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米之乡的成因?鲫鱼之乡在哪里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2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鱼米之乡的成因的问题,以及和鲫鱼之乡在哪里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三国鼎立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2. 太湖在什么地方 太湖风景怎么样 太湖的形成原因
  3. 绍兴师爷的成因分析

一、三国鼎立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1、为什么三国能形成鼎立的局面,历来有很多学者分析过其中的原因,概括起开无非就是地理因素、经济因素和 *** 条件,三个条件都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

2、首先就是地理条件了。魏国拥有广阔的中原平原,北方土地尽在魏国的掌控之中;吴国拥有长江天险,而且魏国士兵不擅长水战,魏想要攻吴可谓是困难重重;蜀国占据益州,而益州拥有剑南天险,也是非常不好攻打的,自古以来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只是从地理上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除此之外还有经济原因和 *** 原因。

3、第二就是经济原因了。东汉末年由于北方由于是全国的 *** 中心和文化中心,所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也导致北方常年处于战乱之中。北方的百姓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他们南迁不光带来了人口,而且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得南方的经济快速发展起来。曹魏在占据大量北方的土地后也开始采取一系列的经济措施,这使得南北经济差不多相平衡。

4、第三就是 *** 原因了。三国都知道笼络人心的重要 *** ,曹魏在取得北方后开始极力拉拢北方的贵族集团,而东吴和蜀汉也同样是如此。这就导致了南北方都有贵族集团支持,就像这三个 *** 在当地都扎根了,想要拔掉不是那么容易。

5、三国是中国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个时期,虽然很混乱但是相对于以后的魏晋南北朝和五胡乱华都要稳定不少,这一时期,北方的经济重心之一次开始向南迁。

鱼米之乡的成因?鲫鱼之乡在哪里-第1张图片-

二、太湖在什么地方 太湖风景怎么样 太湖的形成原因

1、太湖风景很美,关于太湖的形成原因你知道吗?科学家探究太湖成因只是提出了几种假说,但真正原因是哪一种还有待探究!

2、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缘,古称震泽、具区,又名五湖、笠泽,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界北纬30°55'40"~31°32'58"和东经119°52'32"~120°36'10"之间,横跨江、浙两省,北临无锡,南濒湖州,西依宜兴,东近苏州。

3、太湖的水域形态就像佛手,作为江南的水网中心,太湖蕴藏了丰富的资源并孕育了流域内人们的繁衍生息,自古就被誉为“包孕吴越”;历代文人墨客更是为之陶醉,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太湖风光秀丽,物产富饶,附近的长江三角洲河网纵横,湖荡星罗棋布,向来是中国的鱼米之乡。

4、太湖四周群峰罗列,出产的碧螺春名茶与太湖红橘,在古代就是朝廷的贡品。太湖里还富有各种各样的水产品,其中的太湖银鱼,身体晶莹剔透,肉质细嫩,是筵席上的美味佳肴。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兼具秀丽风景和浩渺壮阔气派的饮誉中外的太湖,关于它的成因,直到今天还争论不休。

5、早在20世纪初,中国地理学家丁文江与外国学者海登施姆就认为,是大江淤积导致了太湖的形成。他们指出,在五 *** 前江阴为海岸,江阴以东、如皋以南、海宁以北,包括太湖地区在内都是长江淤积的范围,这是最初对太湖成因所作的理论上的描述。

6、到20世纪30年代,由于在湖区地下发现有湖相、海相沉积物等,所以学术界对太湖的形成有了较成熟和 *** 的看法。著名的地理学家竺可桢与汪湖桢等提出了湖成因论,湖论在以后又不断被充实进新的内容。德国人费师孟在1941年提出,经太仓、嘉定外冈、上海县马桥、金山漕泾,直至杭州湾中的王盘山附近,是公元1〜3世纪的海岸线。后经对位于冈身的马桥文化遗址下的贝壳碎屑进行碳-14测定,研究者基本上公认冈身是6000年前的古海岸线。

7、华东师范大学海口地理研究所的陈吉余教授等,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湖论。该论点主要依据太湖平原存在着海相沉积来推断,认为因长江带来的大量泥沙逐渐在下游堆积,使当时的长江三角洲不断向大海伸展,从而形成了沙嘴。

8、以后沙嘴又逐渐环绕着古太湖的东北岸延伸并转向东南,与钱塘江北岸的沙嘴相接,将古太湖围成一个湖。后来又因为泥沙的不断淤积,这个泻湖逐渐成为与海洋完全隔离的大小湖泊,太湖则是这些分散杂陈的湖群的主体,又经以后的不断淡化而成为今日的太湖。

