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谁是河南作家之乡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河南被称为什么之乡,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谁是河南作家之乡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一、求现代河南籍的名作家
乔典运(1930~1997)河南西峡人。中国 *** *** 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48年毕业于陕县师范简师部。1949年参加 *** ,历任工兵十团文化教员,《西峡报》编辑,西峡县文化局干部、县文联 *** ,专业作家。河南省第七、八、九届 *** *** ,河南省作家协会副 *** 。
李季(1 *** 2年8月16日-1980年3月8日),男,河南唐河县祁仪镇人,原名李振鹏,笔名里计、于一帆等,现代著名诗人。
孙方友,男,1950年生,河南淮阳县新站镇人。1968年毕业于淮阳县第七中学。1978年参加工作,历任淮阳县新站乡文化站站长,淮阳县文联秘书,河南省文化厅干部,《传奇故事》 *** 编辑,现为河南文学院专业作家。于2013年7月26日因心脏病复发去世。
白桦(1930年—2019年1月15日),原名陈佑华,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中山铺,中国内地作家、编剧。1946年,在《中州日报》上发表了短诗 *** 作《织工》。1953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疆的声音》。1954年,担任剧情 *** 《山间铃响马帮来》的编剧。
柏杨(1 *** 0.3.7-2008.4.29),原名郭定生,中国当代作家。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祖籍为河南省辉县。
1949年后前往 *** ,曾任《自立晚报》副总编辑及艺专教授,被两岸三地的人熟知,著名作家。曾在很多所学校念过书,但从没有拿到过一张 *** ,为上大学数次使用假学历 *** ,曾被 *** “永远开除学籍”。他的言论和书籍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争议。
二、《白蛇传》的作者是谁
1、传说南宋绍兴年间,有一 *** *** 的蛇妖化作美丽女子叫白素贞,及其侍女青青(也称小青、青鱼、青蛇)在杭州西湖遇 *** 店之王主管许宣(或名许仙)邂逅相遇,同舟避雨,一见钟情,白蛇逐生欲念,欲与书生 *** ,乃嫁与他。
2、白、青被子罩后,显露原形,乃 *** 成道白蛇、青鱼。法海遂携钵盂,置雷寺峰前,令人于其上砌成七级宝塔,名曰雷峰,永镇白、青于塔中。
3、《白蛇传》传说源远流长,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其余三个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牛郎织女》)。
4、白蛇传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 *** 间集体创作的典范。描述的是一个 *** *** 形的蛇精与人的曲折爱情故事。故事包括篷船借伞,白娘子盗灵芝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许仙之子仕林祭塔,法海遂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节。
5、表达了人民对男女 *** 恋爱的赞美向往和对封建势力无理束缚的憎恨。其被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并以此故事为原型拍摄了多部影视剧作和动画片。
三、跟信阳有渊源的文学家,作家,诗人有谁
1、公祖句兹——固始人,为孔子七十二贤 *** 之一,唐开元二十七年(739)被赐封为“期思伯”,明嘉靖九年(1530)又敕封为“先贤公祖子”。
2、春申君——潢川人,为战国时期楚国令尹(丞相),战国四公子之一,为江南一带的人文始祖,上海世博会申办成功的庆祝演出中,开场就演唱了一曲《告慰春申君》来纪念他。
3、司马光——光山人,为宋朝著名宰相,著有《资治通鉴》,对中国的史学界有极大之贡献。
4、马祖常——潢川人,元朝礼部尚书、枢密副使。擅长于诗文,有《缫丝行》、《踏水车行》、《河湟书事二首》、《上京输苑书怀》、《室妇叹》、《石田山居八首》传世。
5、何景明——信阳市人,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十九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是明代“文坛四杰”中的重要人物,也是著名的“前七子”的领袖。
6、刘绘——潢川人,明万历年大臣,因 *** 夏言而被排挤出京,后挂冠辞职回乡,设坛讲学,人称“嵩阳先生”。有《通论》40篇和诗、赋、序、记等20卷流传于世。
7、苏昆生——固始人,明末著名歌唱家,人称“南曲天下之一”。
8、郑成功——族谱记载,其祖籍光州固始,有 *** 的不世之功,为中华之民族英雄。民族英雄—郑成功
