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佛陀赞歌曲,佛陀赞歌曲原唱 *** 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三宝歌的歌曲歌词
1、填词:李叔同、谱曲:太虚 *** 、歌曲语言:普通话
2、《三宝歌》用了三段歌词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礼赞。
3、之一段是赞扬“佛宝”。“佛”梵文称为“佛陀”,歌词里是“佛陀耶”,“耶”是梵文和巴利文的尾音。“佛”是觉悟的意思,有三个特点:之一要“自觉”,就是自身明白、洞悉宇宙人生的真理;第二是“觉他”,像菩萨,不仅自觉,还能令众生觉悟;第三是“觉行 *** ”,就是说佛所修的觉悟之行,对宇宙人生的洞彻,达到了彻底、究竟的境界。
4、第二是“法宝”。“法”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内容很广,“二谛总持”、“三学增上”,都是法的内容。一般来讲,菩萨行的六度,乃至八万四千种对治烦恼的法门,都称为法,因为只有彻见宇宙、人生的 *** 之后,才能知道心中所呈现的烦恼是什么,然后再运用 *** 来对治它们。所以,法从认识的角度来说,就是真理;从修行的角度来说,就是对治、解脱烦恼的 *** 。
5、第三是颂扬“僧宝”。梵文的“僧”叫“僧伽”(念qié,不是念jiā),是“和合众”的意思,指依照佛陀的教法修行的出家众的教团,主要专指出家人。
二、 *** 歌曲更好听的是哪些
十首更好听的 *** 歌曲:《心经》、《大悲咒》、《浴佛歌》、《禅境》、《禅韵》、《南无 *** 》、《六字大明咒》、《回首》、《楞严一笑》、《 *** 心》。
《心经》是由林敏骢作曲,玄奘法师作词,王菲演唱的歌曲,天后空灵的声音和 *** “四大皆空”的“空”字不谋而合。
齐豫的这首《大悲咒》出自专辑《佛陀的爱》,齐豫认为平静可以使人看得更多,走得更稳,正是出于这样的心境,让齐豫的音乐有了改变,转向佛乐的 *** ,进而有了这首她翻唱的《大悲咒》。
这首歌是星云法师作词,桑吉平措作曲,纪念四月初八 *** 圣诞的一首 *** 歌曲,歌词描绘了 *** 诞生之时天地的壮阔景象。歌词朗朗上口,旋律悦耳动听,不失为一首妙歌。
《禅境》是由六祖慧能作词,桑吉平措作曲,董常跃、郭易编曲,王广武混编、桑吉平措演唱的一首歌曲,这首歌唱的是 *** 本无树的故事。
《禅韵》是由无门禅师、桑吉平措填词,桑吉平措谱曲,董常跃、郭易编曲,桑吉平措演唱的一首歌曲。
李娜原名牛志红,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毕业于河南省戏曲学校,曾是中国 *** 女歌手,出家后法名释昌圣,皈依佛门后唱演唱了著名的《青藏高原》和这首《南无 *** 》。
7、般禅梵唱妙音组《六字大明咒》
《六字大明咒》这首歌是由佛经改编而成的歌曲,这首歌也是最广为流传的 *** 歌曲之一。
延参法师是当代著名禅师、 *** 文化作家。多年来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创作了很多诗词文章,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禅意心要受到僧俗两界的喜欢,这首歌用形象的艺术表达了 *** 的至深奥义。
黄帅(明音居士)是中国著名 *** 音乐人、原创歌手,以发自内心的音乐情感,透过清新悠远的旋律阐述了他对自然灵韵、禅文化的敬仰以及感怀之情。
张津涤是 *** 男歌手, *** 作有《 *** 心》、《我的远方我的诗》等。
三、三宝歌的歌曲鉴赏
1、《三宝歌》用了三段歌词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礼赞。
2、之一段是赞扬“佛宝”。“佛”梵文称为“佛陀”,歌词里是“佛陀耶”,“耶”是梵文和巴利文的尾音。“佛”是觉悟的意思,有三个特点:之一要“自觉”,就是自身明白、洞悉宇宙人生的真理;第二是“觉他”,像菩萨,不仅自觉,还能令众生觉悟;第三是“觉行 *** ”,就是说佛所修的觉悟之行,对宇宙人生的洞彻,达到了彻底、究竟的境界。
