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孔木之乡和孔子之乡是哪里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孔木之乡以及孔子之乡是哪里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孔集乡的孔集历史
1、2005年10月20日,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有限公司宣布,中国的孔子家谱被认定为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家谱。孔子的族人传承至今已繁衍有82代。孔子世家谱自明朝以来,60年一大修,30年一小修。1999年开始,孔子后代展开了迄今为止规模更大的续修孔子世家谱工作,宁陵县孔子后裔专门召开了宁陵派宗亲大会,参与家谱续修工作。目前,孔子的后裔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各地。
2、在宁陵,作为一支圣人孔子嫡裔的重要分支——宁陵派①,自唐朝迄今已经1300多年,成为孔子后裔中重要的、影响较大、人数众多的大宗派。据《孔氏家族体系考略》记载:“宁陵派,三十五代贤后。宁陵派子孙散居河南宁陵县、考城县、兰封县、宜阳县、商丘县、柘城县、洛阳县、淮阳县、洛宁县、封丘县、安徽太和县、山东曹县、荷泽县、河北长垣县、沙河县、邯郸县、隆平县、刑台县、尧山县、瑶山县、吉林九台县等地,至1937年共存男丁8854人。”
3、为什么孔子后裔会在宁陵形成庞大且有重要影响的宁陵派呢?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御敕在宁陵县孔集建孔庙?为什么孔子的子孙有两公三侯葬在孔集?孔集原名褚堌村,为什么后来改名孔集村了呢?这,都要从孔子的33代孙褒圣侯孔德伦葬在宁陵说起。 2006年12月24日,笔者专程赶到孔集乡孔集村寻访 *** 褒圣侯墓遗址及孔子后裔在宁陵的情况,一一解开了上述谜底。 *** 褒圣侯墓
4、初到孔集,笔者并不太清楚孔子后裔都居住在哪里。于是,走到孔集乡 *** 附近向街上的群众询问。他们告诉笔者,孔家的人在孔集多的很哪!从310国道向北、乡 *** 向东,整个孔集东村都是孔家的人。按照他们的指点,在孔集东村,笔者找到了孔子的第76代孙孔令知。
5、孔令知,今年65岁,孔集村村委 *** 。看似很普通的一个人,但却是一个极其细心的人。在他的家里,笔者竟然看到了他珍藏多年的 *** 时期的孔氏家谱,共计8卷。在了解到来意后,他进入内室拿出了一个用硬牛皮纸包裹整齐的包裹,小心的打开,那纸页微微泛黄、略显破旧、并有稍许残缺的孔氏家谱跃入眼帘。孔子第76代孙孔集孔令知讲解孔氏宁陵派渊源
6、据孔令知介绍,这是目前国内仅存不多的 *** 时期的孔氏家谱之一。从1999年开始的最近一次续修孔氏家谱,山东曲阜多次来人查询、复印这套家谱。
7、从这套家谱开始,孔令知翻开其中的内页找到相关内容,开始讲述宁陵孔氏后裔的渊源和发展。他说,以前孔集有孔子的33代孙褒圣侯孔德伦的墓地和文庙,规模很大。孔氏宁陵派的开启,就与褒圣侯墓建在宁陵有关;孔集文庙还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御批敕建成的。
8、郭文德说,当年的褒圣侯墓就在今天的孔集卫生院院内
