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铜鼓之乡东兰传说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壮族铜鼓的传说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神秘南方 *** 铜鼓再「 ”敲响”
1、首发:5月24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董振国、黄耀滕红水河流域发现的一只铜鼓,鼓面虽被磨损,字迹仍清晰可见,已经历20代人传承,现藏在广西东兰铜鼓民间收藏馆。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天上星星多,地上铜鼓多;星星和铜鼓,给我们安乐。”广西壮族至今传唱着这首世代流传的铜鼓歌。在广西,每逢重要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活动,壮族、瑶族、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都要敲打铜鼓。铜鼓是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及东南亚地区更具 *** *** 的文物,史学界有「”北鼎南鼓”之说。据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原理事长蒋廷瑜介绍,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铜鼓与当地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铜鼓文化。「”铜鼓是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之一,就目前所知, *** 、泰国、 *** 、 *** 、 *** 、印尼、 *** 、新加坡、文莱9国都曾经铸造或使用过铜鼓,有的国家、有些民族至今还在使用铜鼓。”蒋廷瑜说。东南亚铜鼓文化历史悠久,铜鼓上的太阳纹、鸟纹、羽人纹等主要纹饰与中国南方铜鼓的纹饰十分相似或相同,说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民族很早就已经有了交流和往来。在新中国成立前漫长的历史时期,拥有铜鼓往往是权势的象征。近几年,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铜鼓文化再度兴盛。在广西、贵州等西南地区,很多人家开始购买铜鼓摆放家中,遇有重大节日、喜庆家事,纷纷敲响铜鼓;作为一种民族乐器,铜鼓也开始进入校园,陶冶 *** 的艺术素养。广西东兰县巴畴乡巴英村,少数民族同胞扛着铜鼓前去参加「”蚂拐节”活动。新华社记者陆波岸摄中国与东南亚古文化的共同载体 *** 铜鼓历史悠久。唐朝刘恂的《岭表录异》中记载:「”贞元中,骠国进乐有玉螺铜鼓。”骠国是古代 *** 骠人所建。史料记载,公元802年,骠国王派遣王子率领使团到访中国,在长安用铜鼓献乐。著名诗人白居易还为此专门写了一首《骠国乐》:「”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千击文身踊。” *** 是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铜鼓国。 *** 清化省东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鼓,被专家认为是 *** 最早的铜鼓。14世纪, *** 汉字手抄本《越甸幽灵集》《岭南摭怪》等书中,就曾出现与铜鼓有关的神话传说。 14世纪泰国古老著作《三界经》也提到铜鼓:「”锣鼓宣天,法螺号响, *** 丁当,铜鼓冬冬。”