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红头船之乡介绍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乡里剧情介绍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郑智勇的介绍
1、郑智勇是二十世纪初泰华社会著名人士,人们称呼他为二哥丰。他的传奇生活经历和轰轰烈烈的一生给泰华侨史增添了浓浓的色彩。但是,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却有着种种不同的说法。本文试图对种种说法加以辨认,以寻求历史的真实。
2、吾人见到的有关二哥丰的记载,1950年曼谷华侨报德善堂《华侨报德善堂建堂四十周年纪念刊》中对其创办人郑智勇的介绍,是目前流传最广,影响更大的版本。其内容如下:
3、郑智勇先生,原籍广东潮安县淇园乡人。1851年诞生于暹罗,为暹籍华裔。十四岁回国,十六岁即返暹。在祖国时间仅十四阅月而已,惟爱国族爱家乡之观念特强。先生为人豪放,急公好义。所营事业,如谦和火砻及出入口诸行业,均甚发达;然莫若经营花会大 *** 之著名。旅暹华侨咸称其名为“二哥丰”。当其全盛时,居暹京拍抛猜路豆芽廊地方,匾书大夫第,交游遍朝野,门下客如云。受暹六世皇御封爵衔为“拍阿努越”,并以挽赐一公路命名为“郑差哇呢”,以纪念其对国家之劳绩。
4、先生虽身居暹地,但对家乡兴学、修堤、筑路,义举殊多,梓人多乐道之。在暹对华侨教育之倡导,与慈善事业之匡助,也不遗余力。毕生资产,几尽投于公共慈善事业而无吝色。本堂创办之初,得先生之力不少。先生于1935年卒于暹京,享年八十有四。著名学者、文学家、哲学家方海权在郑智勇曾经出资,修建的潮州与凤塘的必经之处的驷马桥中为驷马桥作诗,诗句有“信是南朝衍再移”,概括郑智勇好施功积的一生,将郑智勇赞叹佳极,赞其乐善好施好比南朝梁武帝萧衍。全诗曰:
5、除此之外,1955年曼谷南洋旧文化事业出版社出版的《侨贤志》中秀侠的文章〈郑智勇先生〉;王绵长的〈先贤郑智勇先生〉;1986年《汕头侨史论丛》之一辑载林风的文章〈先辈闻侨郑智勇及其所生活的时代〉;1996年曼谷泰中学会出版的《泰中学刊》载林悟殊的文章〈二哥丰郑智勇史实补正〉,这些文章对郑智勇的生平都有详细的讨论,为了弄清楚历史 *** ,本文参考流行的种种说法的同时,结合新近发现的资料,对郑智勇生平若干有争议之处,加以考察和补充。郑智勇原籍广东潮安县淇园乡人,生于1851年,这一点没有疑义,时下各版本说法相同。报德善堂本和培英学校本都说:郑智勇先生于1935年卒于暹京,享年八十有四。按理《华侨报德善堂建堂四十周年纪念刊》出版时,距离郑先生去世不过十余年,撰写者可能还亲历其事,应该甚为准确才是。眼下见到的有关郑智勇的各篇文章,包括王绵长的文章在内,都依照此说。
6、但是,佛历2530年(1987)曼谷出版的《大安堂 *** 行创办人陈美堂先生怀感录》中,收有郑智勇出席陈美堂追悼会的照片。陈美堂追随 *** 先生 *** ,于 *** 廿五年(1936)八月一日,在其家乡广东省潮阳县逝世。曼谷侨社随即举行追悼会,郑智勇(二哥丰)先生亲自参加了追悼会,有照片为证。这个旁证说明,1936年郑智勇还在人世。
