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成语典故,成语出处和典故及释义

牵着乌龟去散步 成语 7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高中成语典故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高中成语典故以及成语出处和典故及释义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高中的成语典故及解释精选
  2. 高中成语故事典故
  3. 高中的生僻成语典故及释义精选

一、高中的成语典故及解释精选

1、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宝库中的艺术珍品,是汉语经过千锤百炼形成的固定词组。它产生于古代语言、历史事件、古代的诗文和当时的口语,虽然形式简洁,却形象生动和富于表现力,常常寥寥数字便能说明一个寓意深刻的道理。虽然它没有绘本的故事那样美丽的画面,没有那样曲折的情节,但是那其中的韵味是令人回味无穷的。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高中的成语典故及解释精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宋玉是战国后期楚国的一位文人。楚王听别人说了他一些坏话,就把宋玉找来 *** :“先生的行为恐怕有些不检点的地方吧!为什么许多人都对你不满意呢?”

3、宋玉答道:“先让我说件事吧!有一个歌唱家在京城歌唱。开始唱的是楚国更流行的民间歌曲《下里巴人》,这时有好几千人跟着唱。后来他又唱起比较高深的《阳阿薤(xi&egr *** e;)露》,跟着唱的就只有几百人了。当他再唱起高雅的歌曲《阳春白雪》时,跟着唱的就仅有几十人了。最后他唱起五音六律特别和谐的更高级的歌曲,能跟着一块唱的人就仅仅几个人了。可见歌曲越是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啊!”接着,宋玉又说:“文人之间也是一样。那些杰出的人物志向远大,行为高尚,怎能被一般人理解呢?我的情况正是这样啊!”.楚王听了宋玉这番狡辩,就没有再追问下去。

4、成语“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阳春白雪”后来就用来 *** 高雅的文艺作品,用“下里巴人” *** 通俗浅近的文艺作品。这两个成语可以单独使用,也常常在一起对比地使用。

5、【解释】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6、箕子是朝歌古代名人,其洞察力之强气节之高为后人称道。

7、商代最后一位君主是帝辛,后人称他为殷纣王。年少时,“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手格猛兽”,是一个能文能武很有本领的人。继位后励精图治,锐意 *** ,不杀奴隶,发展生产,更新观念,不事 *** 神。 *** 东夷后,疆土扩大,农业发展,财粮增多。但到了 *** 后期,开始 *** 。

8、有一次,纣王让人给自己做了一双象牙筷子,他的大臣太师箕子就感到非常可怕和担心。

9、箕子见微知著联想了很多,他认为:用象牙筷子吃饭就一定不肯用陶土粗制碗具,必将用犀牛角或玉作成杯盘;餐具改变了,食品也会随之改变,盛的不可能是豆菽青菜,肯定会进一步升级到山珍海味,珍禽异兽将成盘中之物;食物改变了,将不满足穿着,麻布为衣将不再流行,朝中之人进而会穿绫着缎;穿着改了,下一步将造豪华的车子,建高阔殿宇楼台,追求享乐。如此下去将一发不可收拾, *** 之风会很快盛行起来。

10、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韩非子,把箕子这种联想,说成“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这就是见微知著的来历。

11、有一天,纣王长夜饮晏,不理朝政,竟忘了日期,询问左右,大臣们面面相觑谁也不知,便派人去问箕子。箕子对徒弟说:“君主忘日则天下忘日,不是好兆头,商之天下到了危险关头。 *** 皆不知而我独知之,我也极其危险”。令徒弟告诉来者:“太师醉了也不知道”。

12、以后箕子多次进谏,纣王充耳不闻,我行要素,骄傲恣肆,专横拨扈,使箕子非常失望。他装疯卖傻,以避 *** ,但仍被纣王囚禁。

13、正如所料,不过五年,纣王就被周武王所灭。

14、【解释】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15、西汉的时候有一位辞赋家,叫司马相如。他自幼好学,会击剑,会抚琴,但他最擅长的还是写诗写赋,他写的《子虚赋》、《上林赋》等都在当时流传一时,是一个满腹诗书的 *** 才子。因此汉武帝很赏识他,把他留在自己的身边做官。公元前130年,汉武帝派大臣唐蒙去修治“西南夷道”。

16、因为唐蒙征用大量民工,又杀了当地部落的首领,引起了当地巴蜀人民的不安,以至于发生了 *** 乱。汉武帝接到这个消息后,决定让司马相如去责备唐蒙,并让他写一篇文告,以安抚当地的百姓。

17、于是,司马相如写下了《谕巴蜀檄》。在这篇文告里,他说明调集民工、士兵修筑道路是应该的,但是惊扰了当地父老乡亲并不是陛下的本意。有人不晓得国家的法令 *** ,惊恐逃亡是不对的。士兵作战的时候,应该迎着 *** 而上,宁可战死也不能转过脚跟逃跑。

18、你们也应该从长计议,急国家之难。经过深入的沟通,双方最终化解了矛盾,民心迅速地 *** 下来,修路工程又顺利地进行了。汉武帝非常高兴,提拔司马相如做了中郎将。

