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大米之乡赵提镇的问题,以及和中国优质大米之乡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查哈阳大米的发展历程
在历史上,查哈阳这片高寒地域的黑土地,曾以它的富饶资源引人注目,并有过三次 *** 垦荒的历程。
之一次发生在距今约八百八十年前,即金太袒天辅五年(1121年)。当时,金延为了防御辽 *** 队卷土重来,委派重要将领泰洲总管婆鲁火,耗费大量人、物、财力,在横贯农场境内及其西北漫长的边境上“列置戍堡”,修筑东北路界壕,并且“征发 *** ”,“遣戍军‘猛安’(率领一千人的部落长官)、‘谋克’(率领一百人的部落长官)屯田戍边”,于是,查哈阳这块亘古荒原开始出现了定居人口。迄今,在农场太平湖分场八队与金边分场十一队,仍然能够找到两处边堡古城的遗址。可惜,到了金卫绍王大安三年(1211年),当日益强盛的蒙古族对金国发动了一场民族兼并战争后,金界壕便被一举攻破,屯田戊军或惨遭杀戮、俘虏,或纷纷弃居逃亡异地。于是,这处再度沦为史前无人定居的游牧之地。
第二次 *** 垦荒是从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至 *** 20年1931年)“九?一八”东北沦陷前夕。1904年,清 *** 对东北解除了封禁政策。1906年,由齐齐哈尔副教统程德全派出官员抵达查哈阳地处的甘南县境内,开始建立荒务局并丈放官荒,从而出现吉林、辽宁等地的汉族 *** 到此垦荒落户。到1931年9月,甘南境内的定居人口已达48 856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也增达14人。其中,1 *** 9年接收河南省灾区 *** 共计20 683人,是第二次 *** 垦荒时期接收 *** 最多的一年。然而,由于 *** 者的昏庸 *** 、横征暴敛,加上气候、交通、生产力水平等制约,第二次 *** 垦荒进展缓慢,成效甚微。
当时,因为查哈阳地区远离县城,它 *** 百平方公里的土地,除了边缘一带所建的零星几个且人口稀少的自然屯以外,依旧是一望无际的荒原及野兽出没的荆丛。特别是到了东北沦陷后的 *** 同元年(1932年),又遇上战火、匪患、洪水三大劫难,便迫使甘南境内的 *** 纷纷逃荒外流,农场边缘地带的几个自然屯也几乎十室九空……,这样, *** 垦荒又以悲惨的结局划上了句号。
跟前两次相比,第三次则是打上引号的“ *** 垦荒”。确切地说,它是日本 *** 疯狂掠夺、野蛮霸占的一次 *** *** 的侵略行径。早在1930年,即日本昭和五年(日寇侵华“九?一八”事变前),秦天监运使熊希令拟奏了《东三省 *** 开垦意见书》,呈日本 *** 批准。这也是日本 *** 为实现霸 *** 国而出笼的一个“ *** 垦荒”计划。它们占领东北后,也看中了查哈阳这个地方——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又紧靠诺敏河、阿龙河两条嫩江支流,拥有十分充沛的水源,就想把这片土地改造成水田、作为解决百万关东军军粮的粮仓。1939年(昭和十四年)始,它们就从日本山形、福井等8个县先后组织了总人数约3 700人的10个武装配备的集团 *** 开拓团及1个勤劳奉仕队,陆续开赴到查哈阳地区实施“垦荒”计划,并建立了开拓团总部及医院。当时,为兴建这一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大型灌区,日寇每年驱使大批中国劳工的它们挖渠垒坝,兴修水利工程。从1939年至1945年,它们从河北、山东等地诱骗、强抓而来的中国劳工约几十万人。劳工们吃的是猪狗食,干的是牛马活,被折磨而死的不计其数。据记载,仅在查哈阳地区黄蒿沟的劳工就有15万人之多,仅在5年时间内,就有5万多人丧命,按施工时间计算,平均每天要死34人。黄蒿沟贮水池(现太平湖水库)南侧的万人坑白骨磷磷,惨不忍睹……
