表演飘色,扮演古代人物巡游。所谓飘色,是一种以支架巧妙地撑着演员,其上站着装扮成各种角色的童男童女的巡游演出形式,这种带有酬神意味的巡游均盛行于全国各地。
14、飘色、抬阁(又名背棍、铁棍)的源头──乘肩小女舞队,是南宋临安街头很有特色的一种舞队。特征是少女乘在 *** 肩头作舞。据《武林旧事·元夕》记载:「都城自旧岁冬孟驾回,则已有乘肩小女、鼓吹舞绾者数十队……自此以后,每夕皆然。」《梦粱录·伎乐》说:「街市有乐人三五为队,擎一二女童舞旋。」由于舞者是乘在别人肩头,被举在空中作舞,舞姿主要依靠嫋娜腰肢和柔软手臂来表现。宋人吴文英的《玉楼春》词,对这种舞队的表演情貌和舞者的服饰、心态,有十分生动的描述:
15、「茸茸狸帽遮眉额,金蝉罗翦胡衫窄,乘肩争看小腰身,倦态强随闻鼓笛。
16、问称家住城东陌,欲买千金应不惜,归来困顿滞春眠,犹梦婆娑斜趁拍。」
17、从服饰特点和伴奏乐器看来,此舞似由西北传入中原,故带有某些「胡」风。舞者在笛和鼓伴奏下,以婆娑的优美舞姿,在高居于人群之上的更大空中表演,十分 *** 。至今在安徽《花鼓灯》的「大场」(集体舞)中还有「兰花」女站在小伙子肩上作舞的场景;「抬阁」、「飘色」也保留了类似的表演形式,与乘肩舞队有一定的承继关系。古人称以足踏地为节、边歌边舞的群众自娱 *** 歌舞为「踏歌」。《踏歌》多在民间节日,如元宵、中秋之夜起舞。人们成群结队,手袖相联,即兴编词,传唱踏舞。
18、汉代已有正月十五「相与联臂,踏地为节」的歌舞活动。唐代《踏歌》广泛盛行于民间、宫廷。唐诗中有许多《踏歌词》,描绘《踏歌》盛况,人们盛装打扮,群聚踏歌,三天三夜歌舞不停。宋以后,文人常将一些少数民族民间歌舞称作《踏歌》,因其舞蹈与《踏歌》一样都具有群众 *** 、自娱 *** 、手牵着手、以足踏地、载歌载舞等特点。
19、实际上,以足踏地为节,人们围着圈、手牵着手、载歌载舞的舞蹈形式,古已有之。距今5,000年前的舞蹈纹陶盆,十分生动、准确地描绘了这类民间舞形式。传说中尧时的「击壤」,应是这种舞蹈形式的最早记载。
20、由于这种舞蹈便于人们面对面交流感情,有强大的凝聚力,至今,世界各地许多民族均保存了与此相类似的舞蹈形式。特让勒阿其热
21、流传于甘肃临夏附近的积石山县大河家乡的保安族民间舞蹈。一般在婚礼上由众人跳,以向新郎新娘表示祝贺。
22、保安族婚礼别具一格,一般选择在主麻日(回历的礼拜日)举行。婚礼时村上的歌把式高唱“宴席曲”以示祝贺,接着新郎新娘对唱,随后大家都唱起来,并围着火堆跳起“特让勒阿其热”。这种舞蹈节奏鲜明、豪放,动作简单、明快,舞者上身松弛,双臂自然摆动,双膝曲伸自如,富有弹 *** ,显示出轻盈优美的风格。此舞常以对舞或群舞的形式表达人们对新婚夫妇的祝福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3、东乡族民间舞蹈。东乡族因居住在甘肃临夏的东乡而得名。这里每逢结婚娶亲热闹非凡,新媳妇接进夫家,亲友们都要前去唱“哈利”(恭贺新禧之意),以示祝贺。
24、“哈利”是东乡族特有的一种歌舞形式。婚礼宴席中一人领唱哈利,众人合之,边唱边舞,即按着音乐节拍整齐地击掌或拍手臂,双腿弯曲下蹲,左右移动舞步,有时也随着呼声做前进后退或旋转动作。舞蹈动作简练、欢乐而风趣。“哈利”往往把婚礼推向 *** ,是东乡人民传统的民俗活动。
25、 *** 民间舞蹈。居住在甘肃、青海一带的 *** 人民经常在婚礼宴席上或喜庆日子里表演一种歌舞结合、动作别致、风格独特的民间舞蹈,故名宴席曲舞。
26、宴席曲反映的内容颇为广泛,有传统题材,也有现代题材;有揭露黑暗的,也有歌颂光明的;有谆谆教诲的警句,也有恭喜祝福的良言……宴席曲舞也相应地反映了这些内容。此舞多为男子双人对舞,即使有男女对舞,也是男扮 *** (尤其是青海省内)。各地区宴席曲舞风格各异:甘肃省的多是载歌载舞的男子对舞,武术味道比较浓,舞蹈动作粗犷、剽悍;青海省化隆 *** 自治县的舞蹈动作细腻、秀美;青海省民和县的舞蹈动作潇洒大方,多用手腕划成蝴蝶状起舞,舞者不歌,歌者不舞;新疆昌吉 *** 自治州,则以女子碰击手镯独具特色。
27、此舞由二胡、竹笛、打击乐伴奏。常用的宴席曲有“青溜溜儿青”、“哭五更宴席曲”、“拉圈圈跳宴席曲”,“八大光棍宴席曲”等。
28、撒拉族民间舞蹈。撒拉族的民间舞蹈动作灵敏,富于表现力,具有中亚细亚地区舞蹈特有的风格,如“拉骆驼”、“打猎舞”、“阿里玛”、“乙秀日麻秀日”、“连加舞”、“扬麦舞”、“打墙舞”等。
29、传统舞蹈“拉骆驼”是一种叙事 *** 舞蹈。传说撒拉族先民迁居此地是拉着骆驼跋山涉水而来的,为让后代记住本族迁徙史而产生了此舞,流传至今。舞蹈由四人表演,两人反披皮袄以饰骆驼,一人头缠“多斯达尔”(头巾),身着长袍,手牵骆驼,扮撒拉人祖先——尕勒莽,另一人扮本地人(蒙古人)。舞蹈开始,蒙古人问:“你从哪里来?”尕勒莽答:“我从撒马尔罕来!”以歌舞形式边问边唱边舞,生动地表现出祖先迁徙的艰苦历程和途中见闻。舞蹈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种舞蹈常在喜庆日子里表演,为节日助兴,深受本族群众欢迎。