19、后来人们就用“义无反顾”这一成语来形容干事情时,从道义出发,为了正义的目的而勇往直前,不能犹豫。义,道义;反顾,向后看。

二、高中成语故事典故

1、东晋时,王忱(chen)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才气,很受亲友的推祟。他的舅父范宁,是当时着名的经学家,对王忱也很器重,有着名文士拜访,他总让王忱到场接待。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张玄。舅舅要他俩交谈交谈。张玄早就听说王忱志趣不凡,很想与他谈谈。

2、他年龄比王忱要大,自然希望王忱先给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着等候。不料,王忱见张玄这等模样,看不上眼.也默默坐着,一言不发。张玄见他这样,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对坐了一会,怏怏不乐地离去。

3、事后,范宁责备王忱说:“张玄是吴中的优秀人才,你为什么不好好与他谈谈?’’王忱傲慢地回答说:“他要是真心想和我来往,完全可以来找我谈谈嘛。”范宁听了这话,倒反而称赞起外甥来了:“你这样 *** 俊逸,真是后来的优秀人才。””玉忱笑着回答说:“没有您这样的舅舅,哪来我这样的外甥?”

4、战国时,齐国有一个叫颜黜的人。齐宣王在召他进宫的时候。颜黜走到殿前的阶梯时,见宣王正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不再往前走了。宣王见了很奇怪,就说:“颜黜,过来吧!”颜黜听到后,不仅一动未动反而说:“大王,走过来!”

5、宣王听了很不高兴,他的大臣对颜黜嚷到:“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过来,你怎么可以让大王过去呢?”颜黜说:“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齐宣王很生气的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

6、颜黜马上接着说:“当然是士人尊贵,君王并不尊贵!”宣王说:“你说这话有根据吗?"

7、颜黜神色自若地说:“当然有,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曾下过这样两道命令:‘谁敢在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 *** 勿论!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为万户侯。'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头,竟然连一个死的士人坟墓都不如啊。”

8、齐宣王觉得自己理亏,说:“我是自讨没趣。听了您的一番高论,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径。希望您接受我为您的 *** !今后您就住在我这里,我保证您有肉吃,有车乘,衣着华丽。”

9、颜黜却辞谢说:“玉,原来产于山中,如果一经匠人加工,就会 *** ,虽然仍然宝贵,但毕竟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如果选拔上来,就会享有利禄;不是说他不能高贵显达,但他外来的风貌和内心世界会遭到 *** 。所以我情愿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晚点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作乘车……”颜黜说完,就告辞而去。

10、战国时,有个叫孟轲的人,大家称他为孟子。孟子善于通过打比方来发表议论。

高中成语典故,成语出处和典故及释义-第1张图片-

11、当时,有人指责孟子不尽力帮助齐王。孟子便解释说:“比如说,天下有些易活的植物,假如把它放在太阳下晒十天,然后再把它放在阴冷的地方冻十天,即使是生命力再强的植物也会死。我见到齐王的机会少之甚少,即使给了他些良好的影响与帮助,我一离开,一些和我主张不同的人,又带给他许多不好影响。我怎么能使齐王的思想、品质好起来呢?”

12、另注:“一暴十寒”的注音为yi pu shi han,“一暴十寒”是一个固定的成语,“一暴十寒”中的“暴”也是固定的,不能用“曝”这个字。

13、战国时期,赵国准备攻打燕国,燕王派苏代去赵国游说赵王不要战争,讲述一只河蚌在岸上夹住一只鹬鸟的长嘴,双方争执不让,最后被一个渔翁轻易擒住。如果燕赵发生战争,秦国就像渔翁那样轻易吞并燕赵。赵王只好放弃战争的打算。

14、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为巩固后方,率领 *** 南征,正当大功告成撤军时,南方彝族首领孟获纠集残兵余勇来袭击蜀军。双方一交锋就 *** 孟获。诸葛亮从大局出发放他回家。孟获先后七次被捉住,最终真心归顺蜀国。

15、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奉命出使楚国,楚王见他矮小就嘲笑他,抓一个小偷说是齐国人。晏婴回答说:“人们都知道橘树逾淮为枳,齐国人到楚国来成为小偷,环境改变而已。”巧妙地应对楚王。楚王刮目相看,改用高规格接待他。

16、南北朝时期,陆凯与范晔是很好的朋友,两人经常书信往来。一年早春,陆凯遇到去长安的驿使,就折下一枝盛开的梅花,托信使带给远在长安的范晔,并作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17、从前,在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人,他有很大一块地,他在地里全种上水稻。他把小苗苗种了下去,今天看看,小苗苗没长高,明天看看,小苗苗还是没长高。这个人着急起来,他想:“小苗苗总是长不高,我应该把小苗拔高一点儿吧。”

18、于是,第二天,他一大早就起床了,到地里开始拔小苗苗,小苗很多,他拔了一天,累得腰也直不起来了。他回到家里,对家里人说:“累死我了,累死我了。今天我总算帮小苗苗长高一点儿了。”他的儿子不知道爸爸是什么意思,就跑到田里去看,结果所有的小苗苗都死了。

