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之乡的荣誉评定(长寿之乡的评定标准)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

其实长寿之乡的荣誉评定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长寿之乡的评定标准,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长寿之乡的荣誉评定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吴仁宝的事迹
  2. 晏子的资料
  3. 茶的起源与传说

一、吴仁宝的事迹

在吴仁宝的推动下,从1957年开始,吴仁宝在华西村 *** 支部、 *** ,他带领村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使华西村由一个欠债累累的贫困村,逐步发展成为人均存款超百万元的“天下之一村”。华西村不仅带动了周边十多个村庄共同致富,帮助宁夏、黑龙江分别建成了“省外华西村”,还为全国培训了数以十万计的农村基层干部。

1996年,华西村工业经济总量超20亿元,销售收入18.9亿元.利润2.2亿元.全村居民住房别墅化,30%的村民家庭拥有轿车,户户存款超过6位数。华西村积极扶持贫困村的经济发展,确定在“九五”期间帮助周边和中西部贫困地区的8个村、8000人脱贫致富。

从19 *** 年至1972年,吴仁宝带领华西人一股劲苦干了8年,把原来1300多块七高八低的零星田块,改造成400多块能排能灌的高产稳产大田,赢得了人变、地变、产量变。《15年规划》提前7年实现。

到了1976年,当时的华西大队工副业达28.2万元,已占全年总收入的54.4%,集体积累(合资产)已经有60万元,“做煞大队”(当地土话,意为干活干得太苦)变成远近闻名的幸福村。 1979年9月,华西大队首次受 *** 嘉奖。

1983年,华西大队改为华西村,吴仁宝担任华西村 *** 支部 *** 。1979年,正是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吴仁宝却提出了一个调整产业结构的方案:全村500多亩粮田由30多名种田能手集体承包,绝大多数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上去。

后来,在吴仁宝的安排下,一些村民们外出学手艺,回村后陆续办了锻造厂、带钢厂、铝材厂、铜厂等。在那段时间,华西人陆续办起了以冶金、纺织和有色金属为主的40多个企业,全村95%以上的劳动力投入到了工业生产。1980年,华西的工农业总产值突破1亿元,成为江苏省之一个“亿元村”。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吴仁宝就提出,华西富了,要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多少年来,吴仁宝带头践行自己的诺言,关心周边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爱周边村村民的安居乐业。

群众自编顺口溜来表达:“儿好、女好,不如华西村好,千谢、万谢,要谢仁宝大大。”(注:大大是地方方言,是哥哥的意思,比吴仁宝小的周边村民一般都亲切地称他为仁宝大大)。

为了分享华西村的经验,从2001年开始,一批周边村子先后自愿并入华西村。在他的推动下,华西村支援黑龙江和宁夏各建了一个“华西村”。他还为中西部20多个省区举办100多期培训班,又通过“智力扶贫”,带动外地10万人脱贫致富。

1957年原属瓠岱乡的华西村,1957年撤区并乡后,改属华墅乡,取名华墅乡第23高级社。吴仁宝任华士乡第23高级社 *** 支部 *** 。

1958年8月,23社与附近的泰清、马桥、立新三个高级社合并,称跃进社,吴仁宝改任跃进社 *** 支部 *** 。

1961年10月15日,华墅人民公社 *** 队,分为华西因在华墅人民公社最西边,故名。吴仁宝任华西大队 *** 支部 *** 。华西村原叫华西大队,华西大队初建时,人口667人,集体资产2.5万元,欠债1.5万元,人均分配53元。

19 *** 年冬,华西村制定了“五个一”的《华西十五年远景规划》。

长寿之乡的荣誉评定(长寿之乡的评定标准)-第1张图片-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华西村就是农村的先进典型,实行以队为基础的核算方式公社、大队、生产队 *** 所有,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华西村实行大队统一核算。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 *** ,在农村取消人民公社之后,华西大队改为华西村。

1996年被 *** 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

2001年开始,组成了一个“有青山、有湖面、有高速公路,有航道、有隧道、有直升机场”的乡村。

2001年6月,华西村周边的三个行政村加盟华西村,合并成为华西一村。

2012年,华西村总收入524.5亿,华西村旗下华西集团1996年被 *** 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

2010年,华西村的人均收入达8.5万元,而同期,上海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不过3万元多点。

2015年,华西村周边的20个经济薄弱村加入华西村大家庭。

2016年,中国最富有的六个村子之一。

二、晏子的资料

1、晏婴(?-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山东高密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 *** 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 *** 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博闻强识,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汉代刘向《晏子春秋》叙录,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 *** 家管仲相提并论。

2、《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春秋时代齐国晏婴的思想、言行、事迹的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相传为晏婴撰,现在一般认为是后人集其言行轶事而成。书名始见于《史记·管晏列传》。《汉书·艺文志》称《晏子》,列在儒家类。全书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分内、外篇。主要记述了晏子的言行思想,语言简炼,情节生动,写出了晏婴形象,具有较高的艺术 *** 。书中寓言多以晏子为中心人物,情节完整,主题集中,讽喻 *** 强,对后世寓言有较大的影响。

3、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现存晏婴墓在山东淄博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350米。

4、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 *** ,又坚持原则 *** ,出使不 *** ,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