3、第二是“法宝”。“法”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内容很广,“二谛总持”、“三学增上”,都是法的内容。一般来讲,菩萨行的六度,乃至八万四千种对治烦恼的法门,都称为法,因为只有彻见宇宙、人生的 *** 之后,才能知道心中所呈现的烦恼是什么,然后再运用 *** 来对治它们。所以,法从认识的角度来说,就是真理;从修行的角度来说,就是对治、解脱烦恼的 *** 。
4、第三是颂扬“僧宝”。梵文的“僧”叫“僧伽”(念qié,不是念jiā),是“和合众”的意思,指依照佛陀的教法修行的出家众的教团,主要专指出家人。
5、这个“宝”字就有无量的意思了。我记得自己在武汉宝通寺皈依的时候,道根老和尚给大家说皈依,他说《瑜伽焰口》里有一段对三宝的赞叹:“夫三宝者,千生罕遇,万劫难逢。皈依者,福增无量。礼念者,罪灭河沙。譬如灵丹之妙 *** ,疗百病以蠲除……”
6、《法华经》里有个比喻“盲龟遇浮木孔”:一只瞎眼的乌龟在茫茫的大海里,五百年才能浮到水面伸头呼吸一下,结果一伸头正好遇到从海上漂过来的一段木头;木头上有一个洞,乌龟一伸脑袋,正好伸到洞里去了,你想想这个概率是多少,就知道多么多么难。
7、世界上 *** 信众最多的并不是 *** 。信 *** 的人非常少,信佛念佛的人在 *** 里被称为“人中芬陀利花”,在《观经》里边讲:“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花。”芬陀利花,梵语是白莲花的意思,象征着念佛人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能够遇到佛法就是得到了无量的佛的无价珍宝,因此,《三宝歌》唱的时候,不光要有对三宝的恭敬,还要有富足感:我是一个拥有世界上最珍贵珍宝的人,我是人中的芬陀利花,我是佛亲自授记的,我们大家将来必定成佛!
8、之一段对佛宝的赞叹:“人天长夜,宇宙黮黯,谁启以光明?三界火宅,众苦煎迫,谁济以安宁?大悲大智大雄力,南无佛陀耶!昭朗万有,衽席群生,功德莫能名。今乃知,唯此是真正归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9、“人天长夜”,以“人天”概括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 *** 、 *** ,“人天长夜”实际上说的是众生长夜,不是单纯地说人天,是说所有的众生在生死的流转里面没有解脱的机会,就像在漫漫的长夜里看不到光明。
10、“宇宙黮黯”,宇宙,是我们众生所生活的世界。“黮”念dǎn音,比喻黑暗、蒙昧。“黮黯”,是说众生因为心中有烦恼,所以眼睛是蒙蔽的,看一切都是黑暗的。
11、“谁启以光明”,在人天长夜和宇宙黮黯这样的状态之下,谁能够开启令我们解脱的光明呢?
12、“三界火宅,众苦煎迫”,“三界”,指的是欲界、 *** 、无 *** ,我们生活的娑婆世界称为欲界, *** 就是一些天人。这是从众生的精神状态来分的。欲界看重物质,有很多的 *** ; *** 的天人,已经断掉了 *** ,但是还有物质形象,有天人的色身;到了无 *** ,众生只有精神状态,连形象都没有了。普通众生轮回六道都不出这三界的范围。“火宅”,也是《法华经》的一个比喻,比喻四面火起的房子。这个火,既有外在的火,就是世间不安、国土危脆、各种各样的灾难和一些不吉祥的事;同时内心也有无数的烦恼在煎熬我们。所以,内外交困,就好像生活在已经着火的房子里。“众苦煎迫”,有很多苦在煎熬、逼迫我们。众苦, *** 一般讲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
13、“谁济以安宁”,谁能够给我们安宁呢?这是第二问。之一是谁给我们光明,第二是谁能给我们救济。接着 *** 说,佛能指给我们光明,给我们救济。
14、“大悲大智大雄力”,这三个“大”概括了佛的功德。
15、“大悲”,悲是慈悲,不恼害众生,不忍众生受苦。慈能与乐,悲能拔苦,给予众生快乐,解脱众生的苦难,就叫慈悲。我们普通人讲慈悲,可能因为对象是我的亲人,是我 *** ,是我认识的人等等,会有条件。但是像观音菩萨,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没有条件,不分彼此。
16、“大智”就是“般若”。这个般若智慧不是世间人所理解的那种聪明或者学识。大家知道“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只有有了般若的时候,前边的布施、持戒等才能称为波罗蜜。波罗蜜是什么?到彼岸,能够引导我们渡过生死的河流,从生死轮回的此岸达到涅槃解脱的彼岸。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些跟其他的 *** 是共通的,但是“般若”是不共的,只有具足“般若波罗蜜”,前面五度才能够把我们引向解脱的彼岸,所以 *** 里说,六度中如果缺了般若波罗蜜,前面的五度就像盲人一样——“五度如盲,般若如眼”,没有般若波罗蜜没办法达到解脱。
