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夫君子之乡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乡原和君子的品行,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夫君子之乡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一、中庸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
1、良好的人际关系从夫妇之道开始。哈佛大学的快乐研究花75年,对象724人,延续二千多人。花费二千多万美元。结论,成功建立在快乐上——人际关系——夫妇和谐相处。
2、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第12章)
3、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更高深境界,即便是圣 *** 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更高深境界,即便是圣 *** 有做不到的地方。大地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满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说到“大”,就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载不下;君子说到“小”,就小得连一点儿也分不开。《诗经》说:“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跳跃深水。”这是说上下分明。君子的道,开始于普通男女,但它的更高深境界却昭著于整个天地。
4、乡下的阿妈见到客人能热情招待,而研究生博士生都不一定能做到。乡下一只鸡都不会丢。挑担子卖东西说借光。您老无量光,借我一点光。每天下午四点准时出来卖东西。比大老板还讲信用。
5、天下莫能载焉:君子提升人们内圣外王 *** 见 *** 这种内涵是天地所不能给的。君子的功德是天地不能载的。君子的心念是能证,天地万物是所证。以现量见到真理的那一念心是很小的是刹那的,但天下不能破。证量不退转信念不退转。
6、上下察,察形而上形而下,察自己的隐微念头,心量。
7、君子之道从夫妇开端。察乎天地。
二、匹夫而化乡人者,吾闻其语矣。翻译
1、苏洵《苏氏族谱亭记》原文:匹夫而化乡人者,吾闻其语矣。国有君,邑有大夫,而争论者诉于其门。乡有庠,里有学,而学道者赴于其家。乡人有为不善于室者,父兄辄相与恐曰:吾夫子无乃闻之。呜呼!彼独何修而得此哉?意者,其积之有本末,而施之有次第耶。今吾族人犹有服者,不过百人,而岁时蜡社不能相与尽其欢欣爱洽,稍远者,至不相往来。是无以示吾乡 *** 邻里也。乃作《苏氏族谱》,立亭于高祖墓茔之西南而刻石焉。既而告之曰:凡在此者,死必赴;冠、娶妻必告;少而孤,则老者字之;贫而无归,则富者收之;而不然者,族人之所共诮让也。岁正月,相与拜奠于基下,既奠,列坐于亭,其老者顾少者而叹曰:是不及见吾乡邻风俗之美矣。自吾少时,见有为不义者,则众相与疾之,如见怪物焉,粟焉而不宁。其后少衰也,犹相与笑之。今也则相与安之耳,是起于某 *** 。夫某人者是乡之望 *** ,而大乱吾族焉,是故其 *** 也速,其为害也深。自斯人之逐其兄之遗孤子而不恤也,而骨肉之恩薄。自斯人之多取其先人之赀田而欺其诸孤子也,而孝梯之行缺。自斯人之为其诸孤子之所论也,而礼义之节废。自斯人之以妾加其妻也,而嫡庶之别混。自斯之人笃于声色而父子杂处不严也,而闺门之政乱。自斯人之渎财无厌,惟富者之为贤也,而廉耻之路塞。此六行者,吾往时所谓大惭而不容者也。