9、近年来,随着对太湖地区地质、地貌、水文、考古和文献资料等方面的不断研究,尤其是几十处距今5000〜6000年前的 *** 遗址,以至汉、唐、宋文化遗物的发现,许多研究者对湖论中所存的问题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在海水深入古陆地的过程中,虽然是一边冲蚀,一边沉积,但这种情况对于整个古陆地来说是不平衡的,有的地方虽有湖地貌的沉积,但它不具整体意义。

10、因此,湖论虽然可以解释太湖平原的地形和地质上的海湖沉积,但难以解释何以在太湖平原腹地泥炭层之下以及今日湖底普遍有 *** 遗址与古生物化石的存在,同时这也与全新世陆相层的分布范围不符。许多人因此提出,太湖平原大部原为陆地,所以古代居民能够在上面聚居生存。

11、人们推测,大约在6000〜10000年前,太湖地区是一片低平的平原,人们曾经在这里生活和居住过。由于地势较低,终于积水成湖,人们还没有来得及搬走他们的家当,就被洪水淹没了。

12、至于太湖这片洼地的形成,人们认为这和地壳运动有关。太湖地区可能一直是一个地壳不断下沉的地带,由于地势低洼,从四面八方汇来的流水不能及时排出去,自然就形成了湖泊。太湖的“平原淹没说”还没有得到更多的传播和响应,又一种成因说突然出现了。最近,一批年轻的地质工作者用全新的观点来解释了太湖的形成。

13、他们大胆地假设,可能是在遥远的古代,曾有一颗巨大无 *** 陨石,从天外飞来,正好落在太湖的位置上。也就是说,偌大的太湖竟然是陨石砸出来的!他们估计,这颗陨石对地壳造成了强大冲击力,其能量可能达到几十亿吨的 *** *** *** 产生的能量,或者等于1000万颗在日本广岛上空 *** 的 *** 的能量。

14、提出“陨石冲击”假说的年轻人,列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证据:

15、之一,从太湖外部轮廓看,它的东北部向内凹进,湖岸破碎得非常严重;而西南部则向外凸出,湖岩非常整齐,大约像一个平滑的圆弧,与国外一些 *** 上遗留下来的陨石坑外形十分相似。

16、第二,研究者在调查中发现,太湖周围的 *** 岩层断裂有惊人的规律 *** 。在太湖的东北部,岩层有不少被拉开的断裂,而西南部岩层的断裂多为挤压形成。这种地层断裂异常情况只有在受到一种来自东北方向的巨大冲击时才会出现。

17、第三,研究者还发现,成分十分复杂的角砾存在于太湖四周,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 *** ,其中还可以看到被冲击力作用产生的变质现象。另外,他们还在太湖附近找到了不少宇宙尘和熔融玻璃,这些物质只有在陨石冲击下才会产生。

18、由以上的证据,他们推断,这颗陨石是从东北方向俯冲下来的。由于太湖西南部正好对着陨石前下方,冲击力更大,所以产生放射 *** 断裂,而东北部受到拉张力的作用,形成与撞击方向垂直的张 *** 断裂。

19、由于陨石巨大的冲击力,造成 *** 破碎,形成成分混杂的角砾岩和 *** 的冲击变质现象。对太湖的成因,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所有这些不同的观点,都有助于推动人们作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随着探究的不断深入,相信人们最终一定能揭开扑朔 *** 的太湖成因之谜。

三、绍兴师爷的成因分析

绍兴师爷作为一个地域 *** 、专业 *** 极强的幕僚群体,作为清代各级官吏处理政务公事、行使管理职能的智囊和 *** ,横空出世,横行天下,既是中国幕僚 *** 演变发展的结果,更是特殊的地域环境、特殊的人文基因和特殊的社会背景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特殊 ***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文风炽盛,人才辈出。绍兴古称“荒服”之地。大禹在此治水毕功,地平天成。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绍兴实现了历史上的之一次腾飞。秦始皇巡越,祭大禹,立刻石,教化民众。汉时马臻筑湖,使绍兴风调雨顺,山清水秀,“俗始尚文”、“俗始贵士”。晋室南迁,士人平民纷纷相随,成为我国历史上之一次大规模的汉族南迁和多民族融合,绍兴因以“俗尚 *** 而多翰墨之士”,文风由此焕然,经济益加兴旺,出现了“今之会稽,昔之关中”的繁荣景象。隋唐时期,越窑越纸名闻天下,丝绸茶叶异军突起,山水风光和美如昔,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俗好吟咏而多 *** 之才”,人文由是更加兴盛。两宋时期及至元明,文风更为灿然,形成了“好学笃志,尊师择友,弦诵之声,比屋相闻”的动人局面和上至士大夫,“下至蓬户,耻不以诗书训其子。”正是这种一脉相承的文风,使绍兴成为了名人辈出的“名士乡”。以文武进士为例,今之绍兴市境之内,就多达2238名,其中的文科进士中,唐12名,五代7名,宋618名,元24名,明560名,清744名。绍兴师爷正是在这种炽盛文风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无疑是绍兴成千上万“名士”的优秀 *** 。

