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菩萨蛮温庭筠歌曲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菩萨蛮 刘欢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甄嬛传主题曲《菩萨蛮》歌词
1、《菩萨蛮》是电视剧《后宫·甄嬛传》的 *** 曲,由姚贝娜(已故)演唱,歌词选自唐代词人温庭筠的 *** 词作《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内地音乐人刘欢亦有翻唱。
2、在甄嬛传中,菩萨蛮的旋律被重新演绎,加入了现代的音乐元素,使得这首古曲更加的动感和时尚。在剧中,这首歌曲经常被用来表现甄嬛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也成为了剧中的主题曲之一。
二、温庭筠的《菩萨蛮》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1、温庭筠的《菩萨蛮》的写作背景:此词约作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后期。据《唐才子传》和《北梦琐言》记载,唐宣宗喜欢曲词《菩萨蛮》,相国令狐绹暗自请温庭筠代己新填《菩萨蛮》词以进。
2、据此可知《菩萨蛮》诸词乃温庭筠所撰而由令狐绹进献唐宣宗之作。其时当在大中四年(850)十月至十三年(859)十月之间,《唐五代文学编年史》编为大中六年(852)前后,正值温庭筠屡试不第之时。
3、上来两句所写,待起未起之情景也。故第三句紧接懒起,起字一逗——虽曰懒起,并非不起,是娇懒迟迟而起也。闺中晓起,必先梳妆,故“画蛾眉”三字一点题——正承“小山”而来。“弄妆”再点题,而“梳洗”二字又正承鬓之腮雪而来。其 *** 并下,脉络最清。
4、然而中间又着一“迟”字,远与“懒”相为呼应,近与“弄”字互为注解。“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眼目。一“迟”字,多少层次,多少时光,多少心绪,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尽矣。
5、梳妆虽迟,终究须有完毕之日,故过片重开,即写梳妆已罢,最后以两镜前后对映而审看梳妆是否合乎标准。其前镜,妆台奁内之座镜也;其后镜,手中所持之柄镜也——俗呼“把儿镜”。
6、所以照者,为看两鬓簪花是否妥恰,而两镜之交,“套景”重叠,花光之与人面,亦交互重叠,至于无数层次!以十个字写此难状之妙景,尽得神理,实为奇绝之笔。
三、甄嬛传里 *** 曲菩萨蛮的歌词
1、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渡香腮雪
2、《菩萨蛮》是电视剧《后宫·甄嬛传》的 *** 曲,由姚贝娜(已故)演唱,歌词选自唐代词人温庭筠的 *** 词作《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内地音乐人刘欢亦有翻唱。
3、《菩萨蛮》选自《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 *** 词作。此词写女子起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以及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词人把女子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全词成功地运用了反衬手法,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作品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四、温庭筠《菩萨蛮》的背景是什么
温庭筠其人】温庭筠(约801—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属山西)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年轻时才思敏捷。晚唐 *** 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诗词工于体物,设色丽,有声调色彩之美。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多写女子闺情,风格浓艳精巧,清新明快。诗词兼工,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温庭筠位仕途不得意,官止国子助教。这里讲两则故事,即可见一斑。