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之乡凌源 凌源皮影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皮影之乡凌源和凌源皮影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皮影之乡凌源以及凌源皮影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凌源皮影的影卷分类
  2. 凌源皮影戏的溯源
  3. 凌源皮影简介

一、凌源皮影的影卷分类

皮影戏的说唱文本俗称之影卷。早年的影词多为战争兴发的史书,没有灵怪胭粉,抑恶扬善,宣扬教化,演唱时“照本宣科”,又称之“宣卷”。艺人们习惯把长部头连一体影卷称为正卷,上述珍品留世甚少。现在世间流传的影卷多为清中以来及后人所撰。所述故事中除朝廷更迭、征南扫北、战争兴发的情节外,又加进了男婚女配、 *** *** 之事,在诸多的传统影卷中,妖魔作乱、神仙指点、降妖平怪、人妖掺杂之情屡见不鲜。皮影戏剧目甚多,艺人讲:“打一辈子鱼报不清鱼名,唱一辈子影说不清卷名”,真乃数目众多,无人查明。笔者花费几年工夫,行程数千里,千方百计多方寻觅,才收集到《 *** 》、《双凤钗》、《 *** 记》、《燕飞女侠》等传统影卷160部,1700余卷,尚有近百部卷名,未见其物。被世人推崇的《五峰会》、《青云剑》、《二度梅》、《三贤传》誉为皮影剧目中的“四大臭”,是皮影戏剧目之 *** 作。说“臭”,并非此戏不可闻矣,而是其文本经过数次认真锤炼,艺人们演得十分娴熟,拿,打,拉,唱均砍出框子,形成规范,甚至重点唱段全能脱口而出,总 *** 此卷爱不释手,影迷们亦屡看不厌,剧目久演不衰。笔者所闻,撰写影卷者大体有三:其一,有的艺人造诣较深,世间颇享盛誉,或是影班繁荣兴旺,艺术过人,箱东、班主请当地文人撰书立卷,以增添本班新戏,招徕观众;其二,某些皮影艺人为繁荣本行艺术,解决演唱缺卷的困难,演唱之余挥笔写书。如辽宁省喀左县李杖子乡皮影艺人李文然(1912年生)于三十年代编撰了《丝绒带》、《鲛绡帐》、《万灵针》等,流传至今。又如凌海市建业乡四合屯张景荣(1913年生)于1953年至1957年在锦州皮影社工作期间曾先后撰写影卷《精忠传》27本,《杨家将》43本,《大隋唐》51本,《三国》60本。所撰之书曾在关内外广泛流传,至今仍为演出珍本;其三,一些文人墨客喜闻乐见,愿献影艺,兴致写书,如锦州百谷车站东大七屯的文人志士齐二黑子撰写了《五锋会》,其女又续写了《平西册》,经后人演出实践,反复推敲,成为皮影“四大臭”之一的传世佳作。凌源市北庐乡平房村举人任善恕(字老玉)撰写了皮影长卷《十粒金丹》。有许多皮影卷本在无数次传抄中已遗忘了作者姓名,但其佳作却流芳万世,众人观之,仍饱眼福。当前,东北皮影戏仍以演唱长部头大卷为主,什么“征东”“平西”“征南”“扫北”等,其影卷内容大体可分五种。这类剧目多表现儿女情长。多是两家爱好结亲,不幸男方遭横祸,门婿投亲,岳父(母)嫌贫爱富折断姻缘。多亏丫鬟、 *** 鼎力相助,之后金榜题名,夫荣妻贵,阖家团圆。此类剧目中多陈述“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伦理道德。但有些剧中也反映女子冲破封建道德的束缚,争取婚姻 *** 的理想。如《喜荣归》、《对瓶梅》、《回龙阁》等。

这类剧目在皮影戏中较少,多问世于清末或 *** 年间。常描述朝臣或州府宦官审理重大案件引发的曲折故事。或是武侠豪杰焚香结义、替天行道、杀富济贫、除霸安良。如《五龙岛》、《燕飞女侠》、《包案》等。传统皮影戏在漫长的岁月中起到了“弘扬正义、贬斥 *** 、宣扬教化、劝人为善”的作用。近代,一些反应现代生活的皮影戏《大刚与小兰》、《小二黑结婚》等,展现于影台,许多影班一时间蔚然成风,在寓教于乐中卓见其功。

