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江西的水稻之乡,以及中国之一水稻之乡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一、为什么江西是人工水稻的发源地
上个世纪50年代末,江西万年大源盆地一个被称为仙人洞的溶洞被发现;30年后,在这个洞穴遗址 *** 土了目前世界最早的栽培稻植硅石标本,将浙江河姆渡发现的中国稻作历史一下子提前了近5000年,万年仙人洞由此成为世界稻作之源。
1、一名下乡干部用文化眼光之一个发现这个古老的洞穴
万年仙人洞位于距县城12公里的大源盆地小荷山山脚,呈狭长形,有一种安详、古朴的美。《万年县志》有云:仙人洞有八奇。这里数里皆石,玲珑窈窕、千姿百态;绝岭处峰峦秀拔、峻壁横披;遇雨则盈山皆壑、瀑布飞流;石山上多古柏高松,苍翠挺立;洞内深处有径尺小塘,塘水清澈,时有小鱼,捉之不见;洞外左侧有小河轻歌曼舞,婉转流淌,春夏水涨又白浪掀撼,类似水国。"这是我国罕见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向 *** 早期过渡时期的典型洞穴遗址。"万年县 *** 局长、博物馆馆长王炳万向记者介绍。这是一个古老的溶洞,洞口呈弧形,洞内很凉,地面比较潮,洞内面积近千平方米,高近10米,大洞之内还有3个小洞。洞壁装了电灯,但光线依然很暗。
用文化的眼光看事物,文化便无处不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江西省委一名下乡工作干部就用文化的眼光成为发现仙人洞的之一人。当时这位文化人在洞口发现有不少石器和动物骨骼等,意识到这不是一处简单的洞穴,他立即向省里汇报。这位文化人叫什么名字,至今已没有人能记得。
1962年2月,大源盆地处处春寒料峭,当时的江西省文物管理 *** 会考古队悄悄地进入仙人洞进行最初的调查。考古人员发现洞 *** 露出许多动物的骨骼和大量螺壳,并采集到一件穿孔石器和一件砺石。另外还发现洞口右侧靠洞壁处有大量胶结堆积,高有1.3米左右,堆积里除了不少动物骨骼、螺壳外,还有少许红砂陶片。这些迹象表明,这是一处古代洞穴遗址。
当年3月,省里的考古发掘队来到仙人洞,这次历时50天的试掘收获颇丰,在28平方米的范围内,共获得石器、骨角器、蚌器和陶片等遗物300余件(片),动物骨骼碎片600余块。同时发现烧火堆遗迹12处。19 *** 年4月,江西省博物馆考古队对仙人洞进行了第二次试掘,所得遗物种类与前一次相同。因技术手段相对落后,考古人员将仙人洞认定为单纯的 *** 晚期,距今只有6000~7000年。加上后来" *** "的原因,对仙人洞的发掘就此中断,刚刚苏醒的仙人洞又沉寂无声了。
不管怎样,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和其他文化遗物也足以让我们对原始先民的生活画面浮想联翩:先民们腰捆用兽皮缝缀的衣服,胸前挂着蚌壳钻孔后串连起来的饰品,手握劳动工具,出去打鱼 *** 、采集野生植物果实和螺蚌等水生动物充饥。同时在山洞里燃起火堆烧煮食物和取暖,在夜间还防御野兽的侵袭。从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分析,今天的大源镇一带在当年还是森林、湖沼地区。原始先民却凭借粗笨的石器,依靠群体的力量和智慧,战胜自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2、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发现目前世界最早的水稻遗存
要全面了解万年仙人洞,就得说说吊桶环遗址。吊桶环遗址位于大源盆地西南部吊桶环山山顶,此山因顶部有石洞外形酷似吊桶而得名,与仙人洞相距近1000米。是万年县文物普查时王炳万发现的,后被人称为"王洞"。