5、战国齐景公时,田开疆帅师 *** 徐国,有拓疆开边强齐之功;古冶子有斩鼋救主之功;由田开疆推荐的公孙捷有 *** 救主之功。三人结为兄弟,自号为“齐邦三杰”。齐景公为奖其功劳,嘉赐“五乘之宾”的荣誉。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三人挟功恃勇,不仅简慢公卿,而且在景公面前也全无礼统。甚至内结 *** 羽,逐渐成为国家 *** 的隐患。齐相晏婴,即晏子深感忧虑,想除掉,又担心景公不允许,反结怨于三人。

6、一天,鲁齐结好,齐景公宴请鲁昭公。酒至半酣,晏子奏请开园取金桃为两国结盟祝贺。景公准奏后,晏子引园吏亲自监摘。摘得六个金桃,“其大如碗,其赤如炭,香气扑鼻”。依礼,齐鲁二国君各享一个,齐鲁二国相各享一个。盘中尚剩两个,晏子奏请赏给臣下功深劳重的人,以表彰其贤能。齐景公让诸臣自我荐功,由晏子评功赐桃。

7、公孙捷和古冶子因救主之功而自荐。二人一自荐功劳,晏子就肯定了二人的功劳,并即刻将两桃分别赐给了这两人。田开疆以开疆拓边有功而自荐。晏子评定田开疆功劳为更大,但桃已赐完,说只能等到来年桃熟,再行奖赏。齐景公说他自荐得迟,已没有桃子来表彰其大功。田开疆自以为这是一种耻辱,功大反而不能得到桃子,于是挥剑 *** 。古冶子和公孙捷相继因功小食桃而感到耻辱也 *** 身亡。晏婴就用两个桃子除掉了三人,消除了齐国隐患。

8、春秋中期,诸侯纷立,战乱不息,中原的强国晋国谋划攻打齐国。为了探清齐国的形势,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齐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席间,正值酒酣耳热,均有几分醉意之时,范昭借酒劲向齐景公说:“请您给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头告诉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给客人。”范昭接过侍臣递给的酒,一饮而尽。晏婴在一旁把这一切看在眼中,厉声命令侍臣道;“快扔掉这个酒杯,为主公再换一个。”依照当时的礼节,在酒席之上,君臣应是各自用个人的酒杯。范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违反了这个礼节,是对齐国国君的不敬,范昭是故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试探对方的反应如何,但还是为晏婴识破了。

9、范昭回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说:“现在还不是攻打齐国的时候,我试探了一下齐国君臣的反应,结果让晏婴识破了。”范昭认为齐国有这样的贤臣,现在去攻打齐国,绝对没有胜利的把握,晋平公因而放弃了攻打齐国的打算。靠外交的交涉使敌人放弃进攻的打算,即现在“折冲樽俎”这个典故,就是来自晏婴的事迹。孔子称赞晏婴的外交表现说:“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正是晏子机谋的真实写照。

10、晏婴不但在迎接外国使节的时候做到了堂堂正正,而且在出使外国之时,每次也能态度决然,随机应变,不辱使命。

11、春秋末期,诸侯均畏惧楚国的强大,小国前来朝拜,大国不敢不与之结盟,楚国简直成了诸侯国中的霸主,齐相国晏婴,奉齐景公之命出使楚国。楚灵王听说齐使为相国晏婴后,对左右说:“晏平仲身高不足五尺,但是却以贤名闻于诸侯,寡人以为楚强齐弱,应该好好羞辱齐国一番,以扬楚国之威,如何?”太宰一旁言道:“晏平仲善于应对问答,一件事不足以使其 *** ,必须如此这般方可。”楚王大悦,依计而行。

12、晏婴身着朝衣,乘车来到了楚国都城东门,见城门未开,便命人唤门,守门人早已得了太宰的吩咐。指着旁边的小门说:“相国还是从这狗洞中进出吧!这洞口宽敞有余,足够您出入,又何必费事打开城门从门而入呢?”晏婴听罢,笑了一笑,言道:“这可是狗进出的门,又不是人进出的门,出使狗国的人从狗门出入,出使人国的人从人门出入,我不知道自己是来到了人国呢,还是狗国呢?我想楚国不会是一个狗国吧!”守门之人将晏婴的话传给了楚灵王,楚灵王听罢,沉思了一会儿,才无可奈何的吩咐打开城门,让晏婴堂堂正正地进入了楚都。

13、晏相国来到了馆舍,楚国大臣为他洗尘接风,席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楚国下大夫首先发言道:“齐自太公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足可以与楚匹敌。为什么自齐桓公称霸中原之后,昙花一现,再不能领袖诸侯了呢?以齐国国土之宽广,人口之众多,国家之富庶,加上晏相国您的才智,怎么就不能再崛起中原呢?反而向我楚国结盟,这太让人费解了。”晏婴回答:“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先前自周失政于诸侯之后,诸侯连年征战,春秋五霸迭兴,齐国称霸于中原,秦国威振于西戎,楚国称雄于荆蛮之地,这一切固然有人为的因素,可大多数靠的是天意。先前以晋文公的雄才大略,尚且逃亡四方;秦穆公霸于西戎之后,文治武功盛极一时,其死后子孙衰弱,再也难振往日之雄风;就连你们楚国也自楚庄王之后,亦常受吴晋二国的 *** 扰,困苦不堪。难道只有齐国衰弱不成?今日齐国前来交好结盟,这只是邻国之间的友好往来罢了。你作为楚国名臣,本应通晓‘随机应变’这四个字的含义,可怎么却也问出这样愚蠢的问题呢?”

