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从来没见过面的成语和形容一个人没见过大场面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形容“从来没有见过面”的成语有哪些
【拼音】: sù wèi móu miàn
【解释】:谋面:见面。指平素没有见过面。
【出处】:《尚书·立政》:“谋面用丕训德。”
【拼音】: sù mèi píng shēng
【解释】:昧:不了解;平生:平素、往常。彼此一向不了解。指与某人从来不认识。
【出处】:唐·李商隐《赠田叟》:“鸥鸟忘机翻浃洽,交亲得路昧平生。”
【举例造句】:其在前曰:真为素昧平生,突如其来,难怪妾之得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
【拼音】: sù bù xiāng shí
【解释】:素:平素,向来。向来不认识。
【出处】:元·尚仲贤《柳毅传书》第四折:“我与你素不相识,一旦为你寄书,因而戏言,岂意遂为眷属。”
【举例造句】:船儿只管乘风破浪的一直的走,走向那素不相识的他乡。★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八》
【拼音】: píng shuǐ xiāng féng
【解释】: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出处】:唐·王勃《滕王阁序》:“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举例造句】:此生平第二知心交也。惜萍水相逢,聚首无多日耳。★清·沈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
【拼音】: xiāng féng hèn wǎn
【解释】:形容一同如故,意气极其相投。见“相见恨晚”。
【出处】:《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天子召见三人,谓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
【举例造句】:相逢恨晚,人谁道、早有轻离轻折。★宋·吴儆《念奴娇》词
二、素未谋面是不是认识但没见过面的意思
1、谋面:见面。指平素没有见过面。
2、【解释】:谋面:见面。指平素没有见过面。
3、示例:我和您老人家素未谋面,为何将此画相赠于我。
4、出处:《尚书·立政》:"谋面用丕训德。"
5、白话:见过面的就用大业遵从天生的至诚德 *** 。
6、意思是向来不认识的人或物(多用于人)。
7、【出自】:元范康《竹叶舟》之一折:"你这道者,我与你素不相识,怎生便着我跟你出家。"
8、白话:你这个和尚,我和你从来别人,怎么能让我跟着你出家。
9、【解释】: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10、【出自】:清·范寅《越谚·附论·论堕贫》:“贪逸欲而逃勤苦,丧廉耻而习谄谀,甘居人下,安之若素。”
11、白话:某个人贪恋闲情和追求 *** ,但是懒惰,遇到吃苦的事情就躲避,丧尽廉耻(或者不知廉耻)而经常去阿谀奉承,这样甘居人下,却仍然是毫不介意。
三、形容没见过世面的成语是什么
1.井中视星:[ jǐng zhōng shì xīng ]:从井里看天上的星星。比喻眼光短浅,见识狭隘。
2.井蛙之见;[ jǐng wā zhī jiàn ]:见:见解。井底之蛙那样狭隘的见解。比喻狭隘短浅的见解。
3.坐井观天:[ zuò jǐng guān tiān ]: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4.一孔之见:[ yī kǒng zhī jiàn ]:从一个小窟窿里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
5.目光如豆:[ mù guāng rú dòu ]:眼光像豆子那样小。形容目光短浅,缺乏远见。
6.【孤陋寡闻】:学识浅薄,见闻不广泛。抱朴子˙外篇˙自叙:“贫乏无以远寻师友,孤陋寡闻,明浅思短,大义多所不通。”。
四、用来形容未曾见过面不认识的四个字成语
1、【素昧平生】:彼此一向不了解。指与某人从来不认识。
2、【面长面短】:指没见过面,不知对方是长脸还是方脸。
3、【素未谋面】:谋面:见面。指平素没有见过面。
4、【素不相识】:素:平素,向来。相识,相互认识。向来不认识的人或物(多用于人)
5、【道路之人】:指路上相遇的毫不相识的人。形容彼此之间毫不相识。
6、【眉南面北】:形容相处不合,彼此各不照面。
7、【漠不相关】:形容彼此毫无关联。
五、形容很长时间没有见过面的成语
释义:指朋友或亲人在长久分别之后再次见面。
读音:[ jiǔ bié chóng féng]
例句:我和他,分明是素不相识,却怎么如同面对一个历经劫难、久别重逢的友人?