9、据清宣统三年《宁陵县志》记载,褒圣侯墓是孔子33承嗣嫡代孙孔德伦的陵墓。孔德伦,字大经,世袭封侯,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奉敕迁宁陵县褚堌村(今孔集村),天授二年(691年)去逝,享年71岁,葬于此。据记载,褒圣侯墓高3米,周围40米,砖包。墓前有石桌、石凳。神道两侧,排列有石人、石马、石狮、石猴、石蜡台,工艺精致,惟妙惟肖。正门有石牌坊。墓区占地五顷四,古柏参天,庄严肃穆。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孔子生日)举行大祭,方圆百姓来这里朝拜,香火缭绕。墓北有文庙,三间大殿,东西廊房,五脊六兽,古朴壮观。②今天的孔圣庙的遗址处只能看到当年庙上拆下的古砖了
10、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要御敕孔德伦迁居宁陵县孔集村呢?笔者提出这个问题,孔令知请出孔家家谱宁陵卷的主编、孔集乡中退休老校长郭文德介绍。郭文德也在孔集集上住,因学识渊博,又是孔家外甥,他多次参与搜集、整理孔氏宁陵派的相关资料,并有多篇文章发表,今年又主持召开了宁陵孔氏宗亲大会,着手孔家家谱宁陵卷的续修工作。郭文德以对孔氏宁陵派历史渊源和孔家世传典故的熟知,向笔者娓娓道来:
11、隋灭唐兴,历史变迁。孔德伦当时还是世袭隋朝的绍圣侯,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改封为褒圣侯。对此,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家的著名书法家虞世南曾撰书《孔子庙堂碑》,碑文内容是记高祖立孔德伦为褒圣侯并新修孔庙事。《孔子庙堂碑》于唐武德九年刻,为初唐碑刻中杰出之作,亦为历代金石学家和书法 *** 认之虞书妙品。
12、唐朝初年,国内局势及其动荡,外忧内患,极具军事、领导才能的李世民通过 *** 西战赫赫战功和“玄武门之变”取得帝位,唐高祖李渊退位。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一边理顺朝政,一边强化军事征战, *** 叛乱。唐贞观十一年(637年),辽海兵乱,山东也政局动荡,不服从唐朝 *** ,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从长安(今西安)出发向 *** 伐辽东(我们常说的薛仁贵征东,即是从此发迹)、平抚山东。皇帝出征,程咬金率其婿孔德伦跟随。当大军行走至古宋国西宁陵县褚堌村(今孔集村)东南4里(今史张楼与黄楼北地)时,安营下寨住宿,孔德伦这时却得急病病故。因征战行程吃紧,临时将孔德伦寄埋到了宁陵。这么重要的人物埋葬,当然不同于一般百姓,尽管时间紧迫,李世民还是命令地方官员建了一个寺庙“寄骨寺”,寄放孔德伦的 *** 骨。后来当地的老百姓只听其音、不辩其意,便成了“己古寺”。
13、再说大军平叛 *** 归来,唐太宗李世民回到长安。想到自己的重臣孔德伦还在宁陵寄埋,于是命令程咬金料理后事,御批白银10斤,就地隆重厚葬孔德伦。程咬金射箭点穴,给墓地选 *** 。程咬金从寄埋孔德伦 *** 骨的小吴“寄骨寺”前向西射箭,结果箭落在褚堌村十字街处。村人以为侯爵阴阳宅基均为五顷四,恐怕村子划在墓区之内,家园外迁。再者,十字街处也不能埋人。于是,把箭悄悄挪到了村南今天的孔集乡 *** 、乡卫生院处。差官追箭至此,即为墓穴。建褒圣侯悬棺墓,童男童女各8个殉葬,盛礼殡埋后,留杨虎一队守护墓地。西到杨庙集,南到周式碑,东到小吴庄,北至宋胡同,方圆七里之内不完皇粮,只交一部分祭田钱(相当于祭祀招待费用)。