即使如此,直至1945年“八?一五”日寇 *** 前夕,它们在查哈阳所建的水利工程仍尚未完工、配套,仅只开荒播种了3万多亩水田,不足计划67万亩的 5%,还有801名日本开拓团成员因病故伤亡被埋葬在异国他乡(包括因日寇 *** 而 *** 殉葬的)……。 *** 胜利后,查哈阳地区绝大部分开拓团旧址被毁,遗留未完的水利工程也几成 *** ,而日本开拓团成员也一批批撤离回国,所谓“ *** 垦荒”随之烟飞灰灭。 1945年东北解放后,查哈阳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里来。1947年9月,查哈阳农场在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中诞生。同年12月,嫩江省建设厅厅长王文、副厅长金树原及省财政厅秘书高国范3人受省 *** 的指派,率领了省行政干校的财政、行政两个班12名学员和4名水利技术人员共赴查哈阳灌区渠首,着手修复、续建这里的水利工程,从此,翻开了农场建设史上的之一页。
1948年1月,西满 *** 二分区经建处处长王荫庭,率200多人来到毗邻查哈阳地区、仅有几百户人家的平阳镇,创建平阳农场并任农场筹建主任。1948年 2月,嫩江省 *** 又从农村、齐市各区抽调45名骨干,从齐齐哈尔联合中学抽调125名 *** ,在齐齐哈尔市崔家庙为平阳农场培训了之一批拖拉机手。4月,经 1 000名“解放团”官兵和200名工人数月奋战,渠首大、小溢流堤竣工。1949年9月,农场场部从平阳镇迁至原日伪开拓团总部——“ *** 筒”地区,更名为查哈阳机械农场。在此期间,东北解放区从苏联进口之一批“纳齐”拖拉机,就一下调拨农场24台,加上原有4台,全场共有28台拖拉机,成为当时黑龙江地区五省一市(黑龙江、松江、牡丹江、嫩江、合江省和哈尔滨特别市),也是全国创建的之一批9个公营或省营农场(其它8个是花园、赵光、萌芽乡师、宁安、兴凯、通北、大洼农场和哈尔滨农林试验场)中机械化力量最强的农场。到1949年末,全场已拥有链轨与轮式拖拉机达63台,占黑龙江地区总量的31%,拖拉机驾驶员 *** 人;农场两年共计开荒10万余亩,收获粮豆5 430吨,并将自己生产的粮食送往前线,支援了解放战争。
新中国的诞生,为查哈阳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 和国家十分重视查哈阳的建设,抽调了大批干部和技术工人支援农场建设,并大量投资进行灌区水利工程的恢复和配套。到1955年,查哈阳农场耕地面积已达24万多亩,成为当时更大的国营机械化农场之一。在创业中,这些农场建设者的先驱,住的是简陋的窝棚,吃的是小米、高梁、窝头及大饼子,啃一口咸菜喝一口凉水。他们在常人无法忍受的艰苦环境里忍受着风雪的袭击,忍受着豺狼的威胁,忍受着恶劣的生活条件,却硬用他们的顽强精神,忘我工作,真诚奉献,书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劳动与建设的诗篇。在他们中,涌现出一大批英雄豪杰,其中有著名的梁军女子拖拉机队;连创作业纪录的全国劳动模范王世成、王士林;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生产者孟杰、萨仁、乔文权、杨玉清、方址浩、王奎章。在他们中,还闪现着一大批军人身影,1948年8月,省 *** 后勤部200多名官兵在李长德率领下,在查哈阳鲍家窝棚开垦屯垦,不久,他们集体转业,成为农垦职工的骨干力量;1956年2月,著名的农建二师部分官兵参加查哈阳的开发建设;1958年,在十万转业官兵进军北大荒的热潮中,有473名转业官兵开赴查哈阳,成为农场建设的生力军。
进入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给农场带来了巨大损失,1961年全场粮豆单产仅41公斤,职工吃粮出现困难,但查哈阳人仍然顾全大局,宁可自己吃代食品,也要把更好的粮食上交给国家。1960年至1962年,农场共向国家上交粮食34 520吨。那每一公斤粮食,都体现出查哈阳人对 *** 国的赤诚!
