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青梅之乡大邑的问题,以及和中国青梅之乡在哪里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请问大邑县唐王坝的历史来源
1、唐王坝据说有唐旺坝、逃亡坝等称法。据传,有唐、王两姓人家逃难到此,靠开荒种粮为生,当年两家种水稻,苗长得很好,可就是不长籽,结果颗粒无收。王家因此迁往他乡。第二年,唐家的族长看到稻田边的庄稼长得特别好,他仔细观察,发现苗下一石板写道:我本此山一山神,降临救济众黎民。若要庄稼长得好,青稞蔬菜保收成。
2、这一年,唐家人按石板上的指点种了青稞蔬菜,果然得了好收成。从此唐家的家业渐渐兴旺起来,这里也被称为“唐旺坝”了。
3、唐王坝又缘何被称作逃亡坝呢?相传明朝末年,有个姓徐的知县率领县民避兵到此。由于带去的粮食不多,有位姓张的人献计在此种小麦。但因气候严寒,当年种下的小麦没有收成,县官盛怒欲杀张某,张某闻风而逃,剩下的 *** 随着他逃走了,县官在此也呆不下去,于是这里只留下一个空旷的坝子,后来人们就称此地为“逃亡坝”了。
4、而唐王坝的名称来历则与唐明皇有关。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李隆基仓皇逃来大邑雾中山避乱,据说雾中山的接王亭正是为了迎接唐明皇而建。唐明皇在雾中山不便久留,又派人到大邑西部的无人山区建造行宫殿宇。如今的唐王坝,仍有当年唐玄宗留下的踪迹呢。
5、据《大邑县地名录》载:“唐初杨姓豪族因助唐守边有功受封百顷氐王,此为其驻地,故称唐王坝。”从种种传说及史实判断,唐王坝早在唐初或唐以前就已经被我们的先祖所认识,我们的先人早已开始探索它、开垦它、利用它了。唐王坝,称得上是沃土、宝地,它经历 *** 的风风雨雨,悠悠岁月,更显风姿卓越,富饶美丽。
6、今天没有唐王坝这个地名。这里只是大邑县西部山区崇山峻岭中的几个村庄,一串盆地。它地处成都市边缘地带,系邛崃、大邑、芦山三县交界地。整个坝子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7公里,周围诸山重叠,坝中奇草异树众多,土地肥沃。
7、前些年,大邑在这里发展青梅种植,近年又把这里发展为蔬菜种植基地。
8、这里有较好的乡村公路。但是从地图上查看,在大邑与芦山、邛崃之间都不通汽车。
9、查高德卫星地图,可以清晰地看到,由花水湾进去,左路在大邑县张石桥与邛崃市吴沟之间有一条可以骑自行车的小道;中路在南宝山下邛崃和大邑之间连自行车路都没有。但在邛芦路上有花水湾—>的路牌,说明能通,也值得去探探。右路可通往西(西岭镇)大(大川镇)公路。但在卫星地图上也看不到这些羊肠小道……
10、【 *** 】探秘唐王坝【成都骑行吧】_百度贴吧—】
二、三国大将赵云是男是女
1、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元氏县西北)人。先从公孙瓒,时刘备亦在,与赵云深相结纳。公孙瓒攻击袁绍,派刘备出征,赵云为骑将,后因对公孙瓒失望托词兄丧,离去前与刘备曰:“终不背德也。”
2、后刘备奔袁绍于邺与云相遇,随从至荆州,战博望,出长阪,迁为牙门将军,仅为一名护卫偏将,随刘备南定诸郡后,方升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而关羽已是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张飞也是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后刘备入蜀,留赵云于荆州,领留营司马(相当于警备队长),专司内务,截江救阿斗就是在此时发生的。
3、随后由诸葛亮带赵云朔江而上,入平益州,赵云被封为翊军将军,翊,护也,还是一名护卫统领 *** 质的将领。而当时留任荆州的关羽官拜前将军,假节钺,董督荆州事。马超左将军,假节。张飞为右将军,假节。黄忠是后将军,关内侯,连魏延都已是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赵云与他们就官位而言,尚差一大截。
4、刘备称帝后,关羽已没,马超为骠骑将军,来乡侯,凉州牧。拜张飞车骑将军,西乡侯,领司隶校尉。黄忠已亡,魏延左迁镇北将军,都亭侯。次年,方升迁赵云为中护军,征南将军,永昌亭侯,后又迁任镇东将军,才与魏延平级。后一直未有升迁,倒是在孔明出祁山街亭之败时,赵云亲自断后,几路兵马中唯赵云一路未曾有损失,然而回军后也因此次战役失败,还被贬为镇军将军,后卒于任上。时魏延已是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所以赵云终其一生,其位始终不能与关、马、张、黄相提并论,连魏延都未能超过,他的“五虎上将”纯粹是徒有虚名。不过,我认为赵云的能力与功绩与关、张、马、黄相比,一点也不逊色,甚而有过之。
5、刘备在袁绍手下时,密遣赵云私下募得数百人,称刘左将军部曲,而“绍不能知”。行事周密之至。