仙人洞发现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植硅石标本,要归功于一位充满文化责任感的美国老人。这位美国老人是享誉世界的考古学家马尼士博士。1991年秋天,马尼士应邀来江西,参加"首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老人不了解江西,但知道万年仙人洞。他认为,水稻起源应该是在中国,而且应当在长江以南。老人还说,人类初始是在山洞,然后才走向平原,最早的稻作应到洞 *** 找。翌年,这位老人又实地考察了万年仙人洞,并提出对仙人洞重新进行考古发掘。回到美国后,马尼士一方面筹集资金,一方面不断向中国国家 *** 申请,要求与中国合作联合考古,在江西北部地区对稻谷起源问题进行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1993年8月18日,国家 *** 批准了马尼士的申请,并指定北京大学、江西省考古研究所与马尼士所 *** 的基金会一起发掘。1993年的金秋季节,大队人马开赴万年仙人洞现场,试着揭开水稻起源的神秘面纱。这是江西首次搞中外合作考古,考古阵容非常强大。考古人员抵达万年仙人洞后,开始清除早年的填土。一寸一寸地挖,一段一段地推进,小心翼翼地逐层取样。考古队员还在吊桶环遗址开探方18个,挖掘面积18平方米,发掘深度平均1.10米,除了出土一些石器、骨器、蚌器、陶片外,还发现了堆积如山的兽骨。翌年夏天,从北京大学传来好消息,通过孢粉分析,发现了栽培稻标本;美方传来消息,通过植硅石检验,也发现了稻谷标本。1995年9月18日,中美考古学家再次踏进仙人洞、吊桶环遗址。3年的辛勤探索终于获得出人意料的收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距今1.2万年到7000年之间的地层中,发现了水稻植硅石标本。
仙人洞遗址有上、下两个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下层为旧石器时代末期,上层为 *** 早期。吊桶环遗址分上、中、下三层,下层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中期为旧石器时代末期,上层为 *** 早期。在两处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地层,都出土了野生稻植硅石, *** 早期地层,都出土了丰富的野生稻植硅石和栽培稻植硅石。这说明,在距今1万年前,人们已经开始人工种植水稻,同时采集野生稻;在距今7500年左右的地层中发现的水稻植硅石,已经是栽培稻,说明稻作农业已经形成了。这是惊世的发现!距今1万年前的栽培稻植硅石,是世界上目前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将浙江河姆渡发现的中国稻作历史一下子提前了近5000年。
3、赣鄱是世界的稻作起源中心区
稻作起源多年来是国际考古学界和农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稻作起源于何时何处?半个多世纪来一直争论不休。 *** 著名遗传学家瓦维洛夫肯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更大的作物起源中心之一,却认为水稻起源于印度。我国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考古事业蓬勃发展,各地出土的稻谷标本年代越来越早,远远超过印度及东南亚其他国家。特别是浙江河姆渡、江苏草鞋山、湖南彭头山等多处发现了7000年以前的稻作遗存,长江中下游是稻作起源中心之说逐渐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于是,中国是世界稻作起源地,已成为全世界考古专家、学者的 *** 。
万年仙人洞1万年前栽培稻植硅石标本的发现,无疑给长江中下游起源说提供了极为有力的证据,为证明中国是世界水稻起源地提供了极为有力的科学证据,同时也有力地昭示了赣鄱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稻作起源中心区。
被誉为中国农业考古之一人的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会长、资深研究员陈文华说,对这个推断的证据还有:在万年附近的东乡县,至今还保存着一片野生稻,这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北的普通野生稻。陈文华告诉记者,世界上现在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吃大米。也就是说仙人洞先民种下世界之一棵水稻的创举,养育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这比四大发明的贡献还要大!