14、下大夫脸红着退了下来,身旁的上大夫不服气地质 *** :“平仲您自以为是随机应变之士,然而齐自内乱以来,齐臣为君死的不可计数,而您作为齐国的世家大族,却不能 *** 叛贼,或弃官明志,或为君王而死,您不觉得羞愧吗?为什么还留恋名誉地位迟迟不肯离去呢?”晏婴正色反驳道:“做大事的人,不必拘泥于小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只知道君主为国家的社稷而死时,作臣子的才应该与之同死,而今先君并非为国家社稷而死,那么我为什么要随随便便从先君而死呢?那些死的人都是愚人,而非忠臣,我虽不才,但又怎能以一死来沽名钓誉呢?况且在国家有变时,我不离去,乃是为了迎立新君,为的是保存齐的宗祖,并非贪图高位呀,假使每个人都离开了朝中,国家大事又有谁来做呢?并且国家内乱,哪 *** 没有发生过呢?你们楚国不是也有这种事吗?又何必责怪我们呢?”

15、又有人不满地说道:“英雄豪杰,必相貌绝伦,雄伟无比,而今相国您,身高不足五尺,手无缚鸡之力,只是徒逞口舌之利的说客罢了。单单依靠口舌,而没有实际的本领,欺世盗名,不感到可耻吗?”“我听说称锤虽小,能值千斤,舟桨虽长,不免为水浸没,纣 *** 武绝伦,不免身死国亡,为什么呢?我承认自己并无出众的本领,愧居相位,却绝不是与您逞口舌之利,只是问有所答罢了。难道我拒不回答吗?那也太无礼了。”

16、宴会后,楚灵王接见了晏婴,;楚灵王一见到晏婴,马上问:“齐国是不是很缺乏人才?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矮子来出使楚国?”“大王,齐国人多着呢。国都临淄人口百万,每人呼一口气,可以呼气为云,每人淌一滴汗,可以挥汗如雨。行人来往川流不息,摩肩接履,又怎么能没有人才?只是敝国有一个规矩,贤明之人出使贤国,不肖之人出使不肖之国,大人出使大国,小人出使小国,而今我无才无德又最不肖,只好来楚国为使,希望大王原谅。”

17、楚王一时无言以对,正好一对武士押一名犯人从殿前经过,楚王 *** :“这个人是哪 *** 人?所犯何罪?”“齐国人,犯的是 *** 罪。”“晏相国,齐国人有偷东西的毛病吗?”晏婴知道楚王是以此来取笑自己,报刚才之辱,于是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小臣我听说:桔子种在淮水以南称为桔子,甜美无比,而将其移至淮水以北,则变成了枳树,枳树之果,小而酸涩,苦不可食,之所以会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实在是土地的缘故。现在这个齐国人出生在齐国,并非盗贼,而是一个良民,可是为什么来到楚国,却变成了盗贼呢?这是楚国使他发生了这种变化,齐人之于楚国正如桔子之于淮北,这于齐国又有什么关系呢?”

18、楚王默然,良久,叹道:“寡人本来打算让您在今日 *** ,哪里想到竟被您嘲笑了,这是寡人的过错,见谅寡人吧!”于是楚王善待晏婴,晏婴 *** 完成了使命,回到齐国。晏婴面对着国强而盛气凌人的楚王,毅然予以反击,他昂然不屈,除了维护个人的名声,最终目标还是在保持齐国的声威。

19、《论语》中说:“出使四方,不辱君命。”晏婴坚守的也就是这种精神。

20、在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中,作者史马迁记载了一位机智勇敢的外交使者,他就是公元前6世纪齐国的晏子。有关晏子的故事在中国流传很广,下面是他出使楚国的故事。

21、一次,晏子出使到楚国去,楚国国王知道晏子的个子很矮,就想捉弄他。楚王命人在城墙的大门旁边又开了个小门,请晏子从小门进去。

22、晏子知道楚王要戏弄他,严词加以拒绝。他说,“到了狗国,才走狗洞,我现在是出使楚国,不应该走狗门。”

23、招待晏子的官员听他这么一说,只好请子从大门进去。晏子进去以后,就拜见楚王。楚王故意问:“是因为齐国再没有别人,才派你来的吗?”

24、晏子回答说:“齐国的人多极了,仅都城就有上百条街道,人们把衣袖举起来,就可以遮住太阳;人们甩掉汗水就象下雨一样。大街上人们肩靠肩,很拥挤,怎么说齐国没人呢?”

25、楚王接着问:“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派你出访呢?”

26、晏子不慌不忙地回答:“我们齐国派使节出访很有讲究,对那些精明能干的的人,就派遣他们出使那些道德高尚的国家;对那些愚蠢 *** 的使臣,就派他们出使那些不成器的国家。我是使臣中最愚蠢、最 *** 的人,所以就派我出使楚国来了。”晏子的话使本打算要戏弄他的楚国君臣们面面相觑,半天说不出话来。

27、在这次出访之后,晏子又有一次出使楚国。楚王听说晏子要来,就向他的大臣们说:“晏子是齐国最有才能,最善于辩论的人。现在他又要到我们楚国来,我想羞辱他一下,你们有什么好主意吗?”

28、有一个官员建议说:“等晏子来的时候,我叫两个士兵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绑的是什么人?士兵就回答说:齐国人。大王再问:为什么要绑他?士兵就说:因为他偷了东西。”楚王觉得这是一个羞辱晏子的好主意,就按此布置妥当。

29、晏子来到楚国,楚王设宴招待他。正在饮酒的时候,两名士兵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楚王 *** :“你们绑的是什么人,为什么绑他?”

