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还迷之乡和咱期迷属于什么乡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还迷之乡以及咱期迷属于什么乡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遂宁为什么被称为观音故里之乡
1、遂宁曾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迷人的灵 *** 山水和发达的农 *** 贸而成为川中 *** 、经济和文化中心,尤以纺织食品工业闻名,素有“东川巨邑”、“川中重镇”、“观音故里”、“西部水都”之称。1985年2月,经 *** 批准,设立省辖遂宁市,现辖船山、安居两区和射洪、蓬溪、大英三县。中国最古老的观音传说和观音道场却始于四川遂宁市,这应该算作西部开发中,中国西部的抽象文化遗产的重大发现。
2、从 *** 南传的角度出发,多本观音传写的西域妙庄王三公主妙善修行成观音的传说就落脚到遂宁现有的白雀寺、三凤寺、庄王城等古迹或古名遗址上。我们经过考证和分析,认为这是由月氏族在汉朝被匈奴所破,大月氏南迁到印度,小月氏西迁到甘(肃)青(海)川一带,在大月氏 *** 印度后将 *** 通过小月氏经甘肃青海沿岷江和岷江支流涪江南传入四川形成的传说。小月氏的后代,生活在涪江上游,遂宁在涪江中游,妙庄王当时属于西域的一个国王,实际是部落首领,沿涪江南迁而入遂宁同汉族融合留下了妙善公主成观音的美丽故事。
3、中国 *** 的四大道场,多数有人格神的传说,如安徽九华山 *** 王菩萨王道场,就说他的原身是唐代僧人金乔觉的 *** 。金乔觉在唐开元年间从新罗国渡海来中国,入九华山 *** ,贞元十年(794)无疾而终,被认为是 *** 王菩萨转世。山西五台山罗睺寺西配殿内有牛抢女恶像,据传是 *** 菩萨化身。峨眉山的万年寺,晋代始建.就名 *** 寺,应与寺僧传说有关,只无史迹可考,但明代有“敕赐峨山”“ *** 愿王之宝”铜印给万年寺。南海普陀山的观音道场,也有人格神的传说,它来自比慧萼早100年的四川遂宁市广德寺的克幽禅师。
4、遂宁广德寺始建于汉,兴盛于唐,由克幽禅师开山阐教,后克幽于唐贞元三年(787)圆寂。宋安岳县知事赵嗣业作《克幽禅师记》称其肉身塔使“五色圆光现谷中,人以为观音化身。”北宋谢瑾在《遂州广利禅寺善济塔记》中也说:克幽肉身塔“遭会昌毁灭,塔圮成池,白莲化生,……山谷之间,光相环绕……观音圣像仿佛其中,相国琅琊公掘寻灵迹,得钩锁骨如紫金,此皆观音大士化身,复为建塔,立殿其侧。川县僚属,僧道士女,无贵贱老幼,倾心崇敬。”成为中国最古老的观音道场。
5、清寺僧源 *** 在现存广德寺的《西来玉佛》碑中称:“本寺历朝敕建,为观音大士道场,四众归崇、功德壮龙天敬仰,六和僧集。”
6、更具权威 *** 、史据 *** 的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正月,敕赐广德寺寺名为“广利禅寺”,并“敕赐广利禅寺观音珠宝印”一颗,现存寺内。比峨眉山受赐 *** 铜印早600年。
7、民间对观音的朝山进香活动就更为火热,形成了遂宁市历史上经济活动、文化活动、民俗 *** 活动的传统节日。《广德潮音》1993年第2期上有一篇文章写道:“祖父赐海是村里每年朝峨眉山的会首,……母亲罗永明虽是文盲、农村妇女……最崇拜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音大士。她知道不少观音的传说。如说:‘观音菩萨三姐妹,同锅吃饭各修行,大姐修到灵泉寺,二姐修到广德寺,只有三姐修得远,修到南海普陀山’(按:此民谣似儿歌,三岁孩子都会唱,也有末句为‘只有三姐不会修,修到南海普陀山’之说)……遂宁观音是‘二月十九子时生,六月十九得道行,九月十九把莲台登’。这些顺口溜,她倒背如流,既然观音不是外国神,仅仅是离老家蓬溪县天福乡只有40公里的邻县神仙,那么,到遂宁灵泉、广德两大名山朝拜观音,一睹菩萨真容,就是人生大快事了”。“使我毕生难忘的是1940年的春天,32岁的母亲,经过熬更赶夜纺线织布,积蓄了微薄的朝山经费之后,约集了一群拜佛婆婆,带着9岁的我,前往遂宁朝山,路上绝不吃荤,因为吃荤必然杀牲,有违 *** 教义;谈话不能涉及男女关系,因为这是对观音的不敬。为了防御 *** 势力的袭击,她随时暗诵着:‘金刚经,出门头顶 *** 。八大金刚前引路,四大天王两边分。邪魔妖怪若到此,一刀斩断化灰尘。’有观音壮胆,还有三台县景福院的善男信女,组成了大约300余人的朝山队伍,扛着朝山进香的大旗,敲锣打鼓,十分热闹壮观;西充县等地的佛 *** 也成群结队,敲着独具地方特色的锣鼓声:‘请狂,请狂,请请狂……’由于一路都是朝山进香的人,并无一个 *** 来捣乱。”
8、这种口头承传的历史文化遗产代代相传,明席书撰《广利寺记》言:“克幽塔在观音殿后,殿塑观音,即克幽化像。”“其徒僧会净本……主领三百余山”(《广德寺志》自编版)。据释义观《广德寺历史沿革》记:“广德寺自唐迄今,千余年来,几经兴替,均由僧侣募化扩修,结好于 *** 邻邦,明清以来, *** 旺盛,每年春季,香会期间,全国各地,海外侨胞、友邦,前来礼佛进香者络绎不绝,每日不下万人。盛况为全川寺庙之冠。”遂宁县城有句口头禅:“生意做了二月香会节,关上门也可以吃一年。”