4、吊桶环是仙人洞居民的大屠宰场
在1999年8月到2000年1月,北京大学考古系和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对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进行了再次发掘。两遗址出土的遗物极为丰富,仅上个世纪90年代三次发掘,就出土石器650件(片)、骨角器235件、穿孔蚌器54件、陶片786块和人骨20多块,另外还出土了3.5万余块动物骨骼碎片。
从两处洞穴遗址各层出土的包含物所反映的文化内涵看,表明它们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两处遗址地层堆积完整而清晰,这在江南发现的诸多洞穴遗址中是罕见的,为探讨人类如何从旧石器过度到 *** 以及 *** *** 是在何种环境、何种状态下发生提供了一份宝贵资料。另外,仙人洞下层出土的陶片均为夹粗砂红陶,火候低,陶色不纯,厚薄不均,内壁凹凸不平,制陶技术相当原始。由于陶片过于破碎,仅复原一件成形器,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所见最早的一件成形陶器,其烧制年代在距今一万年以前。
吊桶环遗址比仙人洞多了一个地层-----旧石器时代晚期。从出土遗物看,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两者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和 *** 早期层,文化面貌基本一致。另外,专家认为,从两处遗址所处位置和遗址自身的地形、地貌以及发掘揭露出的一些迹象看,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先 *** 要在地势较高的吊桶环栖息,到旧石器晚期之末,特别是随着一万年以前 *** *** 的到来,由于大源盆地环境的变化和逐渐被改造,原先主要在吊桶环栖息的原始居民开始走下山岗,把仙人洞等洞穴作为居住的主要场所,而这个时期的吊桶环,从出土有成千上万的动物骨骼碎片来看,应该是仙人洞居民 *** 的临时 *** 营地和屠宰场。仙人洞居民 *** 获得野兽后,便在吊桶环屠宰分食,吃饱后便将剩余的带回洞里。
考古工作者在对万年仙人洞的发掘中发现,在距今6000~7000年前,仙人洞原始先民的生命信息突然中断,且达两三 *** 之久。仙人洞的原始先民缘何突然从仙人洞消失?至今仍是一个不解之谜。有人猜测,在六七 *** 前,原始先民可能有由此大迁徙的行动。迁徙的原因,或是猛兽来袭,或是洪水威胁,或是久旱不雨,或是 *** 塌方,或是另有新居……其中, *** 塌方的说法有个难成根据的根据,那就是我省考古工作人员对仙人洞的之一次试掘中,发现洞口有一巨石,巨石下有4个个体人类头骨。经鉴定,其中成年男女各一人,还有两个是八岁和一岁左右的小孩,其中一岁左右的小孩似乎躺在女 *** 的怀抱里。可能是 *** 或者其他原因,溶洞上方塌下一块大石头,砸死了出逃的四个先民。
仙人洞的原始先民走出洞穴后去向何方?在迁徙过程中有没有将栽培水稻带往其他地方?至今没有 *** 。万年县 *** 局长、博物馆馆长王炳万说,寻找万年仙人洞先民的踪迹,将是他们准备做的一项伟大举动。
5、数 *** 的民间文化沉淀成万年具有地方特色的稻作文化
当万年仙人洞的原始先人移植下之一棵水稻时,华夏原始的农耕文化---稻作文化从此开始。从一万多年前开始,原始先民就过上了"饭稻羹鱼"的农业生活。此后除了中途突然消失的两三 *** 外,水稻一直是县境主要栽培作物。在长期的水稻耕作实践中,原始的民间文化经过数 *** 的沉淀,逐步形成了万年人歌谣、节令、习俗、耕技等方面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稻作文化。
如农谚方面,万年的农民往往借物候预告农事,流传有"懵里懵懂,嵌社浸种"、"清明前后,撒谷种豆"、"谷雨前,好种棉"、"小暑小割,大暑大割"等。在长期辛苦的水稻耕作实践中,为了放松心情,形成了不少歌谣,如《一根线》:"一根线,搭过河,河边嵬仂会栽禾;栽一棵,望一棵,望得禾黄娶 *** 。"还有不少遍及万年城乡的民歌,如《长工歌》等一些平腔山歌,多为农田劳作时所唱,节奏规整,似说似唱,长于叙事;此外,还有一种在集体劳动中所唱的民歌称之为号子,如《舂米号子》等农事号子,曲调明朗、欢快,旋律优美,生活气息浓,充分地体现出一种地方特色极浓的稻作文化。