“ *** ”中,查哈阳也陷入动荡之际,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广大干部职工坚守岗位,一心生产,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 *** 觉悟。
1968年12月,查哈阳农场组建成 *** 黑龙江生产建设 *** 第五师五十五团,后来又分设为五十团、五十五团、六十七团3个团。这一时期,来自京、津、沪、哈、齐齐哈尔及鸡西等大、中城市的11 900多名知识青年,响应 *** 的伟大号召,以“屯垦戍边”为己任,似潮水般地涌进查哈阳大地。他们年龄大的20岁出头,小的仅16岁,正值风华正茂时节。这支声势最为浩大的生力军,如火如荼的青春染红了查哈阳的天空,为农场带来了蓬勃朝气,也带来了城乡之间的交流、融合。从此,农场从教育、卫生、体育、文艺乃至风俗习惯诸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在老军垦战士言传身教下,知青们表现出战天斗地的豪迈 *** ,他们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为农场的发展献出了自己的青春,那是无悔无恨的青春!也正是这异常艰苦的生活环境,磨练出了他们的坚毅 *** 格,为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就了坚实基础! 1978年 ***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查哈阳送来了 *** *** 的浩荡春风,从此,查哈阳的经济发展出现了历史 *** 的转折。
1981年,查哈阳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广大干部职工的生产积极 *** 和责任感都得到极大提高,农场实现了扭亏翻身的目标。
1983年,查哈阳率先在垦区实行大包干的经济责任制,60万亩耕地陆续承包到户。这样,将“大锅饭”彻底改成了“小锅饭”,打破了国营农场“一切公营”的框框,走出了一条家庭承包经济责任制的新路子。
1988年,查哈阳深化 *** ,放权转型,职工生产费、生活费自理,并调整产业结构,将 *** 秧水稻列入发展方向。
1990年,农场水稻发展出现 *** 。全场 *** 秧面积不仅突破了1987年、1988年、1999年连续三年没实现的万亩规划,而且达到33 947亩,占水稻面积的47%。 *** 秧水稻平均亩产达424.7公斤,比直播水稻增产49.6%;水稻总产量比 *** 增产8 968吨,增长了48.2%。从此,查哈阳水稻发展走在了垦区的前列。 1991年,查哈阳在80年代末期水稻创下高产、高效纪录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发挥灌区自流灌溉优势,发展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水稻“旱育稀植”为“鸟头”,并以此带动各业发展的农场经济“鸟型工程”。在农业上加大力度进行种植业的结构调整,提出了“压缩小麦、稳定大豆、确保甜菜和增加玉米、水稻种植面积”的方针;1991年至1998年,又分段地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将20余万亩涝洼地块由旱田改为水田,对数万亩的贫瘠旱田进行改良,整治和兴建了水利配套工程。与此同时,为了促进农场可持续农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家庭农场加大“两自”(生产与生活费用自理)力度,使“两自”率从1993年以前的 40%左右提高到1995年后的95%以上;1995年春秋分两次出租四年、五年期水田46 860亩,又将全场1 693台(套)农机具全部有偿 *** 职工,1997年,将土地“一年一包”改为土地承租期延至2至10年,地租上交以实物(粮豆)代替货币;1999年,又将土地承租期延至30年,完善了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激发了家庭农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生产积极 *** 。
90年代,查哈阳粮豆单产、总产逐年增长,农场经济效益不断提高。1997年,农场粮豆单产、总产分别从1991年的 *** 公斤、86 155吨,增至3 *** 公斤、216 774吨,增长率为107%与152%。1995年至1997年,农场连续三年创下了北方大面积种植水稻亩产千斤的奇迹。1998年,尽管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却仍有11万亩“摆栽”水稻喜获丰收,单产达550公斤。19 *** 年,全场粮豆总产首次突破10万吨大关,之后的4年里年年超10万吨;1997、 1999年、2000年3年,粮豆总产又均突破了20万吨大关。
90年代,查哈阳农业生产稳步发展,水稻面积增达36万亩,中国之一个绿色食品大米基地在这里诞
生,1999年,农场粮豆单产超过400公斤,多少年来,人们向往的“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的梦想,已经变成了现实!
