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礼乐之乡指和礼乐射御书数中的玉指什么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礼乐 *** 的概念、内容及历史意义。
1.概念:礼乐 *** 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 *** 。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
2.内容:礼乐 *** 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 *** 。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 *** ,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
礼乐 *** 主要用来维护宗法 *** 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荀子·礼论篇》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族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所说“礼之三本”,天地 *** 神权,先祖 *** 族权,君师 *** 君权。后来 *** 者以天、地、君、亲、师作为礼拜的主要对象,就是根据这个理论。
3.历史意义:礼乐 *** 盛行于中国的商周时期,是维系奴隶制等级观念的规范,也是奴隶主阶级借以巩固其 *** 地位的重要手段,其次也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反对“ *** 乐”,采取“节乐”措施。
礼乐制的实施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音乐的发展。但它又使乐成了礼的附庸,使音乐成为以礼为中心的模式音乐,并逐渐趋于僵化。
孔子对礼的解释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发乎情,止乎礼”
孔子不但主张和提倡恢复礼乐 *** ,还身体力行。传说他曾向老子问礼,又曾痴迷于乐,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境地。
乐与礼的关系其一: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关于音乐的产生有四种说法:
2.音乐产生于同自然界的模仿(《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战国·吕不韦著]中记载: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
3.音乐是原始人类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篇》中记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之 *** 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 *** 作歌。歌曰:“候人兮漪!”实始为南音)
4.音乐产生于劳动生活中(《吴越春秋》中有首相传为黄帝时期所作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二、六艺中的礼乐射御书数都是指什么
1、礼教、音乐、射箭、骑马车、书法、数学。
2、《周礼》的六艺是西周前贵族教育的六个学科:礼、乐(诗)、射、御、书、数。
3、其中礼分五礼(吉、凶、宾、军、嘉);乐分六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镬、大武);射分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御有五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书有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数有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盈不足、旁要)。
4、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孔子提倡继承周代礼乐文化,大力推行六艺教育。《论语·述而》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里的“艺”一般都解释为六艺。孔子自己早年受过良好的六艺教育,也十分擅长驾车,以礼、乐、射、御、书、数为教,创设了儒家学派。
5、三千 *** 当中,身通六艺者有七十二人。孔子晚年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序《易传》,将它们作为教材教授 *** 。孔子之后,六艺教育与六经教育成为儒家教育两大传统。
6、六艺教授可分为小学和大学,小学以书、数为主,大学以礼、乐、射、御为主。到了汉朝,以儒学为尊, *** 设太学,地方也开始设立郡学、州学、府学、县学。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始设国子学,与太学并立。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者同设。
7、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隋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唐代沿袭旧制,在国子监下设立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称为“六学”。
8、六学之中,国子学地位更高,吸收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太学吸收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其他则吸收低级官员子弟,还可吸收一定数量的庶民子弟,并且还有日本和 *** 半岛的外国 *** 前来留学。
9、以书取人始于汉代,置书学博士始于晋代,而专门设置书学则是从唐 *** 始的。唐代国子监书学馆的教科书包括《石经》、《说文》、《字林》等等,专门讲授书法。
10、算学馆教课书包括《九章》、《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髀》、《缀术》等等。国子监生员唯弹琴、习射不禁。因为乐、射两项属于儒家"六艺"范畴,不但不可禁止,还应大力提倡。唐代曾一度改国子监为司成馆、成均馆,后又恢复原名。
11、宋初,学制上仍沿唐旧制,承袭了庙学制的精神。惟国子监中,只设有国子学及太学。洪武初年规定生员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洪武二年又重行规定,计分礼、射、书、数四科,颁经史礼仪等书,要生员熟读精通,朔望又须学射于射圃,每日习书500字,数学须通《九章算术》。
12、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指示“国子生及县 *** 员皆习射……命国子监辟射圃赐诸生弓矢”。洪武二十三年,国子监修建了射圃,给监生分发了 *** ,供监生练武习射。孔庙、国子监西侧辟有空地,用作考核生员习射水平的射圃。此外,府学、县学也都修建了射圃。
13、明代杭州文庙之东设有射圃,是用来教 *** 练习射箭及武艺的地方。文庙生员有文武之分,射圃是武生员习武之所。武生员属教官管理,除骑射外,教以五经七书,晨将传及孝经四书,俾知大义。在射圃内,置备弓矢,教官率武生较射。
14、明代武学创设于洪武年间,开始仅在大宁等儒学内设置武学科目,教导武官子弟。英宗正统年间,正式建立两京武学,分别设教授1人,训导6人,教习幼官及子弟未袭职者,储养训习以备任用。
