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夫人歌曲?湘夫人歌曲金玟岐背景曲

牵着乌龟去散步 歌曲 2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湘夫人歌曲,以及湘夫人歌曲金玟岐背景曲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湘夫人》读解
  2. 九歌有哪些篇目
  3. 《湘君》 《湘夫人》在感情上的异同点

一、《湘夫人》读解

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佳人兮召余,将腾驾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 *** 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2、《湘夫人》是《九歌》中的一篇,所祭祀的对象是湘水女神。古代传说,舜死于南方,舜之二妃娥皇、女英追赶到湘水边,泪洒竹枝,竹枝尽斑,二女终投湘水以死,成为湘水女神。后人遂以为《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是祭祀娥皇、女英两位女神的。然而,另有部分学者考辨认定,屈原时代还没有流传娥皇、女英投湘水以死的殉情故事,《湘夫人》所祭祀的就是湘水女神。《礼记·檀弓》载:“舜葬于苍梧之野,盖三妃未之从也。”二妃之说起于战国后期,应该是湘水有二女神之说,当地有《湘君》《湘夫人》篇祭祀,后来才将娥皇、女英故事附会到湘水二女神上去。

3、关于《九歌》缘起,王逸《楚辞章句》卷二解释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 *** 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故其文意不同,章句杂错,而广异义焉。”这里值得关注的是两点:其一,《九歌》原来是沅湘之间民间祭祀神灵的歌曲,词语鄙陋;其二,屈原流放当地时加以改编和再创作,其间渗透了自己的“愁思沸郁”,在原来单纯“事神之敬”的主题基础上,融入“己之怨结”,语意更加丰富复杂。

4、《九歌》祭祀神灵之方式非常独特,朱熹《楚辞集注·楚辞辨证》云:“或以阴巫下阳神,或以阳主接阴 *** ,则其辞之亵慢 *** 荒,当有不可道者。”换言之,《九歌》采用男女相恋之方式祭祀神灵,其辞有亵慢 *** 荒不可道者。男女相恋,灵肉交融,给人以异乎寻常的***。先民质朴地感受到这一切,认为这是一种取悦神灵的方式,故采用男追女或女追男的方式表达对神灵之敬意。从这样的角度理解《湘夫人》,这是一首由男巫演唱祭祀湘水女神的歌曲,男巫以凄婉的歌声,表达了自己对女神的追恋之情。从男女相恋方面来看,诗歌可以分成追求、相聚、分手三部分;从祭祀神灵方面来看,诗歌可以分成招神、神临、送神三部分。

5、“帝子降兮北渚”至“将腾驾兮偕逝”为之一部分,即追求篇,招神篇。

6、诗歌开篇便在秋风袅袅、洞庭波起、风吹叶落之一片萧条冷落的秋天的肃杀景象中展开,奠定了凄凉悲苦的基调。这与诗歌结尾***子孤独寂寞之徘徊相照应,全诗笼罩在一种悲剧气氛之中。巫师作法,祈祷神灵降临,当然不可能在悲苦的氛围中开始和结束,有时甚至是参与者的一场狂欢。《招魂》篇云:“士女杂坐,乱而不分些。放陈组缨,班其相纷些。郑卫妖玩,来杂陈些。《激楚》之结,独秀先些。”即透露个中消息。屈原的改编,其“怀忧苦毒”之意绪,于此可见。

7、作为追求篇,同时是载歌载舞的招神阶段,反复出现一个相同的动作:“目眇眇兮愁予”“登白兮骋望”“荒忽兮远望”,就是极目远眺,追逐自己心爱的女人,或者称之为渴求神灵的降临。而追求的过程是如此的艰难,一次一次的失败,一次一次的再度努力。“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是互文,即早晚在陆地骑马奔驰,早晚渡过众多的水流。《离 *** 》中也有这样苦苦追求的过程:“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的过程无比艰难。“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男子不禁怀疑自己是否追求 *** 不当,如同鱼鹰为水所阻隔而不见游鱼,渔网挂在树上而不得捕捞。“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男子又怀疑自己是否追求的地点错误,如同深山中的麋鹿处于庭院之中,深水里的蛟龙处于浅水旁边。“沅有茝兮醴有兰”,男子也采集沅水岸边的白芷和醴水岸边的兰花来赠送心上人,以结同心。这是男女情爱交好的表现,同样也可以理解成巫术仪式中的一部分。“思君子兮未敢言”,事实上已经说了,只是一种很有技术的表达爱情的方式。因为是女神,仰之弥高,所以在表达追求的时候多了一份谨慎和敬畏,以表示对方在自己心目中的崇高地位。甚至心中的思念之情也不敢轻易表达,怕语言 *** 了对女神的无限景仰。