17、“大雄力”,大雄指伟大的英雄。《华严经》里说,“ *** 智慧不思议,悉知一切众生心,能以种种方便力,灭彼群迷无量苦。大雄善巧难测量,凡有所作无空过,必使众生诸苦灭,栴檀林神能悟此。”“大雄善巧”就是形容有佛无与伦 *** 力量,能够降服一切世间的 *** 势力。
18、“南无佛陀耶”,“南无”就是皈依、顶礼。皈依是入佛法门的之一步,所以很重要。皈依三宝,身心就能够得到安宁、解脱,这是皈依三宝的威德之力。在《俱舍论》里就说,皈依以何为义呢?救济为义,救济众生是三宝的含义,皈依三宝能够解脱众生的一切苦恼。
19、“昭朗万有,衽席群生,功德莫能名”,是对佛陀功德的赞扬。前面是发问,总说佛有三种德行——“大智大悲大雄力”,然后表示自己对佛的皈命,接下来是对佛的赞叹、赞礼。“昭朗万有”,佛陀的智慧光明能够照耀一切。这一句跟前面“人天长夜,宇宙黮黯”是相对应的。“衽席群生”,“衽”是衣襟,“席”是卧席(古人一般在地上铺席子),“衽席群生”是从我们古代的一个词“衽席侍子”化运过来的(这个词是说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用衣襟将他包裹起来安置在床上,好好地照顾);用母爱来形容佛陀对众生的关爱,是说他用大慈悲来衽席群生,使众生得到平安。
20、“今乃知,唯此是真正归依处”,是说我现在才明白,只有佛才是我们真正要皈依、能够皈依的地方。
21、“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这告诉我们皈依不是暂时的,它给我们确定了一个期限——尽形寿。我们只要还活着,就不能放弃对三宝的皈依。这里“信”是之一步, *** ;“受”是接受佛陀的教法;然后还要“奉行”,勤快地、尊敬地照着去做。“奉”,是双手把它托起来,表示尊重。这句讲的是对三宝修学的层次。
22、第二段对法宝的赞叹:“二谛总持,三学增上,恢恢法界身;净德既圆,染患斯寂,荡荡涅槃城!众缘 *** 空唯识现,南无达摩耶!理无不彰,蔽无不解,焕乎其大明。今乃知,唯此是真正归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23、“二谛总持”,谛就是真理,二谛指真、俗二谛。 *** 讲一切事物,一般都用真、俗来概括。什么叫真谛?佛陀能够证得的真理,超越了世间的虚妄,证得了真实,叫真谛;俗谛是我们所见到的世间的现象,是虚幻的。真、俗都是真理,俗谛也是真理,只不过凡夫迷于俗谛,不能认识真谛;菩萨真、俗两谛都看得明白,所以缘起不碍 *** 空, *** 空不碍缘起,菩萨认识事物是从真、俗两个方面。“总持”,就是涵盖一切法,包含无量的含义。佛法是以真、俗二谛来总摄一切。
24、“三学增上”,三学就是戒、定、慧:戒律防非止恶,禅定使我们专心一处,精神不散乱,才能够开发智慧;增上就是加强力量。戒、定、慧能够在解脱道上助我们一臂之力,使我们得到解脱。“二谛总持,三学增上”,二谛是讲缘起 *** 空、真空妙有的关系,三学是指修学的内容,前面是认识论,后面是实践论。
25、“恢恢法界身”,“恢恢”,广阔广大;整个宇宙的存在都叫法界。佛的法身是遍一切处的,它和法界是等量的,所以叫做法界身,也称为法身。恢恢法界身,就是宽阔广大的法身。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化身,就像观音菩萨不同的形象;报身,是说佛因为在无量劫修学佛法,具足了无量的福报;法身,其实无形无相,只要有万事万物在的地方,法身都在,因为佛的法身是一个绝对的真理。所以,我们讲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 ***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就是这个意思:法界里面每一样的事物,从真理的角度来说,都蕴 *** 跟佛所证悟的完全平等的真理。
