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将军之乡?荣成将军之乡 - 之乡 -

贵州将军之乡?荣成将军之乡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贵州将军之乡,以及荣成将军之乡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更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贵州省27个将军名单
  2. 古代江西人迁移贵州是怎么回事
  3. 中国建国以来贵州有哪些将军和元帅
  4. 贵州黔西南谢氏祖籍来源
  5. 贵州铜仁将军山是谁的墓

一、贵州省27个将军名单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自古以来,这里就有众多的英雄儿女,许多将军也从这里崛起。本文将介绍贵州省27个将军的名单和简介。

贵州省的将军众多,其中较为知名的有:张自忠、黄维、程潜、胡景晖和李连卿等5位将军。他们出生在不同的年代,奋斗在不同的年代,都是贵州省的优秀儿女。

张自忠将军,字定夫,贵州遵义人,是一位杰出的中国人民 *** 将领。他曾率领部队参加过 *** 战争、解放战争和 *** 战争等多次战争,并有出色的表现。在他的指挥下,著名的遵义会议取得了胜利。

李连卿将军,字书峰,贵州县保靖人,是一位杰出的中国人民 *** 将领。他参加了 *** 战争和解放战争,并在抗美援朝中举行了著名的战役“三江战役”。

贵州省的27个将军中,还有一位女将军,她是刘灿英将军。刘将军出生在贵州省水城县一个贫苦家庭中,但她在报国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最终成为一名拥有千军万 *** 将军。

贵州省的将军们都是优秀的军人。他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积极服务于百姓,为贵州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英勇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

贵州省的27个将军,他们都是英勇无 *** 人物,他们为了家乡、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义无反顾地奋斗着,贡献着。他们的事迹广为人知,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意义。让我们向这些优秀的儿女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古代江西人迁移贵州是怎么回事

1、江西人迁移贵州,大部分源于明朝时候。分析如下:

2、贵州江西人的 *** 最早发生在汉代,那属于官方 *** ;而大规模的军事 *** 则是由明代朱元璋发起的。当时明王朝建立不久,多地方还存在反叛和抵抗,其中以东北的那哈出和云南的梁王;公元1381年,也就是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直取云贵,第二年就将云南平定史称“太祖平滇。”

3、当时朱元璋的干儿子沐英奉命率万余官兵留守,其余的部队就在此地屯田养兵,大都分散于黔中的大部分地区。其中以现在著名的屯堡文化最为出名,这也是屯兵最多的地方。

4、在《明太祖实录》中有这样一条记录:“公元1386年(洪武十九年)二月太祖以白金锭赐予江西等处军士戍守者千八百人,通年又赏赐江西袁州等卫队从征云南军官钞四万九千锭。”有历史记载,贵州各府衙中江西籍占大多数,并且大都是洪武年间的军官。

5、据《贵州通志》记载,当时贵州军户七万两千两百户,二十六万一千八百人,民户六万六千六百户,二十五万人。这些人口中,大量均来自江浙地区。

6、明朝初的“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自汉朝开始后的大量汉族 *** ,此后的各朝代也均有少量的汉族 *** 到贵州,但这些先期而来的汉族 *** 与当地各土著民族杂居在一起,“居夏而夏、居楚而楚、居越而越”。

7、在脱离汉民族的文化环境之下,也开始“夷化”了,所以有人将此现象称为“ *** 也称蛮”,例如唐代的“东谢蛮”、“西赵蛮”等等。到了明朝初,朱元璋为了解决盘踞在西南地区的元朝遗将匝剌瓦尔密带来的军事隐患,派遣付友德、蓝玉、沐英率领三十万大军远征西南平定。

8、后来担心大军撤回后,云南孤悬边陲,于是便在西南各驿道沿线设立卫所,将几十万大军就地屯守,军食自赡,史称“调北征南”。

9、后来为了缓解内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开始实行“ *** 就宽乡”的政策,将江浙一带的大量老百姓迁入贵州“民屯”,史称“调北填南”。

