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贵州苗族之乡这个问题,贵州苗族服装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苗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1、苗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贵州、四川、云南、广西、海南等七个省区。其中,贵州最多。
2、(1)湖南是多民族省份,有汉族、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白族、 *** 等55个民族。其中世居的有汉、苗、土家、侗、瑶、回、壮、白族等9个民族,世居少数民族大多数居住在湘西、湘南和湘东山区。
3、(2)湖北,简称“鄂”,中华人民 *** 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武汉,因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地处中国中部,东邻安徽,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与河南毗邻。
4、(3)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全省共有民族成分56个,其中世居民族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 *** 、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满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等18个民族。
5、(4)四川为多民族聚居地,有56个民族。汉族、彝族、藏族、羌族、苗族、 *** 、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为省内世居民族。
6、(5)云南是中 *** 族种类最多的省份,除汉族以外,人口在6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按人口数多少为序),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人口数均占全国该民族总人口的80%以上。
二、苗族简介
1、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970,000人。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 *** "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芦笙舞最为流行。
2、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3、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 *** 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 *** 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 *** 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 *** *** 的乐器。
4、苗族历史久远,其先民可能是古代三南的一部分。一说渊源于殷周时代的“鬃”人。秦汉时主要居住在湘西、黔东一带,包括在“长沙、武陵变'或“五溪蛮”的名称之中,以后逐渐迁徙,散布在西南各地山区。还有认为是和远古的“九黎”有关。四川、贵州、湖南的苗族至今把蚩尤当作自己的祖先。传说蚩尤是“九黎”之君,在5000年前,九黎部落与黄帝部落冲突,败而退出黄河下游,占据长江中、下游。逐渐形成“三苗”。西元前2世纪后,苗族先民大部分已迁至湘、鄂、川、黔等地。海南的苗族是十六世纪从广西去的士兵。
5、苗族约有人口三百九十二万,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其余散居在云南,湖南,广西,四川等省区,由于长期散居,各地的苗族语言,服饰,节日区别较大,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他们曾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
6、苗歌在苗族的文化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节庆还是婚丧嫁娶,到处都有苗歌的存在,而著名的『飞歌』则是在『游方』活动时唱的一种山歌,该曲调为人们展现了一群燕子随风飘逸的姿态,芦声阵阵,伴燕子和姑娘轻盈起舞。
7、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更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8、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之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9、踩花山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银,从四面八方赶到花杆脚下,吹芦生、弹响蔑、跳脚架、耍大刀、 *** 、摔跤、斗画眉、爬花杆。
10、打背节流行于境内富宁县的部分地区,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这几天举行,是苗族男女青年的节日。节日中,男女青年欢聚在风景优美的山坡上,当打背开始时,男的蜂拥而出,冲到自己选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 *** 脖子,一手蒙住姑 *** 眼睛,其他小伙子去打她的背。姑娘也不甘示弱,一边大笑,一边挣扎。挣脱时,捉住小伙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整个场地,男追女逐,欢蹦乱跳。打累了,男女双双即各找一个地方打土 *** (即用两个竹筒,中间连一长线,各在一方对着竹筒讲话、唱歌都能听见),相互倾吐蜜语衷情,以企结成伴侣。情投意合后,再告诉父母,择吉日成亲。