阿瑜陀耶王朝初期,波隆摩·戴莱洛迦纳颁布的《宫廷法》又一次提到铜鼓,把铜鼓作为宫廷乐器之一。东盟十国中,除了菲律宾外,其他9个国家都有铜鼓。中国的铜鼓和流传于东南亚国家的铜鼓,在造型、式样、纹饰等特征上,有着很高的相似 *** 。 1979年,日本学者今村启尔在《东京大学考古学研究室研究纪要》上发表《关于先Ⅰ型铜鼓》一文,提出了「”先黑格尔Ⅰ型铜鼓”的命题,这类铜鼓就是中国学者分类为最早铜鼓的「”万家坝型铜鼓”,在 *** 和泰国都有发现。部分学者认为, *** 早期东山铜鼓就是在中国万家坝铜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年已八旬的蒋廷瑜是广西兴安县人,从事铜鼓研究30余年。他曾先后几次赴 *** 考察,通过对比铜鼓的造型、纹饰,发现东山铜鼓与中国石寨山型铜鼓和冷水冲型铜鼓相似:「” *** 早期的东山铜鼓受到了万家坝铜鼓的影响,与中国的石寨山型铜鼓并行发展,同中有异。晚期 *** 的东山铜鼓则反过来影响了中国铜鼓的发展,创造了新型的冷水冲型铜鼓。这种早期文明交流互相促进,让铜鼓文化达到了一个巅峰。”国内外学者对铜鼓有不同的分类,但无论是 *** 的黄下鼓、广昌鼓、河内鼓, *** 的乌汶鼓, *** 的马德望鼓、托斯塔鼓, *** 的巴栖鼓,还是泰国的知府鼓,这些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铜鼓都与中国某个时期某一类型的铜鼓相似。近年来,中国—东盟友好关系快速发展,双方经贸和人文往来不断加深。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和东盟国家少数民族在语言文化上的相通 *** ,为促进中国—东盟关系的长足发展、加深经贸文化往来,提供了文化相似、民心相通的基础。而铜鼓文化很好地印证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通过相互借鉴,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繁荣。广西民族博物馆陈列的铜鼓。新华社记者陆波岸摄通天神物的传说与图腾崇拜 *** 的神话传说中提到,古代一位首领出征打仗时,夜梦山神,请求携带铜鼓随军助战,最后在铜鼓声助威下,取得了胜利。壮族始祖称布洛陀。壮语中,「”布洛陀”意为「”山里的老人”或「”无事不知晓的老人”。在壮族先民的口头文学中,布洛陀是创世神和道德神。传说布洛陀有 *** 地、定万物、取火、开红水河、造谷物、造牛、教养家禽、造屋、射太阳的功绩。铜鼓也是布洛陀造的。布洛陀开了天和地、造了人后,就在天上安了家,但有时他会从天上飞下来,倾听人间心声,看看人间缺少什么,再由他来创造。有一次,地上的人们说:「”大地上样样都好,就是缺少星星。”布洛陀说:「”对呀,地上应该有自己的星星。”于是布洛陀带领人们用三色泥做模,采来孔雀石,砍来青钢柴,烧石炼铜。三天三夜后,炼造出了两端大中间小,一端封顶一端空的物件。封顶的一端有一颗又大又亮的星星,周围还有一些小星星。布洛陀用拳头照着大星星一敲,发出了「”抛曼抛奔”的声音。布洛陀对人们说:「”这些东西叫阿冉,它们就是地上的星星。”壮语的「”阿冉”即铜鼓,而「”抛曼抛奔”就是壮语「”保寨保村”的谐音。传说自此以后,壮族就有了铜鼓,铜鼓歌也在壮族中世代流传。瑶族传说中,铜鼓是始祖密洛陀派他的儿子制造的。布依族传说中,铜鼓是祖先布杰为了让布依族的老人死后能上十二层天成仙,牺牲自己从天神那里讨来的。广西那坡的彝族传说,铜鼓是他们的祖先波罗和罗里芬铸造的,每逢农历四月初十彝族的跳弓节,节日里唱的诗经《铜鼓王》叙述了这对夫妇铸造铜鼓的经历。「”各少数民族都把铜鼓作为通天的神器,他们认为铜鼓声可以沟通天上的神。”蒋廷瑜说,在一些用铜鼓的少数民族地区,外族人不能敲打铜鼓,甚至不能触摸,否则会被视为对神的不敬。铜鼓是神物,也常用来镇宅安居,或作为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神器。