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焦尾琴之乡,以及焦尾琴现在收藏在哪里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一、焦尾琴的典故
1、焦尾琴,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与其他三张琴相比,“焦尾”琴名直白无华,但其身世非同寻常,皆因此琴系东汉名人蔡邕所创制。《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后因称琴为焦桐。
2、中国古代有“四大名琴”之说,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
3、“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 *** 的一张琴。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
4、后遂用“焦尾琴,焦尾,焦桐,焦琴”等指美琴,或比喻历尽磨难的良才,未被赏识的宝器;用“桐尾焦,桐爨,爨下桐,爨下残,爨下余,良才入爨”写良才不得其用,或比喻遭受摧残,幸免于难。
5、琴有 *** 弹:疾风甚雨不弹,尘市不弹,对俗子不弹,不坐不弹,不衣冠不弹。
6、明赵震元《为袁石寓(袁可立子)复开封太府》:“霞壮日暧,咏幼丝于曹碑;薇省风高,识焦尾于班管。”
7、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提到,郭襄曾在少室山林中聆听“昆仑三圣”何足道以焦尾琴作乐。
8、这蔡邕的“焦尾”琴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9、据《后汉书·蔡邕列传》记载: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已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将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乡邦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10、译文:吴地(据考证为现在的江苏溧阳)有个人烧梧桐木做饭,蔡邕听到火烧木材发出的巨大声响,知道这是一块好木材,因此讨来做成一把琴,果然声音很好听,但是木头的尾部依然被烧焦了,所以当时人们叫它焦尾琴”。起初,蔡邕住在陈留,他有个邻居准备了酒菜请他来赴宴,他去的时候邻居已经喝得兴起了。坐上有个客人在屏风后面弹琴,蔡邕到了邻居门口悄悄一听,说:“啊!用音乐招我来却藏有杀心,怎么回事?”于是回去了。
11、请他的人告诉主人说:“蔡先生刚来,到门口又走了。”蔡邕向来被乡里人尊崇,主人赶紧追赶并问起原因,蔡邕把事情都告诉了他,大家都感到扫兴。弹琴的客人说:“我刚才弹琴的时候,看见一只螳螂正要扑向鸣蝉,蝉将飞走还没有飞走,螳螂的动作一前一后。我心里有些担心,唯恐螳螂丧失了机会,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杀心流露到音乐中来吗”蔡邕莞然而笑说:“这足以表明了。”
12、汉末,蔡邕遇害后,焦尾琴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据说齐明帝在位时,曾取出焦尾琴请古琴高手王仲雄弹奏。王仲雄连续弹奏了五天,并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后传至南唐中主李璟手中,后又赠与大周后。李煜死后归宋室所有。据传,明朝昆山人王逢年还收藏着蔡邕制造的焦尾琴。
13、汉灵帝时(公元168年— *** 年),陈留郡的蔡邕,因为多次上书陈述自己的政见,违背了皇帝的旨意,又因为得宠的宦官憎恶他,他考虑到免不了要遭到毒害,于是就 *** 江河湖海,足迹远达吴郡、会稽郡。他来到吴郡时,吴郡人烧桐木来做饭,蔡邕听见火势猛烈的声音,便说:“这是块好木料啊!”因而请求把桐木给他,他把这段桐木削制成琴,果然能弹出优美悦耳的声音。但是琴的尾都已经烧焦,因而把它取名为“焦尾琴”。
14、汉灵帝时,陈留蔡邕,以数上书陈奏,忤上旨意,又内宠恶之,虑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至吴,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声,曰:“此良材也。”因请之,削以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焦,因名“焦尾琴。”《 *** 》
二、蔡听琴文言文
1.蔡邕听琴文言文翻译是怎么样的人
蔡邕听琴
吴人有烧桐以爨①者,邕闻火烈②之声,知其良木,因③请而裁④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扰焦,故时人⑤名⑥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
召⑦邕者,比⑧往而酒已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⑨听之,曰:“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将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⑩来,至门而⑪
去。”邕素⑫为乡邦所宗⑳二,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⑬。弹琴者曰:“我向鼓⑭弦,见螳螂方向⑮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
⑯。吾心耸然,惟⑰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⑱于声者乎⑲?”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1.解释:①名②屏③潜④却⑤耸然⑥莞然
2.翻译:①比往而酒已酣焉②邕素为乡邦所宗③邕具以告④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
3.理解:从“蔡邕听琴”的角度看,这则故事要说明
1.①命名②屏风后③暗暗地④退⑤惊动的样子⑥微笑的样子
2.①等到(他)去时对方已喝得酒酣耳热了;②蔡邕一向为乡里人所推崇;③蔡邕一一把全部情况告诉对方;④这难道是杀心显露在琴声中吗?