此外,全场 *** 运建服各业在90年代逐步深化 *** ,以明晰产权为特征的股份制改造和实现民有民营,加快非国有经济发展速度,实现了经济结构多元化,使农场的产业结构、经济成分发生了巨大变化。农场的小城镇建设在90年代迈上了新台阶,十几栋明亮、宽敞的职工集资楼拔地而起,一座座中、小学教学大楼和中心医院大楼等建筑物星罗棋布,同国内国际联网的数控直拨 *** 进入千家万户,闭路电视可以收看到全国各地十几个频道的节目,笔直宽阔的水泥道路达47 680平方米……展示在人们面前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
然而,回首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查哈阳的前进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80年代以前,1958年的“一平二调”、“ *** ”,1960年至1962年的三年自然灾害,1966年开始的“ *** ”等,曾给农场带来了极大灾难,蒙受了极大损失。80年代前期,刮起了一股查哈阳不适应种水稻的论调,致使农场水田仅剩下几万亩,灌区大量的水利设施被弃之不用,而形成巨大浪费;中期,由于思想上、理论上、政策上不到位,农场在兴办家庭农场方面一度出现反复,经济发展陷入低谷。90年代后期,因市场不景气、 *** 低、销售难、种地比较效益下降等因素,农场年职均收入仍不高……
无疑,查哈阳的经济发展目前面临着许多困难,但也应看到,查哈阳还有大量的资源尚待开发,经济发展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农场的明天将展现出一派更广阔、更壮美的前景。
走出昨日的辉煌,创造新世纪的未来。
二、曲阳桥乡的经济概况
1、曲阳桥镇的叩韩经济走廊带:是曲阳桥镇及周边乡镇更大的经济文化中心地带。东边起于西叩村西至韩家楼的灵正公路两边沿线地带。广义上还包括沿线村镇,辐射人口12万。包括两个中心集市--上曲阳的陈家店集市和韩家楼集市,两条主要商业街--陈家店的车曲线商业大街和韩家楼商业大街,这条经济带分布了曲阳桥镇的主要管理部门,税收部门,金融保险部门,医疗部门,大型 *** 市场,各类乡镇企业等各种经济部门门市。这条经济带上的08年交易额达四亿两千万元人民币。是曲阳桥镇的大动脉。镇域有板材企业300多家,企业总数1000多家。各类商铺500余铺,拥有南曲阳家具基地,西叩村家具基地,上曲阳家具板材基地,前后塔底家具基地东汉金针菇种植基地,胡村奶牛 *** 等各类基地园区。大型企业太行水泥厂建于境内。三大产业年GDP达十亿元。
2、曲阳桥就坐落在河套的正中间。河套北有恒山呵护,南有滹沱浸润,四季清泉喷涌,常年溪水潺潺,万亩水田稻浪翻滚,藕塘鱼池星罗点缀,人称北国江南。
3、解放初境内有大鸣泉、小鸣泉、大龙池、小龙池等几十眼清泉。大龙池内的龙泉犹如龙口喷吐,咕咕作响,泉水涌出水面半尺有余;房泉泉大如星,水蓝似靛;瓮泉泉粗如瓮,深不见底;钵泉上细下粗好似瓶颈。还有一种叫被窝泉,泉眼倾斜光滑,人落泉中就像钻被窝一样溜进深处。 *** 初年60多人用30余把柳罐从大龙池内掏水,3天3夜都没把龙池掏干。在捉鱼时有人从龙池内摸到一个碗口大的铜铃,铃上铸有赵云字样。传说是赵子龙在常山脚下挥枪习武,到大龙池放马饮驹时所弃。曲阳桥一带赵氏言传:“赵子龙的家,还就在曲阳桥哩!”