30、士兵回答说:“是齐国人,因为他偷了东西。”

31、楚王故意看着晏子说:“齐国人天生都很会做贼吗?”

32、晏子从席上站起来,一本正经地说:“我听说,有一种埴物,长在齐国就可以结出很好吃的果实,长在楚国,尽管它的枝叶看起来与长在齐国一样,但结出的果子却很难吃。之所以会这样,是水土不同的缘故。现在,这个人在齐国时不偷盗,到了楚国就学会了偷盗,是不是楚国的水土会使人变得善于偷盗啊?”

33、楚王听了晏子一番反驳,苦笑着承认说:“我本来是想取笑你的,反而被你取笑了,我真佩服你。”

34、类似上面晏子使楚的故事还很多。晏子凭自己的智慧,挫败了一些国家有辱齐国国格和晏子人格的阴谋,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成为著名的外交家。

三、茶的起源与传说

茶是茶树芽叶加工而成的一种饮料。但是,对于不少人来说,不一定就都知道它起初并不作饮料,其名其字最早也不叫或书作"茶",对于茶树的 *** 状、演化和原产地等等,可能知者更少。因此,为加深大家对于茶叶历史文化的全面了解,在本书开篇,有必要把茶树及其原产地和茶的发现、利用等等,首先作些概略的介绍。

茶树是一种多年生的常绿木本植物。在我国,如陆羽《茶经》所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早先是生长在南方的一种树种。

茶树的学名为Camelliasinensis(L.)O.K *** tze,在植物分类 *** 中,属被子植物门(Angiosper *** 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山茶目(Theales),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在现存的文献中,茶的学名,最早见之于1753年瑞典杰出植物学家林奈的《植物种志》中。在书中,把茶的学名定为"TheasinensisL."。

这里指示 *** 的"sinensis",即是拉丁文"中国"之意。

那么,这种原先只种于中国的茶树,长得又怎样呢?在近代科学出现之前,我国古籍中,千余年来,都沿用陆羽的这样描述:"其树如瓜芦,叶如---d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揲担?茎如 *** ,根如胡桃。"关于茶树的这些比拟,这也是我国古代对植物外部形态能够采用和一般常见的描述 *** 。按现在植物学和茶学的介绍来说,其外部形态因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分枝习 *** 的不同,植株有乔木、半乔木和灌木之分;树冠有直立状、披张状、半披张状等多种类型。茶芽在未萌发前为锥形,有2-3鳞片披护。叶多为椭圆或卵圆,单叶、互生,叶缘呈锯齿状,叶面富革质,主脉明显与侧脉末端相连,嫩叶有茸毛。花属短轴总状花序,白色少数为粉红色,两 *** 花。果为蒴果,果皮绿色,成熟后为暗褐色, *** 大小因品种而有不同。根系有主根、支根和细根组成,主根粗大垂直生长,支根与细根呈水平分布在耕作层内。�

茶树和其他栽培植物一样,都是由野生经驯化而演变为作物的。十分明显,茶树由野生变为栽培,其直接原因,是由于它用作饮料的饮用价值。唐朝诗人卢仝,在其一首赞美茶的诗歌中吟:"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灵仙;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唐朝时饮茶用碗,歌词中夸张茶饮七碗,就会羽化成仙。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神仙,茶叶当然也不是什么仙 *** ;不过,由于茶叶中含有大量营养和 *** 用价值较高的成分,所以,它不失是一种有益 *** 健康的良好饮料。据分析,茶叶中含有300多种化学成分,其中如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 *** 、茶素、芳香油、脂多糖等等,就都是 *** 不可缺少和各具功效的重要营养及 *** 用物质。这中间的有些成分,实际是一个大类,如 *** ,就包括有30多种的酚类物质;维生素,又可具体分为维生素A、B1、B2、B3、B5、B6、C、D、E、K、H、P和肌醇等10多种成分。至于茶在防病和治病方面的作用,不只我国古书中有很多记载,也为现在国内外医 *** 界所一致肯定。如茶叶对于防治痢疾、肠胃炎、肾炎、肝炎、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癌症、白细胞减少和辐射损伤等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功效。如茶叶特别是绿茶的抗癌作用,据日本静冈县的调查,发现茶区特别是绿茶产地,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就明显比其他地方要低。这一调查,与日本冈山大学 *** 学部奥田拓男教授对茶单宁( *** )物质抗癌试验的结果相一致。奥田拓男的研究指出,茶单宁对引起突然变异的变异原,有明显的抑 *** 用。现在基本弄清,茶叶中的抗癌成分,主要是儿茶素;这种成分,在绿茶中约含15%-20%。此外,茶叶中所含的维生素C和E,也具一定的抗癌辅助效用。可能正是因为这样,茶在国外才有"安全饮料"、"保健饮料"、"健康长寿饮料"等各种各样的赞誉之称。在千千万万的野生植物中,发现和选择出用茶叶芽叶来作饮料,这无疑是对人类和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而这一重大发现,不是别的正是我们中国和中华民族的丰功和伟绩。在古代的一个很长时期里,世界上只有我国饮茶和懂得种茶与制茶;后来,大抵至唐代,我国东邻的 *** 和日本,才首先从我国学会饮茶、种茶而渐渐形成为东方乃至全球 *** 的一种独特文化。

