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之乡桐庐?桐庐原乡人土特产 - 之乡 -

诗词之乡桐庐?桐庐原乡人土特产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诗词之乡桐庐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桐庐原乡人土特产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描写桐庐富春江的诗句
  2. 桐庐由来文言文
  3. 范仲淹写桐庐古诗词

一、描写桐庐富春江的诗句

关于桐庐富春江的诗句 1.描写富春江的诗句

双橹摇江叠鼓催,伯符故国喜重来。

秋山断处望渔浦,晓日升时离钓台。

官路已悲捐岁月,客衣仍悔犯风埃。

还家正及鸡豚社,剩伴邻翁笑口开。

远岸平如剪,澄江静似铺。紫鳞仙客驭,金颗李衡奴。

冷叠群山阔,清涵万象殊。严陵亦高见,归卧是良图。

早发杭州泛富春江寄陆三十一公佐

候晓起徒驭,春江多好风。白波连青云,荡漾晨光中。

四望浩无际,沉忧将此同。未离奔走途,但恐成悲翁。

俯见触饵鳞,仰目凌霄鸿。缨尘日已厚,心累何时空。

区区此人世,所向皆樊笼。唯应杯中物,醒醉为穷通。

故人悬圃姿,琼树纷青葱。终当此山去,共结兰桂丛。

天下有水亦有山,富春山水非人寰。

长川不是春来绿,千峰倒影落其间。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桐庐县作》唐·韦庄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与朱元思书》南朝梁·吴均

2.关于富春江的诗句(三句以上)

年代:【唐】作者:【张若虚】体裁:【乐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 ***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二猿作者:李德裕朝代:唐钓濑水涟漪,富春山合沓。松上夜猿鸣,谷中清响合。冲网忽见羁,故山从此辞。无由碧潭饮,争接绿萝枝。

远岸平如剪,澄江静似铺。紫鳞仙客驭,金颗李衡奴。

冷叠群山阔,清涵万象殊。严陵亦高见,归卧是良图。

2.《早发杭州泛富春江寄陆三十一公佐》

候晓起徒驭,春江多好风。白波连青云,荡漾晨光中。

四望浩无际,沉忧将此同。未离奔走途,但恐成悲翁。

俯见触饵鳞,仰目凌霄鸿。缨尘日已厚,心累何时空。

区区此人世,所向皆樊笼。唯应杯中物,醒醉为穷通。

故人悬圃姿,琼树纷青葱。终当此山去,共结兰桂丛。

断行哀响递相催,争趁高秋作恨媒。云外关山闻独去,渡头风雨见初来。

也知榆塞寒须别,莫恋苹汀暖不回。试向富春江畔过,故园犹合有池台。

位于杭州市西南郊的富阳,素称“春江之一城”,著名景点有:鹳山“春江之一楼”、新沙岛农家乐、碧云洞、龙门瀑布、三国孙权故里、元代画家黄公望隐居地等。大源镇附近还有国内独一无二的“经纬线科学公园”。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桐庐一段的富春江两岸洞奇石美,山清水秀,古今中外众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3000余首盛赞桐庐的佳作。宋朝诗人范仲淹赞桐庐为“潇洒桐庐”。目前,桐庐已形成了以山、水、林、洞为特色的五大旅游景区,有瑶琳仙境的溶洞奇观,有“天下独绝”的天目溪漂流,有红灯笼乡村家园的乡村公园风情,有中 *** 鼻祖圣地桐君山,还有国家森林公园大奇山,既可寻胜访古, *** 山水,又可体验乡。

关于桐庐诗句 1.描写桐庐的诗句有哪些

青溪胜桐庐,水木有佳色。山貌日高古,石容天倾侧。

彩鸟昔未名,白猿初相识。不见同怀人,对之空叹息。

2.关于桐庐的古诗词和散文,更好有相关评析

《闻进士许彬罢举归睦州怅然怀寄》

桐庐归旧庐,垂老复樵渔。吾子虽言命,乡人懒读书。

烟舟撑晚浦,雨屐剪春蔬。异代名方振,哀吟莫废初。

山明水嫩。潇洒桐庐郡。极目风烟无限景。说也如何得尽。自怜俗状尘容。几年断梗飘蓬。借使严陵知道,祗应笑问东风。

《寄妻父刘长卿(一作严维诗,题作发桐庐寄刘》

处处云山无尽时,桐庐南望转参差。

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湲行自迟。

昨辞夫子棹归舟,家在桐庐忆旧丘。三月暖时花竞发,

两溪分处水争流。近闻江老传乡语,遥见家山减旅愁。

或在醉中逢夜雪,怀贤应向剡川游。

淡烟凝翠锁寒芜。斜阳挂碧梧。沙头三两雁相呼。萧萧风卷芦。何处笛,一声孤。岸边人钓鱼。快帆 *** 泊桐庐。问人沽酒无。

仙境尘寰咫尺分,壶中别是一乾坤。

风雷不识为云雨,星斗何曾见晓昏。天目溪源出于天目山,流经桐庐县城与富春江汇合,被郦道元《水经注》描述为“连山夹水,两岸对峙,……水木相映,泉石争辉”,“溪有十八滩,一滩高一滩”。