7、 *** 廿六年(1937)3月6日曼谷出版的《中华民报》,其“暹地新闻”版头条标题是:“侨社闻人郑智勇先生昨天下午三时在越鹄大夫第逝世,享寿87,噩耗传出后甚为侨社人士所注意,今天下午四时举行洗水礼,参加人物必呈热闹。伍佐南、赖渠岱、刘锡如等为之执理丧事。”
8、消息说:郑君生前所为各项事业,曾经暄赫一时,虽妇人小子,均莫不知识郑君其名者。郑君对于祖国侨社以及暹国等各种事业贡献甚大。自暹国禁赌后,郑君私人事业遂告中落。为时至今已 *** 矣。然而渠雄心未死,对前途希望甚大,且年纪虽见高老,而精神则极为矍铄。乃天不再假之以年,竟于老境萧条中,突告与世长辞矣。
9、同日的《中华民报》刊登讣告如下:
10、郑智勇先生不幸于 *** 廿六年三月五号下午三时在暹京寓所逝世兹定于六号下午四是在越鹄巷大夫第寓所举行洗水礼
11、姻谊者届时敬请莅临指示谨此代讣
12、同月七日《中华民报星期刊》的报导标题是:郑智勇先生遗骸昨天下午举行洒水礼,参加者有摄政 *** 及侨界闻人百多人。文中写道:郑君遗骸安置寓所二楼东面房内,容颜清皙如生,右手伸出,备为各界洒水。……由刘锡如先生为招待主任。四时许摄政 *** 昭披耶丕猜然命驾降临,萧佛成先生亦驱车而至。
13、应该说,郑智勇先生卒于1937年3月5日是毫无疑义的了。他的灵柩随后运回故乡潮安淇园乡安葬。
14、郑智勇去世时,有子11人,女2人,男女孙28人,曾孙9人。
15、林悟殊先生在曼谷期间,查阅《中华民报》后写道:“郑智勇去世后归葬故土潮安淇园乡,其后裔每年以正月廿三日作为其忌日,齐集公祠祭拜,至今犹然。按丁丑年的正月廿三日,正好是1937年3月5日。由是说明郑智勇的后裔对其先祖逝世的时间,本来就是清清楚楚的;以往之1935年说,当因事过多年,始作俑者误记,尔后便以讹传讹。”此说完全正确。
16、而这个“始作俑者”,就是《华侨报德善堂建堂四十周年纪念刊》对其创办人郑智勇的介绍。郑智勇是否“诞生于暹罗,为暹籍华裔。十四岁回国,十六岁即返暹,在祖国时间仅十四阅月而已”呢,学术界却有不同说法。
17、首先,要肯定的是,“诞生于暹罗”这话是郑智勇亲口说的。1937年1月22日郑智勇去世前半个月,暹京华侨日报记者去访问了他,在“郑智勇访问记”中写道:“我问到他的年龄。他说:‘八十六还是八十七。我记得是咸丰元年生的,肖猪。’我问:‘什么时候来暹罗的。’他说:‘我是暹罗出生的。十三岁返唐山,十五岁再来,以后就没有回去过。’”
18、报德善堂本的说法显然源自此说。《侨贤志》、《东南亚人物志》、1968年《泰国潮州会馆三十年》都持此说。汕头郭马风和林风亦云郑氏“出生于暹罗”。
19、林风先生同意郑智勇“诞生于暹罗”,但又了解到郑氏幼年在家乡的窘状,他于是写道:“他(郑智勇) *** 郑诗生是昔年旅居暹罗的一个贫苦华侨,母亲佘氏随夫寄迹异邦,夫妻流寓泰北,但日子并不好过。郑父在郑智勇八岁时(1858年)带同妻子及二个儿子(郑智勇还有一个哥哥)回归乡里,但故国灾荒频仍,家园残破,回归也难以为活,只得割别妻儿,再单身出洋,不久也客死异邦。佘氏 *** 贫苦无依,沦为乞丐。……为了活命,郑母佘氏不得已携儿改嫁邻县他乡。而郑已渐懂事,生 *** 崛强,不愿寄人篱下,于是出门流浪,但衣食无着,终于在十三岁那年,只身跑到那时刚开埠不久的汕头,设法附乘一条‘红头船’飘洋过海,到暹罗去寻求活路。”
20、为了配合“诞生于暹罗”说,作者在这里加了郑诗生“夫妻流寓泰北”这一段说法,再把郑智勇幼年在家乡的窘状作了一番描写。