(二)茶树原产地和原始分布中心

我国是世界上更先饮茶、最早业茶的国家,当然也就是茶树原产的地方。笔者认为,我们这里所说的"原产地",实际应该就是指人工栽培以前的原始分布区。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作物和栽培植物,特别是在古代条件下,都有一个驯化过程,换句话说,即都是从野生采集而后才发展为人工栽培的。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这样说,至少在古代,首先利用和栽培某种植物的国家或地区,也就是该种植物原产的区域;这是一种规律和真理。

既然是这样,那么为什么还要谈什么茶树原产地问题呢?这是因为近一二十年来,在我国茶学家,掀起了一股茶树原产地讨论热,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不仅讨论出了多种看法,甚至争论出了成见,所以我们在这里也顺便谈谈我们的看法。

关于前一段我国茶树原产地的讨论,我们首先肯定,是有成绩的。因为,这场讨论的实质,大多数参与者的动机和目的,是在于证明茶是中国原产。这一点,无论是在陈椽先生的论著中,还是在陈彬藩和吴觉农先生的大作中,他们从各种不同角度,利用一切学科的有关成果,从茶树的演化形成、自然环境的变迁、野生茶树的分布以及茶的词源学等等,广征博引,为这方面的研究,积累了不少材料,提供了大量的论据,这无疑是一种进步和深入。但是,重复一个命题,每一本书上都把这些问题罗列一遍,就显得重复和多余。所以,笔者在强调讨论要有新意的同时,在这里我们也不准备重复大家已经提出和一致的那些内容。

有人把这场讨论说成是和外国某些资产阶级学者的论战和学术争论。其实在国外并没有找到多少对立面,我们是自己出题自己做;论而未战,论而也没有多少争。因此,我们所批驳的,除个别人还活着外,都是故人故语。如提 *** 茶树原产印度说"的始作俑者--英国驻印度的殖民官员勃尔基兄弟,是上一世纪20-30年代的事情。其后各书提到的1877年,贝尔登在《阿萨姆茶树》所说的中国和日本的茶树,是"由印度输入"的谬说,这与其说他们是"故意歪曲事实,诋毁中国是茶树原产地的形象";还不如说他们是为了争取在印度或南亚发展种茶的支持和对中国茶史的无知。

因为,在19世纪20年代,作为英国在印度的主要 *** 机构--英国东印度公司,他们对维护与中国的茶叶贸易,比在印度和南亚殖民地发展种茶更感兴趣。英国东印度公司,从17世纪起,垄断中国出口茶叶贸易整整有二个世纪。在这一中英茶叶贸易的过程中,如果说前一时期由于伦敦茶叶贸易和转口的不断增长,英国长期处于逆差的不利境地的话,那么,18世纪后期起,英国东印度公司发明用 *** *** 来抵销贸易逆差后,他们同中国的贸易,便迅速由平衡转变为顺超。有人估计,至上一世纪前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在广州卸下他们捎带的 *** ,一圆不花,就能装回满船的茶叶和巨额的白银。所以,对于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来说,不但要弄清在印度能不能种茶,而且还要算一算种茶和种 *** 谁更合算的问题。

事实也是如此,对于当时在南亚英属殖民地种茶的阻碍,并不在于中国茶业的悠久历史和世界茶叶贸易的独占地位,而主要的,还在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不够重视和不予支持。因为不说19世纪20年代,就是到19世纪中期,当时在印度的英人宣传"印度是茶树原产地",呼吁在印度发展种茶的整个过程中,并没有也不需要否定中国些什么。恰恰相尽,倒是他们一次次组织到中国考察、收购茶籽茶苗和 *** 中国的种茶、制茶技工,把他们宣传发展茶业变成一个大张旗鼓的效法中国的活动。举例来说,如早在1788年,英国有位叫彭克斯的科学工作者,专门就印度引种茶树和发展茶业诸问题,编印了一本小册子。1815年,一位哥特博士对彭克斯的小册子又进行了修订、补充,向有关方面,力谏在孟加拉西北大力发展种茶。另外,在这期间还特地组织过科学考察团,深入到中国茶区进行考察和搜集茶种。但是,所有上述这些努力,都因东印度公司取消极的态度,使印度发展茶业的要求和计划,一直停留在纸上。到上一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1833年东印度公司垄断中国茶叶贸易的合同的到期和清朝 *** 拒绝续订的因素,英国国内和在印度的一批殖 *** 义者,更加积极地倡导在印度和南亚发展种茶。如1825年,英国技术协会公开设奖,奖励在印度或英国其他殖民地种茶最多和茶质更好的业主。1934年1月,英国驻印度总督,正式批准成立"印度茶业 *** 会",专门负责印度引种中国茶树的研讨。印度茶业 *** 会成立不久,就开展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广泛散发通告,宣传适宜种植茶树的气候、土壤和其他环境条件;二是派秘书戈登到中国,专门研究茶的栽培、制造 *** ,采购茶种以及雇佣茶工等等。自此以后,在英国和印度的文献中,到中国引种茶树的记载不断,其中尤以1850-1851年引种的最为理想。这次从中国采购的茶种,运至加尔各答时色泽仍很鲜艳,后来栽种东北山区成活的12000株,其品质完全表现出不亚于阿萨姆土种的优良 *** 状,一度成为引种中国茶树成功的范例。