读音:[ kuò bié zhòng féng ]
例句:岁月匆匆,消磨了多少年轻的容颜,究竟需要多深的缘分,才能在这红尘深处、人海茫茫中阔别重逢。
释义:旧雨:老朋友的代称。指老朋友又相遇了。
读音:[ jiù yǔ chóng féng]
例句:开学了,大家就像旧雨重逢的亲人一样,亲热极了。
释义:音信:消息,回信。没有一点消息。
例句:虽然发出了很多寻人启事,但他就如泥牛入海般,至今仍是杳无音信。
释义: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
例句:事过境迁,物是人非。有些事情你必须忘记、忘记才是更好的选择。
六、关于黄河的散文
1、远远我们就听见了那低沉的吼鸣,像远方隐隐的奔
2、雷,像一万张牛皮大鼓被纷纷沓沓地一起擂响。天空里
3、的一钩弯月,和洒在夜幕上青铜钉般散落的星星,都十
4、二分迷蒙。许是夜风把惊涛骇浪的飞沫远远地吹洒过来
5、了,温馨了风缕,温馨了夜色,霏霏地浅浅地润湿了我
6、我们疾步迎着那涛声奔去。那喧嚣,也急切切朝我
7、终于,我们站在了那动人心魄的涛声里。
8、这就是黄河!就是比我们人类的历史还要源远流长
9、,比我们的生命还要年轻,比我们的青春还要饱满和激
10、荡,永远充满 *** 动,充满灵 *** ,充满奔放的滔滔不息的
11、我们站在岸边被惊涛飞浪拍溅得訇訇作响的 *** 上
12、,苍茫的夜幕里,看不见流水,看不见浪涛,我们只能
13、静静地伫立着,从涛声和河风里倾听这条大河,结识这
14、条从唐诗宋词的飞韵里,一泻古今的灿烂大河。
15、仿佛一支奔突的马队刚刚离去,而另一支马队的一
16、万只铁蹄又奔突而来。轰———哗———,轰———哗
17、———,一浪推卷着另一浪的余音,没有间歇地急骤地
18、擂在我们屏气凝神的胸膛上。一声浪涛里挟卷着漫天的
19、飞雨碎沫,凉凉地溅了我们一头一脸。在轰鸣的刹那,
20、岸在颤栗,脚下的大地也猛地一抖,仿佛要沉陷,然后
21、那轰鸣又从大地深腹沉闷地反弹了过来。浪涛的轰鸣,
22、和大地恢宏的回声,震耳欲聋地把我们夹击在中间,震
23、足足有半个钟头。黄河让我们领略了它半个多钟头
24、的恣肆和狂放、恢宏和雄浑,就渐渐收敛了,渐渐风平
25、浪静,渐渐恬静了下来。我从此才真的知道黄河是富有
26、灵 *** 的,就像一个坦荡胸怀的人,他让你认识的不仅是
27、他的阳面,而且还有他不灿烂的另一面。
28、有几盏星星一样的灯,从黛黑的远方飘飘摇摇地漂
29、下来。那灯在静静流淌的水声里,一点一点明明灭灭地
30、近了。渐渐就听见那悠闲缓慢的摇橹击水声。像一双母
31、亲的手,轻拍着静静睡去的黄河,充满慈祥,充满 ***
32、。有几只水鸟,冗长地啁啾着,羽翅的扇动声和在舒缓
33、的水流里,像是几声悠远的古筝声韵,幽幽地流远了。
34、船近了。但看不清是乌篷,还是舢舨,只是�乃�
35、乃地漂着。有 *** 的渔歌月光似地飞落过来,那歌声轻
36、纤,淡泊, *** 温馨的水汽,和着水流的起伏,轻风一
37、我们一直站到月噙西山。谁也不说话,只是默默地
38、同行里有朋友叹息说,没有看到黄河的浑黄和苍茫
39、。我想,聆听黄河的声韵难道不比见到黄河更深刻吗?