富春江美丽的山水风光,激发了历代众多文人墨客的灵感和创作 *** ,他们的许多诗文佳作,使富春山水之美得以艺术的升华,并永恒地留驻在人们心里。悠悠渺渺涉寒波,故寺思归意若何?长忆孤舟三二月,春山偏赏富阳多。

《送僧归富阳》(唐释。皎然)归舟一路转青萍,更欲随潮回富春。

吴地陆机称地主,钱唐苏小是乡亲。葛花满地能消酒,屺子同心好赠人。

早晚重过渔蒲宿,遥怜佳句匣中新。《送王少府至富春》(唐韩羽)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画晚晴新。

云低远树帆来重,潮落寒沙鸟下频。未必柳间无谢客,也应花里有秦人。

严光万古清风在,不敢停桡去问津。《富春》(唐吴融)远岸齐如剪,澄江平似铺。

紫鳞仙客驭,金颗李衡奴。冷叠群山阔,清幽万象殊。

严陵亦高见,归卧是良图。《秋日富春江行》(唐罗隐)小径小桃深,红光隐翠阴。

是非不到耳,名利本无心。笋进饶当户,云归半在林。

何须听丝竹,山水有清音。《题小隐书室》(宋范仲淹)苦雨怜朱夏,小舟眠富春。

余生今可乐,归作太平人。《宿富阳舟中》(宋王十朋)双橹摇江叠鼓催,伯符故国喜重来。

秋山断处望渔浦,晓日升时离钓台。官路已悲捐岁月,客衣仍悔犯风埃。

还家正逢鸡豚社,剩伴郊翁笑口开。《泛富春江》(宋陆游)不到 *** 恰五年,歙山青绕屋头边。

富春渡口闲舒目,落日孤舟浪拍天。《下口渡》(宋范成大)长山泷石片帆斜,小雨初晴目眩沙。

回首遥看富阳县,轻烟低照一丛花。《晓发富阳县》(宋方回)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我行三度至,风景数番新。净碧迎窗入,空青拂面匀。

斑斓工点缀,瘦石自嶙峋。《富春舟中选一》(元李桓)禹陵云气近,柏翠护禅关。

只有客常到,不如僧最闲。春风浙江水,夜雨富春山。

爱此清居处,长歌日暮还。《真觉院》(元杨维桢)山从天目下,潮到富春回。

此地扁舟去,吾生几度来。林红晚日落,江白雨云开。

明日须停桡,呼童看钓台。《浙江放舟至富阳》(元张以宁)鹳山台殿压春城,下奠群峰镇百灵。

半石浮鼋波影白,一沙横鮆树痕青。钟鱼水国催僧饭,箫鼓江天送客星。

我亦浪游成底事?又随归雁落前汀。《鹳山》(明一初)一山横出大江头,禹凿当年到此留。

地耸石根迎碧海,天移砥柱立中流。社坛夜半风云合,城郭春深紫翠浮。

几度拂衣登绝顶,海门东去是杭州。《鹳山》(明陈观)中沙潮落海天长,疏影纷纷下夕阳。

自是江心栖息处,月明何必忆潇湘。《中沙落雁》(明陈兴)扬帆溯流上,秋色竞纷纷。

翠荇波仍绣,丹枫壁自文。路疑千岭近,山为一江分。

夕照高低出,滩声远近闻。薜衣过木客,椒洒奠桐君。

《自富春至桐庐道中》(明王世贞)扁舟入谷口,登岸坐苔矶。异石千层出,孤泉一道飞。

风和梅放早,山僻鸟音稀。日暮方回棹,钟声隔翠微。

《游天钟山》(明王之献)富阳秋色晚,高枕壮江门。县僻山围屋,霜清水长村。

支流源带歙,浙岭细分源。此日探禹穴,应知岳渎尊。

《富阳》(明侯方域)百里钱塘路,清江入富阳。人家环水曲,山势压城墙。

客思同天远,秋来柳渐黄。望中风物满,枫叶更含霜。

《富阳县》(清梁佩兰)十里 *** 指顾中,波光淡荡映晴空。相看形势无如昔,共叹英雄所见同。

落照归帆千点白,晓星海起一丝红。孙郎已去烟波没,当代谁兴百世风?《鹳山》(清邵光尹)驿路名山应万重,临江落日照青枫。

丹青莫讶黄公望,生长层峦迭嶂中。《富春道中》(清曾王孙)江流绵淼曲围沙,村落纷纷聚水涯。

荷 *** 翠移雪后竹,携筐青摘雨前茶。谁家客泛三春酿?无数莺啼十里花。

本是太平饶气象,桃源久与种桑麻。《长沙看桃花》(清牛奂)沿江无数好山迎,才出杭州眼便明。

两岸蒙蒙空翠合,琉璃镜里一帆行。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

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 *** 上船。烟水萧疏总画图,若非米老定倪迂。

何须更说 *** 好,破屋荒林亦自殊。《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三首》(清纪昀)秋水涨平沙,秋风送落霞。