30、土族民间舞蹈。在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康多乡,每年从正月初八开始,夜幕降临时,当地的土族群众喜欢手提盏盏纸糊的红灯笼,由各村寨汇集到广场上,围绕着熊熊篝火,跳起欢快的巴郎鼓(是土族特有的一种短把鼓)舞,以庆人寿年丰。
31、舞者右手持鼓,左手提灯,在戛尔巴(领舞者)带领下,摇鼓摆灯,边歌边舞。众人先围篝火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各绕三圈,舞蹈动作或平缓优美,或幅度很大,有持鼓跳跃、旋转等技巧。舞罢,随口哨声的指挥,节奏渐缓,舞步渐慢,队形变为男女二排,舞者原地扭动,鼓与灯则轻响轻摆。接着男女对唱,其歌词是问答太阳星辰一类之词。歌罢,舞者又摇鼓摆灯围篝火旋转起舞。歌舞如此反复,直至深夜。巴郎鼓舞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参加。黑夜里盏盏红灯犹如闪闪红星,围绕着明亮的篝火,忽聚忽散,变幻莫测,十分美妙,深受群众喜爱。
32、土族民间舞蹈。土族是一个擅长歌舞、有悠久文学艺术传统的民族。土族虽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但靠口传心授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学、民歌、民间舞蹈等形式繁多,内容丰富,寓意隽永,脍炙人口,至今仍是土族人民珍贵的精神财富。
33、安昭是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欢乐、喜庆、吉祥的舞蹈。安昭的唱词内容基本上分春节和婚庆两种,春节时跳的安昭,唱辞旧迎新、盼望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祝愿全村老少平安等内容;婚庆时跳的安昭,则表达祝愿新婚夫妇永远幸福、互敬互爱、白头到老等意思。
34、安昭的舞姿优美细腻,风格独特。女 *** 动作较优雅、秀气、温柔,男 *** 动作则粗犷、开朗、大方。整体而言,安昭的舞蹈动作表现了土族人民高昂的热情、奔放的民族个 *** 及向往幸福的美好愿望。
35、裕固族民间舞蹈。裕固族信奉 *** 教,其 *** 舞蹈比较盛行。流行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地区的 *** ,即是具有 *** *** 的舞蹈之一。
36、 *** 与藏族的“跳神”、蒙古族的“跳 *** ”一样,都属于寺庙中祭祀神 *** 的舞蹈仪式。在旧历的正月十五、六月初六,寺院里都要跳 *** 。出场人数大约20多人,头戴 *** (牛、马、鹿、乌鸦、鹰、喜鹊、骷髅等12种神面),手持法器,不同的动作有不同的特点,如牛、 *** 动作稳健、庄严,鹿、鹰的动作激烈。这种舞中有很难的技巧动作,如表演骷髅,动作灵巧,跳跃较多。
37、藏族民间舞蹈。卓即锅庄,因源于古代先民在篝火旁围锅起舞,故称锅庄。它是藏族人民最喜爱的歌舞形式之一,带自娱 *** ,常在民间节日或农闲休息时跳,在藏区广为流行。
38、四川马尔康地区的锅庄最为典型,共有300余种,大、小两类。
39、大锅庄多为歌颂 *** 的,带有浓厚的 *** 色彩,也有少部分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和美好愿望以及反抗精神;小锅庄的内容大多生动活泼,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真实感情,如描 *** 挚的爱情,赞颂家乡的自然景物,歌唱劳动,欢庆丰收等。
40、在表演程式上,锅庄舞都由舞手领头。舞手手持马铃,率领群众,顺圈而舞。
41、大锅庄的前部分是男女全部手拉手一起做动作,当队形走成大圆圈时,所有的人都放开手单独舞,并加手的动作。大锅庄的动作刚健有力、粗犷豪放。由于动作和音调较繁杂,在表演时变化多、难度大,不易为青年人所接受。所以,老年人会跳这类锅庄的居多。
42、小锅庄从头到尾都是男女分成两队各做动作,呈对称队形,集体绕圈。由于相互手拉着手,手上是没有动作的,脚上的动作小而且变化也不多。通常是一个主体动作的不断反复,当感到这个动作不新鲜时才另换一种基本动作来跳。因为小锅庄生活气息浓郁,动作活泼跳跃,异常别致,旋律优美动听,特别为青年人所喜爱。
43、跳锅庄舞时,男 *** 动作富于弹 *** ,灵活多变,极富冲击力,而女 *** 的动作比较秀丽、温柔、端庄、稳重。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