8、追逐心爱的女人,或者请求神灵降临,过程应当是非常艰辛困难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显示女神的高贵。这是巫师表演必需的过程,上下求索,以增加巫术的神秘感。招神过程越简单,巫师的作用就越小。巫术表演,必定有此艰难过程。人间男女恋爱,可以追求失败,“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招神则必须成功,否则巫师的作用何在?所以,之一段追求或招神篇结束于“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感动了女神,听到了佳人的召唤。渴望已久的想法一旦可以实现,自然是无限欢欣鼓舞,所以,起程驾着马车奔驰而去。马蹄飞奔、呼啸奔腾,感伤的情怀似乎突然振作起来,诗篇基调转而亮丽。

9、“筑室兮水中”至“灵之来兮如云”为第二部分,即相聚篇,神临篇。

10、普通男女相恋,一旦完成追求之过程,到了相聚阶段,一定有诸多绵绵情话,窃窃私语,或者伴之以种种表达情感的肢体动作。而这里实际要表达的是祭祀中神灵之降临,诗人将笔墨直接转移到婚房的建造和布置上,其隆重的程度,足以显示对女神的尊重和膜拜。

11、婚房建筑在水中,以吻合湘水女神的身份。荷叶覆盖为屋顶,编织荪草为墙壁,紫贝装饰中庭,堂屋播撒芳椒,桂木为正梁,木兰为屋椽。辛夷作成门上的横梁,白芷装点整个卧房。到这里为止,是婚房大结构的勾勒,都由香木香草建造而成。换一个角度,可以将此视作祭坛的建造。这样的建筑,不适宜人类的真实居住,却可以打造出一种特殊氛围的祭坛。

12、回到婚房的布置,诗人将镜头拉近,推出一个特写镜头:婚床。婚床在婚房中有特别的意义,后世民俗中也有在婚床上播散红枣、花生之类。这里将薜荔编织成帷帐,擗开蕙草铺设在帐顶,以白玉为 *** 住睡席,散布石兰在婚床以取其芳香。从婚房到婚床,再进一步,应当到了“亵慢 *** 荒”描述阶段了。以民间之直接质朴,或者有***的镜头出现,所谓“当有不可道者”。屈原的改编,删去此类镜头,再度将镜头拉远,回到婚房的大结构上。汇集各种香草铺满庭院,建造的婚房四处飘香。《离 *** 》篇中也多香草鲜花,“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诗人佩带鲜花和香草,以表高洁芬芳。如此装饰,来自楚国的巫术祭祀。夏威夷土著居民,头戴花环,穿着五彩的草裙,载歌载舞,以敬奉祭拜神灵。这种闻名世界的草裙舞,与楚国先民的鲜花香草装点,载歌载舞祭祀,有异曲同工之妙。

13、所有的建造和装饰是如此清新、华贵,弥漫在一派水乡的旖旎氤氲中。经过如此精心且充满爱心的准备,给神灵奉献上美奂美轮的建筑,神灵似乎真的被感动了。于是,九嶷山神纷纷同来欢迎,湘夫人随从如云缤纷。这是众神愉悦的场面,一片融融的和乐景象。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云:“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段描写就是受《湘夫人》的影响。人神共乐,为相聚篇画上 *** 的句号。

14、“捐余袂兮江中”至“聊逍遥兮容与”为第三部分,即分手篇,送神篇。

15、送神或送别爱人,就有所馈赠。巫师馈赠的是自己的贴身衣物,以表达情意,极有暗示意义。《红楼梦》中挨打后的贾宝玉将自己的旧手帕赠送给林黛玉,便使黛玉夜不成眠,题诗三首。只有关系亲近到非同寻常的地步,甚至双方已经有了肌肤之亲,才可以赠送贴身之物。上段被省略掉的“亵慢 *** 荒”之辞,再度被暗示。巫师再次采集汀洲之香草杜若赠送给就要飘然离去的女神,这是对神灵的敬畏,对女神奉献,对爱人的眷恋,是祭祀仪式结束时的送神动作。《古诗十九首》云:“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采集香草馈赠以送神,应当是楚国祭祀巫术固有的程序。相比较而言,上文赠送的“余袂”“余褋”,就是很有私密意味的个体行为,不一定是祭祀程序所必须。

16、最终,男巫从巫术的幻觉中惊醒过来,一切都归于空寂,回到现实中。前文的铺排如海市蜃楼般忽然幻灭,从欢乐跌入悲苦。诗歌以悲剧的气氛开篇,以悲剧的气氛结尾。诗到此终结,只剩下巫师在祭坛上独自徘徊,屈原的个人情绪再度显露。