14、关于孔德伦迁居宁陵县孔集村,还有个说法。据《唐史·名人志》记载,唐贞观年间,因辽海兵乱,唐太宗李世民恐怕危害孔子后裔;又因为孔子的先祖曾被封于宋,诏令褒圣侯孔德伦迁到古宋之地,暂避兵乱之祸。“太宗曰:‘宋,亦尔先人微子所封之地。’诏居中土。”③孔德伦遂率家南渡黄河,迁居宁陵之褚堌村,“袭于此,是为宁陵阙里”。唐太宗十一年诏朝会同三品,食邑千户。此后世召孔氏子孙朝会之始。敕其在当地建孔庙,赐予祭田,供奉祖先。天授二年(691年)孔德伦“寿卒于官寓”,享年71岁,葬宁陵县褚堌村。武则天10月20日赐葬孔德伦玺、书、衣服等。
15、以上两种说法,内容虽然不尽相同,而褒圣侯孔德伦死后葬于褚堌村,却是公认的。从清宣统三年《宁陵县志》记载的褒圣侯墓碑文和《唐史·名人志》记载内容来看,《唐史·名人志》记载的迁居原因更权威、可信。
16、唐朝以后,褚堌村的孔宪禄(四品奉祀官)和商堤口的解老总主持扩建村落,挖壕筑寨,使村庄面积达十六顷之多。原有48户人家。以后孔姓人家迁入繁衍较多,逢集逢会,遂将褚堌村改名为孔家集。因北有小孔集,相对而称孔家集为大孔集,现简称孔集。④孔氏宁陵派的源头
17、孔德伦在宁陵去世后,他的大儿子孔崇基在云南做官,“中宗嗣圣十二年,袭封褒圣侯;神龙元年,受朝散大夫。初武后时,封先圣为道隆公;至是,以邹鲁百户为采邑。年五十六卒,葬宁陵父墓东。”⑤二儿子孔子叹摄宁陵祀事,“年七十九卒,附葬父墓东。”两人去世后,都在孔集与 *** 合葬。
18、孔德伦的大儿子孔崇基生子孔璲之,“璲之,字藏晖。唐明皇开元五年(714年),袭封褒圣侯,授国子四门博士、邠王府文学、蔡州长史;二十七年,进封文宣公,除兖州长史, *** 水使者,食邑一百户。年六十四卒,葬宁陵祖墓南。子一,萱。”二儿子孔子叹生子孔贤,“贤,字元亨。幼端颖,十岁能文章,登进士第。历太子中舍、深州刺史,政绩著闻,上赐白金十斤、衡水庄一区、叙修宁陵林庙祭田五十亩,永免赋役。年五十九卒,子三:蕴、蒙、蓄。”⑥孔氏谱书言孔贤进士及第,不见于《登科记考》。孔贤为宁陵派之始祖。
19、孔子第36代裔孙孔萱,“袭封文宣公,兼兖州、泗水令。年五十八卒,葬宁陵祖墓东。子一,齐卿。”⑦
20、孔子第37代裔孙孔齐卿,“唐德宗建中三年,袭封文宣公,除青州司兵参军,迁兖州司马,会淄青节度使。李纳叛于东平,公罗难,归葬宁陵。子三:惟晊、惟昉、惟时。”⑧
21、孔子第38代裔孙孔惟晊,“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李纳子师道败诛、东平兵解,留幼弟惟时与贤曾孙惟一守宁陵祖庙墓。归鲁授兖州参军,袭封文宣公。年六十五卒,葬祖墓东。子一,策。”“惟昉,一名文整,授兖州参军,无传。”“惟时,一名文谨,授兖州都督公曹参军。家宁陵,奉祀事。子二:克宽、克贡。”⑨
22、至此,孔氏望族三公三侯葬于宁陵。宁陵的宗族墓地则由孔惟一、孔惟时驻守,形成了孔氏家族中的宁陵派。
23、郭文德告诉笔者,孔氏家族在历史上一直很受尊崇的。大的不说,就从交公粮上来说,解放前一直是免缴的。他举了个例子,睢阳区的坞墙乡解放前有很多宁陵派孔姓族人,当地 *** 让其缴纳公粮。孔姓族人就搬出历朝历代皇上对孔姓后人免缴公粮的谕旨,和当地 *** 打官司,结果赢了官司,再也不完粮当差。郏县孔氏家族在当地也是望族,大 *** 多是孔姓人。当地 *** 建了孔庙、圣林,年年祭祖,以感谢圣人的恩泽。
24、据19 *** 年版《宁陵县志》记载,1990年7月1日第四次人口普查登记结果,宁陵县共有孔姓子孙2579人。孔令知告诉笔者,目前全县孔姓族人主要分布在孔集、孔大楼、孔小楼、西小孔集、孔庄、刘洼、孟士图、南孔庄、二郎庙等村。
25、根据《重修褒圣侯墓碑文》⑩记载,褒圣侯墓由唐历五代、宋、金、元氏以来,“邱垄如故属”。明洪武初元,黄河泛滥。三侯墓 *** 皆为水淹,“日久见其迹,而邱木犹存。”洪武十六年(1383年)裔孙孔希祯修复如故,一直保存到解放初期。
