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米之乡吴家 鱼米之乡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2

大家好,关于鱼米之乡吴家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鱼米之乡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鱼米之乡吴家 鱼米之乡-第1张图片-

  1. 吴家堡镇区位优势
  2. 吴三桂家族是如何发迹的,是如何成为豪族的
  3. 济南吴家堡大集开了吗

一、吴家堡镇区位优势

位于济南市西北部的吴家堡镇,地理位置优越,东至西外环路,西邻壮丽的黄河,南边紧邻小清河,北侧则是享有盛誉的英大吴家堡镇高尔夫俱乐部。这里的交通 *** 发达,京福高速公路和京沪铁路穿越全境,距离市中心仅有5公里,地势平坦,便于各类活动的开展。

吴家堡镇通讯便捷,电力和水源供应充足,自然资源丰富。水质纯净,未受污染,是优质泉水的发源地,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被誉为“鱼米之乡”,享有“齐鲁小江南”的美誉。镇内以盛产黄河大米、黄河鲤鱼和白莲藕而知名,为游客和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

为了进一步发展,吴家堡镇新建了休闲农业观光区和温泉度假村,集观光、休闲和经营于一体,为区域经济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值得关注的是,济南经济开发区北区位于镇内,该园区是经山东省 *** 批准设立的环保生态工业园区,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规划包括商住区、一类和二类工业区,以及休闲度假区,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加工制造业。

规划中的园区预计将吸引100余家企业的入驻,创造3万个就业岗位,年总产值预计达到120亿元,利税10亿元。目前已有6家企业入驻,为地区经济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展示了吴家堡镇作为经济发展热点的潜力和活力。

吴家堡镇位于济南市西北部,镇机关驻地距槐荫区 *** 8公里。西、北部至黄河大堤与齐河县隔河相望,南部与段店镇为邻,西南角与长清县接壤,东与北园镇毗连。引 1985年9月吴家堡办事处改为吴家堡镇人民 *** 至2006年。全镇辖33个行政村,面积34.7平方公里,辖村委会33个,总人口2.2万人,人口出生率10‰,自然增长率4‰。全镇少数民族有侗族、 *** 、黎族,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973人,占全镇总人口的4.44%。

二、吴三桂家族是如何发迹的,是如何成为豪族的

1、万历40年(公元1612年),吴三桂出生在了一位军官之家,其父是吴襄,生母不详,但是其继母祖氏是辽西豪族祖家(祖大寿家)的 *** 。根据史料,吴三桂排行 *** ,他的哥哥叫吴三凤。他弟弟叫吴三辅,以及两个 *** 。(其实关于吴三桂的兄弟姐妹人数,各类史书中都没有完整的记载,到底他兄弟是不是三人,还是其他兄弟早夭或默默无闻,这就不得而知了)。

2、吴三桂一家人原本并不是中后所的人,他们的祖先原本是安徽徽州人,后移居到江苏高邮。因此,如果论籍贯,吴三桂应当是中后所人,真正的辽地人,祖籍为徽州或者高邮。

3、在《清史稿·吴三桂传》之中记载吴三桂是辽东人;《平定三逆方略》与赵翼的《平定三逆述略》中记载他是山海卫人;《明季北略》记载他是中后所人;《辽左见闻录》与《桑郭余铃》记载他是锦州人;《平吴录》之中又记载他是铁岭卫人等。

4、所以吴三桂真正的籍贯并没有一个一致的意见,但是吴三桂的祖先离开富庶的江南地区,多次北迁,最后北迁到当时的塞外之地——辽地是个不争的事实。

5、当时,辽地属于明朝的边疆,因为辽地的左侧是蒙古部落,又与女真各部落接壤,右侧是 *** 国,属于明朝重点防御的军事要地。

6、明朝在辽地经营两百余年之久,屯驻了大量 *** ,蒙古又是明朝大敌,故而明军在辽地始终保持高度戒备。

7、在这样特殊的情况之下,当地百姓的生活肯定远不如内地,就更别说江南鱼米之乡了。而且这里地处塞外,气候寒冷,生活困苦,因此,内地人一般把辽地看为危地,很少有人会想着去那个地方。

8、那问题来了,他们为什么要多次迁移,又为什么要迁到边塞之地定居?

9、关于吴三桂祖先的屡次迁徙的细节,已经湮灭在历史之中,史料也没有过多的记载,对此我们几乎是一无所知。

10、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吴三桂祖先一直北迁,迁到边疆之地落户,大概与吴家的家庭经济状况有关。他们既不是必须戍守边疆的将士,也不是因罪谪戍边疆的罪臣,那么很有可能是因为生活窘迫 *** 迁往边疆找生存机会或者去边疆经商。