蔡邕:公元133年-公元1 *** 年,字伯喈,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圉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 *** 称他“蔡中郎”。后汉三国时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
吴地有个 *** 桐木做饭的人,蔡邕听到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声音,知道这是一段很好的木头,就请人用
这个木头做了一张琴,果然弹出了美妙的音乐,可是木头尾部烧焦了,所以当时把这个琴就叫做“焦尾琴”。起初,蔡邕在陈留时,他的邻居用酒食招待蔡邕,等到
蔡邕去时邻家酒喝得正高兴,有一个客人在屏风后弹琴,蔡邕到门口偷偷地听,大惊道:“啊!用音乐来请我却有杀心,是什么原因呢?”就溜回去了。仆人告诉主
人说:“蔡君刚才来了,到门口却离开了。”蔡邕一向被乡里人推崇。主人急忙亲自追上去并且追问他离开的原因,蔡邕详细把情况告知了他,大家没有不吃惊的。
弹琴的人说:“我刚才弹琴时,看见螳螂正爬向一只鸣蝉,蝉儿将要离开却没有飞起,螳螂随着他一进一退。我内心很紧张,只担心螳螂抓不到它啊。这难道就是杀
心显露在琴声中吗?”蔡邕笑着说:“这足以称之为杀心啊!”
蔡邕听琴吴人有烧桐以爨①者,邕闻火烈②之声,知其良木,因③请而裁④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扰焦,故时人⑤名⑥曰“焦尾琴”焉。
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⑦邕者,比⑧往而酒已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⑨听之,曰:“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
将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⑩来,至门而⑪去。”邕素⑫为乡邦所宗⑳二,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⑬。
弹琴者曰:“我向鼓⑭弦,见螳螂方向⑮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⑯。吾心耸然,惟⑰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⑱于声者乎⑲?”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阅读练习[1.解释:①名②屏③潜④却⑤耸然⑥莞然2.翻译:①比往而酒已酣焉②邕素为乡邦所宗③邕具以告④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3.理解:从“蔡邕听琴”的角度看,这则故事要说明参考 *** 1.①命名②屏风后③暗暗地④退⑤惊动的样子⑥微笑的样子2.①等到(他)去时对方已喝得酒酣耳热了;②蔡邕一向为乡里人所推崇;③蔡邕一一把全部情况告诉对方;④这难道是杀心显露在琴声中吗?3.蔡邕精通音律,善于辨识琴声解释①爨:烧饭②烈:同“裂”③因:于是④裁:剪⑤时人:当时的人⑥名:n→v,命名⑦召:同“招”,招待⑧比:等到⑨潜:偷偷地⑩向:刚才⑪而:表转折,却⑫素:向来⑬怃然:失落的样子⑭鼓:弹奏⑮方向:正对着⑯却:后退⑰惟:只是希望⑱形:表现⑲岂。乎:难道。
吗?⑳宗:尊重蔡邕:公元133年-公元1 *** 年,字伯喈,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圉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 *** 称他“蔡中郎”。
后汉三国时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译文:吴地有个 *** 桐木做饭的人,蔡邕听到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声音,知道这是一段很好的木头,就请人用这个木头做了一张琴,果然弹出了美妙的音乐,可是木头尾部烧焦了,所以当时把这个琴就叫做“焦尾琴”。
起初,蔡邕在陈留时,他的邻居用酒食招待蔡邕,等到蔡邕去时邻家酒喝得正高兴,有一个客人在屏风后弹琴,蔡邕到门口偷偷地听,大惊道:“啊!用音乐来请我却有杀心,是什么原因呢?”就溜回去了。仆人告诉主人说:“蔡君刚才来了,到门口却离开了。”
蔡邕一向被乡里人推崇。主人急忙亲自追上去并且追问他离开的原因,蔡邕详细把情况告知了他,大家没有不吃惊的。
弹琴的人说:“我刚才弹琴时,看见螳螂正爬向一只鸣蝉,蝉儿将要离开却没有飞起,螳螂随着他一进一退。我内心很紧张,只担心螳螂抓不到它啊。
