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印章之乡(铜印章有收藏价值吗)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铜印章之乡这个问题,铜印章有收藏价值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中国印章什么时候开始使用
  2. 古代印章有怎样的讲究
  3. 陈介祺印章 金石学家陈介祺

一、中国印章什么时候开始使用

1、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玺”,臣民只称“印”。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与“死”近音(也有说法是与“息”同音),遂改称为“宝”。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汉将军印称“章”。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

2、古代印章的起源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玺印的起源或说商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 *** 人民的工具。

3、印章亦称“图章”。古称“玺”。秦统一六国后,皇帝所用的专称“玺”,以玉为之,故后世有“玉玺”之称;官、私所用的均改称“印”。至汉代,官印中始有“章”及“印章”之称。唐以后,皇帝所用或称“宝”,官、私所用又有“记”、“未记”、“关防”、“图章”、“花押”等名称。文字形制随时代变迁,风格各异。印章的出现和使用,一般认为始于春秋战国之间;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对象、简牍之用,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而官印又像征权力。后筒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印章用朱色钤盖,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遂成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之一。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等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后盛行石章。

4、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 *** 、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 *** 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 *** 上的,而当时发动机惯例,凡在 *** 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以及吉语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实品。其它在战国时代的陶器和标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诸侯国的金币上,都用印章盖上名称和记录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图记 *** 质的符号,也被流传下来。战国古玺

5、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下认识。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6、秦印指的是战国未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风格苍秀。与汉印并为后世篆刻家所学习。

7、汉官印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够构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庄重。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新莽时代,(“新“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印章艺术登峰造极,因而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只有少数军中急用和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

8、汉私印即为汉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有朱白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带钩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辅助文字,钮制极为多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匠的巧思。两汉私印仍以白文为多,西汉以凿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

9、两汉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贵稀少的一类。“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贵卿和士大夫的一种高雅风尚。一般玉印 *** 精良、章法严谨、笔势婉转,粗看笔划平方正直,却全无板滞之意。由于玉质坚硬,不易受刀,也就产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谓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又由于玉质的不易腐蚀受损,使传世下印得以比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来面目。

10、官方所用的印章。先秦时用印通称“玺”。秦统一六国后,始有“玺”(帝、王专用)与“印”(官、私均用)之分。历代官印,各有 *** ,以别官阶和显示爵秩"一般比私印大,谨严稳重,多四方形,有鼻钮,印文布局自然舒展不乱。秦多用斯篆入印,字数不定为纤细白文,以田字日字为界格,疏密有致,自然生动。承秦制,帝、后及诸侯王所用称“玺”,列侯、承相、太尉、前后左右将军、乡亭侯,将军部属、郡邑令长等所用皆称“印”,将军所用称“章”。武则天嫌玺音不祥遂改称“宝”,宋元明清多沿用;印大逾4寸,印钮改为直柄,从长寸许至长约一握,居印当中,所谓“印把子”,以示权力。元用蒙文入印。明沿用九迭篆入印,又有关防、长方形官印,多润边粗朱文。清多合用篆文、满文。

11、魏晋的官私印形式和钮制都沿袭汉代,但铸造上不及汉印精美。传世的给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较多,用刀如刻如凿,书法风格表现为舒放自然,从而成为一个时期篆刻风格的 *** 。南北朝各国传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凿款比较草率,官印未见铸印。

12、官印到了隋唐时代,印面开始加大。随着纸的普遍应用,朱文逐渐替了白文。许多官印印背上开始有年号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并开始运用屈曲的“九迭文”入印(古代的“九”为数的终极,故有此名,并不一定要九迭,?可以随笔划的繁简而变化)以便填满印面。唐宋时 *** 始以隶楷入印,清代官印满文,汉文两体兼用,同刻于一印之中。无明清代各代农民 *** 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们珍视的文物。

13、魏晋以来,纸帛逐渐代替竹木简札,到了隋唐,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钤盖于纸帛,到文人画全盛时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写,印工携刻的印章已诗文书画合为一体,起到了鲜艳的点缀作用,为书画家所喜爱。在这个阶段,首先是宋末无初的书画家赵孟俯对篆刻艺术大力提倡,由于书法上受李阳冰篆书的影响,印文笔势流畅,婉转流丽,产生了一种风格独特的印章——“圆朱文”的印,为后世的篆刻家所取法。

14、兄弟民族文字的印章宋以来的兄弟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下,曾依据汉字书法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并把他们的文字仿效汉字篆体用于官印,传世较少,所见的印文有金国(女真)书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书,其中有许多文字还不认识。