所以,从上面英国殖民者一方面宣称"印度是茶树原产地",一方面又不断大量从中国引种茶树的史实来看,当时他们提 *** 印度是茶树原产地"的看法,并不是为了否定中国,主要的也只是为他们在印度发展茶业多造一条 *** 。因此,如果说"茶树原产印度"带有否定中国是茶树原产地的意味的话,那么,这最多也只是一种以明显的谎言来换取社会对发展印度茶业的许可和支持的做法。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包括上一世纪后期和本世纪个别借"茶树原产印度说",蓄意混淆事实、贬低中国茶业功绩的伪学者。但是,把话回过头来说,这样的人,毕竟是个别又个别,值不值得花这么多时间、精力去批驳?似可重新考虑。这一点,国外学术界的反映,颇可参考。他们的茶学家对过去英国人说的"印度是茶树原产地"既不盲从,对我国近年有关茶树原产地的申辩,也没有表现出多少特别兴趣。

因为,和上面所说那样,我们如果把茶树原产地作为原始分布来理解,那么,中国作为饮茶和茶业最早滥觞的国家,不管印度是否也是茶树原产地,其史实本身就是无须其他证明、无可动摇的当然原产地。道理十分浅显,不论是栽培植物或者还是驯养动物,它们的引种,特别是古代,总只会也只能是引进那些价值已经显现或被人类驯化利用的这样对象。当然,野生动物或植物的分布,在一定的外在因素作用下,也会出现地域上的变更或扩大,但这些都属于自然传播的范畴。自然传播和人工引种的区别,在于后者是一种自觉的行动。这也就是说,在印度和世界上还无人知道茶树为何物和何用时,我们的先民,是绝不会在古代把茶树从印度远带到中国来培育的。因此,中国最早发现和利用的茶叶,只会也只能是原来就生长在我国的茶树。这里顺便补说一句,可能正是因为上面所说的简单道理,所以,各国茶学家对于英国人提出的"茶树原产印度说",没有和少有应者;对我国前一段茶树原产地的讨论,也无有反对者。这就是说,上一世纪冒 *** 印度茶树原产地"问题后,即便有人想利用它来否定中国茶树原产地的地位,但在国际茶学界,并没有大乱,实际受此影响不大。在茶树原产地问题上,国外不怎么乱,但在我国前一段讨论中,倒显得有点偏激和混乱。

偏激,是把个别当一般,把英国个别学者在茶树原产问题上的图谋,当作一种正式的观点或倾向来批判、对待,把问题看得严重化,以至有的文章由学术讨论,变成了学术批判。混乱各人讨论的基点和角度不一,各持各说。我们的观点较清楚,茶树原产地,就是指茶树人工栽培以前茶树原来分布的地区。但也有一部分学者,把原产地理解为"茶树的原始产地",即茶树起源的地区来看待。如有的文章坚持,我国"云南和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和原产中心";很明显,这种意见,就把原产地看作为茶树"种的发源地",把人工栽培以前的分布中心,看成为茶树的原生中心(一称起源中心)。对原产地的这二种理解,"原来"、"原始"只一字之差,但在时间上,则两者内容,已相去数千万年。茶树起源于什么时候呢?有人据植物学分类的 *** ,推断茶树"发生在中生代的末期至新生代的早期",具体年代,"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而人工栽培前的分布,不妨更早一些,从茶的发现、利用算起,说到顶,以"神农时代"起算,也只数 *** 和上万年的时间。对茶树原产地的二种不同理解,不但时间相差甚远,而且沧海桑田,二者在环境的变化上也很大。如第三纪初期,中国 *** 和印度次 *** ,还是隔海相望的二块陆地,现在号称"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不是连接而正是分隔中国和印度的地槽海域。如果上面茶树起源的年代推断不错,那么,原产地作为起源地来理解,其时印度还属海中孤岛,与茶树的 *** 演进和最终形成,似乎不大可能;这一意义上的茶树原产地或原产中心,大致也只会是中国 *** 。但是,如果作为人工栽培以前的原来分布来说,那么,中印之间浸漫海水的地槽,在印度次 *** 和 *** *** 并合的过程中,早已碰撞成隆起的喜马拉雅山脉,把二块 *** 连成了一体;经过数以千万年的同体变化、发展,在我国发现和开始利用茶叶之前,在印度邻近中国的地区,已有茶树及其亚种分布,这也不是不可能的。对茶树原产地的理解和概念不同,时间、环境条件和结果也就不可能相同,我们不能要求二个不同角度得出一个和自己一样的结论。所以,笔者倾向于这样一种看法,原产地如果作为起源地或起源中心来理解,这完全与印度无涉,说原产我国西南、云南或我国西南、西双版纳是原产中心,各自作为一家之说,事实没有多大出入,二种说法应当是都是可以成立的。这也就是说,我们认为在印度次 *** 和中国古代 *** 之间,茶树的起源地域或中心,只能是一个。而且,从诸多因素来看,也只会是在今天的中国陆地,而不会是第三纪以前喜马拉雅山地槽海域彼岸的印度。对于这点,这是凭今天的知识就能作出肯定的。至于具体起源于中国或中国西南什么地方?现在各人提点自己看法,作为一种预言,我们相互间不作肯定和否定,把几千万年以前的事,留待我们后代科学条件许可后去做,应当是可以,也较为合适的。