隔江一行雁,飞入白芦花。《中沙落雁》(清王义祖)潮落空江吹暮笳,孤城壁立浪周遮。

双台名士真千古,三国英雄之一家。子久画添山翠重,赤松碑掩篆文斜。

西风隔岸芦花里,无数渔舟唱落霞。《富春怀古》(清王义祖)水送山迎处,春江之一楼。

故乡多好景,欲别且勾留。《丙子岁冬之官江右道中即事选一》(清朱彭年)城郭江天俨画图,高楼望眼入寒芜。

山连别县青难了,水浸遥空淡欲无。犀甲千秋遗迹在,鱼竿终古寄情孤。

风帆片片闲来去,付与诗人一拈须。《登春江之一楼》(清王芮)春江一带水潆回,桃李争春逐岸开。

惆怅东风残照里,钓鱼船载落花回。《春江》(清金士芳)水折帆回到富春,暮春香霭锁江滨。

不平波似银光纸,如画山多荷叶皴。飞 *** 情怜客梦,孤云无定滞归人。

隔船唤买鲈鱼美,我正秋风赋采莼。《富阳》(清顾恩来)青山如画绕孤城,十里。

二、桐庐由来文言文

1.桐庐民间传说

有明一代,桐庐出了两个最为有名的人物。一个是人称俞都堂的俞谏,而另一个则是号称姚天官的姚夔。大概是桐庐人对这两位桐庐名人的推崇,除了正史中的记载,他们两人在民间也有不少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或真或假,但都成为了桐庐人文历史中的独具魅力的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姚夔的传说。

有明一代,桐庐出了两个最为有名的人物。一个是人称俞都堂的俞谏,而另一个则是号称姚天官的姚夔。大概是桐庐人对这两位桐庐名人的推崇,除了正史中的记载,他们两人在民间也有不少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或真或假,但都成为了桐庐人文历史中的独具魅力的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姚夔的传说。

姚夔,字大章,明英宗正统七年进士。姚夔在乡试、会试中都名列榜首。隔年,授予吏科给事中,开始了他的仕途,直至吏部尚书。姚夔去世后,被赠与少保,谥号文敏。姚夔才能宏大,心胸开阔磊落。朝廷商议没办法定案的事情,姚夔一句话立即决定。他在吏部的时候,很注意人才的提拔和任用,也不避亲戚故旧。当初,王翱主持吏部,对南方人有所 *** ,所以北方人很喜欢他。到姚夔时,喜帮助南方人,只要是被姚夔评定或推荐的人多能称职。

姚夔为官之时,当时的皇帝景泰帝身体不舒服,姚夔偕同群臣上疏请求恢复英宗皇帝的太子。但没有得到认可。第二天,姚夔原本想率领百官在宫前跪地请求恢复太子,但石亨等人已早一步奉太上皇英宗恢复皇位,且将姚夔调到南京礼部。明英宗一直都很了解姚夔的为人,后来听闻恢复储君的议论时,便立即用快马将他召回,并将他升为左侍郎。

姚夔为人坚持原则,成化二年,皇帝听从尚书李宾的建议,召令南畿等地的诸生:只要缴交粮食救济灾荒,就可以入国子监。姚夔认为此法不妥,上奏请求停止这种做法。后来,各地多次出现灾害怪异,姚夔上疏请求皇帝经常出席御前讲经,主持各项重要政务的裁决。亲近正人君子,远离小人,节约各项费用,爱惜器物,无论衣食言行,都要遵照 *** 既成的法规,以回报天意。皇帝看完后深感赞同并褒奖了姚夔。孝宗时,皇帝相信番僧,有封为法王、佛子的,服饰用具僭越等级,没有 *** 。奸人羡慕他们,竞相成为他们的同伙。姚夔尽力进谏,情况才稍微减退。姚夔历经数朝,每次遇到灾害怪异,他都会请求皇帝救济抚恤,并表达对 *** 百姓的担心和关爱。

青溪胜桐庐,水木有佳色。山貌日高古,石容天倾侧。

彩鸟昔未名,白猿初相识。不见同怀人,对之空叹息。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白羽鸟飞严子濑,绿蓑人钓季鹰鱼。

潭心倒影时开合,谷口闲云自卷舒。

此境只应词客爱,投文空吊木玄虚。

要从桐君老人说起:说起这位桐君老人,根据《方舆胜揽》记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时候,此山上长满了许多的桐树,山上有一位老翁在此采 *** 、炼丹,并在桐树下造了一座茅草房,因为这位老人的医术非常高明,经常给山下的老百姓治病,并且分文不收。

