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阳春白雪歌曲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阳春白雪音乐欣赏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一、阳春白雪是什么意思啊
1、阳春白雪,汉语成语,读音为yáng chūn bái xuě,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较高雅的歌曲,后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出自《对楚王问》。
阳春白雪的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么?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国中和者不过三数人而已。宋玉的结论是,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阳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即曲高和寡。
当然宋玉与楚襄王的这番讨论的目的不是谈论歌曲本身,而是强调雅与俗的巨大差距,并为自己的才德不被世人承认而辩解。宋玉进而说 *** 凤而鱼有鲲,自然非凡间俗物可比。宋玉说,非独 *** 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最后,宋玉引出了自己的结论,即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宋玉的意思是,但凡世间伟大超凡者,往往特立独行,其思想和行为往往不为普通人所理解。
二、成语阳春白雪的用法
阳春白雪(拼音:yáng chūn bái xuě)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后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联合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宾语。
阳春白雪,原本指的是《阳春》《白雪》两首古曲。这两首古曲都是春秋时期的乐圣师旷所做,但是作为乐圣所作出来的曲谱,就像是我们现在很多人没办法从专业的角度去欣赏很多古代名画一样。
大多数人只是知道一个大概,或许站在一个极品文物面前,你也只是看几眼,但是实在看不出其中究竟有些什么样的巧妙。
后来,两首曲子传入楚国,楚人又对它们进行了自己的发展,到了战国时期,阳春和白雪就这样成为一般人欣赏不来的高端高雅的艺术,和普通人都不在一个频道上,自然也就没办法产生共鸣。
高级琴师带着高级古琴,出去演奏一曲高级曲目,一个国家能有几十个人欣赏,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而与阳春白雪相对的,就是下里巴人。听起来带着一种俗气,的确,《下里》和《巴人》同样也是两首曲子,但是属于通俗的艺术,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非常流行的歌曲。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区别,大概也就是今天,专业的 *** 的交响乐队演奏的高级曲子,和你平时 *** 当中循环播放的流行歌曲的区别吧。
其实说到这里,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确在某一个时间段内,流行程度完全不一致,但是如果在很多年之后呢?
高雅的仍旧是高雅,是社会名流们争相往前挤,也要沾一沾光的高雅;而当时极其流行过后的通俗,生命力或许就没那么强了,因为会有更新的,人们从来没有听到过的流行,来取代曾经的流行。
三、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典故
1、下里巴人,是原指战国时代楚 *** 间流行的一种歌曲,今用于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较高雅的歌曲,后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出自宋玉的《对楚王问》。
2、相传宋玉是屈原的 *** ,也是战国后期著名的词赋家,当过楚怀王和楚襄王的文学侍从。可能是楚襄王对屈原“自投汨罗以死”的不满,转而表现在对宋玉的态度上,在对话中故意要使宋玉难堪,因而引出这一段著名对话来。
3、宋玉是战国后期楚国的一位有主见的文官,从不随声附和别人的主张。楚王听别人说了他一些坏话,就把宋玉找来 *** :“你是不是有些地方做得不对啊?为什么有许多人都对你不满意呢?”
4、宋玉答道:“先让我说件事吧!有一个歌唱家在京城唱歌。开始唱的是楚国更流行的两首民间歌曲《下里》和《巴人》,这时围观的人中有好几千人跟着唱。接着他又唱起比较高深的《阳阿薤露》,跟着唱的就只有几百人了。当他再唱起高雅的歌曲《阳春白雪》时,跟着唱的就仅剩几十人了。最后他唱起五音六律特别和谐的更高级的歌曲。能跟着一块唱的人就仅仅几个人了。可见歌曲越是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啊!”
5、接着,宋玉又说:“文人之间也是一样。那些杰出的人物志向远大、行为高尚,一般人当然不会理解了,我的情况正是这样的啊!”楚王听了宋玉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就没有再追问下去。
6、“下里巴人”常用来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阳春白雪”常用来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7、下里实际上指的是乡里,巴人指的是巴蜀地区的人,《下里》和《巴人》这两种流行歌曲就是他们创作的。阳春》和《白雪》是非常有名的两首古琴曲,古时的人们常以“阳春白雪”连称,所以也常被认为是一首古琴曲。
8、从历史角度来看,历来的怀才不遇的文人雅士比较喜欢用这个典故。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才情绝不在宋玉之下,其遭遇与宋玉略有相似之处。他的《古风第二十一郢客吟白雪》也借“曲高和寡”之意,抒发了自已怀才不遇的感慨。诗中这样写道:郢客吟白雪,遗响飞青天。徒劳歌此曲,举世谁为传?试为巴人唱,和者乃数千。吞声何足道,叹息空凄然。
9、从音乐角度来看,说明我国古代的音乐文化相当繁荣。作品多,演唱者多,欣赏者也多。如果要编写中国通俗音乐史的话,一定要追溯到这个故事。以后楚汉之争 *** 现的“四面楚歌”,更是这个故事的流风余韵,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之笔。
10、从艺术角度来看,作者想象超群,浪漫绮丽。特别后半段,对比强烈,髙下明了,展示了宋玉放纵不羁的 *** 格特点。文是妙文,章是华章,历千秋而弥香,经万世而长存!
11、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四、阳春白雪造句
1、【解释】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2、造句1:它不是文化对娱乐、阳春白雪对下里巴人,地下对主流。
3、造句2:我听了老师的讲解后,赞叹不已道:“真是阳春白雪,浩气冲霄。”。
4、造句3:语调不停变化,有时是阳春白雪,有时是下里巴人。
5、造句4:快餐文化的兴盛,远离传统的没落不禁让我们思考: *** 是否与阳春白雪的文化越来越背离了呢?
6、造句5:他的表演应该说是引人入胜的,但略嫌有点阳春白雪的感觉,还没有达到雅俗共赏的水平。
7、造句6:这首词当属阳春白雪之列。
8、造句7:你的论调都是阳春白雪,不适合我们这些粗人。
9、造句8:妈妈昨天告诉了我“阳春白雪”这个成语的出处。
10、造句9:网游和 *** ,一个阳春白雪,一个下里巴人。
11、造句10:萧邦的许多纲琴曲真可说是阳春白雪,确实高雅。
12、造句11:中国的民族歌剧,尽管不像西洋歌剧那样阳春白雪,但她同样引人入胜,而且能够雅俗共赏。
13、造句12:你这首诗格调高雅,真是阳春白雪,可以媲美李白、杜甫。
14、造句13:我的作品属下里巴人,他的才真正称得上阳春白雪。
15、造句14:各种博客的开通,使发表文章这种阳春白雪的高雅事情,一下子变得平民化了。
16、造句15:咱们既要会欣赏阳春白雪,也要会观赏下里巴人。
17、造句16:这种阳春白雪的作品,不是我们下里巴人所能欣赏的。
18、造句17:这篇文章格调高雅,阳春白雪。
19、造句18:我们既要会欣赏下里巴人,也要会欣赏阳春白雪。
20、造句19:我们既要会欣赏下里巴人,也要会欣赏阳春白雪。
21、造句20:文艺既要普及,又要提高,群众熟悉的是"下里巴人",但他们也需要"阳春白雪"。
22、造句21: *** 号召 *** 文艺工作者要处理好普及和提高的关系,不能只搞"阳春白雪",不搞"下里巴人"。
23、造句22:文艺要在普及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因为群众不仅需要“下里巴人”,也需要“阳春白雪”。
24、造句23:文艺要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广大群众熟悉的是“下里巴人”,但也需要阳春白雪。
关于阳春白雪歌曲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