6、后与夏侯敦战于博望,生擒其将夏侯兰,又禀刘备说夏侯兰明于法律,以为军正。史曰“云不用自近,其慎虑类如此。”
7、长阪之役,刘备“弃妻子南走”,而“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8、又刘备入川,“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原因是“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所以命赵云为留营司马,后来“夫 *** 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再救了一回阿斗,使其免了沦为 *** 的厄运。
9、在刘备与曹 *** 争汉中时,赵云于汉水大败曹兵,先主称赞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
10、而街亭之役后,诸葛亮问邓芝:“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邓芝说:“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
11、从以上几事,可见赵云一身是胆,武功计略,不亚于关羽等人,只是无缘统军征战而已。
12、第二是他的为人及思维堪称先公后私,敏于时事,而且甚为周密。
13、在荆州刘备平南方诸郡时,“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赵范。寡嫂曰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云辞曰:“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因辞不许。时有人劝云纳之,云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遂不取。范果逃走,云无纤介。”
14、后来定益州,“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 *** 地桑田分赐诸将。云谏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 *** 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
15、再就是关羽身死后,刘备大怒,整军东下,赵云谏曰:“ *** 是曹 *** ,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 *** 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先主不听,遂 *** ,留云督江州。先主失利于秭归,云进兵至永安,吴军已退。
16、而街亭之败后,因赵云所部是唯一全身而退的,诸葛亮要把军资余绢分赐将士,赵云说:“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亮大善之。
17、正因为如此,陈寿将赵云与关、张、马、黄共列为一传,是为《关张马黄赵传》,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也把赵云加工夸张为五虎上将,以此彰显赵云的武功及品德,其实都是相当公平和得人心的。
18、在三国的大将中,关羽神勇,张飞骁勇,赵云智勇,马超英勇,许褚则是匹夫之勇,无一不是个 *** 鲜明的。而我们对赵云的认识,就表现在“智勇”二字上。
19、我认为,赵云的智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0、古城聚义,赵云正式投奔刘备,当时的赵云说:“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遇,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此句概括了他坎坷的人生追求之路:他本是袁绍辖下之人,因见袁绍无忠君爱国之心,所以投向公孙瓒,但公孙瓒也不是个能共图大事的人,于是就借口兄长去世,还乡去了。后来袁绍灭了公孙瓒,赵云才跟随刘备的。刘备对赵云也早就有了惺惺相惜之意。刘备初见赵云时“便有不舍之心”;徐州解围后,赵云辞去,“玄德执手挥泪而别”;赵云辞公孙瓒归乡,刘备握手言别,殷勤叮咛。赵云感动地说:“云终不敢背德也。”
21、所以公孙瓒死后,“……袁绍屡次招云,云想绍亦非用人之人,因此未往。后欲至徐州投使君,又闻徐州失守,云长已归曹 *** ,使君又在袁绍处。云几番欲来相投,只恐袁绍见怪。四海漂零,无容身之地。前偶过此地,适遇裴元绍下山来,欲夺吾马,云因杀之,借此安身。近闻冀德在古城,欲往投入,未知真实,今幸得遇使君。”在此时的赵云心里,早就认定刘备这个追随的对象了,所以非刘备而不投,不遇明主,宁愿落草为寇,占山为王。这也印证了书中多次提到的一句话:“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佐。”赵云的慧眼识明主,这在三国英雄中是很了不起的。