21、那么,郑智勇对他自己少年时代是怎么说的呢?华侨日报记者 *** :“在少年做什么生意?”郑智勇答道:“纱布。我的外公给我们和我的舅父佘阿素每人四斤银。我的舅父发财达百余万铢。”还说:“我是我的父母向三宝公求来的。我的父母向三宝公说,他兄弟三人,一痳疯,一无 *** ,恐怕香丁会绝,求三宝公赐得男儿。 *** ,我的 *** *** 三宝公给一粒钻石还是水晶。我的 *** 接过来,忽然失手坠地,我的 *** 骇极,急在地上拾起来,在手掌上摆凑,幸无欠缺。三宝公说,好了,好了,不用怕。说罢吹了一口气,我的 *** 就醒来了。后来,听说网咯溪有大鳄鱼一条,头在溪那边,尾巴可以架过溪。有时出,有时没。自从我出世后,这条鳄鱼没有了。人家说我是三宝公的坐骑(鳄鱼)来出世的。”
22、郑智勇虽然亲口说他是暹罗出生,但外间却不是没有疑问。他去世次日,曼谷 *** 日报发表社论“悼郑智勇君”中,就特地写道:“据说十三岁回国,十五岁归来,此后便没有再回”。明明是郑智勇亲口说的,当日的报纸还是加了“据说”两字,言外之意,对郑智勇出生地点不无怀疑。
23、晚近,暨南大学的王绵长和中山大学的林悟殊两人主张二哥丰出生于潮安淇园乡,他们的主要依据是郑智勇的嫡孙郑典夫的叙述。
24、1972年9月30日出版的《泰国郑氏宗亲会会讯》创刊号上,刊载了郑典夫的文章〈郑智勇公史略〉,对郑智勇少年时代是这样描述的:
25、“公元1862年一艘从中国南方港口汕头向南洋行驶的古老中国式帆船,大伙乘客在挨过千里迢迢航程,都显得神态消沉疲倦,唯有一个蹲在客舱一角落的少年人,神志仍很清醒。这少年一直在沉思,在憧憬他的未来,同舱中许多乘客没有谁去注意他,少年人望着无垠的海洋,想起慢慢给抛在后头的家乡和亲人,看着逐渐接近的海洋彼岸,内心有很多感想,此去将是怎样的一个世界……。谁亦没料到,这个少年便是后来暄赫一时,成为传奇 *** 的大人物“二哥丰”!
26、少年时代的智勇公曾经辗转到泰北边陲地方谋生,生活艰苦,但像其他南渡的乡人一样,智勇公也具有耐劳苦干的精神,他做过各职业。几十年前只要能够吃苦,个人生活是不难维持的。”
27、林悟殊留泰期间曾访问郑典夫氏。郑典夫生于1 *** 7年,其父法才为郑智勇第五子,是郑智勇最得力助手。郑典夫童年曾生活在其祖父郑智勇身边。
28、林氏写道:“在笔者采访时,郑典夫先生对其祖父生于潮安老家,持十分肯定的态度。”“就笔者分析,郑智勇之出生地,当以其后裔典夫先生所言为是。这固然是出于尊重相信直系亲属的口碑,更从郑智勇一生为人风范看,显然自幼已是打下传统中国文化的烙印。如果他是当年泰国第二代华裔,而一生回祖籍的时间又很短暂,仅仅限于少年时代的十四阅月而已,那么,他应把暹罗当为之一家乡,对于祖籍潮安淇园乡感情不可能那么浓厚。此外,我们难以想像,一个在暹罗出生并成长的少年,到了重洋阻隔的 *** 的一个普通小县里,仅仅居住了十来个月时间,居然便对该国的社会 *** 经济状况产生了深刻的认识。”“郑典夫根据家传口碑资料,曾陆续写了不少介绍其祖父逸闻琐事的文章。其所述的智勇公在潮安家乡的一切活动,都是以智勇公出生于潮安淇园乡,生母是在家乡为背景。如果把郑智勇定为出生于暹地,那么典夫先生所说的许多事件便都变成了其家族的杜撰,全无根据。”
29、郑智勇亲口叙述其少年时代和后人在潮安乡里调查的事实相去太远,叫人难以置信。而通观华侨日报记者的访问记,郑氏在其出生和出身问题上看来是有所隐讳。
30、那么,应该如何理解郑智勇的口述和家乡调查事实及其后裔说法之间的差异呢?