如果把茶树原产地作为人工栽培前的原始分布来理解,我们把西南、西双版纳说成唯一的原始分布地和分布中心(原产地和原产中心),就未必一定正确,而且在茶树的生存、演进过程中,有点否定种的自然传播了。茶树人工栽培前的原始分布地和分布中心,较茶树的起源地和起源中心,范围无疑要宽阔得多。过去,我们对茶树原产地持上一种理解的人,一看到人家提及在印度、 *** 发现有野生茶树,就敏感地认为是对我国茶树发源地和起源中心的一种否定或设疑,想方设法回避和否定这一事实。其实回避不如承认,在我国茶叶界,很多人是心照不宣,都知道印度开始和最初发展种茶,主要是引进我国的茶种和茶叶生产技术,但是后来获得成功的决定 *** 因素,不是引种中国而是改植印度土生茶树的结果。关于印度土茶的记载,最早见之于1815年驻印英军拉第尔上校的报告。其称在阿萨姆新福山中的土著,习惯采集一种野生茶叶,加工 *** 成为饮料,也和 *** 人一样加油、蒜等佐料食用。这报道可以是传闻,不一定亲眼所见。1823年,英军R.勃鲁士少校至新福贸易,在滞留期间至附近山林作植物调查,亲自发现了野生茶树。之后,印度野生茶树,也引起了其兄C.A.勃鲁士的兴趣。1836年,C.A.勃鲁士在萨地亚建立了一个专门种植野生茶树的茶园;1837年,他在萨地亚附近的马坦克又发现几处野生茶产地;1839年,进一步在那加山、梯旁和古勃伦山一带,新找到了120处野生茶产地。通过广泛调查,C.A.勃鲁士归结指出, *** 和印度的"野生茶产区,自伊洛瓦底江至阿萨姆以东之中国边境,绵亘不绝"。

除新福和萨地亚外,所谓"阿萨姆土生茶"的野生茶树,1855年在锡尔赫特的张卡尼山等地,也有大量发现。应该指出,这种分布范围很广的阿萨姆土生茶,不但在品种上自成一统,而且大部分都是自然分布,其在印度生长的历史,肯定早于我国茶的饮用和人工栽培之前;所以,从这些事实来说,称印度也是茶树的原始分布区或"原产地",不但完全能够成立,实际也并不排斥和否定我国是茶树起源中心和原产地的结论。近年我国关于茶树原产地的论著很多,众说角度不一,根据不一,观点也有不少不相同之处。本文对于大家都提到和一致之处,不作重复,仅就个人粗见,对前一段讨论和争论,作些归纳和分析。

(三)茶的最初利用和茶业的起源在上一节中,我们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我国不但是茶树的原始分布地区,而且也是唯一的茶树起源中心。但是,在茶业上,我国对于世界和人类的贡献,还不在于我国原产了这种植物;主要的,还在于是我们的祖先,首先发现和利用了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一种独特的世界文化。我国有关饮茶的起源,现存的文献中,之一个涉及的是唐陆羽《茶经》。陆羽在是书"六之饮"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随后在"七之事"中又进一步指出,所谓"神农氏",就是指"炎帝";说明我国茶的饮用,是起源于"三皇"时代。具体根据呢?陆羽引《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为佐证。这里非常明确,陆羽在《茶经》毫不含糊地肯定,称我国饮茶,是始于悠远的史前时代。

对于陆羽的"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的观点,历来就有赞同、持疑和否定三种不同的态度。如现在持疑和否定者的文中就提出:"神农是我同上古的传说人物,是由于某些社会需要追塑出来的一种偶像,并非实有其人";二是《神农食经》、《神农本草》等一类的"神农书,是汉以后儒生的伪托,并非真的是神农所写"。是的,上面所说二点,都是事实。如我国一些古籍中,称神农或炎帝"七十四"或"十七世有天下",有的说"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这里把"神农氏",就明显看作为一个时代,而不是看作为一个单个的人。至于在这个时代,如《说文》在序中所讲:"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当时还没有文字,自然也就不会有神农著的书。所以,所有这些,学术界并没有什么分歧。这里,我们对神农这位人面龙颜的神人的真实 *** ,不妨再作些补充。神农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如《易·系辞》中载:"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再如《周书》"神农耕而作陶";《史记·补三皇本纪》:"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 *** ";《春秋·命历序》:"其教如神,使民粒食";《本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淮南子·修务训》:"神农祀于明堂,明堂之制,有盖而无四方";《说文》:"琴,禁也,神农所作"等等。上面这些引文说明什么呢?说明传说中的"神农氏"不但是一位"并耕而王"的氏族或部落领袖,而且也是一位农业、制陶、医 *** 、粒食、饮茶、明堂和琴瑟等众多事物的发明者。神农有这么多发明,是不是说其人的确实存在就更有证据了呢?!不然,这些资料不但不能证明反而有损或否定神农的真实存在。道理很简单,这许多发明,特别是如农业、医 *** 、制陶等重大发明,决不是某一个个人一生而只能是某一人类群体长期的经验或智慧结晶。所以,传说愈是把神农的发明创造说得很多,愈是神化,就愈揭示其本身乃是一种对整个神农氏族或时代的拟人化表现。当然,我们引录上面这些内容,并不是为了否定神农存在的真实 *** ,主要的,还是为了说明茶的发现、利用也始于史前。这些资料又怎么能够证明饮茶也起源史前呢?可以的,现在虽然没有获得饮茶起源史前的直接证明,但我们借助有关考古和民族志材料,多少还是可以为饮茶的起源求得某些根据的。上述有关神农的传说,最初均见于我国古代文献,其所反映的内容,都是有文字记载以前有人称为"古史传说时代"的内容。说明白些,这些上古的传说记载,记叙的是史前或原始社会的事情。上面我们提到了,"神农"不但是农业的肇创者,也是制陶、医 *** 、原始音乐和祭祀等多种事业和文化的发明"人",这些在古代,在近 *** 古学和民族学建立以前,一代代的相传,也一代代的未得到证明。自从考古学和民族学建立、发展起来后,这些传说时代留下来的传说,陆陆续续大都为考古发掘所证实了。如上面提到的神农发明农业、陶器、医 *** 、粒食、饮茶、音乐和祭祀等传说,现在除茶以外,都证明为史前即有的内容。