26、孔令知说,如今其他各地宁陵派的孔姓族人每年都要来孔集寻根问祖。但是,现在在孔集寻找褒圣侯墓、文庙的踪迹,已经只剩遗址。想要恢复旧貌,牵涉到资金、土地等诸多因素,很不好办。说到这,孔令知一脸的无奈。据他介绍,褒圣侯墓1958年因建孔集治碱站平毁;文庙1957年因建孔集供销社拆毁。今天,我们只能从先人的文字描述中想象,或从残存的斑驳的古砖气息中感受那昔日的盛况。
27、在孔令知、郭文德两位老人的带领下,笔者先后来到褒圣侯墓、孔圣庙的遗址探访。在褒圣侯墓的遗址处,如今已经是孔集卫生院的办公区,盖上了楼房;后面是乡 *** 的办公楼。郭文德说,当年盖楼挖地基时,曾经毁坏了很多墓,很多 *** 骨被挖出,当地的孔氏族人为此还和施工单位发生了 *** ,经过调解才算平息。在文庙的遗址处,笔者总算还能找到些孔圣庙当年的痕迹,那就是庙被拆后的古砖如今被供销社的主房和院内的一些住房所使用,虽然有些已经因年代久远而斑驳脱落,但其历史的沧桑更见执着。
28、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 *** 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从孔子至今, *** 0多年过去了,孔姓宗族又传承了80多代。从褒圣侯到现在,宁陵孔子后裔也已经传承将近50代,并分布到全国各地。
29、今天,我们怀念孔子,是因为他的思想使王者取得了 *** 天下的道义,民众则收获了中国文化的体验,孔子学说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之源。
30、今天,我们探寻褒圣侯墓,是因为它的存在昭示了孔子后裔新的迁徙地域的开拓,将圣人的思想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内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31、孔集,因孔子的后裔而得名;宁陵派,孔氏家族的大宗派。
32、①《孔氏家族体系考略》:孔氏第四十三代前有十派:平阳派、郏县派、宁陵派、献县派、丹阳派、岭南派、湖南派、浏阳 *** 、浏阳派、鲁山派。
33、②《商丘地区地名荟萃》“名胜古迹”篇,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34、③ *** 二十六年版《孔子世家谱·初集》卷一。
35、④《宁陵文史资料》第三辑,19 *** 年5月版。
36、⑤—⑨ *** 二十六年版《孔子世家谱·初集》卷一。⑩见清宣统三年版《宁陵县志》。
37、褒圣侯姓孔氏,名德伦,先师孔子三十三代孙。侯当唐太宗贞观十一年,改封褒圣,朝会同三品,食邑千户。迨则天武后天授二年十月 *** 赐侯敕书及时服,享年七十一,寿卒于官寓,葬宁陵县褚崮村。由唐历五代、宋、金、元氏以来,邱垄如故属。大明洪武初元,黄河泛滥。两侯墓涿皆为水淹,日久见其迹,而邱木犹存。孙希祯,岁时舆祀,恒怆于怀,欲修筑之而力弗能也。既又官于朝者几三年,而松愀之念,不少置焉。及去官家居,得遂其志。即与族人协谋,因故迹筑而封之。扫除荒恶,培植邱木,使其复其旧。既襄事,乃遣其弟希贤,持孔氏族谱,不远数千里来征文,将刊诸石以表其墓。昌惟先圣之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极,为万世开太平。其言载五经,垂教后代,炳然如日月之丽空,故与天地同始终。其林庙邱垄,历代崇奉之,莫有毁伤,宜其巍然与龟蒙同悠久,其宗支葬于他所者,亦互为后世共瞻仰。褒圣侯之墓为河水垫没,虽曰不幸,然使其无兴修之人,则莽然终为荆棘之墟。今幸赖侯有裔孙如希祯者,克诚先绪,力为兴修之,先祖之灵魂得永宁于九泉之下,不可谓之贤者乎?