10、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贵州通志

三、中国建国以来贵州有哪些将军和元帅

杨至成(1903.11.30-1967.2.3),中国人民 *** 开国上将。贵州省三穗县八弓镇木界村人,侗族。

在 *** 生涯中,历任连 *** *** 、连长、军部副官长、 *** 军事 *** 学校校务部部长、 *** 军命 *** 总经理部兼红军总兵站主任、总供给部部长兼 *** *** 、中革 *** 先谴工作团主任、 *** 采办处主任、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 *** 后勤部部长兼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兵站部部长。

*** *** 总供给部部长兼黄河两延卫戌司令员、 *** 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东北人民自治军后勤部政委、东北 *** 军军需部部长、华中 *** 和中南 *** 军需部部长、中南军政 *** 会轻工业部部长、中南 *** 之一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等职,参加南昌 *** 、湘南 *** 、红一方面军长征、 *** 战役、平津战役等。

*** ,男,1940年6月出生于贵州思南,1963年2月入 *** ,1959年1月入伍, *** 军事学院基本系毕业,大专学历。上将军衔。曾任 *** *** *** 、中华人民 *** 国 *** *** 。

罗烈文贵州威宁人。1943年(癸未年)4月生,1962年6月入伍,大专文化,毕业于军事学院基本系。八十年代参加对 *** 战,任团长,师参谋长。四川省 *** 司令员。少将军衔。第十届 *** *** 。

陈沂(1912.12~2002.07),男,贵州遵义人,汉族。中华人民 *** 国 *** 优秀 *** 员,忠诚的 *** 战士。原 *** 上海市委 *** 、上海市第八届 *** *** 会副主任( *** 级待遇)。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 *** *** 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 八大列席 *** 、十二大 *** ,第七届 *** *** 。

杨成熙,男,汉族,1955年11月生,贵州遵义人,1976年2月加入中国 *** ,1973年12月参加工作, *** *** 校大学学历,中将军衔。

现任十三届 *** *** 会 *** ,十三届 *** 常务 *** 会 *** 资格 *** *** 会 *** ,中国 *** *** *** *** 会专职 *** 。是 *** 云南省第九届 *** 会 *** 。

*** 的 *** *** 。第十三届 *** *** 。第十三届 *** 常务 *** 会 *** ,十三届 *** 常务 *** 会 *** 资格 *** *** 会 *** 。

四、贵州黔西南谢氏祖籍来源

1、谢姓的始祖是姜太公的后代申伯。

2、炎帝五十三世孙姜太公,又称子牙,辅助灭商有功。传至六十三世申伯、申甫兄弟,周宣王念太公开国之功,封申伯於陈留郡谢邑(今河南唐河县南)。申伯子孙便以地为姓。申伯为谢姓始祖,申甫仍姓姜。所以说谢姜同源。

3、《元和姓纂》记载:“姜姓,炎帝之允。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於谢,今汝南谢城是也,后失爵,以国为氏焉。”

4、申伯为周宣王王后的兄弟。王后姓姜,以贤德着称。申伯就以姜后兄弟和国舅的身份取得了一份封地谢。后来,谢被楚吞并,其子孙也就按照当时的习俗,以国为氏,全都改姓了谢。

5、申伯受封的谢国古邑,在今河南唐河南。《诗·大雅·崧高》:“坛坛申伯,王缵之事,於邑於谢,南国是式。”《诗·大雅》把谢国喻为“南国是式”,是因为周天子的都城在洛邑,而当时的谢国位置正好在洛邑之南,故有“周之南国”之称。这里就成了谢氏的最早源地。