9、举办香会时的内容,县内外商业团体,都参加朝会。有用灯泡扎亮龙,丝绸扎彩龙,还高扎亭台,人称“平台”装扮各种剧目。少年穿丝绸古装,骑高头大马,名为“摆马”,还有技术高超的高跷表演,晚上各种花灯、彩龙,绚丽辉煌,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白天黑夜在通衢街道,观者如织,直达寺前。有时还举行雕塑展览,龙灯、狮灯的舞蹈艺术和武术擂台赛也盛况空前。
10、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艺术,吹、打、弹、唱、拉都在香会中比赛,真是“百花齐放”。书法绘画艺术的交流,灵泉、广德的壁画和许多名人高手书写的匾额都引人注目。
二、李白死之迷
1、唐朝是一个诗人辈出的朝代,也是一个历代诗人心向往之的朝代,更是一个诗人非正常死亡最多的朝代。如“七绝圣手”王昌龄被人 *** ,刘希夷被人用土囊压死,而“初唐四杰”中的王勃坠海受惊而死,卢照邻因不愿受疾病的折磨投水而死,骆宾王则下落不明,有被杀、 *** 和逃匿不知所终等诸多传说。只有杨炯死于官,还算死得其所,等等,不一而足。当然,诗仙李白之死也是其中的一个。
2、李白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众所周知,李白的祖籍在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他诞生在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国碑城)。五岁时随 *** 迁居绵州的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青莲乡。但是《旧唐书》说他是山东人,就有点让人费解。他自称“五岁诵六甲(道家典籍),十岁观百家(诸子百家)”,“十五好剑术”,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上安州裴长史书》),虽未免有自夸之嫌,但足以证明他从小就受过正规的教育;从他留下的一些不朽的诗篇,也可以佐证他曾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读万卷书,行 *** 路”的经历,为李白日后妙笔生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他开创一代浪漫主义的诗风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后来李白寓居安陆达十年之久,并成为安陆的女婿。此后十年间,他又北上太原,西入长安,东至鲁郡,结识了不少名流,写下不少诗文。传闻初至长安时,贺知章一见,惊叹为“谪仙人”,称其诗可“泣 *** 神”,因而誉满京师。
3、李白的一生,也是坎坷的一生。始于隋朝的科举 *** 发展到唐朝,已经相当完善了。想“优而则仕”的士子,几乎都得通过科举以博取功名。封建 *** 者也通过此种途径,网罗了一大批人才。但李白走的则是“终南捷径”。由于唐代李氏天子尊老子李耳为祖先,使得道教在唐代盛极一时。于是,一些追名逐利之徒,纷纷入居名山,扮成道士或隐士,等着当朝天子诏见。我们可以通过终南捷径典故的来历窥见一斑。据《新唐书·卢藏用传》载,卢藏用想做官,就假装为隐士,住在京城附近的终南山里,希望被皇帝征召。后来果然被召去做了官。同时代的司马承祯也曾用同样的 *** 取得官位。一次,卢藏用指着终南山对司马承祯说:“此中大有佳处!”承祯回答说:“依我看来,不过是仕宦之捷径耳!”《旧唐书》说,李白“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与筠俱待诏翰林。”也有人说,天宝元年(742年)由于玉真公主的荐举,李白才被召入京,供奉翰林。但是不管是谁举荐的,都是因为道教的缘故,而不因为他的诗才,这对李白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名的悲哀;对世道而言,则是一种莫大的嘲讽。只是当时的李白已无暇顾及这些,激动之情依旧溢于言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以为从此可以一展“辅弼天下”的弘愿。其实,李白因为道教而进入宫廷,也实属无奈之举。因为他在“酒隐安陆,蹉跎十年”期间,曾给当时以识拔后进而闻名的韩朝宗写过一封请求引荐的信,这就是有名的《与韩荆州书》。因为韩朝宗曾任荆州长史,故人称韩荆州。为了能得到韩的引荐,孤傲的李白甚至不惜吹捧,说什么“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之类肉麻的话。但是不知何故,结果心愿未遂。以至等到得以被人举荐时,李白已是四十有二,诗酒年华也流走了三分之二。