在节令习俗上,如立春五戊为春社,过了这天,天气转暖,耕牛下田,农民开始春耕。万年农家都认为,社前耕牛淋不得雨,淋了雨会生虱子。旧时春社是祭社公的日子,传说社公是主持一方人畜平安的土地神。人们演社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从某种意义上讲,"春社"的习俗向我们传递着一种稻作管理技术的原始信息。现在科学种田,大多数万年农民不信神,不求天,社公庙也毁了。
在饮食上,如每年过年家家户户都要 *** 米糖。千百年来,农民总是"鸡叫做到 *** 叫",种田的辛劳程度是难以言说的。因此,农家对来之不易的收获格外珍惜,并由衷地尽情庆贺,每年下半年丰收季节,几乎每家每户都开始做米,这种米做得非常大,浸泡在水中,要一直吃到来年开春。另外,谷粒进仓,新米上市时,农家都习惯用新糯米酿制米酒,来分享丰收的喜悦。
万年人的红白喜事中也常见与稻作有关的习俗。如丧葬,分报丧(通知至亲好友)、大殓(遗体梳洗换衣后放入棺木)、出殡(抬棺入墓)等三步。无论大户小户,举丧都要设灵堂,将遗体陈于客厅,并摆灵让亲友祭奠。遗体的头旁,必须盛放一碗白米饭,脚边,点上一盏油灯。据传,这是让亡人在阴曹地府吃饱了赶路,虽然荒谬,却也可见对米饭的重视。再如上梁,农家建房屋,有"抛梁"的习俗,垒墙立柱竣工时,便举行架梁仪典,由木工杠着油光锃亮的木梁,齐步迈向新宅。待木梁依次搁上山墙,组成梁框屋架之势时,立即将装满白米的红布袋挂上正梁,这袋米称为"压梁米"。然后从正梁抛撒米糕或馒头。
万年农家众多的生活习俗,从不同的生活领域充分展现了稻作文化在这片古 *** 地上的产生、演化、承袭的历史进程。不少稻作文化习俗,至今仍沿袭不衰。
二、江西的地理特点和为什么称为鱼米之乡
江西地貌类型齐全,区差异显著地势周高中低,向北倾斜,从外向内,由南向北,渐次向鄱阳湖倾斜,构成一个向北开口的巨大红色盆地。地形结构可分为三部分:东、南、西、三面环山,重峦叠嶂;中部丘陵、盆地相间;北部平原坦荡, *** 交织。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海拔大于500米的山地占总面积的36%,海拔500~100米之间的丘陵占41%,海拔小于100米相对高度80米以下的岗地与平原占20%,水域占3%。省境西北及西部有幕阜山、九岭山、武功山、罗霄山脉,西南及南部有万洋山、诸广山、大庚岭、九连山、东北及东部有怀玉山和武夷山脉,高度一般为海拔1000~1500。武夷山的主峰──黄岗山高达2157.7%米,为全省更高峰。
全省地理地形和土地利用的比例轮廓大致是“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形成一个四周有自然屏障,内有完整体系结构的地理单元。
江西水资源丰富,特点有三:一是水系完整。江西省有大小河流 2400多条,总长度18400公里,构成一江五河的水系格局。“一江”为长江,它流经江西北部边缘,过境长度150公里。这一段称为九江或浔 *** ,以湖口为长江中游和下游的分界。“五河”为赣、抚、信、饶、修五大河流。它们流入鄱阳湖,经湖口注入长江,形成一个完整的以鄱阳湖为中心的向 *** 系。其中赣江流域面积更大,约占全省总面积的一半,江西简称“赣”,由此得名。
二是湖泊众多,水域辽阔,人均可养水面比全国平均高出一倍。鄱阳湖是全国水面更大的淡水湖。利用水面养殖形成产业,最成功的要数位于鄱阳之滨的共青城。这个垦殖场由养鸭子起家,以单纯饲养发展成为一个以鸭子深加工为支柱产业的乡村都市,板鸭行销东南亚,鸭鸭牌羽绒产品名闻全国。今天,一座崭新的城市在垦殖场崛起。小水禽形成了大产业,并且为开发大水面昭示了广阔的前景。淡水面积与山地、气候条件一道形成江西农业资源的三大突出优势。但江西已利用的资源单产水平低、产品单价低。
三是水力资源总量巨大,蕴藏丰富,赣江上游与湘鄂西、汉江上游一样是长江流域水能资源的主要集中地。