二是人地矛盾,生活艰辛。绍兴历史上堪称“鱼米之乡”,但由于“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期间中原汉民的三次大南迁,人口不断增加,人地矛盾不断加剧。宋时,“四方之民,云集两浙,百倍常时”,大大地加重了绍兴耕地的承受负担。根据王振忠先生的研究,“早在16世纪末,绍兴府平原的开发就已经达到了极限。”晚明时绍兴人祁彪佳说:“越中依山阻海,地窄民稠……以二人食一亩之粟,虽甚丰登,亦止供半年之食,是以每藉外贩,方可卒岁。”到了清代,绍兴的人口密度竟达每平方公里579.55口,居全国人口密度的第三位,人地矛盾显得更加突出起来,以至“水岸田畔,凡可资耕种者,几无一隙之存”。穷则思变,在这样一种困难的情况下,人们为了生计,便将视野转向了耕种之外、地域之外,想起了手工业、商业、借贷救贫等办法,动起了扬己之长、外出谋生、为人作幕等脑筋。

三是科举难就,功名 *** 。崇尚读书、追求功名,是绍兴的传统社会风尚;通过读书,求得功名,是一代又一代绍兴人的奋斗目标。逮及清代,这一风尚和目标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城中子弟成童就传举业射策。约十家坐一塾师,四隅内外攻制,举业者云集别业,子弟发未蓄,便能开笔成文,辄采芹藻,或再试。童子不利即弃文就武,习韬钤弓矢”,从而出现了“中式虎围者每科多至十余人,少亦不下五六人”的情形。据统计,从顺治元年(1 *** 4)到宣统三年(1911),绍兴“中举人者二千三百六十一人次”。“从顺治三年到乾隆三十九年(1 *** 6-1774),绍兴府的举人数达656人,占全省总数的15.5%”;本籍人本地考取的“进士数也多达505名”,“居全国科甲排行榜的第六位”。这些数字的背后,至少说明了几个问题。之一,竞争激烈,一个绍兴人要考中进士、举人,比起其他地方来,要困难得多。第二,励志效应,如此众多的人中进士、举人, *** 了更多的人们去苦读书。第三,官职有限,不少中进士、举人者不得不做“后备干部”,先为人作幕,再等待机遇。第四,另辟蹊径,更大量的读书人因过不了科举这座“独木桥”,而另辟其他的求生求名之道,这其中最有 *** *** 的便是作幕、经商。

四是亲缘认同,形成“声气”。绍兴人特别讲求包括乡缘、血缘、师缘在内的亲缘关系,它们大量地被记录在师爷们的书牍当中,其中最有 *** *** 的,是著名师爷许葭村的229篇《秋水轩尺牍》与龚萼的186篇《雪鸿轩尺牍》。乡缘除了老乡之间的互相提携推荐之外,很重要的,是还有遍布各地的绍兴会馆。这些会馆不少具有“准师爷之乡”的 *** 质,有的还举办专门培养师爷的幕学训练班。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儿女联姻等血缘关系,自然是师爷群体中最重要、最亲密、最有用的一种亲缘关系了。这种“彼此各通声气,招呼便利”的亲缘关系,是绍兴师爷群体形成、兴起、发展的重要原因。

五是时势需要,应运而生。之一,满族在准备入关、入主中原、统 *** 家的过程中,认识到了依靠汉族知识分子的重要 *** ,这就为汉族幕僚群体的出现提供了国家政策上的可能。第二,清朝实行“科举为利禄之途”,“得之则荣,失之则辱”的政策。但是,僵化的科举制和频发的 *** ,致使整个社会思想保守、万马齐喑。在这种情况下,科举优胜者虽被委以重任,但不善处理各种政事,只能依靠那些没有死读书、了解社情多、处事能力强的幕僚。第三,西方文化的东渐、西方列强的入侵、 *** 的加深,使得清朝政局长期处于动荡不安当中。为了应付这种复杂局面,客观上促使各级官吏招揽更多的幕僚人才,为己所用。时势需要英雄,时势造就英雄。正是在这样一种独特的时代背景下,绍兴师爷应时对景、应天顺人,登堂入室、登台亮相了。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鱼米之乡 鲫鱼 成因 哪里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