在封建时代,一个读书人即使有更好的文才,若接连不断地得罪上级,那他青云直上的希冀恐怕就会被无声无息地取消了。而温庭筠正是这样一个人。一次唐宣宗微服出行,在一个旅馆里凑巧遇上了温,但他俩当时互不认识;温庭筠比较傲慢,而且还带有戏谑的口吻问宣宗:“您不就是当司马、长史之类的官吗?”在得到否认后,温又继续问询:“那么,您莫非就是那些县尉、主簿之类的官吧?”对温所涉及的一众小官,宣宗只得说道:“皆非也!”回宫后,宣宗心里实在觉得不痛快,遂命令宰相把温贬到了方城当县尉去了。一次唐宣宗命宰相令狐绹写些漂亮的《菩萨蛮》词让宫女演唱。但文墨有限的名宦之子令狐绹自知自己写不出好词来,便托付给当时作诗作词颇有名气的温庭筠 *** ,写好后呈报给皇帝,受到了皇帝的赞赏。本来令狐绹吩咐过温不要把这代作词的实情“捅”出去,结果还是被捅了出去。这样一来,觉得老脸无处搁的令狐绹不觉大怒,从而疏远了温,使温在令当权时受尽磨折。但温毕竟是很有才华的,后来狐令绹仍向温咨询一些事情。谁知温又慢条斯理地拿令狐开玩笑说,大人所要解决的问题在《华南经》里便可找到;要知道,它并不是什么冷僻的书嘛,所以相公在治理国家大事之余,也不妨多看看些书。这话更是惹恼了令狐绹,从而他就不再理会温了。后来,温在诗里就写有“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的句子,用来表明他自己的深沉慨叹,但于事却无补了。咸通四年(863年),温庭筠因穷迫乞于扬子院,醉而犯夜,竟被巡逻的兵丁打耳光,连牙齿也打折了。他将此诉于令狐绹,令狐绹并未处置无礼之兵丁。兵丁极言温庭筠狭邪丑迹。因此有关温庭筠品行极坏的话传了到京师。63岁老翁,被打折了牙齿,并且落了更坏的名声,温庭筠只好亲自到长安,致书公卿间,申说原委,为己雪冤。随后即居于京师,于六十六岁(866年)卒。温庭筠在朝廷不得志,自然整日闷闷不乐,所以他在写作那首《菩萨蛮》时,自然抒发心中的郁闷。附:温庭筠《菩萨蛮》原词: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鉴赏:菩萨蛮】温庭筠的《菩萨蛮》收在《花间集》的共十四首,这是其之一首。本词写一个独处闺中的妇女,从起床而梳妆以至穿衣一系列的动态,从中体现出她的处境及心情。首二句为主人公初起床的情态。以特写的手法,突出主人公的形象,次句为主体,首句为衬景。“小山”为床榻围屏上的画景,“金”为涂在屏山上的颜色。“明灭”为日光透过窗纱照 *** 山阴阳显晦之状。“鬓云”为鬓边下垂的黑发,曲卷而轻扬,状如云朵,故常以云形容之。欲度”从云常流动设想,描绘出鬓发轻扬之状。“香腮雪”形容主人公衬映鬓发的脸颊之腻白。整句凸出一副娇慵的女 *** 面貌,因“鬓云欲度”正是鬓发散乱未整之状,句中也隐含呆坐懒起的时间过程。这第二句在读者眼前展示出这样一个镜头:在小山重叠金色明灭的画屏围绕着的绣榻上,一位 *** 刚刚坐起,她散乱的鬓发,似流云样将要度过她雪白香艳的脸腮。三、四两句开始写她下床后的活动。“懒起”二字透露出主人公的情绪,下句“迟”字与之相应,是了解整首词意的关键。“懒起”即懒懒地起来。一“懒”一“迟”,极见其无情无绪之神情,与“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望江南》)之因有所希冀而行动紧急,表情迥异。“弄妆”谓妆扮时频繁反复做弄。“迟”字总承“弄妆”与“梳洗”诸事。在这二句中,主人公娇慵之状宛然可见。下阕写其人之继续活动。“照花”二句写其对镜簪花,于客观地描写人物活动中,暗寓其人对镜时自赏自怜之意。自赏:人面如花;自怜:盛年独处。此“花”当为 *** 于发髻之饰物,非喻人面,从次句之花面并提可知。前后镜对照,脑后发髻簪 *** 之花映于前镜,乃与镜中人面交相辉映,其人之容色光丽可想。最后二句写梳妆后穿着衣服,不写其动作,但点出主人公眼中的衣上彩绘--金线绣的一双双的鹧鸪鸟。试想她满怀心事,懒洋洋地勉自梳妆罢,刚要着衣时,而入眼的乃是“双双金鹧鸪”,则其情当如何难堪!本词写法上有其特点,其一是作者只是在生活的片段过程中,选取更具有特点的动态或物象,略加勾画,省去彼此间的表面联系,如首句仅写床周屏风的景色,而略去这景色所依附的屏和榻。次句只是突现出一个睡起的女子面貌,其他一切事物都隐藏在可感触的 *** 之中,两句合看,即可依据已勾勒出的形象加以想象补充,构成一幅完整的“晨闺”图画。其次是表情隐蔽,作者只是对人物动态及有关景物作客观描绘,但于其中微露或暗示人情,给读者尽多的想象体会余地。至于辞藻浓丽,更是温词的普遍现象。因此种种,常使读者感到晦涩,然如细心玩索,得其艺术匠心所在,当更觉情味丰腴。参考文献:阿袁《唐诗故事》;江苏古籍出版社《唐宋词鉴赏辞典》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菩萨蛮温庭筠歌曲和菩萨蛮 刘欢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