9、胡煦——光山人,清朝大臣,为《明史》总裁之一。历任兵部侍郎知贡举、礼部右侍郎,入直尚书房。其一生著作甚多,更具 *** *** 的是《周易函书》,至今仍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10、熊晋阁——商城人,清末大臣,与张之洞是同榜进士,曾创办《鄂北公报》。
11、秦树声——固始人,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史学家。
12、林伯襄——商城人,是河南大学的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的创始人、之一任校长。
13、程坦——新县人,《红军三 *** 律、八项注意歌》创作人,后历任 *** 、内务部、 *** 副部长。
14、王实味——潢川人,著名作家,著有《野百合花》、《 *** 家,艺术家》。
15、孙海波——潢川人,中国最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之一,编纂甲骨文字典《甲骨文编》,收录经过考证的甲骨文单字1006个,在先秦史和甲骨文的教学科研方面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16、叶楠(陈佐华)——信阳市人,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 *** 家协会理事、 *** 文学学会副会长。
17、白桦(陈佑华)——信阳市人,中国著名 *** 剧作家、诗人。其 *** *** 剧作有《山间铃响马帮来》、《曙光》、《今夜星光灿烂》、《孔雀公主》及《最后的贵族》等。
18、涂又光——光山人,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著有《楚国哲学史》、《中国高等教育史论》、《文明本土化与大学》。
19、徐庶之——光山人,中国著名画家,新疆画院名誉院长,人民日报神州书画院顾问,中国少林书画研究会特邀名誉会长。
20、张宗子——光山人,著名旅美作家,作品散见于国内、港台及海外报刊及多种海外作家选集,并有大量翻译作品发表。2004年出版散文集《垂钓于时间之河》,2007年出版《书时光》。
21、刘慈欣——罗山人,青年作家,中国当代新生代科幻著作的主要 *** ,中国科普作协会员。
22、杨晓民——固始人,著名作家, *** 人事办公室主任, *** 作品有《河之南》、散文集《江南》、《徽州》等。其中诗集《羞涩》获第二届 *** 文学奖。
四、宋朝文学成就更高的作家是谁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士家庭, *** 苏洵,由发愤读书而入仕,他受 *** 影响,走上了同样的道路,年轻时“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2、仁宗嘉佑二年(1057)二十一岁时,受到欧阳修的赏识,考取进士,嘉佑六年应直言极谏策问,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开始了他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
3、苏轼初入仕途,正是北宋 *** 与社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 *** 呼声日益高涨的时代,他也迅即卷入了这一浪潮。在嘉佑六年的对策中,他就发表过 *** 弊政的议论,其后又在《思治论》中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但苏轼与欧阳修一样,对 *** *** 取比较温和的态度,所谓“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 *** 不惊”(《辩试馆职策问札子》),表明他希望 *** 在不引起剧烈变动的条件下施行,并主要通过社会各阶层的自觉努力调整与道德完善来改变社会的衰败。
4、因此,当王安石推行新法,从变更 *** 、经济 *** 入手实行 *** 时,他便与欧阳修等一大批文人一起站在反对新法的立场上,而卷入上层 *** 冲突。在王安石执政期间,苏轼主动要求外放,先通判杭州,后又做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
5、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罢相,实际上已经表明新法因其自身 *** 和外部阻力而失败。而反对与赞成新法之争,此后更多地与 *** 阶层中的权力之争联系起来。元丰二年,正在湖州任职的苏轼突然被 *** 下狱,罪名是在诗文中攻击朝廷的新法,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后苏轼虽经营救出狱,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精神上却因这一场卑鄙的 *** 受到沉重打击。在黄州期间,他自号东坡居士,彷徨于山水,在老庄及佛禅中寻求解脱。
6、神宗去世,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政局发生大变动,原来反对新法的司马光等人入朝任要职,新法被逐一废除。苏轼也因此被召入京,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苏轼对新法的某些部分原本有所肯定,所以不同意司马光等人一味“以彼易此”的做法,主张“校量利害,参用所长”(《辩试馆职策问札子》);而他的为人,正如他自己所说“受 *** 刚褊,黑白太明,难以处众”(《论边将隐匿败亡宪司体量不实札子》),因而又与当权者发生分歧,并愈演愈烈,发展成 *** 、学术乃至意气、 *** 派的尖锐矛盾。他处于被人“忿疾”、“猜疑”的处境,遭到包括“旧 *** ”在内的人士与洛中理学家的攻击,只好自求调离京城,出知杭州。