15、印章形式之一。秦汉时期下级官员所用之印,其形为直长方,约为正方官印即之半,故名。私印亦有长方形的。

16、我国古代公私简牍大都写在竹简、木札上,封癸时用绳缚,在绳端或交又处加以检木,封以黏土,上盖印章,作为信验,以防私拆现象。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封泥的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直到晋以后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后世的篆刻家从这些珍贵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鉴,用以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法的范围。

17、私印是官印以外印章的总称。体制繁杂,以形制而言,有一面印、二面印(即穿带印、子母印、带钩印、六面印、联珠、套印等;以文字而言,有姓名印、臣妾印、斋堂馆阁印、诗词印、收藏印、吉语印、花押印、象形印、回文印朱白相间印等。

18、吉语印既以吉祥的词语为印文的印章。常以大利、大幸、长荣、长富、宜千金、宜子孙一类的言语入印。秦有小玺作:“疾除,永康休,万寿宁。”也有姓名上下加附吉语的。多见于汉代的两面印中。

铜印章之乡(铜印章有收藏价值吗)-第1张图片-

19、私印的一种。印体左右有孔,可以穿带,故名。印的上下两面都刻有印文,大都一面刻姓名,一面刻字号,故又称“两面印”。盛行于汉代。

20、私印的一种。以朱、白印文相组合的印多见于汉代之两面印中,有一朱一白、一朱二白、二朱一白、二朱二白、三朱一白等。一般左右分朱白,也有上下分朱白的;笔画少者作朱文,笔画多者为白文,并把白文列成满白,使朱白之间,各适其宜,致整方印融洽调和。朱白的原则大致根据笔划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划较少,白文则相反,从而达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谐效果,这类印大多用于私印,未见用于官印。

21、子母印又称「玺印」,是大小两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印文多作朱文。始于东汉,盛于魏晋六朝。一般铸有兽、龟等钮,外大印为母,钮作母兽,内小印为子,钮作子兽,可套入大印内,合成母抱子状,因称「子母印」。有母印钮作兽身,子印钮作兽首,套合成为完整兽形者,故也称套印。有一母一子的套印、一母三子的二套印等。在一方印章的体积中,兼备了几方印的使用价值,古代印匠的工艺水平由此可见。

22、由大小数印套合而成的印章。汉代之“子母印”即套印之一。套印分若干层,有多至五六层者,每层(即被套的每方印)五面都可刻印。最末一层为小方印,可刻六面。明清以后,为便于携带,套印多以铜、石、牙等制成。

23、亦称“图案印”、“肖形印”,是刻有图案印章的统称。古代象形印,一般刻铸有人物、动物等图像,取材宽广,浑厚古朴,简练生动。多白文,一为纯图画,一为图画中附有文字,今所见者以汉代居多。

24、图画入印自战国到汉魏都有,以汉代为最多。又称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样,简练生动,除了人物、鸟兽、车骑、吉羊、鱼雁等图案外,常见以吉祥的四灵(龙、虎、雀、凤)入印的,这类印又称为“四灵印”。

25、一般凿印是指刻印的一种 *** ——在预制的金属印胚上凿刻印文;也指用此法刻成的印章。其印纹文字错落有致,大都为将军印和颁发给少数民族的官印,流行于汉魏晋南北朝。相传其起源是因军中官职往往急于任命,印信大都仓促凿成,故别称“急就章”。此法为后世篆刻家所仿效。

26、 *** 金属印章的 *** 。通常先刻蜡模,用黏土作范于模之四周,熔金属浇注入泥范而成,故也有将铸印称为“拨蜡”的。古代铸印,有只铸印胚,后刻凿印文的;有印胚印文同时浇铸的。印文精巧工整,别具一格,为后世篆刻家所取法。

二、古代印章有怎样的讲究

印章,亦称图章,用作印于文件上表示鉴定或签署的文具,一般印章都会先沾上颜料再印上,不沾颜料、印上平面后会呈现凹凸的称为钢印,有些是印于蜡或火漆上、信封上的蜡印。 *** 材质有金属、木头、石头、玉石等。

印章的类别很多,历史也很悠久,下面就说说几种印章的种类: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印文笔画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秦印指的是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相想得志”、“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

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新莽时代,(“新”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印章艺术登峰造极,因而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只有少数军中急用和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这在后面还要介绍。

汉私印即为汉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有朱白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带钩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辅助文字,钮制极为多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匠的巧思。两汉私印仍以白文为多,西汉以凿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

将军印也是汉官印中的一种。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军中急于临时任命,而在仓促之间以刀在印面上刻凿成的,所又称"急就章"。将军印风格独特,天趣横生,对后的艺术风格有很大影响。汉代的将 *** 印,普通都不称"印"而叫做"章",这是军印的一大特点。