2、今无知之人皆曰:某人,何 *** ,犹且为之。其舆马赫奕,婢妾靓丽,足以荡惑里巷之小人,其官爵货力足以摇动府县,其矫诈修饰言语足以欺罔君子,是州里之大盗也。吾不敢以告乡人而私以戒族人焉。仿佛于斯人之一节者,愿无过吾门也。予闻之欢,而请书焉,老人曰:书其事而阙其姓名,使他人观之,则不知其为谁。而夫人之观之,则内热内惭,汗出而食不下也。且无彰之,庶其有悔乎!予曰:然。乃记之。翻译:我听到过有关身为平民而能感化乡人的人的传闻。国家有国君,乡里有大夫,但是起 *** 的人到他那儿去申诉;县里有县学,乡里有乡校,而求学者都到他家去求学。有做了不好的事情的乡人,他的父兄总是会这样告诫他:“我们的夫子恐怕会听说吧!”啊,他到底是怎样修身养 *** 而能到达这样的地步?猜想大概是他的品德积累有很厚的基础并且发挥这种品德有很好的步骤吧?现在我的话人,关系亲近的不超过百人,过年及其他节日不能一起欢乐相聚,关系稍远的至于不互相走动,这样就没有办法向乡里表明我们是一话人。因此作苏氏族谱,在高祖坟茔的西南立亭,并且刻石纪念。然后告诉族人:凡是在这里的人,家里有人死了,其他族人一定要去奔丧;家里有人成年或娶妻了,一定要告诉其他族人。族人中有小小年纪而死了 *** 的,那么族中老人就要抚养他。贫穷而无所依靠的,那么族中富人就要收养他。如果有人不这样做,族人一起来骂这个人。这年正月,族人一起到墓前来拜奠。拜奠仪式后,在亭旁列坐。那老者看着年轻人感叹道:“我看不到乡里风俗变美的那一天了。从我小时候起,看到有做不义的事情的,那么大家就一起痛恨他,就像见到怪物一样,(让他)战栗不安宁。那以后稍有改变,但是还是要一起嘲笑那做坏事的人。现在却是和那做坏事的人一起相安无事。这都是从某某人开始的呀!这个某某人,是乡里的望人,他大大地扰乱了我们的风俗。(因为他是望人),所以他 *** 人变坏快,造成的祸害深。自从他赶走他哥哥的儿子不养育,乡里的骨肉亲情就开始变薄。逢从他多占先人的田地货物、期负众多的 *** ,乡里孝悌的品行就开始稀缺。自从他被子他的众多侄子状告,乡里的礼义大节就开始废弃。自从这个人让他的妾位尊于发妻,乡里嫡(正)庶(侧)的区别混淆。自从这个人沉溺于声色并且和子女一起享乐,礼仪不庄重,闺门之禁就松懈了。自从这个人贪财无厌、只认为富人好,礼义廉耻就不存在了。这六种行为,都是我平时所说的十分惭愧不应该出现的行为啊!现在有一些无知的人都说:某某人是何等人啊,尚且这么做!他的车马显赫、婢妾靓丽,足以迷乱 *** 乡里的小人,他的官位财力足以影响官府,他的花言巧语足以欺骗君子,这个人,正是乡里的大祸害啊!我不敢把这告诉乡里人,而私底下来告诫我的族人。只要和这个人有一点点想象的,希望不要到我家来。”我听到这番话十分惊惧,请求把它记下来。老人说:“你把事情记下来但是不要把这个人的姓名写出来,让其他人看到但是不知道这个人是谁,而这个人看到了,就会脸孔发热而内心惭愧,汗流出来并且吃不下东西。姑且不要写出这个人的姓名,希望他能悔改吧!”我说:“好。”于是就把它记下来了。
三、郑玄 诫子书 译文
1、家里过去生活贫寒,我年轻时,曾任乡中掌管听讼收赋税的小吏啬夫。我不喜欢走作官的道路,而乐于追求学业。后来,经父母和兄弟允许,我辞去官职,外出游学。曾经到过周、秦两朝的都会西安、洛阳、咸阳等地,来往于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各地。
2、在周游求学的过程中,我不仅有幸拜见在官位的博古通令、博学多才的人,还受教于隐居民间的有学问的大儒学者。见到这些学业上颇有成就的人,我都虚心求教。他们对我都热心给予指导,使我受益匪浅。
3、这样,我广泛地考察和研究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典籍,也粗略地阅读了一些传记,还时常参阅外面不易得到的藏书,领略到一些天文方面的奥秘。过了40岁以后,才回家赡养父母,租田种植,以使父母欢度晚年。
4、后来,遇到宦官专权,捕禁异 *** ,我也受牵连被捕入狱,坐牢14年之久,直到朝廷大赦,才得到 *** 。恢复 *** 后,恰逢朝廷选拔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大将军三司府征召我做官。与我同时一起被征召的人,早就做了宰相。我觉得他们几位有美德有高才,配得上为王臣,适宜于在重用之列。
5、而我反复考虑自身的条件,觉得自己不适宜去做官。我念念不忘做的是,记述先代圣贤的思想,整理、注释诸子百家的典籍。我渴望在做学问上施展我的才华。因此,朝廷一再征召我,我也未应征召去做官。
6、我已年届七十,感到自己老了,想把主持家事的责任交给你。希望你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想到你孤孤单单一人,没有同胞兄弟,可以相互依靠,你更应该勉励自己努力探求君子之道,深入钻研、修养,不要有丝毫懈怠,要恭敬、谨慎、威严、讲礼仪,以便做个有道德的人。
7、一个人要能显耀而有名誉,要靠朋友同事的推崇,然而,要成为有高尚德行的人,能立足于世上,要靠自己有志气,去努力。假如一个人因此自立于世上,名声称著,对他的父母来说,也是一件荣耀的事。这些,你能不认真、深入思考吗?