在广西红水河两岸的东兰、巴马、天峨、南丹等地的壮族村寨中,每年大年初一到二月初二前后,都要举行「”青蛙节”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青蛙节”在当地又叫「”蚂拐节”,敲打铜鼓是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冷水冲型铜鼓、灵山型铜鼓、北流型铜鼓和西盟型铜鼓,基本都有青蛙或牛马立体装饰物伏在鼓面上。在冷水冲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遵义型铜鼓虽然没有青蛙,仍在纹饰上保有青蛙爪的痕迹。在壮族传说中,青蛙是雷神的儿女,是沟通人间与雷神的使者。「”青蛙节”上跳青蛙舞、唱青蛙歌时敲铜鼓就是要告诉天上的雷神,人们在祭祀青蛙,也在表达对雷神的尊敬。在使用西盟型铜鼓的云南西盟佤族地区,传说铜鼓是由高山中 *** 成精的一对青蛙夫妇所生的子女所造。铜鼓上铸上青蛙,是为了纪念已经 *** *** 的青蛙祖先。铜鼓上除了青蛙、牛马等立体装饰物,还有些云雷纹装饰,反映了少数民族把铜鼓作为通天的神物,希望通过敲打铜鼓祈求天神保佑,风调雨顺、稻作丰收,铜鼓也因此成为红水河两岸稻作民族崇拜的图腾。充满着神话传说的铜鼓,真正的发源地是哪里?又是如何从起源地进行扩散传播的?两千多年历史的不断演化「”铜鼓云屯,欣赏了,壮家文化。中心处,一轮皎日,光芒四射。肖像周天辰十二,云波层迭纹多寡。边缘上,成对伏青蛙,服牛马。径寻丈,壮而大;径咫尺,精而雅。也并非一律千篇如卦。东汉马援曾此见,道光年号界其下。细思量,当是盖窖藏,鼓非也。” 1963年3月,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南宁参观广西博物馆的铜鼓展览后,惊叹于铜鼓形态各异、制造精美的艺术风格,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满江红》。正史中对铜鼓的最早记录,源自南北朝时期的史学家范晔的《后汉书·马援传》:「”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阯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还上之。”云南楚雄万家坝古墓中,最珍贵的出土文物是5件铜鼓,经「”碳14”测定,这些铜鼓所在的墓葬距今已有2700年左右,意味着春秋战国时代,最早的铜鼓已经出现。「”这就确定了云南楚雄是铜鼓的发源地,为铜鼓起源地的争论做了结论。”蒋廷瑜说。蒋廷瑜师从于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19 *** 年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他回忆起与铜鼓初次「”见面”的经历:1962年1月,苏秉琦带着 *** 们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参观,在边疆少数民族文化陈列部分,蒋廷瑜之一次见到了铜鼓,而那面铜鼓正好是广西岑溪出土,这让他感到亲切,也因此与铜鼓结下了不解之缘。研究铜鼓30多年,蒋廷瑜主编或参与编写的铜鼓研究著作就超过20本。「”铜鼓最初是用来煮饭的锅。”蒋廷瑜认为,铜鼓是从铜釜演化而来。釜主要用于煮饭烧菜,古人饭后把它翻过来敲击,以获取具有一定音乐效果的声响。随着时间的推移,铜釜逐渐演变成专用的击打乐器。「”万家坝出土的铜鼓,底部有火烧的痕迹可以印证这个观点。”铜鼓如何从云南传到范围如此广大的地区?蒋廷瑜认为,铜鼓主要是沿着河流进行传播。在地理上,贯穿广西全境的红水河发源于云南省东部曲靖市的马雄山,在广西境内有众多支流。红水河更大的支流北盘江则流经云南和贵州,贵州境内的支流还有桑郎河、蒙江等。