22、同时,刘备、诸葛亮对于智勇双全的赵云也是很器重的,在赤壁之战时,诸葛亮借东风之后是依靠赵云接应的;刘备外出常带赵云护身。刘备到东吴娶亲时,诸葛亮也放心地将保卫工作交给赵云,而赵云也不负重望完成诸葛亮的计谋,赵云与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张飞,以及西凉名将马超、老将黄忠同列“五虎上将”,连一向目中无人的关羽也认为:“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于吾相并可也。”可见他对赵云的信任非同一般。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叮嘱赵云说:“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至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由此可见,除了诸葛亮,刘备也把后主刘禅托咐给了赵云。“看觑”一词表现出刘备对赵云的重视。刘备对赵云,的确有很深的知遇之恩,这是不容怀疑的。
23、赵云晚年于成都病故,享年七十六岁,死后追谥为“顺平候”。这个封号算不得什么,可这个身经百战的 *** 竟然得以善终,并且一世英名从未受挫,这一点上,同为五虎上将的关羽、张飞则远不及他。
24、建安十三年,曹 *** 取荆州,刘备被曹 *** 追赶,在当阳长坂坡血战,刘备大败,弃下妻小南逃,不见了赵云。突然糜芳跑来说:“赵子龙反投曹 *** 去了也!”玄德叱曰:“子龙是吾故交,安肯反乎?”果然,赵云在千军万马之中救出甘夫人,又怀抱幼主杀出重围,使二人得脱于难。当赵云双手把刘禅递上时,刘备接过,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对于刘备的这个行为,罗贯中借史官之诗评价曰:“曹 *** 军中飞虎出,赵云怀内小龙眠。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男掷马前。”实在是无限的感激无由表达。
25、相对于徐庶的离去,《云别传》与《资治通鉴》里对于赵云在长坂坡的表现,重点描述的也都不在于赵云的勇,而在于赵云的忠。但长坂坡还是成为赵云的成名战。在长坂坡中赵云先后救出陷入敌阵的简雍,糜竺,甘夫人,刘禅,杀夏候恩夺得名剑青虹,杀曹洪部将晏明,夏候淳部将钟缙,钟绅,力战焦触、张南、马延、张合四将,在曹 *** 军中来往冲突,如入无人之境,共斩曹营将士五十余名,当时曹 *** 亦赞曰:“真虎将也!吾若得这员大将,何愁天下不定乎?可速传令,如子龙到处,不要放冷箭,要捉活的。”曹 *** 这话,一方面是为赵云的冲出重围做铺垫,一方面借曹 *** 的珍爱之情,体现赵云的勇猛无双。
26、此后,公元二一一年,赵云入川,沿江西上江阴,与诸葛亮会师成都。攻克成都后,赵云被封为翊军将军。公元二一九年,黄忠在定军山因劫粮被魏将徐晃围困,赵云于汉水营前往接应,冲入曹军重围,救出黄忠,后在汉水拒曹军,占得曹军营寨,刘备称他“虎威将军”。公元二二三年,升中护军,征南将军,封为永昌亭侯,再迁为镇东将军。公元二二五年, *** 叛乱,赵云、魏延为大将随诸葛亮征讨 *** ,赵云斩杀三洞洞主之首金环三结。公元二二八年随诸葛亮北伐,在凤鸣山与西凉魏将韩德一家作战,赵云刺死长子韩瑛,刺倒四子韩琪, *** 三子韩琼,生擒二子韩瑶,后再刺杀韩德,威震诸军。而此时赵云已是年过七旬。公元二二八年,邓芝与魏国主帅曹真对阵,兵少敌强,在箕谷失利,但由于赵云召集部众,固守阵地,不至大败。撤军后赵云被降为镇军将军。诸葛亮因马谡失守街亭而撤兵,赵云、邓芝断后。赵云抵挡郭淮,刺死苏喁,杀退万政全身而退,“不折一人一骑,辎重等物,亦无遗失。”
27、赵云无疑是一位万人敌的 *** ,但他一生中参加的战役并不多,有机会与之交手的名将并不多,所杀的名将则更少,这一点与关羽、张飞相比就逊色多了。但他每次出场都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形之中,都是在万分紧急时以弱胜强,斩杀敌军将领如切瓜一样的自如。所以给人一种 *** 的强烈感受。这也是赵云历来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28、赵云平生处事谨慎,考虑周到。平定贵阳时,太守赵范 *** 投降,却摆出一个美人计,要把其嫂嫁于赵云,以此来笼络赵云,被赵云当即严辞拒绝。并说:“吾既与汝结为兄弟,汝嫂即吾嫂也。”当时有人好心的劝他接受,连玄德也劝他说:“今日大事已定,与汝娶之若何?”赵云仍然婉言拒绝了。后来赵范果然判逃,赵云却不受牵连。