这难道就是杀心显露在琴声中吗?”蔡邕笑着说:“这足以称之为杀心啊!”。
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扰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已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
将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乡邦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
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东汉时期的蔡邕,是历史上著名的音乐家和文学家。
在音乐方面,他很有成就,创作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写过《琴 *** 》一书。蔡邕曾经做过官,做官时因为人正直,办事公正,遭到 *** 势力的谗言诬害,被充军流放。
过了许久,他又被赦免。赦免之后,他带着一家老小在外奔波,为的是躲避那班有权势的恶人们的谋害,在外过着 *** 的生活。
后来,他躲到自己的故乡陈留去了。乡亲们听说蔡邕回来了,都很高兴,因为蔡邕为老百姓做过好事,威信一直很高。
一到家乡,亲朋好友一个个请蔡邕到家中去促膝叙谈家常和国事。蔡邕被乡亲们的热情所感动,久久积压心头的万端愁绪好象慢慢解开了。
有一次,多年不见的朋友林仁听说蔡邕回乡了,特意准备了一桌酒席,邀请蔡邕到家里去作客。老朋友盛盛情难却,蔡邕只好应约。
他兴致勃勃地往林仁家走去,走到大门外时,突然停止了脚步。原来屋里正在弹琴,琴声引起了蔡邕的注意,他就站在门外倾听。
开初,琴声悠扬,优美动人。不一会,琴声变得沉重、浑浊,有一种紧迫感。
蔡邕蓦地听到琴声里隐隐地透露出一股“杀”气。他本能地愕住了。
十年来死去活来的亡命生涯,使他对任何一种细微不祥之兆,都有着特别的敏感。他突然警惕起来:林仁请我赴宴,为什么琴声里隐藏着杀机?莫非多年不见的朋友变了,心怀 *** 胎,也与 *** 势力同流合污,狼狈为奸?今日请我赴宴是假,伺机谋害是真……想着想着,他感到可怕。
再一听琴声,呀!杀气不但未减,不更加紧张了,正是生死存亡之际,莫非他们立即要 *** 手了?于是蔡邕转身回头就走。正在这时,另一位应邀赴宴的客人迎面走来。
他看见蔡邕回身离去,神色异样,不知出了什么事,连忙拦住蔡邕 *** :“蔡兄到哪里去?怎么到了门口不进去呢?”蔡邕好象什么也没有听见,仍然慌忙地、急匆匆地往远处走去。主人得知蔡邕到了门口,未进大门就转身回去了,感到莫名其妙。
今日是专诚款待老朋友蔡邕,他为什么不领情呢?林仁认为可能是自己没有好好接待客人,有失礼的举动,伤了老朋友的自尊心,老朋友受到怠慢,才生气离去。主人心里非常不安,连忙亲自赶到蔡邕住的地方,再一次请他赴宴,并且再三向他道歉,说是忙于屋内张罗,有失远迎,请老朋友不要介意,今日看在老朋友面子上,一定要到家里去坐坐,家里还有其他客人正在等候。
好说歹说,总算又把蔡邕请到了宴席上。客人们热情洋溢地频频举杯祝福,个个开怀畅饮,唯有坐在首席的蔡邕好象惊弓之鸟,心魂未定,左顾右盼,掩盖不住内心的恐慌。
真是一人向隅,举桌不安。主人再也忍耐不住心里要说的话了。
他非常坦率地对蔡邕说:“蔡兄,我们是多年的知己,虽然许久不见,情谊却仍然如同当初,亲似手足。不知道今 *** 心里有什么不快的事情,能不能对小弟讲讲,也好分担优愁。
如果是小弟家中有失礼怠慢的地方,只管讲出来,千万不必介意。”客人们也帮着为主人说话,争先恐后、开诚布公地请蔡邕不要计较主人的过失,也许有什么误会,有什么难言的心事,为什么不可以跟故乡的亲朋好友倾诉呢?听了主人和客人们的一席肺腑之言,蔡邕慢慢地觉察到刚才也许是自己产生了一种错觉,老朋友这里并没有什么异常的情况,不会危及他的安全,主人态度很诚恳,客人更是有话直说,没有把自己当作外人。
蔡邕这时才放心地举起酒杯,把久久不敢进口的酒喝了下去,并直截了当地把刚才在门口听到琴声里带有“杀气”而产生的疑虑讲了出来。蔡邕的话一说完,整个宴厅里响起了一阵善意的大笑,主人十分坦然,毋庸置辩,哪里会有 *** 之意呢?客人更了解主人,这完全是一种误会。
从这个误会里,主人更加了解蔡邕了,久别的老朋友蔡邕是经受了种种折磨,身心受到了伤害,才这样如惊弓之鸟。可是,最后解开疑团的还是那位刚才弹琴的客人。
他听了蔡邕的话,会心地笑了,认为这不能错怪蔡邕多心,而要怪他弹琴没有弹好曲子。原来,蔡邕在门口时,他正在弹琴。
弹着弹着,忽然看到窗外一棵树上,有一只螳螂,张牙舞爪地正爬向一只蟑的身后。螳螂正要扑过去了,千钧一发之际,弹琴的人发现那只蝉要飞走了,他担心螳螂扑不住蝉,手上情不自禁地为螳蝉助威。
大概就在这时,琴声时充满了“杀气”,正好被蔡邕听出了这琴声中隐藏的杀机。听了弹琴的客人介绍,一场误会才最后解除。
大家喜形于色,兴致越来越高。蔡邕一边微笑,一边向林仁陪礼道歉,认为失礼的不是主人,而是自己。