40、就像倾听音乐,虽然看不到它所表达的那一种意境,但
41、通过音符所意想的境界,比那种起初的风景更高远更优
42、黄河啊,我从我的耳朵里看到了你,我从一支雄浑
43、之一个资料:(图文黄河资料)
44、黄河,世界第五长河,一条54 *** 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45、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这一切 *** 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
46、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 *** 内陆的沙漠 *** ,遍地砂石在骤冷骤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47、这是一片无与伦 *** 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 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48、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枣、黄荆条等生长。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 *** 原始森林。地处中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之地。
49、地质学家们发现,黄土具备优良的解理 *** ,适合开掘窑洞居住;农学家们发现,黄土中各种矿物营养物质丰富,具有较高的天然肥力。先民们渐渐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凿窑洞居住,种植五谷为生。5000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兴盛起来,华夏先祖的足迹踏遍了黄土地。随后的日子里,中国之一个王朝夏兴盛于此,立国800年的周朝源起于此,而横扫 *** ,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也勃兴于此。
50、在160多万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类活动遗址中,人们找到了被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万年前的山西蓝田人类遗址中,人们找到了多处碳末堆积。
51、从那以后,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的臂湾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 *** 的母系氏族文化。
52、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样一片绿野间 *** 采集,度过了华夏文明的金色童年。
53、这里确实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这里也难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上古传说,神农氏曾教民稼穑。耐人寻味的是,神农就是炎帝,也就是火神,他所传授的实际上是焚林垦殖。
54、《孟子》中记载了三皇五帝烧山林的"功绩":"当尧之时...草木畅茂, *** 繁殖,五谷不登, *** 逼人...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 *** 逃匿。"
55、在诗经中,我们听到了先民们砍伐时的吟唱:"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伐木叮叮,鸟鸣嘤嘤。"
56、始皇帝统一六国,大量人口随之进入关中,垦殖面积大增。与此同时,他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寝,大肆砍伐关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击溃匈奴,取得河套地区 *** 土地,随后实行屯垦戍边,多次向鄂尔多斯高原地区 *** ,每次人数多达数十万,原本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农耕区。
57、西汉时期,天下大治,中国人口激增至6000万。向西北开拓 *** 成为解决人口膨胀压力的主要手段,仅汉武帝时期,就向西北边塞迁徙了70余万人口。西汉将匈奴赶到遥远的漠北,将 *** 林牧区变成了农耕区。西汉在河套开发的引黄灌溉工程,是以宁夏内蒙的贺兰山森林和陕北森林的大 *** 为代价的。
58、十一、黄土高原森林第三次受大损
59、唐朝立国之初,励精图治,经济迅速恢复。由于其经济贸易外交的中心皆偏于西北,因而西北地区的屯田垦殖搞得有声有色。黄土高原的林牧区开辟了 *** 农田,垦田数十万亩。每丁耕田有二三百亩,广种薄收,造成植被大面积 *** 。
60、唐代定都黄土地的中心城市-长安。盛唐气象,国力达到顶峰,都城的规模当然前无古人,耗用木材无数。仅就长安附近而言,唐代除了在宝鸡、眉县、周至、户县等邻近山中采伐外,还远到岐山、陇山和当时岚州(今岚县)、盛州(今内蒙额尔多斯高原一带)采办。
61、十二、黄土高原森林第四次受大损
62、宋代建都开封,因为洛阳附近黄河南北的山岭早被砍伐一空了,不得不远去吕梁山采伐,当时渭河上游林区也横遭暴劫。史载北宋刚刚立国,就在秦陇之间大肆采伐。陕西秦岭、子午岭、罗山,宁夏贺兰山、大盘山,甘肃沼河、陇南山地,森林先后遭到 *** 。宋朝官商每年仅从陕甘间的陇山就采得大木万株以上,竟使当时开封城内良木堆积如山,私商采卖木材更是不计其数。
63、十三、黄土高原森林第五次受大损
*** 、明朝重得西北,重视屯田,以便以屯养军,以军隶民。当时"屯田普天下","而西北为最"。明初驻屯雁门、偏关长城附近时,那里因山势峭壁拔,林木茂盛,"人鲜径行,骑不能入"。到了明中叶,北京的 *** 显贵,边关将士,当地居民,群起砍伐,"百家成群,千夫为邻,逐之不可,禁之不从"。单是每年贩运到北京的林木,就不下百万根。
65、十四、黄土高原森林第六次受大损
66、满清入关,短短几十年休养生息,人口由8000万增至两亿。华北、江南人满为患,于是大量流民自发涌向西北。黄土高原又一次成为 *** 的重灾区,祈连山、六盘山明代以前尚有巨木参天,此时完全成了光山秃岭。
67、十五、六 *** 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
68、六 *** 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成了名副其实的一片黄土。黄土本身土质疏松,没有任何抗冲 *** ,完全依靠地面植被及其根系的保护。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森林为最,草原次之,农作物则几乎为零。几 *** 来,我们一直在扫平具备保护能力的天然植被,代之以没有保护能力的农作物。
69、呜呼!千百年来,我们就这样在刀斧和战火中毁灭了黄河中下游的天然植被。可叹伐尽林木营造的无数恢宏殿宇,而今安在哉?