7、此后,他在不断受到攻击与诬陷的情况下,辗转于颍州、扬州、定州的地方官任所。
8、哲宗于高太后去世后亲政,为了表明自己的主见与权威,又把时局倒转过来,宣布继承神宗的一套,起用自称维护新法的官僚,打击“旧 *** ”。于是苏轼又被列入惩处之列,一贬再贬,最后贬到岭南、海南岛。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大赦元佑旧 *** ,他才北归,次年到达常州。由于长期流放的折磨,加上长途跋涉的艰辛,他于此一 *** 。有诗文集《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9、苏轼在北宋中期多年的 *** 斗争和权力倾轧中,一直扮演着一种奇怪的角色。正如他的侍妾朝云说他“一肚皮不合时宜”(费衮《梁溪漫志》),无论旧 *** 还是 *** 上台,他都不讨好。但正是在这里,反映出他的为人品格的一个基本方面。
10、苏轼从小研读经史,受儒学理想影响较深,“奋厉有当世志”(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他的一生中,对国家的 *** 事务,不管其见解是否正确,总是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尽言无隐”(《杭州召还乞郡状》),“不顾身害”(宋孝宗《御制文集序》),不肯做圆滑的官僚,不盲从,不徇私,始终保持黑白分明、表里如一的精神。在地方官任上,他也始终关心民间疾苦,努力兴利除弊。作为一个富于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他具有坚定执着的品格。
11、而另一方面,经历多年宦海风波和人生挫辱的苏轼,也清楚地看到 *** 斗争中不可避免的阴暗、卑琐和险恶,感受到人生的无奈。他因此从老庄哲学、佛禅玄理中追求超越的解脱,他把老庄哲学从无限的时间与空间的立场看待人生的苦难与欢乐及世间是是非非的观照 *** ,与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顺乎自然的生活态度结合起来,求得个人心灵的平静。当种种不幸袭来之时,他都以一种旷达的宏观心理来对待,把这一切视为世间万物流转变化中的短暂现象;他不愿以此自苦,而更多地在“如寄”的人生中寻求美好的、可以令人 *** 的东西。譬如他被贬到当时为远恶之地的岭南时,吟道:“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12、(《食荔支》)正是这种人生态度的表现。毫无疑问,苏轼上述心理中实际蕴藏着比一般直接流露的悲哀更深沉的悲哀,包涵着自我 *** 、苦中作乐的成分,这种心理使他的文学创作削弱了 *** 的强度,但同时也要看到:这不仅是时代文化的产物,而且毕竟表现出在更为高远的立场上观照社会与人生、处理个人不幸遭遇的宏达情怀。
13、苏轼的朋友、诗僧参寥在《东坡先生挽词》中写道:峨冠正笏立谈丛,凛凛群惊国士风。却戴葛巾从杖履,直将和气接儿童。正是从两方面归纳了苏轼的人格精神。他既严正又平和,既坚持了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士大夫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人格理想,把两者融为一体,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那一类在士大夫心灵上历来相互纠结缠绕的矛盾,并在其文学作品中加以充分的表现。苏轼为后来在类似社会条件下生存的文人提供了一种典范,因而获得他们普遍的尊敬。
14、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 *** 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 *** 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15、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 *** 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
16、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眼看还要继续乱下去,由彭城县令升任徐州别驾的白季庚,便送儿子白居易到南方避乱。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随后南北奔走,备尝艰辛。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 *** 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后来又一首寄兄弟与 *** 的七律,也写得较好,历来为人称道,诗云:“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 *** 乡心五处同。”从这些诗中可见白居 *** 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从他家骨肉分散的情况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程度。白居易的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的。