或许有人会说,神农传说距进入文明的时间不远,可能要可靠些,更早的内容,就不一定可靠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情况,如《庄子·盗跖篇》记称:"古者 *** 多而人民少,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拈橡栗,暮栖树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礼含文嘉》载:"遂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 *** 。"《 *** 子》载:"庖牺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五经异义》中也提及:"太古之时,未有布帛,人食 *** 肉,而衣其皮,知蔽前未知蔽后。"这些传说,比神农传说的时代更早,但考古和民族学提供的资料一致证明,这些也正是远古人类的经历的不同阶段上的一种生活写照。有些对传说缺乏研究的人,一听到"传说"这个名字,就将之与虚妄和荒诞联系起来,一律斥之为不可信,这是不对的。事实告诉我们,我国上古的很多传说,虽然经过千载百代、千嘴百口,内容中掺杂了大量迷信、失实的成分;但是,只要我们透过、剔除这些掺附的杂质以后,我们就不难从中还是多少可以找出一些确凿的史迹或合理内核来的。因此,基于上面所说这些,我们认为我们有理由提出这样一种看法:即凡是在我国文献中没有记录而只有传说时代传说中涉及其始的事物,大抵基本上都是发生在史前的内容。关于饮茶,除"发乎神农"的传说以外,我国现存的文献中,没有记述其始的记录;所以,尽管神农诸多发明都获得唯独饮茶没有得到考古的证明,但我们仍然可以也应该肯定,饮茶也是起源于史前。因为从逻辑的角度来看,有关神农发现、利用茶叶的传说,和神农肇创农业、陶器、医 *** 等传说,在 *** 质和流传来说,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所以,考古发现的农业、制陶和医 *** 等其他实物材料,不但是他们自身,也是有关神农包括茶叶在内的其他发明传说的证明。关于饮茶起源史前这点,我们也可从我 *** 族志的材料中获得一定旁证。如生活在我国兴安岭一带的鄂伦春人,他们本世纪前期,社会形态还停留在氏族社会阶段,那里天寒地冻,不产茶叶,可是他们都知道采摘"黄芹、亚格达的叶子"来冲泡作饮料。簆

生活在北方的鄂伦春人知道用黄芹、亚格达的叶子"当茶喝",为什么我国南方原始氏族社会的居民,就不能采取茶树鲜叶来作饮料呢?!上面我们以考古和民族学证明,我国上古有关神农众多发明的传说,基本都是史前即有的内容,所以相信饮茶也当是始于史前。但茶学界有一种相反的观点,认为既然神农的其他发明已为考古所证实,那么"在考古学对茶叶、茶器尚无新的发现以前",就还不能确定饮茶开始的年代。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一种本可以确定现在将之推到永远也难以证实的偏见。大家都知道,人们最初饮用的茶叶,大都是从茶树上直接采摘和未经加工的鲜叶,这种鲜叶是很难保存在地层中也难以留下痕迹的。我们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情况也可获得一定的说明。在马王堆墓 *** 土的登记随葬物品的竹简中,有"�"笥的记载;在出土的大量竹笥中,也发现捆有"�笥"木牌的�笥。"�"有学者考证即"~--",系《尔雅》指茶的~--。汉朝茶的饮用和生产在巴蜀和荆楚就已比较发展,这时煮饮的茶叶也已不是鲜叶而是加工的成茶。经过干燥加工的茶叶在马王堆这样密封、防腐良好的墓穴中都未能够找到它们的残迹,试问,我们在现在南方山重岗连的苍茫山间,何处去找更先饮茶者的遗址?找到这样遗址,又怎么能发现和分辨更先饮用的茶叶?!第二,历史的常识告诉我们,茶器或茶具,是在茶叶生产和饮用的一定发展阶段上产生的,人们最初烹煮和盛、饮茶叶用的,也就是当时人们日常使用的灶器和食具。史前还没有形成专门的茶器,要求考古提供茶器来证明史前是否已经饮茶,这能说不是一种故意的作难吗?所以,我们认为与其等待不可能获得的证明来证明,还不如接受已经有些能可证明的证明为好。说到底,我们是相信我国饮茶"发乎史前"的。 zH枢`?4e

我国有关神农的传说,不但为我们显示了饮茶起源史前的线索,而且也为茶叶的发现、利用以至发展为饮用的过程,提供了这样一个轮廓。?8?粌N!

前面我们据陆羽《茶经》,已指出,神农时代的下限,是传说中的"炎帝"时的原始氏族社会末期。这里,据上面所引的《新语》和《淮南子》内容,我们也不难确定,神农时代的上限,当是前农业的原始采集阶段。人们在前农业的采集经济活动中,通过不同的需要,"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灾",发明了农业;为使大家"知所避就","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创建了原始的医 *** 。从采集的这二个不同用途和发展来说,茶的发现和利用,显然不是与农业(食用)而只能是与原始医 *** 相联系的。古籍中所谓"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反映的,也正是这一背景。这就是说,神农的传说资料还为我们显示,茶的发现和利用,最初不是作为饮料而是作为草 *** 显之于世的。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长寿之乡的荣誉评定和长寿之乡的评定标准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标签: 长寿 评定 荣誉 标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