31、我们以为,这种差异应该根据当日泰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予以辩证。出生地点之要隐讳,和廿世纪初泰国(暹罗) *** 日益强烈的国家主义情绪和 *** 政策不无关系,出身之要隐讳,却是有难言之痛,不着边际的种种异说于是编了出来,以搪塞社会的疑惑。
32、据林悟殊的说法,郑智勇于1851年出生于潮安淇园乡(今潮州市凤塘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郑诗生在他出生后不久便南渡暹罗,后客死异邦。其生母佘添福失去怙持,改嫁异乡。少年郑智勇流浪街头,不得不投入潮汕的 *** 浪潮,单身到暹罗谋生。
33、王绵长也认为,郑智勇于1851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为了谋取生活出路,1863年冬,年仅13岁的郑智勇便乘红头船,飘洋过海到暹罗,去寻找新的天地。
34、笔者以为,在郑智勇出生之前,汕头还不是通商口岸,下南洋并非易举,何况郑诗生家境贫困,加上当日风俗,妻子留寓家乡才是道理,夫妻同出南洋可能 *** 很小。若是到了暹罗,日子不好过,更不可能有盘缠举家同返回乡。因此,郑智勇的母亲佘氏没有去过暹罗,郑智勇出生于其故乡,十余岁才过番,才是正确的说法,只有这样,才能解释郑智勇给母亲做寿的盛举,在家乡建学校、建新村、招人入姓等举止,以及他对家乡故国的热爱。郑智勇到曼谷后,混迹于社会,在辗转流浪和吃苦中度过了少年时期。后来他加入洪门组织,一度在刘继宾的花会厂工作。中年以后,他坐上洪门第二把交椅,是为二哥。1868年底,拉玛五世十五岁登位初期,由颂勒昭披耶波隆玛哈是素立耶翁摄政。由于洪字势力强大,这位摄政王主张模仿英属 *** 殖民地,对帮会采取笼络收买政策,委任帮会头人为各级官吏,或为包税官。43岁那年,郑智勇承包了 *** “赌饷”,开办花会厂,因而大发其财。由此又办实业、创火砻(碾米厂)、开出入口行、办航运、银信业等,成为当年泰华社会更具权威的人物。
35、他成名后,对社会公益不遗余力。1902年,他参与兴建报德堂;1903年 *** 先生首次到曼谷从事 *** 活动,拜会了郑智勇。 *** 先生这次来暹,是来调查暹罗华侨的状况,与重要商人见面,并没有广泛地鼓动华人 *** 。辛亥 *** 成功, *** 成立,郑智勇慷慨解囊,大力赞助 *** 。他一次献出银元五万给南京 *** 。
36、1918年,他献出巨资大规模修建韩江堤防。
37、此外郑智勇对教育事业的贡献也值得大书特书。他去世时,《中华民报》写道:“渠最初在旧新民学校经理职,凡数年。继又出资八万,作为设立老本头培英学校之首倡。清迈华英学校亦为渠游历该地时所提倡设立者。北榄坡华校之创办,渠系发起人。”
38、曼谷培英学校校庆纪念特刊载“本校创办人郑智勇先生”中写道:
39、“先生在故乡创办智勇高小学校,修堤筑路,梓人多乐道之。在暹赞助报德善堂及倡办清迈华英学校,均甚积极。培英学校之创办,更为先生大力所完成。”
40、郑智勇最初主办曼谷新民学校,1916年首倡培英学校,他捐款为数最巨,达四万二千铢六百铢。培英学校于1 *** 0年建成开学。
41、至于清迈华英学校的建立和郑智勇有关,有必要提一提,因甚少人提及此事,连清迈华人对华英学校建立的年代也语焉不详。
42、我们查阅1937年3月14日《中华民报星期刊》的〈本报清迈特约通讯〉,云:“清迈华英学校开追悼郑智勇先生大会(该校为郑先生所发起创设者)。追悼大会上, *** 杜友士先生报告云:在郑先生足迹未履清迈之前,本埠华侨虽众,然对于华校之设尚付阙如。殆 *** 六年,郑先生来迈,目击华侨子弟众多,对于华校之设极为重要,遂慷慨首先捐资二千铢为创华校倡导也。郑先生登马一呼,侨胞呐应,华英学校于焉诞生。此后,郑先生遂被选为华英学校永远名誉 *** 。”
43、从1937年华英学校追悼郑智勇先生大会上杜友士先生的讲话,我们可以肯定,华英学校创办于 *** 六年(1917年),而不是清迈华校校友刊物所云的1901年。
44、1932年出版的《 *** 日报五周年纪念刊》暹罗华侨 *** 分,丘心婴先生在文章中记载了当日暹罗各地华侨学校名单,其中提到,青迈埠(清迈)华英学校创办建立于 *** 六年。
45、因此,清迈最早的华校华英学校是郑智勇于 *** 六年到清迈时倡议创办的。《中华民报》报导郑智勇逝世的消息时说:自暹国禁赌后,郑君私人事业遂告中落。为时至今已 *** 矣。泰国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间禁赌呢?