4、但是唐代设翰林院,不过是养一批能做文章、懂经学、擅书法和会下棋的人以至卜祝、僧道之流,等待皇帝随时召唤,李白不过是其中的一名普通的待诏翰林罢了。只不过凭着“斗酒诗百篇”的诗才,依旧受到特殊礼遇,经常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诏见。但此时的李隆基已不是“开元盛世”时的李隆基,一个杨贵妃早就让他神魂颠倒,长期不理朝政,大权早已旁落于杨国忠与高力士之流之手。李隆基诏见他,不外乎写写 *** 的应景文章和怜香惜玉的艳词,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就是其中一例。而此时的李白也是郁郁不得志,自认为是“倡优同畜”,“辅弼天下”的弘愿早已化为泡影。于是,他不再安于充当侍臣,整日与长安的文朋诗友在酒肆呼酒买醉,这其中就有四明狂客贺知章。由于不愿催眉折腰侍奉权贵,加上受到同僚中人的谗毁,仅在宫廷里待了不到两年,便被“赐金放还”。促使他离开宫廷的一个直接原因则是,“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等放肆之举。后人又演绎成另一种传奇。说某国前来下战书挑衅,而且偌大唐朝只有李白一人识得该国文字(因为他出生在碎叶城,自幼精通外语)。于是他耍足了威风,玩够了味,让杨国忠给他戴帽,高力士为他穿靴,并由杨贵妃为他磨墨。结果,李白下笔千言,一挥而就,言词尽显大唐威严,导致该国从此俯首称臣,不敢造次。不言而喻,这是一些好事者为了突出李白非凡的能耐,而作的善意杜撰,只能姑妄读之。其实,李白做出让皇帝的宠臣脱靴的放肆之举,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李白虽然整天侍奉在皇帝老儿身边,但依旧不过是一个身不由己的“ *** 文人”,而杨氏兄妹的飞扬跋扈,以高力士为首的宦官专权,等等,诸多 *** 黑暗,让“不得开心颜”的他早就想一走了之。于是文人那种自视清高的德 *** 也就日益暴露无遗,为了自己一时的得意,不惜作忘形之举。
5、离开长安后,李白“浪迹 *** ,终日沉饮”,足迹遍及梁宋、齐鲁、幽冀,并多次往返于东越、金陵、宣城。安史之乱后,他本想隐居庐山,却被永王李璘邀请参加了幕府。至德二年(757年),李璘违背肃宗的命令东巡,被肃宗击败。李白因此受牵连坐罪,被流放夜郎,行至巫山遇赦得还。我们现在可以假设,如果李白不接受李璘的邀请,他一定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结局,至少可以寿终正寝的。李白接受李璘的邀请,足以证明其时他“辅弼天下”的弘愿还没有完全泯灭,以致归为永王幕下后,还抱有“为君谈笑静胡沙”的幻想。更为可叹的是,当李璘公然与肃宗对着干的时候,李白作为幕僚,居然还没有看清他的真实嘴脸,糊里糊涂地上了他的贼船,落得个让后人哀之的结局,实为可叹。
6、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之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应该比较可信。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不能偏信。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与诗人 *** 格非常吻合。可信可不信。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纵观李白的三种死法,笔者比较相信《旧唐书》之说。理由有三:其一是因为它是后人修的正史,如果说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且“出师未捷身先死”,它不可能不记载的。其二是因为李白一生嗜酒如命,放言“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年老力衰,因饮酒过度而亡,让人可以理解并接受。其三之所以死于安徽的宣城,而不是当涂,是因为李白一生对宣城情有独钟,他的诗中多次提及。而他对宣城的偏爱,只是因为他仰慕有加的谢眺曾在此为官。
7、总而言之,我们有理由相信“白也诗无敌”,但是李白只适合做一个纯粹的诗人,而不是翻云覆雨的 *** 家。因为诗人狂放不羁、恃才傲物的秉 *** 根本不适合在尔虞我诈、欺上瞒下的 *** 混。历览前贤国与家,文人只要涉足 *** ,似乎注定没有好果子吃。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能通过科举 *** ,捞得一官半职,但是那官常常做得卑微,做得窝囊。陶潜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就是明证。偶有位居显要的,只是此时的文人已不再是文人,经过 *** 的摸打滚爬,早已脱胎换骨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官员。江淹为什么会才尽,不是因为传说中有人收回了他生花的妙笔,而是违背了“穷而后工”的定律。李白一生既想在 *** 上实现“辅弼天下”的弘愿,又不愿改变自己狂放不羁的 *** 格,结果也只能借诗抒怀,“痛饮狂歌空度日”,用酒 *** 自己的灵魂,了此一生。正如小他十一岁的好友杜甫所言,纵使能赢得“千秋 *** 名”,那也不过是“寂寞身后事”了!