所以当地人非常感谢他,请他留下姓名,永远为他传诵。当人们问他叫什么名字的时候,他只是笑了笑,指了指后面的大桐树,人们根据他的这一示意,便把这座山称为桐君山,这位老人称为桐君老人,意指桐树下的君子,山下的小镇称为桐庐镇,取“桐树下的草庐”之意。

1.①做郡太守②水浩大的样子③停④改换⑤大⑥问⑦点头。

4.①“风”是平声字,不感局促;

②“风”就是流行、传播及“风范”之意。

严子陵。上文说的“严先生”,即东汉时的严光,他字子陵,今浙江余姚人。严子陵与刘秀早年是同学。刘秀击败王莽 *** 称帝后,邀请他到京城洛阳任谏议大夫(皇帝的顾问),可去后不久,发觉朝中多猜忌,于是隐居浙江桐庐附近的富春江边,常钓鱼赏景。今建有严子陵 *** ,并有严子陵传碑文。

范仲淹在桐庐做太守的时候,最早在 *** 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做了一篇记文,文章内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写完之后拿给南丰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我大胆的想(帮你)换一字,使它更完美;范公很高兴的握住他的手请教。(李泰伯)说: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他来修饰“德”字,好象有点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换风字,你看怎么样啊?范公坐在那里点头,几乎要下拜!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出自文言文《与朱元思书》,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翻译】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高爽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的远山融为一色。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浮移动,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致观赏景物。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富春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

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

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赏析】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桐庐至富阳途中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富春江),它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全文分三段。

首段是总写,勾勒全景,写出富春 *** 水之美。之一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绘的是远景,极目远眺,风停雾散,高爽晴空一尘不染,天山一碧,景象清新而壮阔。

这既绘写景色,又暗点惬意畅游的季节。秋天特有迷人景象深深吸引作者,于是泛舟江上,兴致分外盎然。

第二句,由远及近,由景及人,写的是泛舟情景和畅游心情。“从流飘荡”,既写小舟沿江逆水而上的情态,又抒写心中随顺追趣之情。

一中路美景收不尽,只好“任意东西”以饱眼福。第三句进而写出作者游踪,统观“自富阳至桐庐”百来里的山光水色之后,作者由衷赞叹:沿江奇山异水,天下无与伦比。

此文不是运用移步换景写法,而是在总写之后,分镜头逐一描绘。第二段先承上写“异水”。

前两句写富春江静态美。江水色泽,青白一片,水流清澈,“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可以看见鱼儿在往来嬉戏,甚至连细小的石子也历历在目,足见江水的明静和、清澈。第三句又转写富春江的动态。

从地理状况看。江流自东而西,流经之处地势复杂,有的地段江面开阔,水波不兴,江面如镜,幽静明澈,有的地段狭窄,江岸陡峻,故急湍猛浪,桀骜不驯,作者运用两个比喻,形容江流比射出的箭还快,激浪像骏马飞奔,真是动人心魂,气势不凡。

这段只用了三句十四字,或是正面描绘,或侧面烘托,或设喻作譬,就把变幻多姿的景象展现出来。第三段进而写“奇山”。

作者不是具体地描摹某山某景,而是用概括而形景的语言写出那段江流险峻的山势和山中种种奇异的景物,从舟中仰视夹岸群山,无数山峰直 *** 云天,虎虎有气,视野从低到高,从点到面。“负势竞上”,视线由低往高移动:“互相轩邈”,视线向远处发展,视线扩展到座座高山:“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再从局部扩展到整体。“竞上”、“互相”、“争高”,无生命的山,无不奋发向上,这不仅描绘出层峦迭峰种种奇特的雄姿,还写出观赏者荡涤心胸的奇趣,写了奇特山势,作者的目光又从整体转到细部,再次突出山之“奇”,从描写对象看,写了泉水、百鸟、鸣蝉、山猿和树木,但不是突出形象而是从音响和日照角度来写,写出听觉和视觉中新奇的美感,泉水泠泠,清越悦耳,好鸟嘤嘤,各谐动听;山蝉儿高唱,山猿长啼,也无不令人振奋。

山林百间交汇,组成一曲优美交响乐。这一段最后珍两句写树木,跟段首“皆生寒树”照应,群峰丛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给人以欣欣向荣,蓬勃向上感觉,写树木繁茂,、虚实结合,正写“横柯”、“疏条”,侧写“在昼犹昏”,“有时见日”,运笔手法灵活多变。

这一段描写山中景物, *** 一组议论 *** 偶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作者观赏美景中油然而生和联想,借景言志,既反映了作者对争名逐利 *** 的鄙视,又衬出大自然美景 *** 的力量,作者出身贫寒,为人耿直,一生较坎坷,曾遭到焚书免职处分,在其他写景诗文中,也常流露这种不平心情绪。

这里“望峰息心”和“窥谷忘反”中的“谷”既是实指,又是泛指。就实指而言,意谓这名利极力攀上峰。

范仲淹在桐庐做太守的时候,最早在 *** 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做了一篇记文,文章内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范仲淹)将传记及歌词写完后,拿它给南丰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我就随意改动一个字,使歌词更完美;范公很高兴的握住他的手请教。(李泰伯)说: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他来修饰“德”字,好象有点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换风字,你看怎么样啊?范公坐在那里点头,几乎要下拜!