29、在荆州刘表处,蔡瑁设计害刘备,刘备飞马跳过檀溪。赵云出城寻找,正遇到蔡瑁,急问:“吾主何在?”瑁曰:“使君逃席而去,不知何往。”赵云是谨细之人,不肯造次,即策马前行。遥望大溪……只见隔岸一带水迹。云暗忖曰:“难道连马跳过了溪去?”乃拿守门军士追问,皆言刘使君飞马出西门而去。云再欲入城,又恐有埋伏,遂急引军归新野。从“不肯造次”、“暗忖”两处就可见赵云心细如发。如果当时就因为找不到刘备而和蔡夫人的亲近之人闹翻,刘备在荆州就立即呆不下去了。
30、建安十六年,刘备统率大军入益州,赵云留在荆州,领留营司马。当时刘备夫人孙氏即是孙权之妹,骄横自大,常率吴兵官史纵横不法。刘备认为赵云有威信,定能够整齐内部纪律,所以特命他执掌宫内事务。
31、孙权闻听刘备出征,就派船队到荆州去迎自己的 *** ——孙夫人还吴,把阿斗也挟带走了。赵云急急赶上大船,在张飞的接应下,夺回阿斗,又立了一次大功。这就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赵云截江夺阿斗的故事。阿斗到吴,就会成为交换荆州并进一步要挟刘备的有力 *** ,而孙夫人当时还是刘备的夫人,又不能犯上做乱。所以只能夺回阿斗,对孙夫人则只能够以礼相待。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他的勇武和见识的独到之处。
32、赵云在大原则上是把握得很紧的。刘备平定益州时,许多人都建议把成都的住宅和城外的园地分赐给有功将士。独有赵云反对。他说:“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今 *** 非但匈奴,未可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尔。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不宜夺之以为私爱也。”这种见识,比起那种“老子出生入死,为的是什么来着?”的人,相距何止千 *** !在夺取一方根据地后,赵云表现出了他的大局意识和 *** 意识。因为他的观点有利于争取民心,有利于 *** 上的长治久安,说的在理,所以刘备当即就欣然同意。
33、再有一事,也可以看出他的大局着眼。在关羽兵败身死后,刘备痛恨孙权,倾全国之兵,要讨东吴。赵云当时苦谏说:“ *** 是曹 *** ,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 *** 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先主不听,遂 *** ,留云督江州。最终兵败,落了个白帝城托孤的下场。
34、公元二一九年,即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与曹 *** 争汉中,赵云与黄忠劫粮,黄忠过期不回,赵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其阵,且斗且欲却。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着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着。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擂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
35、街亭之战,是魏蜀以后局势顺逆的一大关键,如果蜀国能胜就能扭转不利的局势而直逼长安。诸葛亮亲率大军进攻祁山,令马谡为先锋,而令赵云、邓芝率少数兵马,虚张声势,由斜谷进兵,原来由斜谷进入关中路近,而由祁山一路,却远了好几百里,诸葛亮是想来一个大迂回,出其不意,直捣长安之背。魏将曹真以为蜀兵主力都在斜谷,于是亲统大军迎截。赵云兵少,当然无法前进;不料马谡在街亭惨败,蜀军主力 *** 后退,损失重大。独有赵云、邓芝全军而还。这种勇敢和镇定,也是人所难及的。事后诸葛亮问邓芝:“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邓芝说:“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赵云有军资余绢,诸葛亮让他分赐给将士,赵云说:“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库,须十月为冬赐。”诸葛亮对此大为赞扬,赵云的谋身谋国,公忠审慎,可见一斑。
36、如果诸葛亮把赵云和马谡对调一下,也许以后的局面就大不相同了。这里我们还应看到,虽然赵云勇冠三军,且智勇双全,但他其实一直都没有得到真正的重用。这一点前文在介绍他的经历中就提到过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也是本文试图分析的一个方面。