11、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 *** 恋爱的方式。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除此之外,苗族也过汉族的春节等节日。
12、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 *** 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13、喜戴银饰是苗族姑 *** 天 *** ,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 *** 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 *** 银片外,还 *** 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
14、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15、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16、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17、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18、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19、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20、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21、由于长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区各自的特点,房屋多系木结构,以瓦、杉皮或茅草等盖顶,黔中或黔西地区有用薄石板盖顶。山区多为吊脚楼;海南岛和云南昭通等地则住长形茅草房或以树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带则为石屋。
22、苗族多居住在山区,住房多以树栅为墙,削树皮为壁,编时为瓦,或以士善墙,竹片或木片做瓦,内分卧室、厨房和畜厩,摆设简单。部分苗族居住在坝区,住房亦有水土结构的瓦房,内分三室,左右室各设一侧门,中室设大门,亦即正门。在部分苗族中,正门一般不得随便出入,凡家中遇有婚丧嫁娶或祭把等活动,方能由正门出入。
23、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记不能去夹鸡头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肝、鸡杂和鸡腿,鸡胆、鸡杂要敬老年妇女,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当你离开苗族主人家时,一定要有礼貌地说声"哇周",意为"谢谢",感谢苗家对你的盛情款待。
24、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 *** 病 *** 。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 *** ,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
25、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 *** ,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26、苗族的 *** *** 主要是原始 *** ,重视拜山神、树神、猎神、雨神、火神等自然神祝,遇有暴风骤雨,要烧黄腊祭 *** ;小孩生病,要拜献石头神;大人生病,要杀猪祭水井神,并取“灵水”治病;家有不幸,要“做牛 *** ”,即“推牛还愿”,祈求神灵保佑。相信财神,并有“开财门祭”,祭瞬钉一方尺红布于门上,魔公呛咒,杀鸡献祭,以示求财。祖先崇拜在苗族中也很盛行,更大的祭祖节日是每年秋后的“西松”节;平时家人遇到认为不吉利的事,或做恶梦等,要杀鸡祭祖,并请魔公呛咒转达子孙对祖先神灵的祈求。部分苗族也 *** 道教。祟奉观音、关帝、天王菩萨和盘瓢等神。有的苗族称巫师为“白马”,有的称为“昂”,有的称为“宛能”,昭通部分苗族称为“波摩”。“波摩”曾有用汉文书写、读士音的经书。近百年来, *** 教、 *** 教传人云南苗族地区,并在昭通、楚雄、曲靖等地分别成立 *** 复临 *** 日会演中分会(在富民)、 *** 教布道公会(在禄丰)、西南 *** 教联合会(在元谋)、西差会的内地会(在武定)以及石门坎教堂等教会组织,致使部分苗族信奉 *** 教和 *** 教。
27、苗族过去 *** 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更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三、苗族的发源地都有哪些
1、关于苗族的族源,曾有“九黎说”、“三苗说”、“ *** 说”、“贵州土著说”和“南来说”、“北来说”、“西来说”等观点,我们认为,马来人种之“南来说”、高加索人种之“北来说”以及雅利安人种之“西来说”都不太可能,即使是游移迁徙时有混杂,也只是“流”,而不是“源”,“ *** 说”和“贵州土著说”同样是“流”而不是“源”。苗族的族源当可追寻到“九黎”和“三苗”中的人们同体或部分先民。
2、远古时期,首先活跃在我国华北大平原的人类集团,是东西两大部落联盟集团,即东部的“九黎集团”和西部的“炎黄集团”。根据古代文献所记载的传说,九黎集团在山东、河南、河北一带,炎黄集团在陕西一带。后来,炎帝族人陕西中部沿渭水流域经黄河向东发展,碰到九黎族,战败而返;黄帝族从陕西北部的黄河上游经太行山向东到达河北的怀来县一带,同样为九黎族所阻,炎黄两族联合起来,才把九黎族打败,占据了中原地区。九黎部落或被融合,或移徙南下,形成中国大地上原始人类的氏族部落联盟的第二个层次,即东夷、西戎、 *** 、北狄的又一个历史大演出。