4、清康熙四十一年,正定知县周卜世在重修大鸣泉孔雀阁碑中赞道:“大鸣小鸣,听去似一堂丝竹;曹口马口,喷来成万斛珠玑。月映一川,春泛桃花新水绿;洪流千顷,秋莲粳稻晚风香……曲阳桥的名子因桥而来。该村像一条停泊在河套里的巨船,东西长,南北窄。村西有九棵钻天白杨,白杨树就是巨船的桅杆。
5、周汉河水自西向东,穿千亩水田缓缓而行,滋养了一望无际的水稻、荷花、芦苇、鱼虾。到村头太官庙一分为二流入村边的环村河。环村河沿着丈余高的村边穿田绕舍缓缓东流。河边柳枝低垂,槐荫蔽日,水面上花影斑驳,波光闪闪。河水中鱼儿轻游,鹅鸭成群。
6、曲阳桥因四面环水,凡出入村镇必从桥上穿过。因此村边曾建有大桥、二层桥、单孔桥、双孔桥、贴面桥、太官桥、雁滩桥等各种石桥16座。此外,每当夏秋季节,农家为拉谷运稻收获庄稼,还要在环村河上架设草桥、木桥。人称“涓涓溪水绕农舍,何处进村先问桥。”
7、农历三月下旬,正是农村谷雨前后,曲阳桥的水田里,小荷正露尖尖角,芦坑内,苇锥拔节正逢时。
8、每当明星稀疏,月挂中天,村边的沟、塘、坑、溪里就会蛙声响起。有的声细如丝 *** 悠长;有的声宏似钟粗犷豪放;有的清脆如豆,声声圆润;有的像歌高亢嘹亮。这时候村内鸡不叫,狗不咬,就连揽着孩子讲故事的老奶奶,也停住了细语,被这蛙声所迷。如水的月光下,这恬淡静谧的村舍和那起伏轰鸣的蛙声,组成一幅奇特美丽的画面。有的老人,磕掉烟锅上的烟灰,冲着凝神倾听的村童道:“ *** 打哇哇,四十八天吃疙瘩,今年麦夏又是一个好年头哩!”
9、上世纪的曲阳桥地区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其特产大米,个大、粒圆、亮如玻璃,明似珍珠,口味香甜,出饭率高。用此地大米熬汤,合成黄泥能粘起5块青砖。20世纪70年代,省城的高级宾馆、饭店招待贵宾都是用曲阳桥大米。
10、这里种植水稻历史,已有600余年。据府志载,明洪武七年(1374年),正定韩太守从四川老家带来稻种,亲自教曲阳桥一带农民种植水稻。后人感其恩泽,在村西最宽畅地地方建造了太官庙,塑像立碑,烧香祭拜。
11、种植水稻十分辛苦。每年一出正月农家就要踏着冰茬下水垛畦,准备育秧。三月初人们站在没膝深的污泥里扬锨翻田。薅草摸秧正值三伏,农民站在一尺多深的泥水里,用双手把杂草一棵棵抓净。上边太阳晒、中间稻叶扎、下边蚂蟥咂。一遍秧整完,人人腿上带着伤痕,胳膊上挂着血痂。
12、解放后, *** 和 *** 为减轻稻农劳动强度,先后在这里试验推广了采秧机、 *** 秧机、打稻机,逐步结束了农民面朝青泥背朝天的历史。
13、为进一步提高大米的品质和产量,曲阳桥和著名的天津小站一起,与河北农科院、天津农学院挂钩,引进国外优良品种,扩大水稻面积,到70年代初曲阳桥地区水稻面积已达15000多亩,总产超过6000吨,成为石家庄地区有名的米仓粮川。 2005年实现销售总额1085万元、利税304万元,分别占任务的115%和100%。由于近几年爱市场影响,全镇肉猪存栏有所下降,在这种不利的形势下,镇委、镇 *** 同养猪户一道分析原因,学习市场知识,摸索市场规律。最后我们统一了思想,市场规律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不适者亡。我们必须利用自己多年的养猪经验,技术优势,咬定肉猪养殖业不放松,在品种和技术成本上、效益上作文章。经过努力,我镇肉猪养殖业呈现发展势头,猪存栏和出栏比以前有了较大提高。
14、六条产业链销售总额为39605万元、利税7919万元,分别占任务104%和104%。
15、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不小差距。“ *** ”的召开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将以实际行动贯彻“ *** ”精神,抓住新一 *** 发展的重大机遇,狠抓六条链不放松,对我镇产业化发展工作精心谋划,认真组织,科学安排,迅速落实,为实现六龙腾飞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三、中国十大长寿之乡是
中国十大长寿之乡的长寿秘密 5月22日,山东省莱州市被中国老年学学会正式命名为“中国长寿之乡”。据介绍,中国老年学学会从2006年开始进行“中国长寿之乡”的评审活动,并制定了15项考核标准。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有3项,一是百岁老人数量占总人口数的7/10万,二是80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数的1.4%以上,三是区域人均预期寿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71.4岁)3岁。目前,中国十大长寿之乡为广西巴马、广东三水、广西永福、湖南麻阳、四川彭山、四川都江堰、河南夏邑、湖北钟祥、江苏如皋、山东莱州。