白云源风景区紧挨着富春江,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除主体在桐庐县内,还涉及富阳、建德、诸暨、浦江,主峰观音尖海拔1246.5米,是龙门山脉的更高峰同时也是富春江沿岸的更高峰。

现在所提的白云源景区指的只是已开发的一期峡谷风光带,而整个白云源和周边区域可称之为"泛白云源"区域。这个区域以白云源观音尖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可包括龙门山脉的大部分景点,其中有:富阳龙门古镇、诸暨五泄、浦江仙华山、马岭、桐庐茆坪古镇和富春江沿岸的鸬鹚湾、钓台等景点,形成了一个以白云源为中心的风景旅游圈。

"泛白云源"山广水美,自然风景十分丰富,人文积淀深厚,唐代著名诗人方干便出生在"泛白云源"区域中的白云村,相传朱元璋也曾欲定都于"泛白云源"区域中富阳诸暨桐庐交界的盆地。由于白云源古时就是连接浙西浙东的交通要道,这里就遍布了各朝各代诗人们的足迹,成为浙西唐诗之路的起点。

受地势 *** ,"泛白云源"区域内自然环境大多未受人为 *** ,原生态保持较好,沿线风光秀美,小村落星星点点的遍布其中,民风自然淳朴,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如今环白云源游可形成两个游线:杭州-大田-雪水-凤川-白云源和杭州-龙门古镇-大田-五泄-浦江-马岭-白云源,两条线路各有特色,适合旅行社组团,更适合现今自助休闲旅游,尤其是汽车拉风。

白云源与泛白云源是一个 *** 度非常大的旅游区域,休闲意味极浓的自助游、探险游、风情游,都可以在此找到理想的空间。中国崇尚美食文化,被誉为美食之国,一方水土必有一方美食。

白云源地处峡谷深处,一年四季美味不断。绝佳的环境,高峻的地势使得白云源出产的茶叶格外清香,笋干尤为鲜美。

其间野味众多,冬天的野生黄麂褒更是冬令进补的佳品,平时如果你运气够好,可能还会有野猪肉可以品尝。在白云源你可吃到平时吃不到的农家菜,还不快来尝尝。

酒:白云源高山泉水酿制出的红曲酒,清冽可口,厚味甘醇。特产:白云源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上,野生植物丰富,野生猕猴桃、苦丁茶是白云源景区的两大特产。

来到白云源你可住在农家乐旅馆, *** 公道实惠,不仅可以吃到极富农家情趣的饭菜,晚上还可以吹吹清新的山风,开开篝火晚会,数数星星,真是浪漫的很哦。如果你对住的要求比较高,你可以住到景区下属的慈云山庄,慈云山庄为二星标准,坐落于桐庐另一风景区——独山顶。

山庄交通便利、环境幽静、配套设施完备。

三、范仲淹写桐庐古诗词

1.范仲淹“潇洒桐庐郡十咏”是那10首诗

潇洒桐庐郡十咏分别为:

1、萧洒桐庐郡,乌龙山霭中。使君无一事,心共白云空。

翻译:潇洒在桐庐郡,看到乌龙山处于薄薄的雾霭之中,让你感到闲无一事,心情仿佛和白云融为一体,潇洒空灵。这是整组诗的灵魂,诗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使君无一事,心共白云空”的潇洒心情。

2、萧洒桐庐郡,开轩即解颜。劳生一何幸,日日面青山。

翻译:潇洒的桐庐郡,打开门窗立刻就面露喜色;辛劳一生的人们是多么幸福啊,能够每天面对绵绵青山。桐庐郡本来就是一处多山的丘陵地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智者乐山,平民百姓又何尝不乐山呢?

3、萧洒桐庐郡,全家长道情。不闻歌舞事,绕舍石泉声。

翻译:潇洒的桐庐郡,全家老少一起经常相聚谈论,此情此景,其乐融融;两耳不必听那歌舞之乐事,只须听听环绕房舍潺潺流过山石的泉水声就足够了。诗后原有自注:“乌龙山泉,实过公署。”

4、萧洒桐庐郡,公余午睡浓。人生安乐处,谁复问千钟。

翻译:潇洒桐庐郡,公余时间,中午睡意正浓,那就尽情地睡吧。人生有如此安乐之时之处,谁还再去问有无优厚的俸禄呢?这首诗实在是以小见大,连公余午睡酣浓也能入诗。

5、萧洒桐庐郡,家家竹隐泉。令人思杜牧,无处不潺湲。

诗词之乡桐庐?桐庐原乡人土特产-第1张图片-

翻译:潇洒桐庐郡,家家房前屋后竹林隐藏着泉水,叫人思念起杜牧所写的“无处不潺湲”的诗句。杜牧乃唐朝诗人,曾做睦州太守,写有《睦州四韵》,其中一首有“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湲”二句。