70、黄土地是深厚的,也是脆弱的。因为它土质疏松,颗粒细腻,植被一经 *** ,水土流失就极其严重。很快我们就听到了哀婉的叹息:"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71、十七、黄土高原植被 *** 沟壑纵深
72、目前高原上长度在1公里以上的沟壑有30多万条,1公里以下的支沟、毛沟更是不计其数。一道道沟壑最终的归宿都是黄河,它们不停地切割着黄土高原,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73、十八、黄土高原植被 *** ,生态环境今非昔比
74、走在我们今天称之为黄土高原的莽原之上,满眼是嶙峋干裂、支离破碎的黄土,没有树,甚至没有草,多少人曾深深感叹:人类的先民们,怎能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发出如此灿烂的文明?
75、它们没有意识到的是,直到6000年前,绿色还是这里的主色调,那时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9%。
76、随着植被覆盖率的下降,高原上河流沟壑强烈下切,在向上延伸的同时,两侧也在拓宽,并且发展出支沟,支沟又发展成毛沟。这样的变化,往往只需要数年、数月、数天甚至一场暴雨过后就能完成,因此黄土高原也被称作世界上地形改变最为迅速的地区。
77、二十、年倾泻16亿吨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
78、每年倾泻16亿吨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这些沟壑。每年流失的 16亿吨泥土,绝不仅仅是把一条河染成触目惊心的 *** 。它随水而下,淤塞了湖泊,冲决了丘陵,抬高了河床,涤荡了平原。
79、二十一、三年两决口,百年大改道
80、黄河一天天暴虐起来,"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次大改道",母亲河终于成了"中华之忧患"。与黄河水患的搏斗,成了中原大地上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
81、二十二、守着黄河缺水,郑州可为中游一例
82、郑州本来因水而兴,它依傍黄河,还有贾鲁河、熊耳河、金水河从城中流过。但随着工农业的巨大发展,污染日趋加重,引水渠道纵横交错,三条曾经流淌不尽的河流先后枯竭。至70年代,郑州已完全依赖黄河供水。
83、二十三、山东缺水,越近黄河越缺水
84、山东的水资源情况更加紧张,人口和耕地分别占到全国的7.2%和7.3%,而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2%。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3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平的13.3%。每公顷耕地占有水量4560立方米,是全国的17.3%。是越接近黄河水资源越短缺,到黄河一带径流深降到只有60毫米,到鲁西北的临清、冠县一带竟只有25毫米。
8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86、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87、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88、 *** ,千金散尽还复来。
***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90、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91、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93、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94、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95、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96、黄河,你是民族的摇篮,五 *** 古国文化,
97、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故事在你周围扮演……”。
98、《黄河颂》的歌词,道出了黄河的悠久历史,唱出了黄河的不朽功绩。
99、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闻名的巨川。
100、黄河落天走东海, *** 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
101、王之涣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102、王维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103、“艄公号子声声雷,船工拉纤步步沉。运载好布千万匹,船工破衣不遮身。运载粮食千万担,船工只能把糠馍啃。军阀老板发大财,黄河船工辈辈穷。”
104、“一条飞龙出昆仑,摇头摆尾过三门。吼声震裂邙山头,惊涛骇浪把船行。”
105、“三气周瑜在江东,诸葛亮将台祭东风。祭起东风连三阵,火烧曹营百万兵。”
106、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唐柳中庸《征人怨》)
107、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唐李白《古风》)
108、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唐李白《寄远》)
109、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唐杜甫《黄河》)
110、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111、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 *** 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112、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