46、有一位名叫攀尼·布勒的泰国女学者用了十年时间写了一本书,书名是《公元1914年至1939年间泰资本从兴盛到没落的经验教训》,书中介绍了二哥丰的历史及其事业走下坡的原因。文章写道:
47、导致二哥丰在金融方面遭受毁灭的失误,发生在拉玛五世王在位的最后一年。那一年,暹罗 *** 增收华人人头税(从四铢)为六铢,其数目和泰人壮丁税一样。作为华侨领袖,二哥丰带头反对,搞 *** 和 *** ,国家要人很不满意。
48、主管内政的 *** 昭披耶戎玛叻曾评论二哥丰说:“……津丰洒了许多钱,做了许多好事,使中国的华人敬仰他。在曼谷,无论做什么好事,津丰都比别人做得多,曼谷的华 *** 喜欢他。泰人却怕他……。这回华人反对人头税是很痛心的事。……要管好华人保持社区平静,首先要削弱津丰的财力。”(津丰即华人丰)
49、由于二哥丰的经济基础在于当包税人, *** 废除包揽酒税、 *** 税和赌饷时,他的金融地位受到打击。1917年,当 *** 最后取消花会时,二哥丰欠下总数达637,000铢的税金,被控破产,豆芽廊一带的房屋(大夫第)和排屋(今 *** 警署一带)都被没收。1 *** 4年,拉玛六世特恩准他继续居住大夫第,不必交房租,还免了欠下的三十余万铢债务。
50、《中华民报》采访郑智勇时问到他的屋子,记者问:“近来有人想租这儿做学校,有这件事么?”他说:“没有,这是皇家给我住一世人的。从前这儿是瓮菜地,后来用人工填成的。我因租日本船夫玛鲁亏本了,日本要来封厝。皇家划准给我住的。”
51、这则报导亦可证明上述文章描写是准确的。
52、郑智勇死后,大夫第即被 *** 收回。那时,潮人侨领蚁光炎、赖渠岱、郑子彬、余子亮、陈景川、廖公圃等人正在筹办潮州会馆,寻觅馆址,遂租大夫第为建馆 *** 。大夫第后来改为 *** 警署,后来又拆建为今日模样的拍帕猜警署。
53、郑智勇死后,《中华民报》报导说:“渠待人接物,极为和蔼,不分贫富,均一视同仁,尤以对贫苦侨胞之施济,更不吝啬。乃自事业失败后,门庭顿呈冷落,个人费用,只靠收取大夫第前之屋租度日。第内陈列,甚为简单。情况与前全不相同。”
54、这里,“个人费用只靠收取大夫第前之屋租度日”之说并不准确。郑智勇是一条好汉。他早期的模样如何,不见于文字,但他的晚年风采尚可见到。他去世前一个半月,曼谷华侨日报记者去访问他。记者写道:
55、人家传说,当他有钱的时候,家乡的母猪亦挂金耳环。我问这是事实吗。他说:“那不过是故意做的,因为人家说他乡里富,我说叫他来看我的猪母,金耳环也挂住了。有钱的时候,怎么花用也不在心上,好像题老本头,人家说题上四万铢了。问我要怎么?。我说四万铢要做什么用。我来,叫老万成出二万,新万成出二万,座山黉利出二万,还有,咳,谁了,亦出二万,一共八万,我亦出八万。其他再去题,共出若干,我亦同样出若干,不够我包尾。题完了问说什么时候交钱。我说就是明天一齐摆出来。做事要这样才会进前。我是直人,要做就做,所以那时候,人家叫我做李元霸,或是乌面成都。”
56、1974年元旦,丁文映先生于京华日报特刊刊载〈蚁光炎 *** 与我〉一文,其中叙述到蚁光炎先生带领他去见郑智勇的情节。文章对会见场面有着生动的记述:
57、我们经过的是一条小小灰路(水泥路),穿过草场直抵大厦,从正厅侧登楼,脱下鞋子,小心翼翼地轻步跟着女仆迁居,进谒这位名震四海的“二哥丰”。他的银霜头发蓬松,两抹白胡子,上衣白开胸衫,下穿沙龙(桶裙),坐在正中坑床上,样子已经是呈现暮气沉沉了。殊料他叱问“谁呀”的声音确实洪亮,直似铜钟声响,把我吓得身麻半截。
58、“我是晚辈蚁光炎。”我的姨夫是一片诚恳和恭敬的态度,更教我非小心应付不可。商会 *** 说是晚辈,我应该连辈都没有了。
59、“光炎?你啊,我认识,我认识!”这到底有点依老卖老了,连商会 *** 都可以不认识吗?