6、萧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新雷还好事,惊起雨前芽。

翻译:潇洒桐庐郡,春季来临,漫山遍野多半是茶树,新雷轻发仿佛做了好事,惊起沉睡一冬的茶树在春雨来临前抽出新芽。好山必定有好茶,桐庐郡各县均产优质春茶,桐庐县更是主要产茶区。

7、萧洒桐庐郡,千家起画楼。相呼采莲去,笑上木兰舟。

翻译:潇洒桐庐郡,家家户户仿佛都建起了画中楼阁;人们相呼着一起去采摘莲蓬,嘻笑着登上木兰舟出发。

8、萧洒桐庐郡,清潭百丈馀。钓翁应有道,所得是嘉鱼。

翻译:潇洒桐庐郡,清清的水潭深不可测,仿佛百丈有余。垂钓的渔翁应有独自的门道,他所钓得的都是好鱼。这是一幅渔翁垂钓图,在清潭之畔,坐着静心垂钓的老翁。

9、萧洒桐庐郡,身闲 *** 亦灵。降真稥一炷,欲老悟黄庭。

翻译:潇洒桐庐郡,身体悠闲 *** 也很空灵;点上一炷降真香,丝丝 *** 让人心无杂念,临老便能领悟到《黄庭经》的真谛。

10、萧洒桐庐郡,严陵旧钓台。 *** 如不胜,光武肯教来?

翻译:潇洒桐庐郡,有一处严子陵遗留下来的钓台。如果这里 *** 不优美,当初光武帝怎么肯让严子陵来此隐居,垂钓耕作。

《萧洒桐庐郡十绝》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诗词之一。时年北宋景佑元年春,范仲淹因废郭后一事触怒宰相吕夷简,被贬到两浙西路睦州赴任知州。

睦州别名桐庐郡,此《萧洒桐庐郡十绝》即为当时赴任途中所作,远离了朝堂上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逐渐接近山明水秀的睦州之地,范仲淹的心境也随之豁然。

仙境尘寰咫尺分,壶中别是一乾坤。

风雷不识为云雨,星斗何曾见晓昏。天目溪源出于天目山,流经桐庐县城与富春江汇合,被郦道元《水经注》描述为“连山夹水,两岸对峙,……水木相映,泉石争辉”,“溪有十八滩,一滩高一滩”。

富春江美丽的山水风光,激发了历代众多文人墨客的灵感和创作 *** ,他们的许多诗文佳作,使富春山水之美得以艺术的升华,并永恒地留驻在人们心里。悠悠渺渺涉寒波,故寺思归意若何?长忆孤舟三二月,春山偏赏富阳多。

《送僧归富阳》(唐释。皎然)归舟一路转青萍,更欲随潮回富春。

吴地陆机称地主,钱唐苏小是乡亲。葛花满地能消酒,屺子同心好赠人。

早晚重过渔蒲宿,遥怜佳句匣中新。《送王少府至富春》(唐韩羽)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画晚晴新。

云低远树帆来重,潮落寒沙鸟下频。未必柳间无谢客,也应花里有秦人。

严光万古清风在,不敢停桡去问津。《富春》(唐吴融)远岸齐如剪,澄江平似铺。

紫鳞仙客驭,金颗李衡奴。冷叠群山阔,清幽万象殊。

严陵亦高见,归卧是良图。《秋日富春江行》(唐罗隐)小径小桃深,红光隐翠阴。

是非不到耳,名利本无心。笋进饶当户,云归半在林。

何须听丝竹,山水有清音。《题小隐书室》(宋范仲淹)苦雨怜朱夏,小舟眠富春。

余生今可乐,归作太平人。《宿富阳舟中》(宋王十朋)双橹摇江叠鼓催,伯符故国喜重来。

秋山断处望渔浦,晓日升时离钓台。官路已悲捐岁月,客衣仍悔犯风埃。

还家正逢鸡豚社,剩伴郊翁笑口开。《泛富春江》(宋陆游)不到 *** 恰五年,歙山青绕屋头边。

富春渡口闲舒目,落日孤舟浪拍天。《下口渡》(宋范成大)长山泷石片帆斜,小雨初晴目眩沙。

回首遥看富阳县,轻烟低照一丛花。《晓发富阳县》(宋方回)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我行三度至,风景数番新。净碧迎窗入,空青拂面匀。