17、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这首诗,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18、自到长安,顾况为之延誉后,白居易有时居长安,有时在别处,曾去过徐州、襄州、杭州等地,交结了一些诗人,真正开始了他的诗人生涯。他27岁方从乡试,次年为宣州刺史崔衍所赏识,送往长安应试,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时,以第四名及进士第,31岁时,试书判拔萃科,与元稹等同时及第,与元稹相识,从此成为莫逆之交。在32岁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书郎,算是步入了仕途,33岁时自洛阳徙家于秦,卜居渭上,距长安约百里,到35岁时,罢校书郎,随后又授周至县尉。次年,他由周至县尉调充进士考官,补集贤院校理。这年冬季,授翰林学士,就在授翰林学上这一年前后,娶杨虞卿从妹为妻,元和三年(808年)拜左拾遗。
19、当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满,或黜或贬。初任拾遗的白居易上《论制科人状》,极言不当任意贬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当时 *** 斗争的漩涡之中。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 *** 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
20、元和六年(811年)四月,因母亲去世,白居易丁忧居渭村,而他的爱女金銮子也在这一年夭折。居渭村三年多,白居易又贫又病,好友元稹时常分俸济其困难。元和九年(814年)冬,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后因上疏请急捕刺武元衡者,为宰相所恶,被贬为州刺史,又为中书舍人王涯所谗,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此次连续被贬,对白居易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和教训,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为避祸远嫌,“不复愕愕直言”,“世事从今口不言”。在江州,他自称为“天涯沦落人”,以游历山水、作诗为事,慕起陶渊明来,希望作个隐逸诗人,并转而事佛,企图从 *** 中求得解脱。总之,被贬江州司马,是白居易人生道路的一大转折。
21、白居易在江州四年,后移忠州,元和十五年召还。宪宗崩,穆宗继位,授中书舍人,后又拜尚书主客郎中,知制诰,加朝散大夫,转上柱国。白居易精神重又振奋,诗云“得水鱼还动鳞发,乘轩鹤亦长精神。”但因当时朋 *** 之争仍很激烈,他不但不能有什么作为,而且“终日多忧惕”,惊叹“高有罾缴忧,下有陷阱虞”。很快又感到失望。他恐再遭权幸谗害,不敢久留朝中,便请求外任,于长庆二年(822年)出为杭州刺史,避开了朋 *** 残酷倾轧的朝廷,从此思想进一步消沉,诗云:“谁知名利尽,无复长安心。”“敢辞官远慢,且贵身 *** 。”荣枯任之,听天由命,颇有些与世相忘的意思了。为了涤除人生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他蓄妓与嗜酒无厌,直到暮年。蓄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较普遍,而在白居易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嗜酒,据他自己说,“唯以醉为乡”,“往往酣醉,终日不醒。”宋人统计白居易诗,说他“二千八百首,饮酒者九百首。”所以如此,都是为了逃避现实,自我 *** 。他还进一步从 *** 中寻找精神倚托,寻求解脱之法,用佛家消极出世思想 *** 、安慰自己。《大宋高僧传》所载白居易向名僧致礼稽问佛法宗意,与名僧探讨佛理妙义,多在出守杭州后。白居易进而持斋坐道场,并且从此后一直好佛,经常持三长月斋,即在一、五、九月在家坐道场。所以白居易又为古代文人中崇佛、达观的 *** ,历代不少人对他称赞备至。其实,他之崇佛,并非真心事佛,而是为了解除烦恼,寻求解脱,是对社会的消极反抗,是一种退缩,也是在当时社会环境中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是仕途坎坷,感到失望所致。饱经忧患后,才潜心释氏以寄托。白居易晚年所撰《醉吟先生传》自我表白云:“ *** 嗜酒、耽琴、 *** 诗。凡酒徒、琴侣、诗友多与之游,游之外,栖心释氏”。可知他是先酒乐而后佛的。他甚至怀疑真有佛否。同时又炼丹学道。从严格意义上讲,白居易并不是一个真正的 *** 信徒。同时,他之崇佛,还出于健身的原因。这便是他有时一边持斋、坐道场,一边又在心中想着妓乐美酒的原因。
22、虽则消极、蓄妓、耽酒、信佛,但在杭州刺史任上,他政绩斐然,关心民间疾苦,最为人称道的是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们为了怀念他,名所筑之堤为“白堤”,此外,还浚城中六井,以供市民饮用。