江西气候温暖湿润,四季比较分明,春秋短夏冬长。年平均气温27~19.7℃。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3.7~8.6℃;7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高达27~29.9℃。冬季极端更低气温一般在-5~-12℃之间,夏季极端更高气温在40℃以上,日温稳定在≥10℃的初终间隔日数为235~274.5天。初日通常在3月7~27日,赣南出现于3月上旬,赣中和赣北出于3月中、下旬;终日各地先后出现于11月中、下旬。全省稳定通过10℃的年积温为5034~6343℃,气温自北向南递增。年降水量一般为1400~1900毫米,局部地区略小于1400毫米或略大于1900毫米。各季降水量不甚均匀;10月至翌年2月降水量不多,约为全年降水量的25%,至“雨水”季节前后降水量逐渐增加;3~6月降水量猛增,约为全年的55%,降水量多而集中时常发生洪涝灾害;7~9月有地方 *** 雷阵雨,夏末秋初偶有1~2次台风暴雨,降水量约为全年的20%;12月或1月降水量最少,一般只有40~60毫米,少雨年份个别地区甚至全月无雨。年平均相对温度,山区多在80%以上,尚江滨76冲积平原和湖洲地区一般为75~79%。月平均相对温度,春夏季常达80%以上,秋冬季多在70~75%。全年无霜期约240~307天。
自然土壤以红壤分布最广,位于500~100米以下的丘陵岗地和海拔500~800米的低山区,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6%;次为黄壤、黄棕壤、紫色土、石灰(岩)土和草甸土;局部山间盆地或山腰低洼积水处尚有沼泽土分布。耕作土壤以水稻土居多,约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85%;旱地土约占15%。
三、江西省之一产粮大乡是什么乡
江西,中国省级行政区,简称“赣”(gàn),别称赣鄱大地,是江南“鱼米之乡”,古有“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之称。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省内更大河流为赣江而简称赣。
江西地处中国东南部,北纬24°29′14″至30°04′41″,东经113°34′36″至118°28′58″之间,东邻浙江省、福建省,南连广东省,西接湖南省,北毗湖北省、安徽省而共接长江,属于华东地区。
江西全省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辖11个地级行政区、100个县级行政区(县、县级市、市辖区)、1个国家级新区,省会为南昌市。
江西省的地形地貌以江南丘陵、山地为主;盆地、谷地广布;北部为鄱阳湖平原。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余条,赣江、抚河、信江、修河、饶河为江西五大河流。鄱阳湖是中国之一大淡水湖。江西处北回归线附近,全省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341毫米到1940毫米;无霜期长,为 *** 带湿润气候。
江西省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次为小麦。还盛产油菜、棉花、油茶、茶叶等。茶叶多产于北部山地,“庐山云雾”、“宁红”、“婺绿”均为茶中名产。主要工业为有色冶金、煤炭、钢铁、机械制造、化肥等。景德镇的瓷器历史悠久,产品驰名中外。
江西红色文化闻名中外,井冈山是中国 *** 的摇篮,南昌是中国人民 *** 的诞生地,瑞金是苏维埃 *** *** 成立的地方,安源是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中国 *** *** 民群众先后在江西建立 *** *** 根据地:赣西井冈山 *** 根据地、湘赣 *** 根据地、赣东北 *** 根据地等[1]。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