红水河下游是柳江—黔江—浔江—西江,最后经珠江汇入大海。铜鼓的发源地云南楚雄万家坝位于龙川江支流青龙西岸,龙川江是长江上游金沙江的一级支流。这些河流的分布,与铜鼓在全国只有云南、广西、广东、海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和湖北9个省份出现相符。在广西左江两百多公里沿岸的部分岩壁上,目前发现了60余处大型壁画。据考证,这些壁画是两千多年前生息繁衍于此的壮族先民古骆越人留下的。最著名的是广西宁明县的花山岩画。其断崖高270余米,南北长350余米,所画图像有1300多个,画中有人、船、马以及铜鼓等形象。这些岩画很可能记录了古代击铜鼓赛江神的活动。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铜鼓的造型、形态、纹饰等不断发生变化。其功能也逐渐由煮饭铜釜、击打乐器,发展成 *** 阶级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最后为少数民族首领或贵族所独有,变成礼器和祭祀对象。「”铜鼓虽然发源于云南,但却是在广西得到了发展和兴盛。”蒋廷瑜说,无论从铜鼓发现的数量、铜鼓的分布范围、民间的收藏力度、现在使用铜鼓的频率、资料的丰富 *** 等,广西无疑是全国乃至世界之最。失传的工艺和 *** 铜鼓的「”新生”「”美国、日本、英国、 *** 、 *** 、泰国等国家都有人在做铜鼓研究。中国铜鼓研究有些后劲不足,年轻人对研究铜鼓兴趣不是很大。”蒋廷瑜对此颇有忧虑,曾经广泛流行于全国多省份的铜鼓,如今只有在广西的桂西北和云南、贵州部分地区仍在使用。学界对铜鼓的研究,国外比国内起步早。真正用现代科学的 *** *** 研究铜鼓的是奥地利学者弗朗西·黑格尔。19世纪末,他在汉学家夏德的帮助下,研究中文古籍,结合维也纳博物馆收藏的铜鼓和资料完成了著作《东南亚古代金属鼓》。在 *** ,也早有铜鼓研究,甚至和中国颇有渊源。在日本,铜鼓也引起一些学者的研究兴趣。蒋廷瑜说,1995年应邀在日本考察时,就在东京大学见到铜鼓收藏。日本东京东南亚学会还曾举办「”考古学与铜鼓研究”会议和「”地域学的铜鼓研究”专题分会。一个没有铜鼓流传,民间也没有使用铜鼓习俗的国家却主办了铜鼓研究会议,这让蒋廷瑜颇为感慨。在国外学者对铜鼓研究如火如荼、争论不休的时候,上世纪30年代,部分中国学者才意识到对铜鼓进行收集和研究的必要。新中国成立后,铜鼓的研究和收藏才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铜鼓在清朝道光时期,特别是 *** 战争后基本停止铸造了,相应地铜鼓铸造技艺也慢慢失传。”蒋廷瑜说,铸造铜鼓的工艺,至今无任何历史文献记载。铸造铜鼓的遗址尚在,但却未留下任何铸造模具。上世纪50年代末,由于大炼钢铁,一些存世铜鼓遭到毁坏或 *** ,铜鼓数量急剧下降,加上制造工艺的失传,让这个少数民族文化「”活化石”面临很大危机。 2006年5月,壮族铜鼓习俗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壮族的「”青蛙节”、南丹白裤瑶的「”铜鼓舞”、布依族的「”铜鼓十二调”等与铜鼓有关的习俗和节日,相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民间铜鼓爱好者的反复试验之下,铜鼓铸造又迎来了「”新生”。如今在广西的东兰县和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都出现了制造铜鼓的工厂。「”现在我们东兰几乎每个村都有铜鼓,有时候是村民自己购买,有时候是整个村子凑钱买。”东兰传承民间铜鼓厂的创办人罗明经说,近些年买铜鼓人的越来越多。东兰、南丹等县,逢年过节或是开业庆典、红白喜事,又恢复了敲打铜鼓的习惯。「”去年单是在东兰县,就卖了500套铜鼓,如果算上卖到云南、贵州的,大概有2000套。”一套铜鼓***有4面不同音调的鼓,这是桂西北地区常用的铜鼓搭配。「”春节的时候,我这儿的铜鼓都脱销了。”另一家铜鼓厂的创办人牙运永说,原来作为礼品的铜鼓,现在大都卖给村民自用。牙运永用12面大铜鼓现场演奏了一段乐曲,声音洪亮而激越,古代先民们敲铜鼓或欢庆起舞或祭天祈祷的场景仿佛浮现在眼前, *** 鼓声在历史的时空中回荡,经久不绝。往期文章监制:易艳刚|责编:张慧|校对:赵岑