17、楚辞源于楚 *** 间祭祀歌舞,《九歌》也就是楚辞的源头。祭祀招神采用男子追求美人之方式,及鲜花香草之装扮和馈赠,即形成《离 *** 》“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湘夫人》人神相恋的主题,也成为后代的文学创作母题。如南朝民歌就有这样两种类型:一是女悦男 *** ,《白石郎曲》云:“郎艳独绝,世无其二。”一是男悦女 *** ,《青溪小姑》云:“小姑所居,独处无郎。”而后,唐传奇《游仙窟》《柳毅传》等便是对这种模式的继承,《聊斋志异》更是人 *** 杂糅的世界。

二、九歌有哪些篇目

1、九歌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 *** 》、《国殇》、《礼魂》。

2、《东皇太一》指天神;《云中君》指云神;《湘君》《湘夫人》指湘水之神;《大司命》主管寿夭之神;《少司命》主管子嗣之神;《东君》:太阳神;《河伯》指黄河之神;《山 *** 》指山神;《国殇》指祭祀为国捐躯的将士;《礼魂》是送神曲。

3、九歌是《楚辞》的篇名,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楚辞》的《九歌》,是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

4、从《国殇》的情调看,应该是悼念在丹淅之战中阵亡的将士的歌辞,具体时间是在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丹淅之战之后,蓝田之战之前。

5、《九歌》与屈原其它作品的幽愤风格不同,而写得清新凄艳,幽渺情深。显然是因为利用了民间的素材,融入了民歌的情调,这样比起他其它的作品,风格有些独特。

6、关于“九歌”名称的来历,王逸认为是屈原仿南楚的民间祭歌创作的。朱熹认为是屈原对南楚祭歌修改加工,“更定其词”。胡适则认为《九歌》乃古代“湘江民族的 *** 歌舞”,“与屈原传说绝无关系”。今人多取朱说。

7、“九歌”名称,来源甚古。《尚书》、《左传》、《山海经》、《离 *** 》、《天问》各书所说到的“九歌”内容虽有种种演化,但可证“九歌”乃是传说中很古的乐章。

8、至于屈原用它作为篇名,似乎不会跟远古“九歌”的章数有关,也不一定跟古代“九歌”的曲调相同。可能是取其“娱神”这一点,再结合《离 *** 》所说的“康娱”、“乐”的意思,基本上属于新歌袭旧名的类型。

9、《九歌》是以娱神为目的的祭歌,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表面上是超人间的神,实质上是现实中人的神化,在人物感情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既活泼优美,又庄重典雅,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湘君》 《湘夫人》在感情上的异同点

1、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

2、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

3、在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祭神曲创作的《九歌》中,《湘君》和《湘夫人》是两首最富生活情趣和浪漫色彩的作品。人们在欣赏和赞叹它们独特的南国风情和动人的艺术魅力时,却对湘君和湘夫人的实际身份迷惑不解,进行了长时间的探讨、争论。

4、从有关的先秦古籍来看,尽管《楚辞》的《远游》篇中提到“二女”和“湘灵”,《山海经?中山经》中说“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但都没有像后来的注释把湘君指为南巡道死的舜、把湘夫人说成追赶他而溺死湘水的二妃娥皇和女英的迹象。最初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书中记载秦始皇巡游至湘山(即今洞庭湖君山)时,“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后来刘向的《列女传》也说舜“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这就明确指出湘君就是舜的两个妃子,但未涉及湘夫人。到了东汉王逸为《楚辞》作注时,鉴于二妃是女 *** ,只适合于湘夫人,于是便把湘君另指为“湘水之神”。对于这种解释。唐代韩愈并不满意,他在《黄陵庙碑》中认为湘君是娥皇,因为是正妃故得称“君”;女英是次妃,因称“夫人”。以后宋代 *** 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皆从其说。这一说法的优点在于把湘君和湘夫人分属两人,虽避免了以湘夫人兼指二妃的麻烦,但仍没有解决两人的 *** 别差异,从而为诠释作品中显而易见的男女相恋之情留下了困难。有鉴于此,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采取了比较通脱的说法,即把湘君说成是湘水之神,把湘夫人说成是他的配偶,而不再拘泥于按舜与二妃的传说一一指实。应该说这样的理解,比较符合作品的实际,因而也比较可取。