巴马人长寿的主要因素在四个方面:一是具有特殊的自然环境。境内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空气新鲜,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特高,是一般平原地区的三十多倍;同时无环境污染,是天然的养生好地方。二是具有独特的长寿食物。巴马寿星们的食物主要有珍珠黄玉米、大米、小米、红薯等,常吃的蔬菜主要是南瓜苗、红薯叶、青菜、苦麻菜、雷公根、野藤菜、野蘑菇、香菇、木耳、竹笋等;油类以茶籽油、 *** 仁、黄豆粉为主;他们多吃素食,少食荤腥。三是老人们坚持长期生产劳动。四是生活起居有规律, *** 格乐观开朗。此外,巴 *** 长寿还与饮矿泉水、喝中草 *** 酒及晚婚晚育之类的养身之道有一定关联
三水地处广东西江和北江交汇处,饮用水源水质常年达到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标准。近年来,三水区大力进行环保整治,先后将17家工艺落后、污染大的立窑式水泥生产线全部关闭。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持续的环境保护措施,使得三水区成为珠三角地区难得的生态绿洲。三水的百岁老人多生活于西江和北江河畔的村镇中。长寿老人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非常乐观的情绪、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平和的心态及浓厚的爱心。多数百岁老人出身贫寒,自小养成勤劳、好动、豁达的习惯。饮食清淡,喜欢吃粥和喝汤,吃本地生产的粮食、蔬菜、水果、鱼、杂食等。
悠久的人文历史,山青水秀的居住环境,清新自然的空气和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为广西永福人延年益寿奠定了扎实基础。永福县积极倡导家庭成员之间互敬互爱,关系和美,每年要进行一次“和谐家庭”和“孝星”评选活动,推动和谐社会发展。永福县属中 *** 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短夏长,人居环境好。境内河流纵横,水质优良;森林覆盖率达74.1%,空气清新。老人们能长寿,除了自然条件、民风淳朴、邻里和谐、心理健康外,还与他们的饮食有关。永福县专门对各乡镇长寿老人起居饮食进行了充分的调查了解,共同研究设计了千叟宴菜谱,用料全部产自本地。主要有10道菜,包括金玉汤、寿桃、 *** 献寿、百汁鸡球、佛果酿、马蹄胶、常安宫丁、板峡竹鱼、锦寿面、福敬亲人等,整个菜谱色香味俱全,而成本不足百元。
麻阳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长寿老人?专家认为,该县独特的自然环境有利于长寿。麻阳地形奇特,西、南、北三面被高山环绕,朝东倾斜开口,海拔高差达1275米,这种特殊的地貌轮廓俨然一个天然“地磁场”。地下水中含有 *** 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该县的饮用水水质、大气和室内空气达标率均为100%,山河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100%,森林覆盖率达56.48%。专家还发现,在这偏远山区,一种被医学界视为“长寿素”的负离子含量极高。这里历年的平均气温在17摄氏度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尤其是丘陵地带多瀑布、喷泉。民俗专家还认为,麻阳人住山寨则建吊脚楼,住平地则建二层高的房屋,保证了居住环境的通风和干燥。
因彭祖而得名的四川彭山是我国彭祖长寿文化的发祥地,具有家庭和睦、孝文化博大的人文背景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由此形成了我国最早也是最完备的长寿文化发祥地。据悉,在彭祖房室养生术的长期熏陶下,彭山人科学地对待 *** ,不视 *** 为神秘,也不视 *** 为洪水猛兽。对此,长寿专家萧振禹表示,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实现社会和谐、保持健康长寿、不断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成为人们普遍的美好理想。彭祖的长寿文化,究其根源是建立在 *** 自身和谐及人与外界相和谐的基础上,其核心就在于一个“和”字。彭祖的导引 *** 术、调摄疗养术、膳食养生术和房室养生术四大养生术,其“适身、通神、一志、导心”八字要诀,分别从生理和情理方面补益健养 *** ,从而使人得以健康长寿,因此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都江堰青城乡是成都市百岁老人最密集的地方。这里为何盛产寿星?生命学专家解释,成都平原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造就了长寿之乡。都江堰的长寿现象是一个综合现象,它得益于都江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生活习 *** ,比如适宜的温度、物种的多样 *** ,以及对中草 *** 的运用。地理界一般认为,长寿有30%是遗传因素,另外70%是外部环境影响。西南地区冬暖夏凉的气候、舒适的生活环境都有利于生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五一研究员认为,岷江流域土壤中丰富的硒元素可能是出现长寿的重要原因。