3、郭沫若在其主编的《中国史稿》里说:“民族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同阶级和国家的产生相适应,历史地形成的,这里谈的羌人、夷人、戎人、狄人、苗人、蛮人,正是汉族的前身。历史上所说的华夏,乃是由他们共同融合而成的。中华民族中的各个民族,在其形成过程中,都具有这样的特点。”(第121页)这个结论是对的。现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是:羌、夷、戎、苗、蛮人的前身为何?尔后又怎样发展的?“三苗”为“苗”之源,“三苗”以前呢?今之苗是否与古之苗有关呢?有的史书认定,苗族源于“ *** 集团”而非“九黎集团”;有的史书甚至认为,古无苗,炎黄之争或炎黄与九黎之争乃汉族内部之争耳,概与他族无涉。有的 *** 认为,蚩尤系个人之名,不是族名,不能当作苗族之源。……我按苗族秘史或“心史”所传,认为今之苗与古之九黎有关,也与蚩尤有关。
4、九黎之君是蚩尤,蚩尤是苗族的始祖之一。苗族民间就是这样传的,也有相当的文献资料佐证。
5、《国语·楚语下》说:“及少皞衰也,九黎乱德……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尧复育九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韦昭注:“三苗,九黎之后”。“九黎,黎氏九人”。这是把九黎作氏族部落的人类群体记载的事实。《国语·周语》也说:“黎苗之王,……上不象天,下不仪地,中不和民,为不顺时,不共神祗而蔑弃五则。是人夷其宗庙,炎焚其彝器,子孙为隶,下夷为民。”解云:“黎,九黎;苗,三苗也。少皞氏衰,九黎乱德,颛顼灭之;高辛氏衰,三苗又乱,尧诛之。”这也是把九黎作氏族部落的人类群体记载的事实。那么,九黎在什么地方活动?《辞源》说,九黎是“古代南方部落名”。徐旭生考证认为,九黎的属地“不能属于南方”。“只能属于东夷集团”。
6、徐旭生在其所著《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科学出版社,1960年版)里,九黎的地域作过详细考察,结论是:“九黎为山东、河北、河南三省接界处的一个氏族,蚩尤为其酋长,所以他败死以后就葬在他那属地的东境。”(第52页)徐注说道:“九黎古多简称黎,或简称[](左边的‘阝’旁为后来所加,以指明它是一个地名),黎的地名起源颇古,但可分为两组:一、在今山西的黎城、潞城、长治、壶关各县境内。《尚书》西伯(周文王)所戡(胜或取的意思)的黎,春秋时为赤狄潞所灭,为晋所复立的黎,均在这一带。[1]二,在东方的有汉魏郡属的黎阳(今河南浚县境),东郡属的黎县(今山东郓城县西境)。《汉书·地理志》黎县下颜注引孟康说以为‘黎侯国,今黎阳’,臣瓒说‘黎阳在魏郡,非魏县’全祖望指明黎侯国在上 *** 郡的壶关县,不在这两县境内,说得很对”,“我们觉得自郓城到浚县虽属跨越两省,可是相去并不太远。九黎氏历受 *** ,避居山中,也是颇近情理的事。”(第52页)还有,“《盐铁论·结和篇》说:‘黄帝战涿鹿,杀两[]、蚩尤而为帝’,这是说涿鹿之战,黄帝的敌人,蚩尤之外还有两[]。”“两[]就是两皞,指太皞与少皞两氏族。涿鹿之战,三氏族与蚩尤在同一战线上作战,是证属于同一集团。”(第53页)据此,徐氏认定蚩尤属于东夷集团而非苗蛮集团。这个见解是很有意义的。只是说九黎与三苗无关,则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问题的关键在蚩尤身上。
7、《史记·五帝本记》说:“蚩最为暴,莫能伐”。又说:“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太平御览》卷十五引《黄帝元女战法》说:“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与蚩尤的激烈战争,诸多史籍描述甚详,开始是蚩尤族部占上风,因为蚩尤所部的 *** 好。《太白阳经》载:“伏羲以木为兵,神农以石为兵,蚩尤以金为兵,是兵起于太昊,蚩尤始以金为之。”《龙鱼河图》说蚩尤的部下都“铜头铁额”。《述异记》卷上说“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一轩辕斗。以角[]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又见北宋《乐书》)蚩尤的兵器和战斗力及其影响,从这些记述中可见其端。但后来,炎黄结成联盟,终于还是把 *** 好的蚩尤给打败了。“蚩尤殁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主万邦皆为弭服。”(《龙鱼河图》)可见,蚩尤之被尊为战神,决非偶然。
8、蚩尤怎么会是苗族的祖先之一呢?
9、“蚩尤摄政,有兄弟八十一人”。(《龙鱼河图》)
10、“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读,是谓绝地天通。其后,三苗复杂黎之德,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复商。故生黎氏世叙天地而别其分主者也。”(《国语·楚语》)
11、“有苗,九黎之后,颛顼伐少昊,诛九黎,分流其子孙,为居于西裔者三苗。至高帝之衰,又复九黎之恶,尧兴,又诛之。尧末,又在朝,舜时又窜之。”(《礼记·衣疏·引甫刑·郑注》)
12、“王曰,若古有训蚩尤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尚书·吕刑》)马融注云:“蚩尤,少昊之末,九黎之君。”孔安国亦曰:“九黎之君,号蚩尤。”
13、既然是“三苗复九黎之德”,就说明三苗是九黎之遗民;既然蚩尤是九黎之君,就说明蚩尤曾是苗民之首领,或者是“九个”部落联盟的盟长。至于以蚩尤作“族名”犹如以黄帝作“族名”那样,无非是就其“ *** *** ”而言之而已。
14、贵州省黔东南流传有一首苗族史诗《榜香尤》,说香尤公是乡规民约(习惯法)的创始者,听到榜香尤的名字,人们都肃然起敬。《榜香尤》是黔东南苗族十二首大歌中的一首,流传深广。榜香尤制定的“习惯法”可否与蚩尤“作五虐之刑曰法”联系起来考察呢?
15、湖南湘西和贵州黔东北的苗族所祭的祖先名曰“培尤”,即尤公(在《苗经》和《姓氏歌》里则称先祖为“绞黎够尤”)。传说培尤勇敢善战,纪律严明。祭时,请舅家三男一女陪祭,打猪为牺牲。祭猪的三腿给舅家,一腿给巫师,余肉全部烹食。祭仪复杂而神秘,要作竹子编成山洞状,糊以纸,巫师坐“洞”旁敲竹筒,摇玲当,不能击鼓。祭者不准着汉装,不准讲汉语,不准把猪骨头或鬃毛遗弃地上,必须深埋深藏。据说,当年祖先培尤是战败而退入山洞林箐的,击鼓易被敌人察觉。其他“不准”也是避免被敌人发现。
16、四川南部和贵州北部和西部的苗族地区有蚩尤庙,并有苗族“祀之”,又:《太平御鉴》《皇览· *** 墓记》上说:“蚩尤 *** 在东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尺。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名为蚩尤旗。”[2]黔东南苗族在每年的阴历十月过年祭祖,可否同“民常十月祀”蚩尤联系起来研究呢!