二、凌源皮影戏的溯源

1、在中国,皮影戏已经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因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

2、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

3、这个载入《汉书》的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4、史料记载,到宋代皮影活动已经十分兴盛,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戏曲艺术形式。

5、据考证,凌源皮影属滦州皮影派系,传说清代由河北省的昌黎、滦县、乐亭、丰润、玉田、遵化等地传入凌源,已有300多年历史。

皮影之乡凌源 凌源皮影-第1张图片-

6、在其邻县的喀左蒙古族自治县,也是皮影盛行之地,早些年间曾在民间流行着南唐北腊(绰号)中间有个捏不够(因为在唱皮影戏时需要捏着嗓子),其中南唐是喀左南公营子镇两家村的一唐姓老人,北腊编者知之很少,捏不够是喀左县草场乡东汤村的,早些年以前,他们曾经一年有十个月的时间在外面搭台唱皮影戏,尤其在每年的夏冬之时,农村地里的农活不忙了,这也就变成了固定的农闲消遣的方式。

7、凌源皮影的造型、用料、雕镂、色彩、装置、卷本与北方皮影类同,但因流传地域不同,受民歌、民间音乐、民族习俗、语音调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凌源皮影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声腔音乐、演唱风格,地域特点十分明显。

8、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凌源皮影越来越突出乡土特点,演唱讲究快马轻刀,道白方言韵味浓重。

三、凌源皮影简介

1、(辽宁)凌源皮影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属中国北方皮影戏的一个重要支脉,相传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影人雕镂玲珑剔透、 *** 纵表演惟妙惟肖、掐嗓演唱独具特色。

2、1996年, *** 命名凌源市为中 *** 间艺术之乡(皮影艺术)。1999年9月17日,原 *** 部长贺敬之在参观凌源收藏的几千卷影卷时说:“凌源的影卷可为全国之最”。

3、凌源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红山女神的故乡,因大凌河的源头而得名。

4、凌源皮影戏,是辽宁省朝阳市城乡人民喜闻乐见的乡土艺术,随着多年的经济往来,人口迁移,皮影戏班、皮影艺 *** 动演出等途径,传播到省外的黑、吉、冀、蒙等地区,深受群众的喜爱。

5、凌源皮影戏不仅在当地家喻户晓,而且在国内外较有影响,曾多次在省市皮影戏调演中夺冠,并为 *** 和国际友人专场演出。

6、 *** 、辽宁电视台曾在凌源拍摄了《苦皮影》、《走马凌源访皮影》、《影卷迷》和话剧包装皮影戏《火焰山》等多部电视作品,其中,电视专题片《灯与影的魅力》被选送驻外使领馆,《影之舞》被选送参加了2004年的中法文化交流活动。

7、在中国,皮影戏已经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因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

8、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

9、这个载入《汉书》的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10、史料记载,到宋代皮影活动已经十分兴盛,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戏曲艺术形式。

11、据考证,凌源皮影属滦州皮影派系,传说清代由河北省的昌黎、滦县、乐亭、丰润、玉田、遵化等地传入凌源,已有300多年历史。

12、在其邻县的喀左蒙古族自治县,也是皮影盛行之地,早些年间曾在民间流行着南唐北腊(绰号)中间有个捏不够(因为在唱皮影戏时需要捏着嗓子),其中南唐是喀左南公营子镇两家村的一唐姓老人,北腊编者知之很少,捏不够是喀左县草场乡东汤村的。

13、早些年以前,他们曾经一年有十个月的时间在外面搭台唱皮影戏,尤其在每年的夏冬之时,农村地里的农活不忙了,这也就变成了固定的农闲消遣的方式。

14、凌源皮影的造型、用料、雕镂、色彩、装置、卷本与北方皮影类同,但因流传地域不同,受民歌、民间音乐、民族习俗、语音调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凌源皮影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声腔音乐、演唱风格,地域特点十分明显。

15、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凌源皮影越来越突出乡土特点,演唱讲究快马轻刀,道白方言韵味浓重。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皮影之乡凌源和凌源皮影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标签: 凌源 皮影 影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