斑斓工点缀,瘦石自嶙峋。《富春舟中选一》(元李桓)禹陵云气近,柏翠护禅关。

只有客常到,不如僧最闲。春风浙江水,夜雨富春山。

爱此清居处,长歌日暮还。《真觉院》(元杨维桢)山从天目下,潮到富春回。

此地扁舟去,吾生几度来。林红晚日落,江白雨云开。

明日须停桡,呼童看钓台。《浙江放舟至富阳》(元张以宁)鹳山台殿压春城,下奠群峰镇百灵。

半石浮鼋波影白,一沙横鮆树痕青。钟鱼水国催僧饭,箫鼓江天送客星。

我亦浪游成底事?又随归雁落前汀。《鹳山》(明一初)一山横出大江头,禹凿当年到此留。

地耸石根迎碧海,天移砥柱立中流。社坛夜半风云合,城郭春深紫翠浮。

几度拂衣登绝顶,海门东去是杭州。《鹳山》(明陈观)中沙潮落海天长,疏影纷纷下夕阳。

自是江心栖息处,月明何必忆潇湘。《中沙落雁》(明陈兴)扬帆溯流上,秋色竞纷纷。

翠荇波仍绣,丹枫壁自文。路疑千岭近,山为一江分。

夕照高低出,滩声远近闻。薜衣过木客,椒洒奠桐君。

《自富春至桐庐道中》(明王世贞)扁舟入谷口,登岸坐苔矶。异石千层出,孤泉一道飞。

风和梅放早,山僻鸟音稀。日暮方回棹,钟声隔翠微。

《游天钟山》(明王之献)富阳秋色晚,高枕壮江门。县僻山围屋,霜清水长村。

支流源带歙,浙岭细分源。此日探禹穴,应知岳渎尊。

《富阳》(明侯方域)百里钱塘路,清江入富阳。人家环水曲,山势压城墙。

客思同天远,秋来柳渐黄。望中风物满,枫叶更含霜。

《富阳县》(清梁佩兰)十里 *** 指顾中,波光淡荡映晴空。相看形势无如昔,共叹英雄所见同。

落照归帆千点白,晓星海起一丝红。孙郎已去烟波没,当代谁兴百世风?《鹳山》(清邵光尹)驿路名山应万重,临江落日照青枫。

丹青莫讶黄公望,生长层峦迭嶂中。《富春道中》(清曾王孙)江流绵淼曲围沙,村落纷纷聚水涯。

荷 *** 翠移雪后竹,携筐青摘雨前茶。谁家客泛三春酿?无数莺啼十里花。

本是太平饶气象,桃源久与种桑麻。《长沙看桃花》(清牛奂)沿江无数好山迎,才出杭州眼便明。

两岸蒙蒙空翠合,琉璃镜里一帆行。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

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 *** 上船。烟水萧疏总画图,若非米老定倪迂。

何须更说 *** 好,破屋荒林亦自殊。《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三首》(清纪昀)秋水涨平沙,秋风送落霞。

隔江一行雁,飞入白芦花。《中沙落雁》(清王义祖)潮落空江吹暮笳,孤城壁立浪周遮。

双台名士真千古,三国英雄之一家。子久画添山翠重,赤松碑掩篆文斜。

西风隔岸芦花里,无数渔舟唱落霞。《富春怀古》(清王义祖)水送山迎处,春江之一楼。

故乡多好景,欲别且勾留。《丙子岁冬之官江右道中即事选一》(清朱彭年)城郭江天俨画图,高楼望眼入寒芜。

山连别县青难了,水浸遥空淡欲无。犀甲千秋遗迹在,鱼竿终古寄情孤。

风帆片片闲来去,付与诗人一拈须。《登春江之一楼》(清王芮)春江一带水潆回,桃李争春逐岸开。

惆怅东风残照里,钓鱼船载落花回。《春江》(清金士芳)水折帆回到富春,暮春香霭锁江滨。

不平波似银光纸,如画山多荷叶皴。飞 *** 情怜客梦,孤云无定滞归人。

隔船唤买鲈鱼美,我正秋风赋采莼。《富阳》(清顾恩来)青山如画绕孤城,十里。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浊酒一杯家 *** ,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4.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范仲淹《江上渔者》

5.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6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范仲淹《江上渔者》.

7、《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宋·范仲淹昨夜因看蜀志,笑曹 *** 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8、《定风波·罗绮满城春欲暮》宋·范仲淹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

9、《野色》宋·范仲淹非烟亦非雾,羃羃映楼台。白鸟忽点破,夕阳还照开。肯随芳草歇,疑逐。

10、《游庐山》宋·范仲淹五老闲游依舳舻,碧梯云径好和途。云开瀑影千门挂,雨过松簧十里铺。

11、《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宋·范仲淹陇上带经人,金门齿谏臣。 *** 日有犯,始可报君亲。

12、《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宋·范仲淹君恩泰山重,尔命鸿毛轻。一意惧千古,敢怀妻子荣。

13、《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宋·范仲淹子屡牵衣,出门投祸机。宁知白日照,犹得虎符归。

14、《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宋·范仲淹天阍变化地,所好必真龙。轲意正迂阔,悠然轻万锺。

15、《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宋·范仲淹万锺谁不慕,意气满堂金。必若枉此道,伤哉非素心。

16、《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宋·范仲淹素心爱云水,此日东南行。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

17、《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宋·范仲淹沧浪清可爱,白鸟鉴中飞。不信有京洛,风尘化客衣。