6、但谢氏的姓源并不止这一个。在申伯之后的这一系源传至唐代时,因为他姓加入,又生出了新的一系。这就是《旧唐书·文苑传》记载的谢偃。谢偃“本姓直勒氏,祖孝政,北齐散骑常侍,姓谢氏”。谢偃,以善赋着称。他被唐太宗召见时,曾当场献赋,规劝太宗不可志得意满,要想国家长治久安,仍要励精图治。谢偃有胆有识,其祖父原本姓直勒氏,后来就改姓为谢了。从此,谢姓多了一个姓源。

7、==============================================================================

8、一、是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申伯之后。

9、据《姓谱》、《元和姓纂》等所载,相传上古部落首领炎帝,传至商未有后裔孤竹君,其长子伯夷与弟叔齐一齐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周武王进军 *** 商王朝,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后裔仍留在周朝,到成王继位后,便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称申伯,是为申氏之始祖。厉王时娶申伯之女为妃,生子为宣王,宣王继位后,便封母舅申伯于谢国(今河南唐河县南部,一说在今河南南阳县)。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发兵攻申,不久灭掉申国。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邑名为氏,称谢氏,史称谢姓正宗。是为河南谢氏。

10、炎帝,世称神农氏,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为世代所敬仰,也被谢姓奉为始祖之一。关于谢姓的先祖来源,许多姓氏书都说它出自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后裔。如《元和姓纂》卷九去声四十杩:“谢,姜姓,炎帝之胤。”《通志》卷二六《氏族略二·以国为氏》:“周异姓国:……谢氏,姜姓,炎帝之裔。”《万姓统谱》卷一。五去声二二杩:“谢,陈留,商者。炎帝之胤。”

11、炎帝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之一,也称神农氏。司马迁作《史记》,依据《世本》,不将其正式列入《五帝本纪》之中,把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作为五帝,而将炎帝附于黄帝,故其名不显。

12、炎帝为传说中的古帝,姓姜,由于以火得王,所以称为炎帝。大概其执政时间较早于黄帝,所以《史记》说:“轩辕之时,神农氏衰。”但是所谓“氏衰”,并非指神农本身,而是指他所在的部落。《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娇氏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

13、根据《竹书约年》的说法,“炎帝……育于姜水,故姜为姓”。可知炎帝最早的活动区域在姜水一带。姜水,在今天陕西的岐山、武功一带,属渭水流域。

贵州将军之乡?荣成将军之乡-第1张图片-

14、炎帝部落后来还有多次迁徙。上述引《帝王世纪》说炎帝“初都陈”,即今河南的淮阳县;又说“又徙鲁”,鲁即曲阜,在山东西南部。炎帝还有一支向南发展,《竹书纪年》说:“炎帝……其起本烈山,号烈山氏。”烈山后来成了厉国,其地望在湖北省的随州市,与河南省桐柏县接壤。《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阪泉在河北省西北部的涿鹿县城东一里,说明炎帝的足迹除到过陕西、河南、湖北外,还到达过河北地区。

15、至于炎帝一生的事迹,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贡献:之一,《 *** 通》:“制耒耜,教民农作。”第二,《帝王世纪》:“始教天下种谷,故号神农氏。”第三,《太平御览众“神农耕而陶。”第四,《商君书·画策》:“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第五,《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百日而遇七十毒。”

16、近年来,考工作者在炎帝的主要活动地区,先后发现了距今七千多年、 *** 前期的磁山一裴李岗文化和老官台文化,出土了许多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铲和石镰等石质农具(木质农具难以保存不知其形),还有石磨棒、石磨盘之类的粮食加工工具,以及储存在窑穴中的碳化粟谷,炎帝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农业文化,因而被后人尊称为神农氏,当做农业神世代敬仰。

17、据《左传》、《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所载,相传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为任姓。黄帝赐子为姓,谢氏出于黄帝子族任姓。由此,谢姓另一部为黄帝后裔,得姓时间为夏王朝以后。