15、北宋范仲淹创办的苏州府学,胡瑗主教,主张诸生习射游息,曾举行乡射。宋儒胡瑗、明儒颜元在自己主持的书院中推行六艺教育,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颜元针对程朱理学脱离实际的教育 *** ,主张把“六艺”。
16、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致力于培养有真本领的经世致用的全才。他提倡恢复“周孔正学”,主张以“六德、六行、六艺及兵农钱谷、水火工虞之类,教其门人”,尤重六艺之学。
三、为什么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指的是山东
“孔孟之乡”是因为孔孟都是山东人,“礼仪之邦”是因为曲阜的关系
孔子是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孟子是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姬姓封国)都于曲阜(山东省辖县级市),鲁国秉承周朝礼乐典仪,是尊尚仁义、传统、伦理、人和的“礼仪之邦”。
夏朝禹分九州时,山东属于青州。
商朝建立之前,商的始祖契都于蕃,相土东都在泰山下。山东西南部曾是商部落的活动中心,也是商王朝 *** 的中心区域之一;
商初有八次 *** ,其中前两次在山东境内。对山东东部未华夏化的东夷人,商王朝通过盟国奄国、薄姑国等对其进行 *** 。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纣,天下更始。武王首封辅佐有功的姜太公于齐;文王之子曹叔振铎于曹;武王之弟周公则封于鲁。
齐鲁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大量贡献及深远影响。
生于鲁都曲阜的孔夫子在这里开创了儒家思想,成为后来中国社会框架与价值观的基石。蚩尤(中华先祖之一)、孔子、孟子等都是齐鲁两国对中华文明多方面贡献的杰出 *** 。
四、孔孟之乡礼仪之邦
“孔孟之乡”是因为孔孟都是山东人,“礼仪之邦”是因为曲阜的关系
孔子是鲁国陬邑人,孟子是邹国人。
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都于曲阜,鲁国秉承周朝礼乐典仪,是尊尚仁义、传统、伦理、人和的“礼仪之邦”。
夏朝禹分九州时,山东属于青州。
商朝建立之前,商的始祖契都于蕃,相土东都在泰山下。山东西南部曾是商部落的活动中心,也是商王朝 *** 的中心区域之一;
商初有八次 *** ,其中前两次在山东境内。对山东东部未华夏化的东夷人,商王朝通过盟国奄国、薄姑国等对其进行 *** 。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纣,天下更始。武王首封辅佐有功的姜太公于齐;文王之子曹叔振铎于曹;武王之弟周公则封于鲁。
齐鲁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大量贡献及深远影响。
生于鲁都曲阜的孔夫子在这里开创了儒家思想,成为后来中国社会框架与价值观的基石。蚩尤、孔子、孟子等都是齐鲁两国对中华文明多方面贡献的杰出 *** 。
山东被称为“孔孟之乡”和“礼仪之乡”。
山东是中华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礼仪之乡”的美誉。而且山东还是“孔孟之乡”,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儒家思想中就不得不提“仁、礼”二字,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孔子构建了完整的“礼仪道德”的思想体系,突出“仁”、“礼”的重要 *** 。
鲁菜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味鲜咸脆嫩,风味独特, *** 精细享誉海内外。省内地理差异大,因而形成了沿海的胶东菜和内陆的济南菜以及自成体系的孔府菜三大体系。宋代后,成为“北食”的 *** 之一。从齐鲁而京畿,从关内到关外,影响已达黄河流域、东北,有着广阔的饮食群众基础。鲁菜是中国覆盖面最广的地方风味菜系之一,遍及京津唐及东北三省。
因为山东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儒家的发源地,也是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故乡。
山东文化是中国文化之源,山东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并且在随后的历朝历代中表现虽有些起伏,但总体上可称上佳。宋之前,其综合表现仅次于河南;北宋中后期之后,河南迅速地失去其作为文化中心的地位而风光不再。
山东人文状况却较之其隋唐五代时期的相对低迷而有着显著的改观,并在北方诸省中,表现一直最出色、最稳定。礼仪在山东远比其他地方严谨,“礼、义、廉、耻、孝”、宗族观念到现在还是很强,所以山东人重承诺知礼仪, *** 格相当内敛。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齐鲁国地盘对照至今山东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包括道家文化、兵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以及阴阳、纵横、方术、刑、名、农、医等。其中最核心是儒家文化。据当代作家田茂泉说,进入秦汉以后,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
在战国时期,儒学实际上已经占据了鲁国、齐国两个国家,实现了儒学齐鲁化。秦汉时期,董仲舒吸收了齐国和鲁国的新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得到 *** 阶级认可,儒学从此由“齐鲁之学”发展到“独尊儒术”。
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指的是济宁,位于山东省的西南部,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山东省鲁南城市带中心城市,历史文化悠久,是东方文明、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济宁市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曲阜孔庙、孔府及孔林和境内的京杭大运河被 *** 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孟庙、孟府、水泊梁山、微山湖、宝相寺、峄山、少昊陵等1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四座国家森林公园。拥有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医学院等高校,以及世界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孔子研究院。
五、礼乐之兴指什么
1、礼乐文化是古人将“礼教”与“乐教”并提而形成的教化体系,它们的本义,不过是以礼为教、以乐为教。
2、西周开国之初,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这套 *** 之所以为后世所称道,因为它是以道
3、德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由此确立了道德在治国理念中的主导地位,这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极
4、LZ的提问应该联系这句话的出处,即要联系上下文来看。但是个人认为是指以德治国这种理念的兴起或者复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