夏邑县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冷暖适中。虬龙沟、巴清河、沱河、东沙河等河流横穿全境,水质优良;空气清新,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当地物产丰盛,小麦、玉米、大豆、红薯、苹果、食用菌、各类时令蔬菜均是餐桌上常见的食品。饮食起居和日常生活特点突出:一是顺其自然。种啥吃啥,四季常新的农作物和蔬菜,调剂 *** 一日三餐,少荤多素,保证了老人身体的新陈代谢能力,显现出良好的养生效果。二是勤劳刻苦。动可延年,思能抗衰。大部分百岁老人 *** 劳一生,克勤克俭,锻炼出了过硬的身板,并养成了早睡早起、勤苦劳作等生活习惯,有效增强了身体的抵抗力。三是 *** 格爽直,开朗豁达,劳动积极,乐于奉献,一生乐观、不生气。“河南夏邑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厚重,经济发展迅速,生态保护坚决,民众心态平和,长寿人口显著,多项指标超过标准,评定为‘中国长寿之乡’名副其实。”
科技博览----探秘长寿乡之夏邑寻因1-----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
钟祥人之所以长寿,主要与四大因素密切相关:一是生态环境因素。钟祥市境内与 *** 元素相关的矿产资源相当丰富。水资源丰富,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在100%。还具有清新可人的大气环境。二是人文习俗因素。钟祥长寿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尊老敬老的好传统尤为突出,尊老敬老的遗风,一直流传至今并发扬光大,涌现了很多尊老敬老的动人故事。三是勤劳好动因素。钟祥市的长寿老人基本上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或渔民),他们从小就下地干农活,劳动磨炼了他们的意志,也锻炼出他们强健的体魄。四是饮食习惯因素。他们绝大多数坚持一日三餐,主食以米饭为主。对于菜类不挑食,荤素皆可。钟祥自古以来盛产黄豆,豆腐、豆皮、豆干、豆筋等一系列的豆制品便成了钟祥人一年四季餐桌上的美味佳肴。钟祥地处大洪山南脉,这里生长着一种稀有植物叫葛粉。野葛之根加工而成的葛粉可以说是一种难得的绿色保健食品。钟祥的百岁老人还有一特点,就是爱吃“土鸡蛋”。
如皋长寿饮食文化的核心,可以用“淡、杂、鲜、野”四个字概而言之。如皋人的饮食习惯是粗茶淡饭,以素为主,拒绝大鱼大肉、大油大糖、大吃大喝。青菜、萝卜、豆腐是如皋人的当家菜、家常菜。吃的杂,什么都吃,是如皋人饮食文化的又一特色。如皋百岁寿星中有93%的人,既吃大米、面粉等细粮,又食玉米、大麦、元麦等粗粮。如皋地区田畴平旷,河港交错,是一座新鲜食品的天然仓库,使如皋人吃东西有条件讲究个“出水鲜”。肉要当天宰的,虾要当天捞的,鱼要现剖的,文蛤要现劈的,青菜要早上拔的,毛豆要早上剥的,豇豆要早上摘的,芋头要当场刮的,豆腐、茶干绝对要当天做的。如皋滨江临海,四季分明,气候湿润,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适宜野菜蓬勃生长。如皋人饭桌上一年四季都有新鲜碧绿的野菜佐餐。
中国老年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 *** 赵宝华表示,目前中国的长寿地区有三种类型:温饱型、小康型和富裕型,莱州属于富裕型。“莱州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厚重,经济发展迅速,生态保护坚决,民众心态平和,长寿人口显著,多项指标超过标准,评定为‘中国长寿之乡’名副其实。”莱州自古就有“齐鲁之甲胜,天下之名疆”的美誉。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土壤肥沃,水质优良,绿化率高,空气清新,这些都为莱州百姓提供了长寿的良好条件。莱州有悠久的敬老爱老传统。长期以来,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尊敬和爱护。近年来,该市开展了以“爱父母、敬老人”为主题的“孝德工程”。同时,莱州市还大力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 *** ,为长寿老人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大米之乡赵提镇和中国优质大米之乡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