18、《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宋·范仲淹风尘日已远,郡枕子陵溪。始见神龟乐,优优尾在泥。

19、《古鉴》宋·范仲淹磨此 *** 鉴,朱颜清可览。君看日月光,无求照人胆。

20、《和葛闳寺丞接花歌》宋·范仲淹江城有卒老且贫,憔悴抱关良苦辛。众中忽闻语声好,知是北来京洛人。

21、《和运使舍人观潮》宋·范仲淹把酒问东溟,潮从何代生。宁非天吐纳,长逐月亏盈。暴怒中秋势,雄豪。

22、《和运使舍人观潮》宋·范仲淹何处潮偏盛,钱唐无与俦。谁能问天意,独此见涛头。海浦吞来尽,江城。

23、《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宋·范仲淹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24、《鹤联句》宋·范仲淹上霄降灵气,锺此 *** 禽。幽间靖节 *** ,孤高伯夷心。颉颃紫霄垠,飘飘。

25、《九日》宋·范仲淹欲赋前贤九日诗,茱萸相斗一枝枝。可怜宋玉情无限,争似陶潜醉不知。

26、《句》宋·范仲淹唐世碑犹在, *** 鼓半穿。

27、《句》宋·范仲淹劝君莫过南充路,恐被冯休笑一番。

28、《句》宋·范仲淹金山寺近尘埃绝,铁瓮城高气象雄。

29、《瀑布》宋·范仲淹迥与众流异,发源高更孤。下山犹直在,到海得清无。势斗蛟龙恶,声吹。

30、《无题》宋·范仲淹十口相将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凄然。关津若要知名姓,定是 *** 船。

31、《萧洒桐庐郡十绝》宋·范仲淹萧洒桐庐郡,乌龙山霭中。使君无一事,心共白云空。

32、《萧洒桐庐郡十绝》宋·范仲淹萧洒桐庐郡,开轩即解颜。劳生一何幸,日日面青山。

33、《萧洒桐庐郡十绝》宋·范仲淹萧洒桐庐郡,全家长道情。不闻歌舞事,绕舍石泉声。。34、《萧洒桐庐郡十绝》宋·范仲淹萧洒桐庐郡,公馀午睡浓。人生安乐处,谁复问千锺。

35、《萧洒桐庐郡十绝》宋·范仲淹萧洒桐庐郡,家家竹隐泉。令人思杜牧,无处不潺湲。

36、《萧洒桐庐郡十绝》宋·范仲淹萧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新雷还好事,惊起雨前芽。

37、《萧洒桐庐郡十绝》宋·范仲淹萧洒桐庐郡,千家起画楼。相呼采莲去,笑上木兰舟。

38、《萧洒桐庐郡十绝》宋·范仲淹萧洒桐庐郡,清潭百丈馀。钓翁应有道,所得是嘉鱼。..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浊酒一杯家 *** ,燕然未勒归无计,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范仲淹关于钱塘江古诗是《和运使舍人观潮》,全文如下:

他把钱塘江潮排山倒海而来的壮观气势,被描摹的淋漓尽致。潮水汹涌澎湃,惊涛拍岸,江城为之震动摇晃,好像要将岛屿强卷而去,潮声象无数勇士的呐喊。水天之间,云雾迭起变幻,放眼望去,犹如千寻白练不收。广袤天地的汹涌江水,足以让大鲲和大鳌畅游无阻。范仲淹用非常出色的语言和表现力,将自己的观感惟妙惟肖、活龙活现地呈现读者眼前。

这首诗,我们看似范仲淹在写钱塘江气势磅礴的景观,其意实非写景,而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怀,蕴 *** 很深的意义。

这大潮来的凶猛,南方的吴人,在江里无忧虑地自如的摆弄船只,而“北客”看到这奇观,非常害怕,认为这大潮是要摧毁一切。范仲淹则认为只有这大潮的力量,广阔汹涌的江水,才能使大鲲和大鳌畅游无阻,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条件,是自然法则,而并非想摧毁“巨舟”。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目的是使社会向前发展。他借大潮的自然现象,说明自己在 *** 大潮面前,无所畏惧。他是吴人,自比“子胥”忠义,告诫“北客”(暗指政敌),并非要 *** 朝廷,而是顺应时代的发展的潮流, *** 是必然的。

范仲淹胸中的波澜,如钱塘江气势磅礴,潮水般汹涌澎湃,他要将忧患天下冲刷去,誓把快乐乾坤转回来,建立“乐与人共”的理想社会,这是他终身的抱负。此时,晚年多病的范仲淹,面对宽阔的钱塘江,心忧着国家的命运,无尽的感慨,表现出一种无奈,“谁能问天意?”只有自己独见新政 *** 的“涛头”!事与愿违,最终北宋王朝被历史大潮冲刷而去。以上供参考。

关于诗词之乡桐庐,桐庐原乡人土特产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桐庐 乡人 土特产 词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