误会解除后,宴会上气氛热闹非凡,一下子到了***,大家都争着向蔡邕敬酒。满座高朋,开怀畅谈,尽情痛饮。
这场误会过去,平静之后,大家对蔡邕听琴的本领,欣赏琴乐的能力,一个个惊叹不已,佩服之至。对古琴的演奏,有欣赏能力的听琴者,可以理解琴声的内,在含义和声外之音,这种欣赏能力也是不容易达到的。
要有这种欣赏能力,还得懂得古琴的音律。蔡邕就是精通音律的音乐家。
1.①命名②屏风后③暗暗地④退⑤惊动的样子⑥微笑的样子 2.①等到(他)去时对方已喝得酒酣耳热了;②蔡邕一向为乡里人所推崇;③蔡邕一一把全部情况告诉对方;④这难道是杀心显露在琴声中吗? 3.蔡邕精通音律,善于辨识琴声。
1、关键词: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屏,名词作状语2、疑难句子:①比②素③句式,应为“具以告(之)”3、能听得懂自然要自己熟知才行[文言知识]说“向”。“向”是个多义词。
一、指“面对”、“朝向”。上文“方向鸣蝉”中的“向”即指“朝向”。
二、指“接近”、“临近”。李商隐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向晚”即临近晚上。又,杜甫诗:“秋天漠漠向昏黑。”
“向昏黑”即临近昏暗。三、作为时间副词,表过去,但其含义要随文而定。
上文“蔡君向来”及“我向鼓弦”中两个“向”,均应理解为“刚才”;《桃花源记》中“寻向所志”中的“向”,应理解为“早先”;《捕蛇者说》中“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中的“向”,应理解为“从前”。【译文】吴地有个 *** 桐木做饭的人,蔡邕听到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声音,知道这是一段很好的木头,就请人用这个木头做了一张琴,果然弹出了美妙的音乐,可是木头尾部烧焦了,所以当时把这个琴就叫做“焦尾琴”。
起初,蔡邕在陈留时,他的邻居用酒食招待蔡邕,等到蔡邕去时邻家酒喝得正高兴,有一个客人在屏风后弹琴,蔡邕到门口偷偷地听,大惊道:“啊!用音乐来请我却有杀心,是什么原因呢?”就溜回去了。仆人告诉主人说:“蔡君刚才来了,到门口却离开了。”
因为蔡邕向来是被同乡所效法的人,主人急忙亲自追上去并且追问他逃离的原因,蔡邕详细把情况告知了他,大家没有不吃惊的。弹琴的人说:“我刚才弹琴时,看见螳螂正爬向一只鸣蝉,蝉儿将要离开却没有飞起,螳螂随着他一进一退。
我内心很紧张,只担心螳螂抓不到它啊。这难道就是产生杀心并且在琴声中流露出来的原因吗?”蔡邕笑着说:“这足以称为杀心了!”。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
弦而鼓:装上弦弹奏。弦、鼓,都是名词作动词用。鼓,打鼓。
金声而玉应: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
国工:更优秀的工匠,这里指乐师。
篆工:刻字的工匠。刻字多用篆体字。
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窾,同"款",款式
弦:琴弦。这里作动词用,装上弦。
工之侨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砍来作为一张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更好的琴,就把琴献到主管礼乐的官府;官府的乐官让国内最有名的乐师考察它,乐师说:“(这琴)不古老。”官府便把琴退还回来。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漆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 *** 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款式的雕刻;把它装了匣子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大官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一百两黄金买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们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
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这个社会真可悲啊!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不是这样的啊。世上的事情没有不是这样的。如果不早做打算,就要和这国家一同灭亡了啊!”于是离去,至宕冥附近的山,不知道他最终去哪儿了.