37、我认为,赵云的不得重用,很大的一个因素是他出身布衣,不是名门望族。这与中国历史上产生于西汉后期,东汉时达到高峰,直至唐代才衰落的“门阀 *** ”有关。
38、汉末乱世,群雄并起,门阀 *** 也受到冲击,但其生命力极为顽强。袁绍贵为十 *** 诸侯盟主,“四世三公”的身世是决定因素。三国之中,曹瞒对门阀 *** 最不感冒,“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把袁氏的“四世三公”称为“ *** 中枯骨”。他手下的战将中,除曹氏、夏侯氏外,典韦、许褚是草莽豪强,徐晃、张辽、文聘是降将。而刘备早期无人可用,顾不上讲究门第。但卧龙一到,这套玩意儿就又活了。魏、蜀、吴三国,蜀汉对门阀 *** 的坚持是最明确的,赵云也就倒霉了。同时,孔明的任人唯亲,也是史有定论的,马谡、杨议就是例子。难怪在孔明当政的后期,蜀汉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了。
39、刘备称帝,群臣上贺表,列了前五十个人的名字加上“........等一百八十人”。诸位知道领衔的是谁么?“征西大将军都亭侯马超”!没别的原因,“马孟起世代公侯”是唯一的理由。 *** 列第二,孔明第八。赵云呢?在“........等一百八十人”中,连名字都不能列在贺表上。
40、第二个原因,是因为赵云是 *** 斗争失败者。刘备平定益州时,欲大赏封地,诸将默然,只有赵云谏曰:“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当归还百姓,今安居夏业,民心方定,不宜夺之为私赏也。”仍是一秉以往忠君救民之志,堂堂正正,刘备只得大喜从之。只此一言,已把蜀汉的满朝文武得罪尽了。
41、没有野心,不懂得巩固自己的势力,没有自己的亲信家将,在那乱世之中,广张羽翼是何等重要得。关张自成 *** ,家将众多,如关平,周仓等,马超世代公候,投刘备时又是带者全部家将,黄忠曾为长沙太守,亲信也肯定不少。独有赵云是单枪匹马,自然在朝中也就人微言轻了。
42、为官清廉。从刘备,孔明几次欲大赏赵云,赵云不受或分赏诸军,可见赵云为官必然清廉。清官自然就没钱笼络家将,估计他也是蜀汉那些 *** 的眼中钉。我在想,若是蜀汉统一天下,一班文官主政的话,恐怕赵云更不好过。
43、第三个原因是赵云时运不济,投刘备时,是在刘备最危难的时期,根本无兵可用,一直到入主益州,刘备都是是寄人篱下,因此赵云屡屡充当警卫长的角色。等到刘备开始有兵可用了,已经是十数年后了,谁都习惯了赵云警卫长这一职位,因没有统兵经验,蜀汉又将领众多,自然也就没有统兵机会了。一直到蜀汉后期,诸葛亮实在无将可用了,才派赵云为主将上阵。那时的赵云,已经是满头白发了。
44、赵云不卑不亢的 *** 格,淡泊的为人处事及某些方面的 *** 主张与刘备相左,使得他不是很得刘备的欢心。尽管他忠勇无比,才堪大用,但是他在蜀汉 *** 中的地位远远没有达到我们熟悉的《三国演义》里描述的那样。最有力的佐证是,刘备在成都成王时,群臣上表汉献帝,署名的之一位是平西将军、都亭侯马超,以下是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 *** 、李严等。赵云的名字是“等”在这一百二十人之中,刘备封关、张、马、黄为前后左右四将军,却只封了赵云一个翊军将军。到刘备称帝时,上表劝进的甚至没有赵云的名字,称帝后的刘备急于伐东吴为关羽 *** ,而赵云又以“贼是曹 *** ,非孙权”相谏阻,更是与刘备意见相违拗。赵云的地位始终未能与关、张、马、黄并列过,陈寿在《三国志》里将他并入《关、张、马、黄、赵传》也是因为他功高而抬举他的,且赵云传也排名最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五虎上将的排名也照《三国志》而行。一直到毛宗岗父子校订《三国演义》时,才擅自把赵云挪到了马超、黄忠之前。
45、建兴七年,即公元二二九年,赵云于成都去世。后主刘禅下诏说:“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於危险。”大将军姜维等以为:“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故谥号曰顺平侯。
46、赵云死后,其子赵统嗣,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赵广,为牙门将,随姜维军中,战死。赵云曾在大邑防守。故后主敕葬于银屏山麓。大邑赵云墓位于大邑县城东1公里的银屏山下。 *** 大如小丘,依山而建,气势雄伟泅周有石砌女墙,古柏森森。墓前有清幽雅静的木结构四合院建筑,正中竖有高2.5米、宽1米的墓碑,上刻“仅顺平侯赵云墓”七篆体大字,两侧刻有填金对联:“赤胆永枯江原父老,忠魂犹壮蜀国山河。”匾文“永烈千秋”。我们中国人历来相信“盖棺定论”,这副对副可以做为对赵云一生的更好的评价吧。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