11、从吴襄习文习武来看,吴家并不像是贫穷之家,不过肯定也不算很富裕,因为家境宽裕,就不会不会多次迁移,甚至迁移到边疆苦难之地。

12、根据其祖先居住徽州、累次北迁,最后到达辽地的情况来判断,很有可能是从事某种边疆商业活动的。

13、史料记载吴襄善养马,这可能与经营和贩卖边疆辽地马匹有关。

14、商人都是趋利所至,家随人迁,而且徽州又是经商成风的地区,吴家以贩卖辽地马匹为其营生,最后流寓辽东,就成为更大的可能。

15、由此就可以想象得到,当吴三桂的祖父与 *** 初来辽东,家中的境况并不是很好,当然也算不上窘迫。

16、可是,这个外省流寓来的家族却奇迹般地发达起来,最后到吴三桂手中,可以称得上是辽地的豪族巨姓。

17、当然成为豪族巨姓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使得吴家迅速地发迹。

18、在吴三桂未发达之前,吴家还并不是特别显赫。吴襄在天启二年(1622年)考中武举进士,这一年,吴三桂已经10岁了。吴襄中举前的情况,迄今没有见到有可靠史料可供参考。可是他能考中武举,足以证明吴襄的确在长期习武。为了适应在辽地与蒙古兵和女真兵作战的需要,他必须熟练地掌握弓马骑射的技能。

19、虽然说吴襄中举了,有了一定的地位,但是武举在明朝一般不受重视,一开始也只能出任一些比较低级的军官,还谈不上社会地位的明显变化。

20、而且在吴襄的长辈中,也就是吴三桂的祖父辈,没有一个是当官的。不论是吴三桂本人,还是当时及其以后的史书,都没有提到其祖先的职业或者社会身份,因为在封建社会,从事商业一般会被人们视为贱业。

21、因为在吴襄中举之前,吴家实在没有可向人们夸耀的东西,即使是吴襄中了武举,也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东西。

22、这也就是说,吴家跻身于官僚阶层,并且以此为发达之阶,实始自于吴襄。

23、随着吴襄官位的不断提高,吴家家庭地位和经济状况也稳步上升。

24、靠着祖家的社会关系,吴家迅速地在辽地发展起来。祖家世世代代居住辽地,是明朝的宁远卫世将,到了祖大寿这一代的时候,已经历经五世,皆以军功发家,是真正的将门大族。

25、祖大寿于泰昌元年(1620年)授职为靖东营游击;天启元年(1621年)授职为中军游击,成为广宁巡抚王化贞的部属。后来与袁崇焕共同守卫宁远城,获得宁锦大捷,立下大功,从此平步青云,直到崇祯元年(1628年),崇祯帝为了安抚辽地将门,又擢升为前锋总兵,挂征辽前锋将军印。

26、随着祖大寿地位的迅速上升,祖家满门皆为将官。祖家是辽西首屈一指的将门巨族,为了表彰祖氏世代镇辽的功勋,至崇祯帝即位的时候,特命于宁远城内敕建祖家四世镇辽的功德牌坊。至今,这座牌坊仍矗立于兴城内中心大街。

27、吴家以祖家为后盾,得到了他们的庇护和扶持。两家之间结成姻亲关系,大约也是从吴襄投效祖家门下开始的。吴襄被招为祖家的门婿,后来,祖大寿将 *** 嫁给了他,吴襄和祖大寿也就从部属关系进一步发展成裙带关系。

28、吴襄在祖大寿手下也频繁升官,最后升为都指挥使,留镇宁远。

29、崇祯四年(1631年),吴襄已经是锦州城的总兵官,总兵一职,在明朝是一地区的更高将官军职,是拥兵万人乃至数万人的高级将领,也就是说此时的吴襄真正的成为镇守一方的大将。

30、借助祖家的力量,吴襄官运亨通,所谓一人得道鸡犬 *** ,从此,吴家乱七八糟的人都纷纷走上了仕宦之途,最后祖吴两家都成为独霸辽西的声势煊赫的将门望族。

31、他们执掌兵权,握有数万 *** ,而且还有数千家丁的私人武装。

32、这又可称是一个以祖家为首的真正的大地主大官僚大军阀集团。

33、这个集团极其庞大,祖家吴家的家族人员分布于辽西地区各城镇,各要塞,各交通要道,把持着辽西地区的一切权力,掌握着辽西地区的生杀予夺大权。

34、实际上,要不是满洲女真崛起,辽西地区已经成为祖吴两家的天下。

35、就连朝廷大员,直至皇帝也不敢轻易地去触动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就算是家族中有人犯了大罪,也不得不采取宽容的态度。

36、在吴三桂崛起前,此时的吴家已经是集官僚、军阀与地主三位于一体的辽西超级豪族。吴家的发迹和神奇般的崛起,肯定不是来自正当途径,而是依靠权势的 *** ,从而聚敛了惊人的财富和庞大的家业。

三、济南吴家堡大集开了吗

济南吴家堡大集是开的。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截止于20203年1月16号,济南吴家堡大集赶集时间是农历二、七。吴家堡大集是济南西部数一数二的大集。这里的大米闻名遐迩,地处黄河岸畔的吴家堡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是著名的齐鲁小江南、江北鱼米之乡。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鱼米之乡 吴家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