18、当今谢姓人中又有不少人尊黄帝为祖先,自称是黄帝的裔孙。其实,这种说法由来已久。

19、宋王应麟《姓氏急就章》引《世本》曰:“谢,任姓,黄帝之后。”《世本》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史学著作,记黄帝迄春秋时诸侯大夫氏姓、世系、都邑等。这是谢姓出于黄帝的最早说法。

20、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黄帝之子二十五人,班为十二:姬、酉、祁、己、滕、葳、任、拘、厘、姑、衣氏也……王季之妃大任,及谢、章、昌、采、祝、结、泉、卑、过、狂大氏,皆任姓也。”王符是东汉时期人,根据这段记载,可知汉代有人认为谢姓是黄帝之后。

21、宋罗泌《路史·国名纪》:“谢,伯爵。《荆州记》:棘阳东北百里谢城是。有谢水。棘阳城在唐之湖阳西北。”又:“黄帝之宗:欧阳修《谢绛铭》云:黄帝后,昔周灭之以封申伯……见《诗·嵩高》。其地西甚广,郑公友言谢西之九州者二千五百家者也。”上述意思是说,谢姓得名于谢国,黄帝之后,诸侯国,伯爵。至周代 *** ,其地为申伯封邑,后人以国名为姓氏。

22、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人声四十马》:“谢,出自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三代之际微不见,至《诗·嵩高》始言周宣王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散亡,以国为氏。”

23、两唐书《谢偃传》记载,隋末唐初有个人叫谢偃,卫州(治所在今河南淇县,唐贞观元年移治汲县,即今河南卫辉市)人,他在隋朝任散从正员郎,于唐太宗贞观初年应诏对策高第(即 *** 成绩优秀),被太宗李世民任为弘文馆直学士,又调任魏王府功曹,受诏献赋(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文体),以能得规讽之意,受到太宗的称赞。当时有李百 *** 工诗,而谢偃善赋,人称李诗谢赋,可见谢偃以文学知名当时。谢偃的祖辈本姓直勒,《旧唐书·文苑传》说,他的祖父叫孝政,在北齐任散骑常侍,改姓谢。

24、直勒氏又称敕勒氏、敕力氏,出自南北朝时北方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高车部。高车本是匈奴人近属,在语言上属土耳其语系,汉代称丁零。至南北朝时,北方的鲜卑、柔然人称它为敕勒, *** 则因为其“俗多乘高轮车”而称之为高车或狄历,南朝人则仍旧称为丁零。直勒、敕勒、敕力、狄历、丁零,都是译音之转。他们原分布在今西伯利亚南部的安加拉河和叶尼塞河一带,以后逐渐南迁,到达色楞格河以西至阿尔泰山以东地区。南北朝初期,他们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时代,后来因为经常与北魏作战,受其影响,才慢慢进入阶级社会。公元5世纪时,被北魏打败的数十万敕勒人 *** 从漠北迁居大漠以南,开始接受北魏的 *** ,负担赋税和兵役。由于不堪忍受奴役,到北魏末年,他们在酋长胡琛的带领下参加了由各族人 *** 合发动的反抗运动,推倒北魏王朝后,便与汉民族融合在一起了。

25、直勒人粗犷豪放,曾在公元460年前后举行过一次有数万人参加的民族盛会,“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遨,歌吟欣欣”。后来追随北齐武帝高欢创业,又唱出了传颂千古的《敕勒歌》:“敕勒歌,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 *** 。”辽阔 *** 的草原风光和天仙般的敕勒民族生活尽在歌声之中。

26、后来被改谢姓的直勒人就出在这样的民族中。在谢偃父直勒思政被改姓以前,直勒族中早已有人以族名为姓。如据《魏书·太祖纪》和《高车传》记载,天兴三年(400年)十一月,高车直利曷部酋长敕力犍率九百余落内附,被授以扬威将军之职,置司马、参军,并赐谷两万斛。《周书·陈欣传》也说,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陈欣与开府敕勒庆破齐将王鸾嵩。从时间上推算,敕勒庆应是与谢偃父同时的人。按照高车人的习俗,部落酋长世代相袭,则谢偃父与敕勒庆都可能是敕力犍的后裔,或者二人之中还有一人接任了本部落的更高职务。如果这种推断无误的话,那么,改姓谢的直勒政就出在高车直利曷部落,而率众降魏的敕力犍也就是他的血缘先祖。