113、传说,牛首山上住着几户 *** 和 *** ,他们人老几辈在山底挑水,在山头上种地。老老小小忙个不停,却吃不饱,穿不暧,天长日久,谁也受不了这种折磨。
114、有一年,一个七十开外的老 *** ,名叫尔德,在山上开了一个瓜果园,种了些黄瓜。他每天起早贪黑,到黄河里去挑水浇黄瓜,肩膀压肿了,脚底起皮了,精心地务育着黄瓜,黄长得又嫩又甜。
115、这一天尔德老汉累了,躺在菜园门上睡着了。
116、他刚睡熟,就 *** 天空飘来一朵白云,渐渐地,那白云变成了一个白胡子阿訇,抖动着银色的胡须,对尔德老说:“今天有两场大风,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场黄风,能把黄瓜吹蔫;后晌有一场黑风,能使黄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风,你都不要把黄瓜摘下来。
117、尔德老汉惊醒一看,不见了白胡子阿訇,却见北面黄风弥天盖地,霎时刮到牛首山来了。尔德老汉细细瞅着黄瓜,果然一个个蔫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一年的血汗白费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话,就没有动。
118、到了后晌,一股黑风过,吹得山摇地动,树叶落下一层又一层。尔德老汉一看,黄瓜快要落地,他气得摘掉了一个又蔫又小的黄瓜使劲扔进了黄河。黄河马上断了一条线。像神仙用刀切过一样,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河底,尔德老汉往下猛扑时,河水“哗”地一下又并拢了。老汉又累又饿,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乱舞,晕晕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119、这时,尔德老汉又听见那位白胡子阿訇说“这黄瓜就是 *** 黄河的钥匙,它可以叫黄河断流,也可叫黄河听人的话。可现在黄河叫黄风和黑风这两个伊比利斯折腾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种一园子黄瓜,黄瓜熟了的时候,你拣更大的一个扔进黄河里。那时,你走进河底洞里,珠宝由你挑,粮种由你拿,还有一把宝剑可以斩龙杀妖,驯服黄河,你指哪里,黄河水就流向哪里。”
120、第二年,勤劳的尔德老汉又种了一园子黄瓜,他不怕路远,不惜流汗,从黄河里挑水浇瓜。工夫不负苦心人,最后,园子里结了一个三尺长的黄瓜,长得像一把钥匙。老汉高兴地日夜睡在瓜园里,一直等到瓜熟。
121、这一天,天气晴得没一点子云彩。尔德老汉把那三尺长的黄瓜摘下来,念了个“太斯米”,扔进黄河里。这时只听黄河一声咆哮,裂开了一条长缝河底的石头都看得清清楚楚。尔德老汉下到河底,见靠着河岸有个洞,洞里珍珠玛瑙应有尽有。老汉拿了些,刚往出走时,听得一阵暴风狂吼,一时河面上波涛滚滚,一浪高过一浪。尔德老汉拿起宝剑向那黑旋风和黄旋风左右猛劈几十剑。一会儿,黑风和黄风吹出天边去了。
122、这时,黄河的断缝渐渐地合严。尔德老汉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嘱咐,这宝剑可以 *** 黄河,他心里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黄河填满沟壕,淤平山梁。老汉手持两把宝剑,向黄河猛劈下去,黄河的水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长城,只是节节升高,远远地看去真怕人。
123、三天以后,南至六盘山,西至贺兰山,到处都是水,只留下几个山尖尖。尔德老汉这才抽出宝剑,叫黄河水向前流去。
124、从此以后,山大沟深的宁夏,变成了一马平川,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回 *** 民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渠造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125、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126、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127、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 *** 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128、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 *** 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满口答应。这一来可了却自己成仙的心愿,二来可报被淹死之仇。
129、冯夷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他从来没有挨过治水的事儿,一下子担起治理黄河的大任,束手无策,发了愁。咋办呢?自己道行浅,又没什么法宝仙术,只好又去向玉帝讨教办法。玉帝告诉他,要治理好黄河,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画个河图,有黄河的水情河图为依据,治理黄河就省事多啦。
130、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个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乡亲们帮帮忙。乡亲们都讨厌他好逸恶劳,没人答理他。他找到村里的后老汉,讲了他治理黄河的大志。后老汉见他如今成了仙,要给百姓们办点好事,就答应帮帮他。从此,河伯和后老 *** 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黄河水情。两个人一跑就是好几年,硬是把后老汉累病了。后老汉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继续沿黄河察看水情。分手时,后老汉再三嘱咐河伯,干事要 *** 底,不要中途而废,画好图就动手治理黄河,人手不够,他说服乡亲们帮忙。