三、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是什么意思
1、[今译]年华未衰之时不要还乡,还乡后必定要愁肠寸断。
2、[赏析]赞美依恋江南为本词主旨。游子每每思乡,而这两句却一反常情。何故?关键在“未老”两字。另一首《菩萨蛮》中,词人有“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少 *** ,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的自述,结尾还说:“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头白都不思归,未老则更不必说了。究其因,江南景美(见三、四句)、人丽(见五、六句),勾人情思,令人沉醉,青春年少游兴正浓,离开如此迷人之地,岂不定要愁肠寸断?依恋江南胜过故乡之情,一语道尽。其潜台词是:希望老年能回乡,但“中原沸乱”,实在是有家难归啊!
3、[原作]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4、“人人尽说江南好”,是与第三首词的“如今却忆江南乐”对应的,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他所写的“人人尽说”,这其间所隐藏的意思是自己并未曾认为江南好,只是大家都说江南好而已。下面的“游人只合江南老”,也是别人的劝说之辞,远游的人就应该在江南终老,以前王粲《登楼赋》曾说:“虽信美而非吾士兮,曾何足以少留”, *** 信美,而不是我的故土,我也不愿久留,中国还有句老话:“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而韦庄这两句词,似直而纡,把怀念故乡欲归不得的感情都委婉地蕴藏在这表面看来非常真率的话中了。“只合”,合者,该也,什么人敢这样大胆地对韦庄说你就该留在江南终老,在江南你是一个游人客子,而却劝你在江南终老,那一定是你的故乡有什么让你不能回去的苦衷,所以才敢劝你在江南终老。因为韦庄是在中原一片战乱中去江南的,当时的中原如同他在《秦妇吟》中所描写的是“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在这种情况下,江南人才敢这样劲直的劝他留下来。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特色,就正在这表面率直而内里千回百转的文字中得到充分体现了。下面则是对江南好的细写,说江南确实是好的,“春水碧于天”是江南风景之美,江南水的碧绿,比天色的碧蓝更美。“画船听雨眠”是江南生活之美,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和中原的战乱比较起来,是何等的闲适自在。更进一步,江南又何尝只是风景美、生活美,江南的人物也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垆,一作“罏”,又作“炉”,是酒店放置酒器的地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云:“买酒舍乃令文君当炉”。江南酒垆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攘袖举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这几层写风景、生活、人物之美,你不要用庸俗的眼光只看它表面所写的情事,而要看到更深的一层,他下面的“未老莫还乡”,这么平易的五个字却有多少转折,佛经上说“才说无便是有”,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他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细细地品味,就应该联想到陆放翁的《钗头凤》“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那一连三个“莫”字所道出的一片无可奈何之情是极为深婉而且沉痛的,韦庄词此处的“莫”字,也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说“莫还乡”是叮咛嘱咐的话,是你想还乡,而现在却有不能还乡的苦衷,“还乡”是一层意思,“莫”是第二层意思,又加上“未老”二字,是第三层意思,因为人没有老,在外漂泊几年也没有关系,王粲《登楼赋》说:“情眷眷而怀归。”人到年老会特别思念故土。韦庄词似达而郁,五个字有三层意义的转折,表面上写得很旷达,说是我没有老所以不要还乡,而其中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感情。后面他说“还乡须断肠”,这正是别人之所以敢跟你说“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讲到这里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人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