二、东兰县的文化
民族民间传统舞蹈,历代封建 *** 者视为劣风陋俗,说是“张谣风”“非亟早剪除不可”,致使一些民间舞蹈失传。如壮族的《婚礼舞》、《求花舞》、《放羊舞》、《虎羊舞》、《泥鳅舞》、《蚂拐舞》;瑶族的《盘王舞》;汉族的《斑鸠舞》等。1956年以后,县、乡多次举办文艺会演,挖掘壮族《铜鼓舞》等,经整理加工,分别获地区、自治区群众文艺会演奖。
铜鼓是东兰县壮、瑶族珍贵乐器。壮族铜鼓舞流行于大同、四合两乡,多为过年、婚日进行。它起源于劳动、祭祀、娱乐或礼仪,说法不一,从舞蹈表演形式看,则与娱乐较密切,流传至解放初期的铜鼓舞多是7人表演,其中4人打四面铜鼓,1人敲打牛皮鼓伴奏,1人舞雨帽或簸箕,1人敲打竹筒,铜鼓声息,舞蹈不止,极尽喜悦,铜鼓手和跳舞者累了就换人,往往延续一两个小时。1956年,县文化科、馆对铜鼓舞进行加工整理,加进4位女演员,内容为庆丰收,有播种、穿山、驱鸟射兽、收割、筛米等情节,悬挂铜鼓改为座架铜鼓,架贴“庆祝丰收”四个金字。1970年,县文艺队改编铜鼓舞,赋予庆祝苏维埃 *** 成立的 *** 历史内容,有歌有舞,表现工农兵 *** 诞生的喜人气氛,获地区文艺调演出优秀节目奖。1980年,大同乡文化站组织农民表演的铜鼓舞,恢复原来面目,参加地区群众文艺会演获奖。铜鼓舞自宋代传入县境后,民间把它当作“宝物”“神器”。明、清时期,铜鼓大量从红水河运入县境,外地铜鼓匠也到长江哨红水河边的铜桥坳、乾能坳铸造铜鼓。因此,红水河沿岸壮家,几乎村村有铜鼓。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都要打铜鼓,表示哀乐。尤其是春节欢度“蛙婆节”,红水河畔遍地铜鼓响。解放初期,全县民间铜鼓数以千计,没有铜鼓的村寨、宗族被视为“冷乡冷土冷族”。1958年大办钢铁时,铜鼓被没收,砸成“烂废铜”送往工厂,兰阳乡一天就被砸烂200多面。县物资局 *** 就装运7大卡车“烂废铜”。“ *** ”期间再次没收,珍贵文物铜鼓损失惨重。
又名木棒舞,主要流传于长江乡的板隆、三堂、拉吉及东院镇的达文、四由等村屯,以长短木棒头尾相击,发出不同节奏的响声,表现农家的欢乐,表演者全是男子,少则三四人,多则8人。每人手持一根4尺或8尺的坚硬木棒,围着一块垫板,先击板而后击棒,发出音响,分有两人对打、三人互打、众人交打等打法。击打节奏的改换与终止,均由指挥人呼喊口令,还配有皮鼓、铜鼓或锣钹伴奏,增添棒击音响浑厚、雄壮效果,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长江乡板隆村的舂榔舞。1980年参加地区群众文艺会演受到好评。每年过节,舂榔舞都在该村表演几天几夜。
该舞流行于三弄乡三合村布努瑶山寨。传说瑶家祖先曾带猴打胜仗归来,以此表达其喜悦心情。用的乐器有两面铜鼓和一面牛皮鼓,女敲铜鼓伴奏,男打皮鼓主舞,以多变的鼓点和灵巧的动作,模仿猴子机敏、风趣的特 *** ,表现瑶山的生活气息。猴鼓舞1957年参加县群众文艺会演获奖。1980年参加自治区业余文艺会演,获优秀节目三等奖。韦虎臣墓地遗址
位于太平乡那腊村,宽约六亩。原墓地立有明代皇帝旌表碑铭2座,墓地门有石柱、石栏,门前有两具石雕,武士持剑守卫,由石门进入墓地约30米,便是韦虎臣墓。陵墓用数百块精雕细刻的有各种花纹图案的石条砌就。墓碑两旁各立石狮、石麟、石牛、石马、石猪、石鸟、石人等近百具,形象栩栩如生。“ *** ”中遭受 *** 。今仅存石狮、石猪、石马、石麒麟、石武士等十多具及数十条雕有各种花纹图案的条石。