二、曲阜孔子之乡详细介绍
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也是分布在中国的2000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始建于公元前478年,经过2400多年的历史洗礼,它仍然是中国使用时间最长、中国现存最为著名的古建筑群之一。孔林延续使用2400多年,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延用时间最长的氏族墓地。孔子嫡孙保有世袭罔替的爵号,历时2100多年,是中国最古老的贵族世家。孔府是孔子嫡孙的官署,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更大、保存更好、最为典型的官衙与宅第合一的建筑群。
孔庙的总体设计非常成功。神道两侧栽植桧柏,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氛。庙的主体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布局严谨。孔庙共有建筑100余座460余间,主要建筑有金元碑亭、明代奎文阁、杏坛、德盛天地坊等、清代重建的大成殿、寝殿等。孔庙碑刻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
孔林的总体布局虽然不是一时形成的,但布局很成功。林门以长达1266米的神道与北城门相连,神道平直如矢,两侧桧柏夹侍,庄严肃穆。孔林面积200万平方米,林内墓 *** 累累,碑碣如林,石仪成群,古木参天。
孔府是孔子嫡孙的官署,建筑群设计遵循礼教与宗法原则,把一系列使用功能不同的建筑物有主次、有次序地进行排列。孔府保存许多珍贵的文物,历代封建皇帝为显示对孔子的尊崇和对孔子嫡孙的优渥,不断给以赏赐。
现存孔庙占地327.5亩,建筑物466间,前后有九进院落,纵向轴线贯穿整座建筑,左右对称,布局严谨,气势宏伟。孔庙的主殿大成殿高31. *** 米,宽54米,进深34米。孔庙中还存有大量的碑刻及画像砖,是研究中国古代书法和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料。
孔府是衙宅合一,园宅结合的范例。孔庙的东侧是孔府,是孔子嫡长孙世袭的府第。始建于宋代,经历代不断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占地200余亩,有房舍480余间。官衙和住宅建在一起,是一座典型的封建贵族庄园。
孔林是延续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墓地。孔林又称至圣林,在曲阜城北门外,占地3000亩,周围砖砌林墙长达14里,是孔子和他的后代子孙们的家族墓地。孔林内柏桧夹道,进入孔林要经过1200米的墓道,然后穿过石牌坊、石桥、甬道、到达孔子墓前。
三、关于木的诗句木的成语
1.关于木字的成语
关于木字的成语有很多很多,举例如下:
关于木字的成语有很多很多,举例如下:
缘木求鱼、入木三分、呆若木鸡、古木参天、移花接木、行将就木、水木清华、麻木不仁、独木不林、山木自寇、独木难支、依草附木、枯木逢春、木已成舟、土木形骸、木本水源、刚毅木讷、一草一木、木人石心、立木南门、绳锯木断、槃木朽株、寒木春华、草木知威、一木难支、人非草木、教猱升木、大兴土木、木讷寡言、圆孔方木、草木萧疏、缘木希鱼、投木报琼、土牛木马、触石决木、圆木警枕、泰山梁木、青黄沟木、草木愚夫、良禽择木、枯木发荣、盘木朽株、草衣木食、故家乔木、木鸡养到、声振林木、槁木死灰、心如槁木、木心石腹、木落归本、草木俱朽
草木无情亦可嗟,重开明镜照无涯。
菊英空折罗含宅,榆荚不生原宪家。
天命岂凭医 *** 石,世途还要辟虫沙。
仙翁乞取金盘露,洗却苍苍两鬓华。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还应有恨无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不向横塘泥里栽,两株晴笑碧岩隈。
枉教绝世深红色,只向深山僻处开。
*** 王孙应有恨,三年贾傅惜无才。
缘花更叹人间事,半日江边怅望回。
近郭城南山寺深,亭亭奇树出禅林。
结根幽壑不知岁,耸干摩天凡几寻。
翠色晚将岚气合,月光时有夜猿吟。
经行绿叶望成盖,宴坐黄花长满襟。
此木尝闻生豫章,今朝独秀在巴乡。
凌霜不肯让松柏,作宇由来称栋梁。
会待良工时一眄,应归法水作慈航。
答道士寄树鸡(树鸡,木耳之大者)
软湿青黄状可猜,欲烹还唤木盘回。
烦君自入华阳洞,直割乖龙左耳来。
水面芙蓉秋已衰,繁条偏是著花迟。
平明露滴垂红脸,似有朝愁暮落时。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高景争来草木头,一生心事酒前休。
山公自是仙人侣,携手醉登城上楼。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 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两枝杨柳小楼中,袅娜多年伴醉翁。
2.村旗夸酒莲花白,津鼓开帆杨柳青。
4.白金换得青松树,君既先栽我不栽。
5.故园亦有如烟树,鸿雁不来风雨多。
6.小径升堂旧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
7.秋风 *** 吹桥树,明日来看已非故。
8.见说上林无此树,只教桃柳占年芳。
9.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
--《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唐.杜甫
10.杨柳如丝风易乱,梅花似雪日难消。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___曹 *** 《观沧海》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___杜甫《春望》
4、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___孟浩然《早寒有怀》
5、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___屈原《九歌》
6、高景争来草木头,一生心事酒前休.___徐凝《答白公》
7、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___杜甫《登高》
文章分享结束,孔木之乡和孔子之乡是哪里的 *** 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