17、苗族各个地方的语言有些差别,但都把自己的祖先称为尤公,竭诚敬祭,这决不是偶然的可有可无的作为,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黔东南称老 *** 叫榜香尤,湘西称培尤和“绞黎够尤”(九黎蚩尤),而川、黔、滇“西部方言”则直接称蚩尤,这位格蚩尤老是个能征惯战、 *** 风云的英雄人物。
18、湘西苗族巫师在“驱 *** ”时,头反戴三角铁架(铁三脚),身倒披蓑衣,左手拿簸箕,肩挂布条,右手持师刀,口中念念有词:“啊哩!有堂归堂,有殿归殿,无堂无殿,四方分散!”湖南城步苗族在“驱魔”时,有一扮“枫神”者也是头反戴三角架(铁三角),身倒披蓑衣,脚穿钉鞋,手持木棒。《龙鱼河图》说过:“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兽身人语,铜头铁额,……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从“铜头铁额”到“头戴铁三脚”,难道没有某种关系吗?
19、最有意思的是:黔中各地有一支苗族妇女的头饰状如牛角,谓“弯梳苗”,黔东南苗族姑娘以戴银角为美;……是不是与蚩尤的“头有角”、“铜头铁额”有关系呢?大家知道,人类是由母系社会而父系社会慢慢向前发展的,在妇女身上最能看到古风的遗迹和祭祖的印记。
20、《苗族史诗》里有“枫木篇”,对于枫木,苗族人民是顶礼膜拜的,认为枫树生蝴蝶,蝴蝶妈妈生十二个蛋,从蛋中生出各种动物和人类始祖“央”,[3]枫树也与蚩尤有关系。《山海经·大荒南经》载:“大荒之中,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成弃其桎梏,是谓枫木。”《云籍七签》卷一百《轩辕本纪》也说:“黄帝杀蚩尤于黎山之丘,掷械于大荒之中,宋山之上,后化为枫木之林。”看来,枫木是蚩尤族的图腾之一,战败后被对手用族微作枷锁以示耻辱,极为可能。黔东南苗族对枫木的崇拜,这在国内恐怕是比较特殊的现象。
21、《国语·楚语》说:“九黎乱德,民神杂糅”,“家为巫史”,“民匮于祀”。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湖广》篇里也说:“按湘楚之俗尚 *** ,自古为然。”苗族之属于巫文化 *** ,从九黎、蚩尤一脉相承。
22、罗绕典在《黔南职方纪略》中说,苗族的“跳月”是古代蚩尤部落的遗风。据云南的马关、武定等地苗族的民间传说:远古时候,蚩尤率领所部抵抗黄帝族的东进,失败后退入深山密林,为召集散处四方的苗族群众,就在山上立一长村树干,系上红腰带,令男女青年绕“花杆”吹笙跳舞,部众闻讯赶来,重振旗鼓,继续与黄帝战斗,后来沿袭成了传统的节日,即“跳月”或“踩花山”。(详见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编印的《民间故事》第1集)
23、各地苗族还有一个相同的风俗:老人死后,要把灵魂送回祖先的发源地一“东方”去。[4]因路途遥远,要送银子给亡灵在途中买水喝。亡灵要跋山涉水,乘木筏竹排队渡过大江大湖,直到黄河入海口的东海之滨那太阳升起的地方,得与祖先会合。有的要由巫师唱《焚巾曲》“引路”。
24、从以上史籍、传说和民俗资料,我们似乎可以断定:苗族最早活动的地区是东部,是黄河下游的人们集团,与九黎和蚩尤的关系比较直接。
25、所论浅薄,错漏难免,请专家指教。
26、 [2]《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览》东郡作东平郡。按寿张自东汉即属东平。寿张在山东西部黄河北岸。县置19 *** 年撤销,并入山东省阳谷县和河南省范县。
27、 [3]“央”,有书作姜央或构央的,均为人名,“构”是“公”之意。
28、 [4]《苗族古歌》(跋山涉水)纪苗族祖先“居住在东方:挨近海边边,天水紧相连,波浪滚滚翻,眼望不到边。”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贵州苗族之乡和贵州苗族服装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