60、“没有什么事打扰,我带甥儿来向你老人家请安!”我很快合十为礼,但他却连瞅都不理睬,竟是大声嚷着尿急,随身的女仆很快捷地捧着痰壶挨上前来,掀起沙龙,很巧妙的遮蔽让他畅行方便,这片刻的时间,他闭着眼睛,好像很消受似的,尿声一停止,就开始注意到我了。
61、“外甥小子,你叫什么?行进前来。”蓦然想起 *** 日报记者心婴兄曾告诉我,有机会会见“二哥丰”时,应留意他眼睛里出现双瞳,有和舜帝一样的异禀。……
62、“你在看什么?有什么好看?”他狠狠的盯住我,好像要做作似的。忽然又立改态度,笑迷迷的对我表示好感。
63、“你这个外甥狗,有意要来探我的秘密,要看就看个清楚吧,再走进前来。”亏他还伸长脖子给我看个便。
*** 、丁文映先生的描述生动异常。二哥丰这位市井英雄的爽朗形象跃然纸上。
65、作为资本家,二哥丰失败了,因为他攒到大量财富,却没有用于投资,以寻求更多的利益,或对他开创的事业加以发展。他反而按照 *** 人的社会价值观念行事,爱家乡,爱亲朋。他秉 *** 慷慨,仗义疏财,对社会上贫穷的人满是同情心,还敢于出面保护他们。
66、他去世前对华侨日报记者说:“我的心志是顾中原,现时世界(时局)还未合一,我欲帮辅,使中原给人钦服。”
67、【1】1937年3月曼谷《暹京中华民报》、《华侨日报》和《 *** 日报》
68、【2】《华侨报德善堂建堂四十周年纪念刊》“本堂创始人事略”,1951
69、【3】秀侠〈郑智勇先生〉,见《侨贤志》,南洋旧文化事业出版社,1955
70、【4】王绵长〈 *** 先生与二哥丰〉、〈先贤郑智勇先生〉
71、【5】郭马风〈二哥丰一暹华社会的一个传奇人物〉《汕头文史》1985年第二期
72、【6】林风《先辈闻侨郑智勇及其所生活的时代》,《汕头侨史论丛》之一辑1986【7】培英学校七十周年校庆纪念特刊(1 *** 0-1990)
73、【8】林悟殊《二哥丰郑智勇史实补正》,曼谷泰中学会出版,《泰中学刊》,1996【9】攀尼·布叻《1914-1939年间泰国资本家的特征》,Pan?鄄thakit PubIishing,2002年1月出版(泰文)
二、汕头有什么值得玩的 汕头介绍
1、汕头是非常有特色的城市,一百多年前,汕头还只是一个 *** 而已,后来又因为特色地理位置发展成一个国际商埠,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汕头有什么值得玩的。
2、汕头处于潮汕平原,和揭阳、潮州三市原来是一个整体区域。潮汕历史悠久,在汕头开埠之前,揭阳、潮州先后作过潮汕平原的中心,但自从汕头开埠之后,经济占了主导,汕头就一直处于中心城市地位了。
3、了解了汕头的城市历史之后,你才会知道,其实汕头是一座非常洋气的年轻的城市,才会明白,为什么逛汕头的老城区,最古老最漂亮的建筑,都是欧式的洋楼、教堂、 *** 以及各种商厦。
4、汕头的开埠史,就是一个潮汕人近代的奋斗史,很多海外的潮商,都是从汕头港出发,乘坐本地特有的红头船远渡重洋,到海外谋生后成为商界精英的。海外的潮侨,都很想念家乡,想表达对家人的思念,所以常常给亲人寄信 *** ,所以“侨批”就成为这段历史的印记。在汕头的很多展览场馆,都有侨批的介绍以及实物展示,用心看一看这些侨批,有点像现代的明信片、 *** 单,虽然上面只是只言片语,却能让人感受到至爱亲情。
5、西堤公园的景观“记忆之流”,将各种侨批拓印在砖块上。