5、虽然舜和二妃的传说给探求湘君和湘夫人的本事带来了不少难以自圆的穿凿附会,但是如果把这一传说在屈原创作《九歌》时已广为流传、传说与创作的地域完全吻合、《湘夫人》中又有“帝子”的字样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尧之二女等等因素考虑在内,则传说的某些因子如舜与二妃飘泊山川、会合无由等,为作品所借鉴和吸取也并不是没有可能的。因此既注意到传说对作品可能产生的影响,又不拘泥于传说的具体人事,应该成为我们理解和欣赏这两篇作品的基点。

6、由此出发,不难看出作为祭神歌曲,《湘君》和《湘夫人》是一个前后相连的整体,甚至可以看作同一乐章的两个部分。这不仅是因为两篇作品都以“北渚”相同的地点暗中衔接,而且还由于它们的末段,内容和语意几乎完全相同,以至被认为是祭祀时歌咏者的合唱(见姜亮夫《屈原赋校注》)。

7、这首《湘君》由女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因男神未能如约前来而产生的失望、怀疑、哀伤、埋怨的复杂感情。之一段写美丽的湘夫人在作了一番精心的打扮后,乘着小船兴致勃勃地来到与湘君约会的地点,可是却不见湘君前来,于是在失望中抑郁地吹起了哀怨的排箫。首二句以问句出之,一上来就用心中的怀疑揭出爱而不见的事实,为整首歌的抒情作了明确的铺垫。以下二句说为了这次约会,她曾进行了认真的准备,把本已姣好的姿容修饰得恰到好处,然后才驾舟而来。这说明她十分看重这个见面的机会,内心对湘君充满了爱恋。正是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她甚至虔诚地祈祷沅湘的江水风平浪静,能使湘君顺利赴约。然而久望之下,仍不见他到来,便只能吹起声声幽咽的排箫,来倾吐对湘君的无限思念。这一段的描述,让人看到了一幅望断秋水的佳人图。

8、第二段接写湘君久等不至,湘夫人便驾着轻舟向北往洞庭湖去寻找,忙碌地奔波在湖中江岸,结果依然不见湘君的踪影。作品在这里把对湘夫人四出寻找的行程和她的内心感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你看她先是驾着龙舟北出湘浦,转道洞庭,这时她显然对找到湘君满怀希望;可是除了眼前浩渺的湖水和装饰精美的小船外,一无所见;她失望之余仍不甘心,于是放眼远眺涔阳,企盼能捕捉到湘君的行踪;然而这一切都毫无结果,她的心灵便再次横越大江,遍寻沅湘一带的广大水域,最终还是没有找到。如此深情的企盼和如此执着的追求,使得身边的侍 *** 为她叹息起来。正是旁人的这种叹息,深深地触动和 *** 了湘夫人,把翻滚在她内心的感情波澜一下子推向了汹涌澎湃的 *** ,使她止不住泪水纵横,一想起湘君的失约就心中阵阵作痛。

9、第三段主要是失望至极的怨恨之情的直接宣泄。首二句写湘夫人经多方努力不见湘君之后,仍漫无目的地泛舟水中,那如划开冰雪的船桨虽然还在摆动,但给人的感觉只是她行动的迟缓沉重和机械重复。接着用在水中摘采薜荔和树上收取芙蓉的比喻,既总结以上追求不过是一种徒劳而已,同时也为后面对湘君“心不同”、“恩不甚”、“交不忠”、“期不信”的一连串斥责和埋怨起兴。这是湘夫人在极度失望的情况下说出的激愤语,它在表面的绝情和激烈的责备中,深 *** 希望一次次破灭的强烈痛苦;而它的原动力,又来自对湘君无法回避的深爱,正所谓爱之愈深,责之愈切,它把一个大胆追求爱情的女子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10、第四段可分二层。前四句为之一层,补叙出湘夫人浮湖横江从早到晚的时间,并再次强调当她兜了一大圈仍回到约会地“北渚”时,还是没有见到湘君。从“捐余玦”至末为第二层,也是整首乐曲的卒章。把玉环抛入江中。把佩饰留在岸边,是湘夫人在过 *** 绪支配下做出的过激行动。以常理推测,这玉环和佩饰当是湘君给她的定情之物。现在他既然不念前情,一再失约,那么这些 *** 爱慕和忠贞的信物又留着何用,不如把它们抛弃算了。这一举动,也是上述四个“不”字的必然结果。读到这里,人们同情惋惜之余,还不免多有遗憾。最后四句又作转折:当湘夫人心情逐渐平静下来,在水中的芳草地上采集杜若准备送给安慰她的侍女时,一种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感觉油然而生。于是她决定“风物长宜放眼量”,从长计议,松弛一下绷紧的心弦,慢慢等待。这样的结尾使整个故事和全首歌曲都余音袅袅,并与篇首的疑问遥相呼应,同样给人留下了想像的悬念