27、另外,先秦时期,姓氏之中有射氏,因与谢字同音,常被写作谢,后人遂有以谢为氏者关于射氏的来源,史 *** 载不一。《万姓统谱》说出自晋大夫貌之后,《姓氏考略》则认为由古代司射官而来,《汉书》颜师古注更认为是谢氏的分支。

28、还有一种改姓谢的情况是:周宣王封支子于洛邑西南的谢水之滨,乎王东迁洛邑后,这部分人 *** 东迁兖州龚邱县(今山东宁阳县)。为了纪念故地,也把新到的地方称作谢丘。后来又以谢丘为姓

29、居住在今四川彭水县一带的谢姓人祖先。据研究,他们可能出自被楚文王南迁荆山一带的谢人,约在战国时迁居涪陵,与巴人杂居,有的融人巴人。东汉末年,一个叫谢本的人请求以丹兴(今四川黔江)、汉葭(今彭水县东)二县设涪陵郡,得到批准,可知他在当地已有相当的势力。另据晋人常琚所撰《华阳国志·巴志》说,蜀后主延熙十三年( *** 年),涪陵大姓徐巨起兵作乱,被车骑将军邓芝讨平,“乃移其豪徐、蔺、谢、范五千家于蜀,为猎射官。分赢弱配督将韩、蒋,名为助郡军。遂世掌部曲,为大姓。晋初,移弩士于冯翊莲勺。其人 *** 质直,虽徙他所,风俗不变,故迄今有蜀、汉、关中、涪陵,其为军在南方者犹存。”就是说,谢姓作为涪陵四大姓之一,因受徐巨的牵连,被邓芝北迁于蜀(今四川成都一带),担任猎射官或助郡军,后来又被称为弩士,在蜀汉 *** 后北迁冯翊莲勺(今陕西渭南县东北)。这些被两度迁移的涪陵谢氏,人数当在千家以上,可见其势力之大。也正是因为这种迁徙,涪陵谢氏一分为三,在蜀郡和冯翊都留下了生活的足迹。

30、早在东汉时,涪陵谢氏的一些人还与当地的 *** 夷人融合在一起,甚至有人当了他们的首领。《东汉繁长张禅等题名碑》中有“ *** 夷王谢节”,显然就是其中之一。 *** 夷是巴人中的一支,繁县在今四川鼓县西北,正是谢人的迁徙之地。邓芝迁徙涪陵谢氏之后,勉强留下来的谢姓人又有南迁南中地区者。《华阳国志·南中志》说永昌郡有陈、赵、谢、杨四姓,都是“大姓”,可见谢氏迁到这里以后仍然保持其大族地位。永昌郡就是今天以云南保山县为中心,包括 *** 东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