131、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 *** ,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 *** 心。
132、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
133、后老汉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见面。他对治理黄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儿子叫羿,射箭百发百中。无论后老汉如何讲,羿不让他去找河伯。后老汉不听儿子劝阻,结果遇上黄河决口,被冲走淹死,连 *** 都没找到。后羿非常恨河伯,咬着牙说,早晚要把河伯 *** 。
134、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135、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
136、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 *** :“你是谁?”
137、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
138、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139、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140、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141、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
142、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143、夏禹、、郑国、贾让、 *** 、王景、司马孚、姜师度、刘晏、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宋用臣、苏辙、都实、周用、万恭、潘季驯、杨一魁、朱之锡、靳辅、陈潢、高斌、郭大昌、栗毓美、林则徐、吴大澄、张曜
144、跳进黄河洗不清、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天下黄河富宁夏、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145、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带砺、黄河水清、砺山带河、鲤鱼跳龙门、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146、王昌龄的“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
147、杜甫《黄河二首》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148、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149、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
150、唐代刘禹锡写“九曲黄河 *** 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151、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 *** 写入胸怀间”、“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 *** 触龙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
152、王维的“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
153、李商隐的“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
154、白居易的“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155、宋代丘崈《黄河清》鼓角清雄占云祲。喜边尘、今度还静。一线乍添,长觉皇州日永。楼外崇牙影转,拥千骑、欢声万井。太平官府人初见,梦熊三占佳景。皇恩夜出天闱,云章粲、凤鸾飞动相映。宝带万钉,与作今朝佳庆。勋业如斯得也,况整顿、江淮大定。这回恰好,归朝去、共调金鼎。
156、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 *** , *** 黄河绕黑山。
七、形容人没见过世面的四字成语
1.井中视星:像从井底仰视星空一样,视野受限,见识不广。
2.井蛙之见:如同井底的青蛙所能看到的,形容见识狭窄。
3.坐井观天:比喻那些如同坐于井底的人,只能看到一隅天空,缺乏宏观的视野。
4.一孔之见:通过一个小孔所看到的,比喻片面的见解。
5.目光如豆:形容人的眼光狭小,缺乏远见。
2.孤陋寡闻:指学识浅薄,见闻不广。
3.目光短浅:比喻缺乏长远打算,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4.鼠目寸光:形容人眼光短浅,见识狭隘。
5.井蛙语海:比喻不知天高地厚,不自量力。
6.井底之蛙:比喻那些见识短浅的人。
7.瓮天之见:如同坐在瓮中观天,见识有限。
8.鸴鸠笑鹏:比喻见识短浅,还嘲笑他人。
9.一得之愚:谦称自己的一些浅见。
10.管中窥豹: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部分,不能全面了解。
11.窥豹一斑:同“管中窥豹”,意指未见全貌。
12.以蠡测海:用瓢测量大海,比喻见识狭隘。
3.目不识丁、孤陋寡闻、井底之蛙、少见多怪等成语或俗语,都可以用来形容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缺乏知识的人。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