位于县城马鞍山麓,系广西较古老的石拱桥之一。跨九曲河,为三拱石桥。明万历六年(1578年),东兰州土司韦应龙为其母金氏60寿辰募款所建。 *** 29年 *** 机炸损。1954年人民 *** 修复。
又名左营盘山,与右边的巴托岭营盘,夹峙县城,石砌墙垣,为清顺治时绿营兵营地。今遗址及山腰石梯通营盘岭之要道尚存。
位于县城 *** 山半山,昔人题有“漪兰山”三字于崖上。原道口有铁炉一架,下置双轮,入内时以炭火置炉中,推之先行,以驱虫蛇。道分三路,一通仙女岩,一通孟获岩,一通县城。修于明代正德年间,今遗址尚存。
位于大同乡更乐村州拉屯,建于宋崇宁年间,为文兰州设治之所。现墙址及后山石牛、石拱桥、瞭望台尚存。
位于武篆镇上圩村旧州屯,明永乐年间,征调全州十二哨民工兴建,今仅存城址,护城河、柱石磴、栓马石、鱼塘、水井及洪武年间开发的可通七关桥的旧州坠道。
位于大同乡永模村红水河东岸苏仙山悬崖上,洞口距河面近百米,上下左右都难攀爬,搭桥缠身方能入岩。50年代初,洞内有100多付大小不等的棺材,有的堆积地面,有的 *** 石缝里,有的 *** 在石壁上,其 *** 为原木挖槽加盖,棺内有 *** 骨,共中一付还留下一条4尺多长的辫子。有些棺内还有白土布,棺木多为松柏,常被木匠用来加工水桶、木盆 *** 。1974年苏托村砖瓦厂将棺材推下山崖作烧瓦用。今岩内仅存散落的 *** 骨及一些棺板。此岩棺材来历不明,无史料可考。
位于武篆镇上圩村旧州屯到拉旧山地下,为明洪武年间开凿。隧道工程极大,长约2里,宽4.5尺,或2.3尺不等;上面皆用石拱制成,以防崩陷;下面用石砌平,隧中每十数丈有石磴一座,设灯盏于其上,燃灯以便行走。其分歧隧道有四、五处,建筑大都相同。转折之所,皆设门阖辟。初入其中,往往迷途。隧道今犹存。
三、广西铜鼓的象征和意义
“在上古时代,天地还没有分开,在那之间,有一面铜鼓。这面铜鼓靠九十九条金龙盘托,有九十九只凤凰相伴,铜鼓中间睡着一个女人,她头枕着一对鼓槌,旁边有九个浮游的影子,她就是万物之母——密洛陀。
密洛陀睡了九千九百年之后,终于醒过来了,她带着那九个浮游的影子化作的九尊神创造了世界,造万物造人,却把腰累弯了,头发熬白了,也越来越衰老了。为了给密洛陀驱散病邪,众神及万物在她生辰之日杀牛祭祀,敲打铜鼓,跳起了铜鼓舞,高声歌唱,载歌载舞,好不热闹。密洛陀也康复了,继续带领众神造万物。”
在瑶族神话传说中,密洛陀是创造万物之神,她在铜鼓中苏醒,又在铜鼓中获得 *** 。铜鼓也被视作中国西南地区古老历史文化的瑰宝,广西是铜鼓最重要的分布地区,也是我国铸造和使用铜鼓最主要的地区之一。
据《晋书·食谱》记载:“广州夷人宝贵铜鼓,而州境素不出铜,闻官司贾人,皆於此下贪比轮钱,斤两差重,以入广州,货马夷人,铸败作鼓。其重为禁,得者科罪。”说的就是在当时的广东和广西大部分地区由于大量制造铜鼓,导致铜料缺乏。商人们看准了这个商机,就把铜钱卖给他们,熔化了用来铸造铜鼓,可见当时的两广地区铸造铜鼓风气之盛行。
在宁明花山壁画中也多处出现类似人举起双手敲打铜鼓的画面,也说明了铜鼓在广西壮族人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世界铜鼓在中国,中国铜鼓在广西。中国是世界上出土和收藏铜鼓最多的国家,广西又是中国出土和收藏铜鼓最多、品类最齐全的地区。
至今为止,在广西境内已发现了从春秋战国到清代末叶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鼓数量达2000面以上,居世界之首。广西目前有馆藏铜鼓600余面,其中在北流县出土的一面铜鼓,面径达156厘米,高67.5厘米,重约300公斤,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更大的铜鼓,被誉为“铜鼓之王”,现藏于广西民族博物馆。
在民间收藏与正在使用的铜鼓更是数不胜数,河池民间收藏登记在册的1300多面铜鼓中,仅东兰县就有500多面,是名副其实的“铜鼓之乡”。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