6、功成名就的海外潮侨,只要有机会,都会回家乡建房子,他们会直接从国外带回来精美的瓷砖、彩色玻璃、门窗花饰等材料,再结合潮汕传统建筑的特点,建造成中西合壁的民宅,这些精美的建筑,都是华侨建造的,所以也被称为侨宅。最为著名的侨宅,当推澄海区的陈慈黉故居,其次老市区的香园、桂园、彬园以及集中在小公园开埠区的很多精美楼房,都是华侨用血汗钱回报家乡的杰作。
7、如果你是个喜欢探究城市历史的人,来到汕头,最值得你了解的就是汕头的开埠往事,以及潮汕的侨史。有很多景点,都有这些历史痕迹,有很多有趣的史料,值得你来深究。
8、如果你是一个文艺青年,这些 *** 着汕头开埠往事的场所,会让你穿越到晚清、 *** 时期那个商贸活跃的时代,你会发现这里有很多值得你拍照的地方,来汕头游玩,如果带上旗袍,或者 *** 时期的服装,或者洋礼服,都能找到特别应景的拍照地。
9、如果你是一个商人,或者一个准备从商的人士,来探一探汕头的开埠历史,潮侨文化,一定会获益良多,思路开阔,说不定就会成为下一个李嘉诚、马化腾。
10、如果你是一个摄影爱好者,这里的很多历史场景,都会激发你的创作灵感,拍出你满意的 *** 。
11、如果你是一个作家,这里很多潮人的奋斗史,很多华侨的传奇经历,都值得写成一部传世佳作。
12、汕头是一个海洋资源十分丰富的城市,天然良港,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地理特征,才成就它百载商埠的历史地位。它的滨海风光,也是独一无二的。
13、在汕头彬园展览馆,有一部十分珍贵的纪录片,是汕头开埠之初一位洋人拍摄的。从这个纪录片可以看到,一百多年前的汕头,就是很多洋人玩海的天堂,帆船比赛、滑水运动、游艇聚会等节目,是当时很多上流社会的人士爱玩的海上活动。
14、随着各种美食节目的热播,汕头的美食成了外地人了解汕头的之一个切入点。毕竟吃货太多,美食的吸引力是巨大的。
15、汕头人是很懂得生活的,很大的一个方面就体现在美食上。如果你来汕头,可以逛逛汕头的菜市场,看看汕头人是怎么买菜的,你会发现,汕头人在吃上面真的很敢花钱,也许你以为他们拎的是一周的食材,但其实,也许只是一天的而已。每天,饭桌上几菜一汤是家常,并不是请客才会做很多菜。汕头人米饭都是吃不多的,基本上吃菜吃饱的。
16、汕头人挑选食材更加讲究,为了新鲜,他们不惜牺牲睡眠时间,起个大早去赶早市,就为了买到渔民一早出海捕回来的鲜货。为了买到更好的食材,他们有时间就会跑很多个市场,去购买各个市场最出名的食物。比如哪里的五香牛肉更好吃,哪里的肉饼更好吃,哪里的手撕鸡更好吃等等,很多煮妇煮夫都能如数家珍。
三、汕头有什么值得玩的汕头介绍
1、汕头是非常有特色的城市,一百多年前,汕头还只是一个 *** 而已,后来又因为特色地理位置发展成一个国际商埠,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汕头有什么值得玩的。
2、汕头处于潮汕平原,和揭阳、潮州三市原来是一个整体区域。潮汕历史悠久,在汕头开埠之前,揭阳、潮州先后作过潮汕平原的中心,但自从汕头开埠之后,经济占了主导,汕头就一直处于中心城市地位了。
3、了解了汕头的城市历史之后,你才会知道,其实汕头是一座非常洋气的年轻的城市,才会明白,为什么逛汕头的老城区,最古老最漂亮的建筑,都是欧式的洋楼、教堂、 *** 以及各种商厦。