31、由于涪陵谢氏居住在古代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他们很早就扮演了民族融合的先驱者角色。早在东汉初年,他们中的一支南人黔中,与散居在今贵州境内的濮人、越人、僚人杂居通婚,成为部落领袖,后采演变为隋唐时期的东、南、西三谢蛮。据《华阳国志》等 *** 载说,西汉末年,(片羊)柯郡(今贵州凯里县西北)功曹谢暹与郡中大姓龙、傅、尹、董氏拥郡自保,后听说光武帝起于河北,乃派人绕道番禺江(即今珠江)北上,奉贡汉朝。光武帝嘉之,赐号义郎。从此,谢氏世代承袭,发展为大姓。至西晋末年,巴人李特据成都称帝,晋宁州刺史王逊“欲迁烊柯太守谢恕为涪陵太守”,以抵抗李特。谢恕就是(片羊)柯人。其后,李特侄李寿控制了南中地区,“惟烊柯谢恕不为寿所用,遂保郡独为晋”。不久,东晋灭亡李氏 *** ,对烊柯实行羁縻政策,实际上是承认了谢恕对烊柯的世袭特权。于是,谢恕便分封子弟到郡内其他各县,出任长官,也允许他们世代相继,从而使谢氏势力在烊柯郡内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为了便于进行区分,居住在郡南庄州(今贵州贵阳市南青岩附近)者称南谢,郡东应州(今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东)者称东谢,郡西琰州(今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南)者称西谢。而以后的隋唐王朝因为他们居住在蛮族人生活的地区,则习惯把他们称作南谢蛮、东谢蛮和西谢蛮。所以《旧唐书· *** 传》有这样的记载:东谢蛮,其地在黔州之西数百里,南接守宫獠,西连夷子,北至白蛮。其首领谢元深,既世为酋长,其部落甚尊畏之。贞观三年(629年),元深入朝,以其地为应州,仍拜元深为刺史。又有南谢首领谢强,与西谢邻,共元深俱来朝见,拜南寿州刺史,后改为庄州。此外,在《新唐书· *** 传》中,也有一系列关于谢蛮人活动的记载,如:武德三年(620年),授谢龙羽为烊州刺史、夜郎郡公;龙朔三年(663年),矩州刺史谢法成率七千户内附;开元十年(722年),烊柯大首领谢元齐死,诏以其孙谢嘉艺袭封;贞元中(785—805年),谢讪出任邛州(今四川邛崃县)刺史;十三年(797年),谢文经任(片羊)州录事参军;等等。他们活动的地区和统辖范围,主要是贵州东南部一带。

32、中国的谢姓,发源于河南,申被楚灭后,楚把谢姓人一部迁到淮河上、中游一带,后又把其中部分再迁到今湖北武当山东南的荆山,楚国亡后,谢姓一部南迁潇水流域,一部入重庆涪陵。汉魏时期,原潇水谢姓的谢夷吾发迹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一带,后裔谢嫁女于孙权,使自己的家族变为皇亲国戚;而中原的谢缵与其子孙均显贵于曹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以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谢衡为 *** 的谢姓人(谢缵后裔)从北方渡江南下,东山会稽派始祖谢衡迁会稽始宁,其子谢鲲迁豫章(今江西省南昌),谢鲲弟谢褒,因担任会稽郯县令而迁居郯县(今浙江省嵊县),这支谢姓显贵于东晋南朝,侨居于江浙三吴,以 *** 、谢石、谢玄、谢琰为 *** ,并且使得原分为南北的谢姓获得了新的交流,同时阳夏还有一支谢姓迁康乐(今江西省万载县东),又有谢姓北上西迁至陕西冯翊郡,南迁居四川成都、彭水、云南永昌一带。隋唐五代时期的谢姓在以前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发展,其中谢夷吾和谢缵的后代都在东南沿海地区或中原一带进一步繁衍播迁,唐僖宗时,谢衡后人中还有一支迁江西宁都。宋时,有会稽山阴谢夷吾之后迁居福建长乐,以及嵊县、上虞等地。至元明清时,南方各省的谢姓人,发展势头远远超过北方,并诞生了许多知名人物和著名家庭,江西宁都的谢新(谢衡后裔)随文天祥收复梅州后,任梅州令,谢新之子谢天佑,定居梅州福乡,成为谢姓在闽、粤之地的开基始祖。谢姓入台,始于明末,同时也有谢姓人迁吕宋(菲律宾)等东南亚各地,清同治年间,有广东南海丹山的谢姓迁美国旧金山……,至此,谢姓人广布全国各地。如今,谢姓人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广东、江西、四川、湖南等省多此姓,四省谢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谢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五。谢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七二。