吴地有个 *** 桐木做饭的人,蔡邕听到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声音,知道这是一段很好的木头,就请人用这个木头做了一张琴,果然弹出了美妙的音乐,可是木头尾部烧焦了,所以当时把这个琴就叫做“焦尾琴”。
起初,蔡邕在陈留时,他的邻居用酒食招待蔡邕,等到蔡邕去时邻家酒喝得正高兴,有一个客人在屏风后弹琴,蔡邕到门口偷偷地听,大惊道:“啊!用音乐来请我却有杀心,是什么原因呢?”就溜回去了。仆人告诉主人说:“蔡君刚才来了,到门口却离开了。”
因为蔡邕向来是被同乡所效法的人,主人急忙亲自追上去并且追问他逃离的原因,蔡邕详细把情况告知了他,大家没有不吃惊的。弹琴的人说:“我刚才弹琴时,看见螳螂正爬向一只鸣蝉,蝉儿将要离开却没有飞起,螳螂随着他一进一退。
我内心很紧张,只担心螳螂抓不到它啊。这难道就是产生杀心并且在琴声中流露出来的原因吗?”蔡邕笑着说:“从这件事情上足可以看出你是一个当之无愧的琴师啊!”。
长安八景”是三秦大地著名的文物胜地。
在西安碑林,有一块碑石,用诗和画的形式描绘了这八景的奇丽秀美。这块碑石刻于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1 *** 仙掌冲天五指绕云霾,确是沉香利斧开。揽月无须登绝顶,摘星莫若上棋台。
昌黎涕泪谁人笑,李耳扶犁何物栽?世事纭纭浑作梦,不闻侠客舞刀来。 *** 仙掌是长安八景之一。
华山东峰东北处有 *** 楼,峰的东壁有仙掌崖,传说古代黄河有大山阻拦,灾害连年,河神左手托华山,右足蹬中条山,给黄河开辟入海河道,拯救了万民。“仙掌”就是河神托华山时留下的手迹。
掌崖上半轮如月,光可鉴人,称“石月”。 2草堂烟雾草堂金殿雾云蒸,五百高僧颂大乘。
心底禅通悟三宝,阶前塔耸展八棱。前生因果岂有信,后世轮回何为凭?敢问尘间多少愿,佛前冬夜对青灯。
在今西安市户县草堂寺内。公元401年,印度高僧鸠摩罗氏来此翻译佛经。
关于“草堂烟雾”的说法有两种,一是说塔旁有“烟雾井”一口,每年秋冬的早晨,井内烟雾缭绕;另一说是寺旁有圭峰,好像古代圭玉,每逢太阳将要落山,轻烟淡雾弥漫山巅。 3灞柳风雪三春飞絮滚涛来,别泪轻挥莫自哀。
市井徘徊知累苦,书斋消磨造梁材。左迁可赋滕王阁,戍守犹吟镇北台。
帝阙长辞天地阔,东风何处不花开。在西安东郊灞河沿岸。
灞水原名滋水,秦穆公欲图霸业,改名灞水。隋唐时长安广栽柳树,而灞桥又是长安东去的门户、交通要道。
人们在此与东去的人依依惜别,成为当时一种时尚。每当初春,柳絮纷飞,如同冬日飞舞的雪花,煞是好看。
4骊山晚照奋蹄骊骏跃苍穹,故事新情入眼中。一笑褒妃留旧骂,千金虢石立新功。
泉清难洗白绫恨,殿冷犹遗笑靥红。锦鲤可知兴废苦?依然咬尾戏荷东。
在今西安市临潼区,距西安市约25公里。这里曾发生过无数 *** 的故事。
每当夕阳西下,骊山在斜阳的影子中,好像披上了艳丽的红装。“入暮晴霞红一片,疑是烽火自西来”,令人误以为当年烽火还在燃烧,故有“骊山晚照”之称。
5曲江流饮碧水盈池万丈深,轻摇折扇卧听琴。胡姬把盏蛮腰细,士子吟哦笔墨枕。
金鲤化龙凭好句,魁星点斗掷黄金。君王赐酒一杯醉,斜荡小舟入柳荫。