三、陈介祺印章 金石学家陈介祺

1、一陈介祺是中国“金石学”发展历史最昌盛时期、更具 *** *** 的金石学家,也是我国近代更大的民间文物收藏家和古文字学家,是一位伟大的历史文化名人。陈氏出身达官显贵,父子两代均在朝为官。陈介祺之父陈官俊(1781~1849),字伟堂,号恕田居士。嘉庆十三(1808)年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充文颖馆协修,又授编修、纂修。后历任山西学政、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工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等职。68岁去世,赠太子太保,入贤良祠、谥文悫公。

2、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因鸡年生辰,又字酉生,号伯潜。因得西周青铜器“曾伯■簠”,名其室为“宝簠斋”,生前金石好友敬称为“簠老”。

3、陈介祺一生跨越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个朝代,时逢清王朝由盛转衰逐步走向没落的时期,也是中国由封建社会、跌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时期。

4、陈介祺自幼随父在京城生活,深受书香陶冶和其父的言传身教。幼承庭训,苦读于京师。《潍县志稿》载其聪慧、嗜学、日读百数十行略不遗忘。乡试时考官得其卷疑为耆宿,弱冠之年即“以诗文名都下”。陈介祺19岁至莱州府应童试,23岁乡试于济南时始好古,自谓:“余自应试始至莱、秋试始至历,见三代器,秦汉印即好之。”

5、咸丰四年(1854)致仕,借丧母丁忧回藉辞官归里。从此潜心于收藏、鉴赏、考释和著述。

6、在金石学史上,陈介祺是公认的最负盛名的收藏家,是清代金石家中收藏最富的一位。《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称,他的收藏之富,辨别之精堪称盖世,称的上是一位世界级的大收藏家。《清史稿》中评价为“所藏钟鼎彝器金石为近代之冠”。

7、陈介祺收藏的范围很广,钟鼎、玺印、封泥、陶文、砖瓦、钱币、兵器、铜镜、石刻、古藉、书画等无所不包,多达两万余件,他的收藏俨然一座颇具规模的金石博物馆。在他的收藏中有不少稀世珍品,老潍县人提起陈介祺就会联想到他收藏的国宝毛公鼎——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的西周晚期的青铜器,咸丰二年(1852)由陈介祺收藏。陈介祺去世后,其子继续收藏,宣统二年(1910)其孙售于直隶总督端方。此鼎在陈家共收藏58年,陈介祺因收藏和考释此鼎而享誉天下。毛公鼎是研究西周晚期 *** 史的重要文物,现藏于 *** 博物院,为镇院之宝。

8、陈介祺收藏数量最多的是古玺印,他从19岁开始收藏古玺印,到38岁时已达800余方。回潍县后,他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到1872年59岁时,他的收藏已达7000多方。此后,又得吴式芬所藏古印2000余方,使其藏印多达万余方。

9、陈介祺名其斋为“万印楼”,自号为“万印楼主人”。金石界一直盛传“南有西泠,北有万印”。中国书协篆刻艺术 *** 会副 *** 、篆刻理论家韩天衡先生评论道:“万印楼不仅是潍坊的,也是中国的乃至是世界的。”陈介祺的藏印由其五世孙 *** 章献给国家,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10、陈介祺高超的鉴伪能力为后世所敬仰,同时也确保了藏品精选慎收、无一赝物。他的藏品也证实了他是一个眼明如炬的鉴伪 *** ,以及他无与伦 *** 鉴古辨伪能力,同时也成就了他在金石收藏史上的翘楚地位。陈介祺在金石学的道路上,融藏古、鉴古、释古、传古为一身,形成了藏古而不能释古为之玩物,藏古又不传古与未藏同的思想。在研究金石学、传播古文化的人生道路上将自己造就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金石 *** 。他在金石学、古文字学等方面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真实的历史文物资料。

11、“提起笔来写这篇文章之先,我就想起一位老先生,是我平生最佩服的;恐怕不仅是我,凡是研究古文字的人都是一致的。何以呢?因为他的眼光太好了。他一生收藏的铜器等,不下几千件,没有一件是假的。他的论调与批评,不但高出当时同辈一等,简直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人是谁?就是山东潍县陈介祺字寿卿号簠斋他老先生。”这是著名学者商承祚先生在论《古代彝器伪字研究》中用非常敬佩的语气对陈介祺的辨伪功力所做的赞誉。

12、一代金石 *** 陈介祺一生秉承“意在传古,志在为国”的理念,鉴古、集古、释古、传古,几十年如一日,至死方休。他以毕生的心血,为保存、传承、弘扬中华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而今虽“万印”已去,收藏流向海内外。但“万印楼”却因其历史而为世人所传颂,成为中华儿女为传承民族文明之火自强不息的象征,激励着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13、一代金石 *** 陈介祺,我们应当永远纪念他。

OK,关于铜印章之乡和铜印章有收藏价值 *** 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铜印 印章 价值 收藏 章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