33、谢缵:魏朝时典农中郎将。陈国阳夏人(今河南省太康)迁居会稽山阴,生子衡,官为国子监祭酒,寓居于始宁之东山(会稽在隋朝有建郡治),谢缵实为会稽东山一脉之始祖,其后人遂有会稽郡之称。

34、谢鲲:晋代谢万的伯父,是个放浪任 *** 的人。有一次他要 *** 邻居家的姑娘,姑娘正在织布,看他要非礼,就将手中的梭子击向谢鲲,结果把他的门牙给打断了。谢鲲也没当回事,出来后得意洋洋地说:“犹不废我啸歌!”

35、 *** :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人,东晋宰相、太傅,他与弟弟谢石和侄子谢玄通力合作,将号称拥有百万之众的苻坚大败于淝水,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36、谢万:字万石, *** 的弟弟。他的器度不如 *** ,却也很有才气,而且擅长自我炫耀,年纪轻轻就颇有名气,仕途通达。升平二年(358年), *** 的哥哥谢奕去世,谢万便被任命为西中郎将,监司、豫、冀、并四州诸军事,兼任豫州刺史。然而他并不是统兵作战的材料,在升平三年十月受命北征时,仍然是一副名士派头,只顾吟啸歌咏自鸣清高,不知抚绥部众。 *** 对弟弟的做法非常忧虑,劝戒说:“你身为元帅,理应经常交接诸将,以取悦部众之心。像你这样傲诞,怎么能够成事呢?”谢万于是召集诸将,想抚慰一番。不料这位平时滔滔不绝的清谈家竟连一句抚慰的话都讲不出,憋了半天,干脆用手中的铁如意指着在座的将领说:“诸将都是劲卒。”如此 *** 轻慢,不仅不能抚慰将领,反而使他们更加怨恨。 *** 无奈,只得代替谢万,对队帅以下的将领一个个地亲自拜访,尽力加以抚慰,拜托他们尽力协助谢万。但这并未能挽救谢万失败的命运。谢万率军增援洛阳,还未与敌军交战,手下士卒就惊扰奔溃。谢万单骑狼狈逃还,军士们本来要杀了他,看在 *** 的份上才没有动手。损兵折将的谢万不久就被罢免为庶人。

37、谢玄:字幼度(343-388), *** 兄谢奕之子。自幼为安所器重,及长,有经国才略。初为征西将军桓豁司马,领南郡相。时前秦苻坚强盛,数犯边境,朝廷求文武良将,安以玄应诏,拜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召募徐、兖二州丁壮,组织“北府兵”。孝武帝太元四年(379年),坚将彭超、句难进犯,玄击破之,进号冠军,加领徐州刺史。太元八年(383年),苻坚大举南下,兵临淝水,诏以玄为前锋,与其叔父石、从弟琰、中郎将桓伊等拒之。玄先遣刘牢之袭击洛涧,首战告捷。继以精锐8万败秦师数十万于淝水之上。秦将苻融马倒被杀,坚中流矢,秦兵自相藉踏,死于水者不可胜计,淝水为之不流。进号前将军。安以苻坚丧败,上疏请乘机北伐,以玄为前锋都督。兖、青、司、豫四州皆平,以功加都督徐、兖、青、司、冀、幽、并7州军事,封康乐县公。太元十一年(386年),丁零翟辽袭据黎阳,泰山太守张愿举郡叛,河北 *** 动。玄自以处分失当,上表求解职,又以疾辞,皆不允。转授散骑常侍、左将军、会稽内史。玄舆疾至郡,太元十三年(388年)卒,年四十六岁。谥献武。《晋书》有传。