4、汕头的开埠史,就是一个潮汕人近代的奋斗史,很多海外的潮商,都是从汕头港出发,乘坐本地特有的红头船远渡重洋,到海外谋生后成为商界精英的。海外的潮侨,都很想念家乡,想表达对家人的思念,所以常常给亲人寄信 *** ,所以“侨批”就成为这段历史的印记。在汕头的很多展览场馆,都有侨批的介绍以及实物展示,用心看一看这些侨批,有点像现代的明信片、 *** 单,虽然上面只是只言片语,却能让人感受到至爱亲情。
5、西堤公园的景观“记忆之流”,将各种侨批拓印在砖块上。
6、功成名就的海外潮侨,只要有机会,都会回家乡建房子,他们会直接从国外带回来精美的瓷砖、彩色玻璃、门窗花饰等材料,再结合潮汕传统建筑的特点,建造成中西合壁的民宅,这些精美的建筑,都是华侨建造的,所以也被称为侨宅。最为著名的侨宅,当推澄海区的陈慈黉故居,其次老市区的香园、桂园、彬园以及集中在小公园开埠区的很多精美楼房,都是华侨用血汗钱回报家乡的杰作。
7、如果你是个喜欢探究城市历史的人,来到汕头,最值得你了解的就是汕头的开埠往事,以及潮汕的侨史。有很多景点,都有这些历史痕迹,有很多有趣的史料,值得你来深究。
8、如果你是一个文艺青年,这些 *** 着汕头开埠往事的场所,会让你穿越到晚清、 *** 时期那个商贸活跃的时代,你会发现这里有很多值得你拍照的地方,来汕头游玩,如果带上旗袍,或者 *** 时期的服装,或者洋礼服,都能找到特别应景的拍照地。
9、如果你是一个商人,或者一个准备从商的人士,来探一探汕头的开埠历史,潮侨文化,一定会获益良多,思路开阔,说不定就会成为下一个李嘉诚、马化腾。
10、如果你是一个摄影爱好者,这里的很多历史场景,都会激发你的创作灵感,拍出你满意的 *** 。
11、如果你是一个作家,这里很多潮人的奋斗史,很多华侨的传奇经历,都值得写成一部传世佳作。
12、汕头是一个海洋资源十分丰富的城市,天然良港,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地理特征,才成就它百载商埠的历史地位。它的滨海风光,也是独一无二的。
13、在汕头彬园展览馆,有一部十分珍贵的纪录片,是汕头开埠之初一位洋人拍摄的。从这个纪录片可以看到,一百多年前的汕头,就是很多洋人玩海的天堂,帆船比赛、滑水运动、游艇聚会等节目,是当时很多上流社会的人士爱玩的海上活动。
14、随着各种美食节目的热播,汕头的美食成了外地人了解汕头的之一个切入点。毕竟吃货太多,美食的吸引力是巨大的。
15、汕头人是很懂得生活的,很大的一个方面就体现在美食上。如果你来汕头,可以逛逛汕头的菜市场,看看汕头人是怎么买菜的,你会发现,汕头人在吃上面真的很敢花钱,也许你以为他们拎的是一周的食材,但其实,也许只是一天的而已。每天,饭桌上几菜一汤是家常,并不是请客才会做很多菜。汕头人米饭都是吃不多的,基本上吃菜吃饱的。
16、汕头人挑选食材更加讲究,为了新鲜,他们不惜牺牲睡眠时间,起个大早去赶早市,就为了买到渔民一早出海捕回来的鲜货。为了买到更好的食材,他们有时间就会跑很多个市场,去购买各个市场最出名的食物。比如哪里的五香牛肉更好吃,哪里的肉饼更好吃,哪里的手撕鸡更好吃等等,很多煮妇煮夫都能如数家珍。
文章分享结束,红头船之乡介绍和乡里剧情介绍的 *** 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