在今西安市东南,汉唐时为优美的风景区。因池水曲折而得名“曲江”,宋以后逐渐干涸。
唐时新科进士得中,皇帝在曲江池赐宴,进士们将酒杯放在曲流上,杯随水势,流至面前,必须饮尽,成为唐时风尚之一。 6太白积雪若无千古窦娥冤,积雪何须六月天?八景空留八道观,四湖高挂四冰川。
飞禽 *** 青牛洞,奇葩参禅玉凤泉。 *** 斧神工谁造化?长庚精魄百 *** 。
在今西安市以西的宝鸡市眉县境内。太白山是秦岭的更高峰,海拔3776米。
山势陡峭,人为痕迹较少,是人们旅游度假的首选。因山高空气寒冷,终年积雪不化,因而有“太白积雪六月天”的奇妙景观。
7咸阳古渡朔风漫舞万旌旄,别泪频摧杨柳凋。匹马征伐西域近,皇恩宣抚吐番遥。
思乡蔡女尝为客,种树左君不事樵。孑孑艄公看古渡,几回清梦入唐朝。
位于今西安市西北部的咸阳古城遗址。咸阳古桥是古时人们西去的重要关口,那时因交通不发达,摆渡就成了人们最常使用的工具。
古时渭水悠悠,两岸民众载舟往返,成为“八景”的组成部分。 8雁塔晨钟万钧生铁铸奇钟,朝送吉祥到禁宫。
瓦绿承恩违帝制,笺黄随雁报家翁。老槐不忆繁华事,新殿曾经世纪风。
六度劫波叹离合,何言 *** 有神工!在今西 *** 门外友谊西路的荐福寺内。寺内有小雁塔,并有一口金代铁钟,重约2万斤。
每日清晨,法师依节奏敲响,声传数十里,早已成为长安民众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焦尾琴翻译
1、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扰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已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将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乡邦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2、翻译:吴地(今江浙一带)有个人烧梧桐木做饭,蔡邕听到火烧木材发出的巨大声响,知道这是一块好木材,因此讨来做成一把琴,果然声音很好听,但是木头的尾部依然被烧焦了,所以当时人们叫它焦尾琴”。起初,蔡邕住在陈留,他有个邻居准备了酒菜请他来赴宴,他去的时候邻居已经喝得兴起了。坐上有个客人在屏风后面弹琴,蔡邕到了邻居门口偷偷一听,说:“啊!用音乐来请我却有杀气,这是问什么?”于是回去了。请他的人告诉主人说:“蔡先生刚来,到门口又走了。”蔡邕向来被乡里人尊崇,主人赶紧追赶并问起原因,蔡邕把事情都告诉了他,大家都感到扫兴。弹琴的客人说:“我刚才弹琴的时候,看见一只螳蜋正要扑向鸣蝉,蝉将飞走还没有飞走,螳蜋的动作一前一后。我的心感到耸然,只担心螳蜋丧失了机会,这难道是杀气通过声音表达出来吗?”蔡邕莞然而笑说:“这足以表明了。”
关于焦尾琴之乡和焦尾琴现在收藏在哪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