38、谢尚:字仁祖,豫章太守谢鲲子,东晋太傅 *** 从兄,陈郡阳夏人,东晋名臣,曾从后赵国夺得玉玺,政绩卓著。少有令名,八岁即被名士视为“一座之颜回”。又为王导所重,比之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时人谓谢尚为“小安丰”(安丰为王戎字)。初为黄门侍郎,后辍清贵职而转为建武将军、历阳太守、江夏相出镇一方。北伐时进号安西将军,但因不能安抚降将张遇而败,回朝降职为建威将军。此战谢尚虽败,却于其后自冉智处得到东晋皇朝丢失已久的玉玺,从而结束了东晋皇帝被称为“白板天子”的局面。继而破北将杨平,拜尚书仆射,都督江西淮南诸军事,自请留朝。后又进号为镇西将军,出镇寿阳。以病辞洛阳不镇,进都督豫、冀、幽、并四州军事,进封卫将军,加散骑常侍,诏未至而病笃卒于历阳。追赠卫将军,散骑常侍并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简。另外他在音乐和舞蹈上也颇有建树。

39、谢衡:西晋末年,战乱频繁,申伯的三十六世孙谢衡率谢氏从中原迁居于浙江省会稽郡东山,为东山派始祖。

40、谢眺:陈郡阳夏人,南朝齐国诗人,其诗多描写自然景色,善于熔裁,时出警句,风格清俊,颇为李白所推许,为永明体作家中成就更高诗人。

41、谢赫:南齐著名画家,著有《古画品录》,提出了中国绘画史上“六法”,成为后世画家、评论家、鉴赏家所遵循的法则。

42、谢翱:字皋羽,一字皋父,长溪(今属福建省福安)人,后徙居浦城(今属福建)。南宋爱国主义诗人和散文家, *** 耿介,有大节。文天祥在福建聚兵抗元,他率乡兵百人归附,任咨议参军。宋亡不仕,漫游江海以终。谢翱诗文在宋末卓然成家,诗辞采浓烈,沉郁奇特,文则长于记叙,风格近柳宗元,为纪念文天祥所作诗文尤为沉痛感人。著有《唏发集》、《天地间集》等。

43、谢迁:浙江省余姚人,明朝贤相,三朝元老。成化十一年中状元,授修撰职。明孝宗时,以少詹事入内阁,参预机务,随即加任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辅政时天下皆称之为贤相。武宗嗣位,加少傅,后以年老而辞归。卒谥文正,著有《归田稿》。

44、谢丕:字以中,号汝湖。是明代著名大学士谢迁(谢阁老)的仲子。谢丕从小过继于陆氏夫人为子(谢选之妻,谢阁老的弟媳)。由于陆氏夫人抚养教之有方,谢丕从小很聪明。读书过目成诵,于明代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年)举顺天乡试之一名(解元),第二年三月,即弘治 *** (1505年)三月考取乙丑科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探花)授编修。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卒赠礼部尚书。谢榛:字茂秦,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山人,山东省临清人,明代文学家、诗人、诗论家,为“后七子”的初期 *** 人物,著有《四溟集》和《四溟诗话》等。

45、谢灵运:陈郡阳夏人,南朝宋国著名诗人、画家、文学家,文学称“江左之一”。其诗歌创作,一反东晋笼罩诗坛的玄言诗风,开创了文学史上山水诗派。

五、贵州铜仁将军山是谁的墓

1、《铜仁府志》(1991):宋开宝间,土司杨再从好道,有丐者题诗门柱。其字以水洗之不去,用刀刮之益显。明洪武十四年圮。杨再从墓在正大营将军山。按:再从,宋开宝间袭平头长官司,殁后为神,土人称为天龙相公。

2、平头著可(今松桃县平头乡)长官司,正长官杨氏(原籍华阴)世袭。元置平头著可通达等处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洪武七年十月改置今名,属思南宣司,永乐十二年(1414)属乌罗府,后属铜仁府,又有答意长官司治古寨,永乐三年(1405)七月置,正统三年(1438)与乌罗府同废。

关于贵州将军之乡和荣成将军之乡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荣成 贵州 军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