8、我平生虽然没有做 *** 显贵的业绩,但颇有谦让爵位的高风亮节。使我感到欣慰是,我在论述先圣典籍的原意和褒赞先圣思想方面,还做了一些事情。在这方面,我没有留下让后人可指责而感到羞愧的地方。使我放心不下的,只是亡故亲人坟墓尚未建造完毕。
9、我一生所特别爱好的这些书籍,都很破旧了,现在我也无力到书房去整理定稿,只好传与后人。我已年迈,日薄西山,我还想做些什么呢?我们现在的家境大不如以前了,只有你勤奋努力,不荒废大好时光,方能不必担忧温饱问题。
10、你要节衣缩食,俭朴度日,就可以使我没有什么可以惦念的了。这些你要牢记。如果你忽视、忘却了我的这些话,那只好算我白费口舌了。
11、吾家旧贫,不为父母昆弟所容,去厮役之吏,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域,获觐乎在位通人,处逸大儒,得意者咸从捧手,有所受焉。遂博稽六艺,粗览传记,时睹秘书纬术之奥。年过四十,乃归供养,假田播殖,以娱朝夕。
12、遇阉尹擅势,坐 *** 锢,十有四年而蒙赦令;举贤良方正有道,辟大将军、三司府,公车再召。比牒并名,早为宰相。惟彼数公,懿德大雅,克堪王臣,故宜式序。吾自忖度,无任于此。但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亦庶几以竭吾才,故闻命罔从。
13、而黄巾为害,萍浮南北,复归邦乡。入此岁来,已七十矣。宿业衰落,仍有失误;案之典礼,便合传家。今我告尔以老,归尔以事;将闲居以安 *** ,覃思以终业。自非拜国君之命,问族亲之忧,展敬坟墓,观省野物,故尝扶仗出门乎?
14、家事大小,汝一承之,咨尔茕茕一夫,曾无同生相依,其勖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敬慎威仪,以近有德,显誉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己志。若致声称,亦有荣于所生,可不深念耶!可不深念耶?
15、吾虽无绂冕之绪,颇有让爵之高;自乐以论赞之功,庶不遗后人之羞。末所愤愤者,徒以亡亲坟垄未成,所好群书,率皆腐敝,不得于礼堂写定,传与其人。日夕方暮,其可图乎!
16、家今差多于昔,勤力务时,无恤饥寒。菲饮食,薄衣服,节夫二者,尚令吾寡憾;若忽忘不识,亦已焉哉!
17、《诫子书》虽然是向儿子传承治学与为人的经验,但也是他一生为学与修身的回顾。他的一生都是遵循君子之道,不断完善自己的德行,最终成为有德之人。
18、郑玄即使学成归乡仍然“假田播殖”,供养父母;而黄巾乱中也仍然“客耕东莱”,并在病逝前还“遗令薄葬”。这封书信还表达暮年老人对文化事业的念念不忘与拳拳期待之情。
19、同时,本篇传记叙写传主往往通过侧面,或将人物放入具体场景,或刻画,或烘染,使人物形象丰富饱满起来。“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即使向来傲慢骄贵的马融也不得不为郑玄感到骄傲而感叹。
20、“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这是郑玄在拒绝几次征召后,一位名士对另一位名士的敬重。“道遇黄巾贼数万人,见玄皆拜,相约不敢入县境”等,这不是出自师友之口,而是所谓的贼人情不自禁的行动,但赞赏与景慕之情却是一样的。
21、黄巾军尊重士人,都是因为郑玄是一位真正的名士,即使在在颠沛流离之中仍然有不可剥夺的 *** 守,而郑玄的家乡高密一县竟未受黄巾抄掠,由此可见郑玄的人格力量,以布衣而雄视时代的伟力。而在袁绍座上的“依方辩对”,使论难的对手无不折服。
22、即使在席的都是所谓“豪俊”之士,都拥有优秀的才辩,即使竞相提出种种不经的见解,即使各家纷纷起身向他发难,这也使这位“身长八尺,饮酒一斛,秀眉明目,容仪温伟”的人物风神更加高大光艳起来。
23、后来独子益恩被北海相孔融举为孝廉,孔融遭遇黄巾围困,益恩赶去 *** 而不幸陨身,也充分侧证了郑玄的气节与人格。
24、而《戒子益恩书》的回顾与期待,晚境的丧子之痛,梦孔的知命当终,最后 *** 迫随军病死,等等细节,又给人多少人伦惨变、岁月沧桑、人世的无奈,和学术 *** 之艰难的感慨啊。
OK,关于夫君子之乡和乡原和君子的品行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