19、“揠苗助长”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有人为了急于要把一件事情办好,可是采用了违背事理的 *** ,结果把事情弄糟了,可以说他是“揠苗助长”。

20、大街上有人牵过一头大象。四个瞎子听见了,都想知道这奇怪的野兽是个什么样儿。可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

21、有个瞎子摸到了大象的长牙齿。他说:“我知道了,原来大象就跟又粗又长的萝卜一个样儿。”另一个瞎子摸到了大象的大耳朵。他说:“不,大象就跟大簸箕一个样儿。”第三个瞎子摸到了大象的腿。他说:“不像簸箕,也不像萝卜,大象就跟舂[chōng]米的木棒一个样儿,不过粗一点儿罢了。”第四个瞎子摸到了大象的尾巴。他说:“你们都错了,大象就像一根绳儿。”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儿的呢?四个瞎子争了半天,结果还没弄清楚。

22、“盲人摸象”和“瞎子摸象”都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23、有人观察事物,只看到了事物的一小部分,就自以为看到了整个事物,可以说他是“盲人摸象”或“瞎子摸象”。

三、高中的生僻成语典故及释义精选

1、汉语成语是汉语言长期习用的、形式简洁、含义丰富而又历史悠久的固定词组。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高中的生僻成语典故及释义精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有一次,齐孝公出兵去征伐鲁国,鲁君想派人去说服齐国,制止齐国的侵略,但是不知道用什么言词去说服他们,便去问展禽。展禽沉思了一会儿,就说:“我听人说过,处在大国的地位,才可以教导小国;处在小国的地位,却只能服侍大国。惟有这样,才能消除战争。我从来都没有听过,单靠言词就能平息乱事的。假如是个小国,还很自大的话,只会引起大国的恼怒,增加乱事,现在乱事已经开始,不是靠言词就能收到成效的。”

3、展禽说完,就叫乙喜去犒劳齐军,并且对他们说:“我们的君王没有才干,不能好好的管理边界上的事情,以至于劳驾你们,还连累你们的 *** 露宿在我们的边境上,所以特别派我来犒劳你们所有的兵士。”齐侯说:“你们到现在才恐慌吗?”乙喜说:“敝国现在有德高望重的人辅政,所以并不恐慌。”齐孝公说:“你们室如悬磬,田野里连青草都没得生长,怎么会说不恐慌呢?”

4、磬,就是指空无所有的意思。室如悬磬,就是用来比喻穷得什么东西也没有。它和“家徒四壁”都一样,是用来形容极端的贫乏、困苦。

5、【解释】悬:挂;磬:乐器,中空。屋里就象挂着石磬一样。形容穷得什么也没有。

6、有一位任国的人向孟子的 *** 屋庐子问礼与食哪个重要的问题,屋庐子随口答道“礼重要”。任人又 *** :“娶妻与礼哪个重要?”屋庐子答道:“还是礼重要。”

7、随后,这位任人便一本正经地说道:“要是按着那些礼节去找吃的,恐怕就要挨饿、甚至饿死;如果不按着那些礼节去找吃的,可能就会有吃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难道还要按着礼节去行事吗?再有,假如按照亲迎礼,就得不到妻子;要是不行亲迎礼,就能得到妻子,还一定要行亲迎礼吗?”

8、这一问,屋庐子没有答出来。第二天,便去邹国,转告了老师孟子。

9、孟子听后,说道:“回答这个问题有什么困难的?如果不揣度基地的高低是否一致,那么一寸长的小木头也可能比顶端的高楼还要高。说金子比羽毛重,但是,岂能说三钱多重的金子也比一车的羽毛还要重?拿吃的重要与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吃的重要?拿娶妻的重要与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娶妻重要?你去这样回答他:‘扭折了自己哥哥的胳膊而夺取了他的食品,自己便有了吃的;而不扭折,便得不着吃的,那么他会去扭折吗?越过东邻的墙去搂抱人家的女子,便得到了妻子;而不去搂抱,便得不着妻子,那么他会去搂抱吗?”

10、【解释】释义岑楼:顶尖的高楼。一寸长的木材同尖顶的高楼比。原意是起点不同就比不出高低,比喻轻重相比必须标准一样。后也比喻差距极大,高低悬殊。

11、鲁国君鲁衰公不相信世界上真有这么糊涂的人。有一次他问孔子:“徙宅忘妻,您说真有这样的人吗?”

12、孔子说:“怎么没有,不算稀奇,还有连自身都遗忘的人呢!”

13、鲁哀公更加惊奇了,怎么会有这种事儿呢?

14、孔子说:“这种事儿也不算稀奇。譬如夏梁、商纣等暴君,荒 *** 无度,穷奢极欲,不理国事,不顾民生。结果,国家亡了,暴君们的命也完了。他们不但忘记了国家,遗忘了人民,连自身都完全忘记了!”

15、有一次,唐太宗时的谏议大夫魏征(邯郸馆陶县人),与唐太宗议论前朝兴衰时,也曾说:“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

16、唐太宗听后颇有感触地说:“是啊,我和诸位应当合力互助,别忘了国家和自身,免得也被人讥笑啊!”

关于高中成语典故和成语出处和典故及释义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典故 成语 释义 出处 高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