11、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12、作为《湘君》的姊妹篇,《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

13、如果把这两首祭神曲联系起来看,那么这首《湘夫人》所写的情事,正发生在湘夫人久等湘君不至而北出湘浦、转道洞庭之时。因此当晚到的湘君抵达约会地北渚时,自然难以见到他的心上人了。作品即由此落笔,与《湘君》的情节紧密配合。

14、首句“帝子降兮北渚”较为费解。“帝子”历来解作天帝之女,后又附会作尧之二女,但毫无疑问是指湘水女神。一般都把这句说成是帝子已降临北渚,即由《湘君》中的“夕弭节兮北渚”而来;但这样便与整篇所写湘君盼她前来而不见的内容扞格难合。于是有人把这句解释成湘君的邀请语(见詹安泰《屈原》),这样文意就比较顺畅了。

15、歌辞的之一段写湘君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这是一个环境气氛都十分耐人寻味的画面: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望断秋水、不见伊人的湘君搔首蹰躇,一会儿登临送目,一会儿张罗陈设,可是事与愿违,直到黄昏时分仍不见湘夫人前来。这种情形经以“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的反常现象作比兴,就更突出了充溢于人物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劳无益的意味。而其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更是写景的名句,对渲染气氛和心境都极有效果,因而深得后代诗人的赏识。

16、第二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湘君的渴望之情。以水边泽畔的香草兴起对伊人的默默思念,又以流水的缓缓而流暗示远望中时光的流逝,是先秦诗歌典型的艺术手法,其好处在于人物相感、情景合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以下麋食中庭和蛟滞水边又是两个反常现象,与前文对鸟和网的描写同样属于带有隐喻 *** 的比兴,再次强调爱而不见的事愿相违。接着与湘夫人一样。他在久等不至的焦虑中,也从早到晚骑马去寻找,其结果则与湘夫人稍有不同:他在急切的求觅中,忽然产生了听到佳人召唤、并与她一起乘车而去的幻觉。于是作品有了以下最富想像力和浪漫色彩的一笔。

17、第三段纯粹是湘君幻想中与湘夫人如愿相会的情景。这是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神奇世界:建在水 *** 的庭堂都用奇花异草香木构筑修饰。其色彩之缤纷、香味之浓烈,堪称无与伦比。作品在这里一口气罗列了荷、荪、椒、桂、兰、辛夷、 *** 、薜荔、蕙、石兰、芷、杜衡等十多种植物,来极力表现相会处的华美艳丽。其目的,则全在于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因此当九嶷山的众神来把湘君的恋人接走时,他才恍然大悟,从这如梦幻般的美境中惊醒,重新陷入相思的痛苦之中。

湘夫人歌曲?湘夫人歌曲金玟岐背景曲-第1张图片-

18、最后一段与《湘君》结尾不仅句数相同,而且句式也完全一样。湘君在绝望之余,也像湘夫人那样情绪激动,向江中和岸边抛弃了对方的赠礼,但表面的决绝却无法抑制内心的相恋。他最终同样恢复了平静,打算在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恋相思这段好事多磨的心理历程。他在汀洲上采来芳香的杜若,准备把它赠送给远来的湘夫人。

19、综上所述,《湘君》和《湘夫人》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两个悲剧,但合起来又是一幕两情相悦、忠贞不渝的喜剧。说它们是悲剧,是因为赴约的双方都错过了相会的时间,彼此都因相思不见而难以自拔,心灵和感情遭受了长时间痛苦的煎熬;说它们是喜剧,是由于男女双方的相恋真诚深挚,尽管稍有挫折,但都没有放弃追求和期盼,所以 *** 结局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当他们在耐心平静的相互等待之后终于相见时,这场因先来后到而产生的误会和烦恼必然会在顷刻间烟消云散,迎接他们的将是湘君在幻觉中所感受的那种欢乐和幸福。

20、这两篇作品一写女子的爱慕,一写男子的相思,所取角度不同,所抒情意却同样 *** 悱恻;加之作品对民间情歌直白的抒情方式的吸取和对传统比兴手法的运用,更加强了它们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尽管这种热烈大胆、真诚执着的爱情被包裹在 *** 仪式的外壳中,但它本身所具有强大的生命内核,却经久不息地释放出无限的能量,让历代的读者和作者都能从中不断获取不畏艰难、不息地追求理想和爱情的巨大动力。这可以从无数篇后代作品都深受其影响的历史中,得到更好的印证。(曹明纲)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标签: 夫人 歌曲 背景 金玟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