26、“净德既圆,染患斯寂,荡荡涅槃城”,“净德”就是没有烦恼,只有清净的功德,“既”是整个、全部的意思(《谷梁传襄公六年》:“家有既亡,国有既灭。”),佛的功德是完全 *** 、完全清净的。“染”就是染污,跟烦恼是相连的,“患”是忧患,“斯”在这里也是皆、尽(全部)的意思(《汉书·叙传下》:“罪人斯得,邦家和同。”),“寂”就是息灭。佛已经把一切的烦恼都断尽了。“荡荡涅槃城”,是说佛断一切烦恼,证一切功德,最后证得了最真、最上、广大无 *** 涅槃,达到了无生无灭、“常乐我净”的精神状态。“涅槃”,这是成佛所达成的境界——究竟解脱。“城”是个比喻,《法华经》里面有《化城喻品》,人累的时候希望找到一个地方歇歇脚,涅槃乃是圣者所居的都城。《大智度论》说:“诸法实相是涅槃城。城有三门:空、无相、无作。”
27、“众缘 *** 空唯识现”,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众多因缘和合而生的,本 *** 是空的。但是千万记住, *** 里面讲的“空”不是说没有,是说它不真实。“唯识现”,是说万法完全都是我们心的变现。大意是说我们看到的宇宙万物像我们做的梦境一样虚幻不真实。从 *** 的角度来看,我们就是在大梦中间。你的心思里面现的是烦恼、染污,所以你看到的生活世界是不清净的,是我们的烦恼、业障障蔽我们的真心 *** ,使我们看不到 *** 。
28、“南无达摩耶”,“达摩”是法的梵音,表示皈依法。“蔽无不解”,蔽就是烦恼,烦恼的障蔽没有不解脱的。“焕乎其大明”,“焕乎”就是光明的意思,就是 *** 住世、佛法住世,能够将黑暗顿时照破。
29、第三段对僧宝的赞叹:“依净律仪,成妙和合,灵山遗芳型;修行证果,弘法利世,焰绩佛灯明。三乘圣贤何济济!南无僧伽耶!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住持 *** 城。今乃知,唯此是,真正归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30、“依净律仪”,“律仪”也叫净戒,能够防非止恶。净律仪就是强调律仪的清净,因为律仪还有恶律仪,比如 *** 组织规定一些像戒律的条文,不遵守就会怎么处置你。 *** 是解脱的律仪,所以叫净律仪。
31、“成妙和合”,大家都遵循清净的律仪,就能够成为和合之众。“妙和合”是对和合的一种赞美。和合是僧的相,僧伽就是清净、和合之大众。我们一般讲六和合:身、口、意、戒、见、利这六个方面的和合。只有做到了六和合,出家僧团才能够和合。
32、“灵山遗芳型”,僧团如果“依净律仪,成妙和合”的话,佛法就会兴隆,就如同佛在世时一样,就好像在印度的灵鹫山,那是佛常说法的地方。“芳型”,芳就是美好的、流芳百世的;型就是榜样,不会走样。
33、“修行证果,弘法利世,焰续佛灯明”,“修行证果”要依照佛法去修行,都能够证得解脱涅槃之果。“弘法利世”是僧人住世的目标,除了自己解脱以外,还有住持 *** 的含义。世间如果没有僧,法和 *** 都会灭掉,所以僧团的价值是在这里。“焰续佛灯明”,就好像把佛法的灯一盏一盏地传续下去。
34、“三乘圣贤何济济”,三乘,乘,按照《汉语大词典》的定音,读chénɡ,解释说:“ *** 比喻能运载众生到达解脱彼岸的种种教法。如言小乘、大乘等。《法华经·方便品》:‘诸佛 *** 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隋慧远《大乘起信论义疏》上之上:‘所言乘,运载为义……言行乘者自运运他,故名为乘。’三乘是指声闻、缘觉、菩萨。佛法就好像一个车子,能够把众生从生死载到解脱。“济济”是众多而兴盛之意。所以,“南无僧伽耶”,皈命僧宝。
35、“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住持 *** 城”,统理就是管理、引导大家。佛陀把教化众生的责任托付给僧团,僧既是我们的师,也是我们的友。佛是医生,僧是 *** ,帮着看护你,所以,能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从大乘 *** 的角度来说,“住持 *** ”就是使佛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涅槃寂静,能够住于世间,使后来的人都能够达到解脱之城。
36、(据宗舜法师2010年11月13日于京为禅悦之声合唱团讲解《三宝歌》之录音整理,后此文发表于《禅》刊2011年第二期,题为《 *** 正信的礼赞——三宝歌浅释》)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