23、长庆四年(824年)五月,在杭州任期满。除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于是,他卜居于洛阳履道里。至此为官20来年,竟然凑不足买房钱,只好以两匹马抵偿,于此可见他为官之清廉。第二年,他除苏州刺史,在苏州刺史任上只一年多,便因病免郡事。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刘、白二人结伴归洛阳。一年后,白居易又转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58岁那年,即大和三年(829年)春,白居易称病,免归,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从此不复出,后除河南尹,寻以病免, *** 岁那年,除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因心境消极和健康原因,他不愿再为官了。60岁时,儿子阿崔夭折,这对诗人又是一打击,73岁时,曾施家财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揖。卒年75岁。
24、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作为一个诗人,却成就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大概因为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数次被贬,多为外官,经历极广,对社会有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大诗人。
25、白居易的诗,前面已讲到,自少年时代便写得很好。16岁时“野火春风”之句,已成为千古名句。最为出名,堪称中国古代诗歌杰作的叙事长诗《长恨歌》,是他35岁为周至县尉时作。该诗以民间流传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题材,加以虚构,写得有声有色。生动动人,被评论家认为是唐代歌行体长诗中更好的一首,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在这首诗里,他敢于批评唐玄宗的荒 *** 。至有“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等语。后面描写两人之深情,既微有讽刺,又饱含哀怜。说及生离死别的情形,笔锋颇常感情。全诗从曲曲折折的故事中兴起层层波澜,感情充沛复杂,读之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力。
26、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讽谕诗之外,还有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也大都写得很好。总的来说,前期诗歌较后期诗歌更有价值。因为世途险恶,他后来的诗作再也没有了中青年时期的锋芒,是十分令人惋惜的。
27、作为一个大诗人,一个天才的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白诗有一个更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诗坛曾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统签》中曾有宋朝诗人张文潜看到过白居易诗手稿的记载,说“真迹点窜,多与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诗、改诗之刻苦认真。他的诗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平,是作者付出了多少辛苦才获得的。
28、白居易的诗,在他在世时便已广泛流传,甚有影响,使他颇感自豪。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土庶、僧徒、孀妇、 *** 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元镇也说白居易之诗,“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马走之口无不适。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一个人的诗作,在当代即产生这样的社会效果,在古代是极少见的。不但如此,白居易诗当时还获得了很大的国际名声和众多的国外读者,日本、新罗(今 *** )、日南(今 *** )等国,都有传写。据史料载,当时日本嵯峨 *** 就曾经抄写过许多白居易的诗,藏之秘府,暗自吟诵。契丹国王亲自将白诗译成契丹文字,诏番臣诵读。
29、不言而喻,白居易诗对后代诗歌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白诗将永远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喜爱,流传千古。
30、安铿守屹忻韦着倪车永咨衡过彪酋丙苑麒开岗袁
文章分享结束,谁是河南作家之乡和河南被称为什么之乡的 *** 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